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坑探工程第一次学术会议于1981年11月11日,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冶金、二机、建材、电力、铁道、交通、地质等部门及全国24个省、区探矿工程分会的代表共162人。会议收到论文85篇(选用82篇),大会宣读45篇。论文内容丰富,涉及坑探工程的各个领域。坑探工程作为重要的探矿工程手段,已在全国各部门的地质普查找矿勘探中起了巨大作用。三十二年来共掘进坑道800多万米,浅井800多万米,探槽17,900多万立方米,坑道钻、取样钻进尺120万米,这次学术会议论文是建国以来,坑探  相似文献   

2.
对于复杂矿体、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的勘探,坑探工程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它具有使地质工作者能够直接观察地质现象、矿体产状、取样方便及准确等特点,贯穿到地质工作的全过程。40年来共完成坑道工作量约415.7万m,浅井686万m;探槽  相似文献   

3.
坑探是地质普查勘探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主要用以揭露矿体和围岩,了解矿体产状、矿化现象和有关地质构造的规律等。由于坑探工程能使地质调查研究人员亲历矿体或围岩内部,进行直接观察与研究;根据矿体产状变化的规律,追随矿体向任意方向掘进,不受限制地采集所需样品等,因此,往往使用不多的坑探工作量,就能取得较多的地质成果。特别是对于分散、稀有和有色金属矿的勘探,坑探工程更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周国荣 《探矿工程》1990,(3):25-25,24
40年来,地质系统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10011万m,坑探工作量400万m,年开动钻机约3000台,钻、坑探队伍近8万人,在我国已探明储量的148种矿种中,应用探矿手段探明储量的占80%,探矿工程已成为地质、勘察工作直接取得地下实物资料和探明矿产储量的重要方法。在近几年来,预算外钻、坑探工作量猛增,1989年预算外钻探工作最高达200多万米,为预算内工作量的140%,创收4亿多元,探矿工程已处于地质市场多种经营队伍的前列。  相似文献   

5.
一、坑探在探矿工作中的作用坑探是加速取得地质成果,提高地质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地质人员除了用它揭露地表,验证物化探,配合钻探弄清矿体产状,求得储量外,在稀有金属、分散元素及不规则的矿体勘探方面,仍是一种主要手段。它的特点是能够直接观察现象和矿体产状,取样方便准确,有些探矿坑道,可提供采矿利用,起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来,经过广大坑探职工的努力,我部坑探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共掘进勘探坑道415.7万m、浅井686万m、槽探工作量1.42亿m~3,为地质找矿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解放前我国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十分薄弱,当时探矿工程手段仅有十多台旧式钻机,除间或进行少量的地表剥离工程外,根本谈不到采用系统的坑探工程。解放后根据地质勘探的需要,在地质、冶金、煤炭、二机、建材、化工、水电、铁道、交通等部门,都逐步地采用了坑探工程,作为地质矿产普查勘探和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坑探工程能使地质人员深入矿体和围岩,直接进行观察与研究,能根据矿床产状的变化,追索矿体,准确采取样品,质量可靠。因此,往往用较少的  相似文献   

8.
凤县二里河铅锌矿床后续地质找矿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八方山一二里河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研究和对二里河铅锌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在二里河背斜北翼深部存在着盲矿体;在背斜向东侧伏部位仍存在着向东侧伏延伸的铅锌矿体;在主背斜南侧存在着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及矿致TEM物探异常。在对背斜北翼的坑探找矿工作中,发现了盲矿体,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并获得了宝贵的找矿经验。  相似文献   

9.
金厂沟金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岩金矿。早在清末年间,金厂沟-五间房金矿区周边的二级水系沟谷中有大量开采砂金遗迹,建国后地质找矿经过多次反复始终没有突破。本世纪初至今,地质工作经过多次勘查与研究,发现岩金线索,采用坑探、钻探工程手段,充分使用化探找矿方法,目前已发现多条有价值金矿体,为今后在该区进一步找矿奠定了坚实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探矿工程作为地质勘探工作中一种重要技术方法,近年来在开拓改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地质找矿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年来,钻探工程预算内工作量减少到只有209万米,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探矿职工自立自强,顽强开拓,预算外工作量大幅度地上升为122万米,使钻探总工作量仍保持在331万米水平上。坑探预算内工作量完成9.4万米(其中机掘4.1万米),同时,大力开拓市场,总承包工作量也近一万余米。地矿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预定目标、指标情况见表。  相似文献   

11.
坑探工程是探矿工程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按照矿体产状和类型的不同,选择勘探手段。对于管状、巢状、扁豆状、片状、晶硐状等形状极为复杂、品位很不稳定的矿床,主要采用坑探。从矿种的类型来看,有色、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体,使用坑  相似文献   

12.
《探矿工程》1977,(4):1-6
坑探工程是地质普查勘探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它能使地质人员对地质构造和矿产埋藏情况进行观察与研究,并对钻探和物化探工作进行必要的验证,有的矿种必须经过坑探才能确定储量。多年来,我地质系统坑探工作比较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加快勘探步伐,应尽快实现坑探机械化。本辑发表了三篇坑探工程方面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邱辉 《地质与勘探》2019,55(6):1394-1403
粤东单竹坑矿区位于曾公嶂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周边已发现多个多金属矿床,区域找矿前景优越。根据区域物化探异常圈定了找矿远景区,结合矿区的地质成矿特征,选择有利地段开展大比例尺物化探扫面和地质填图,逐步明确了找矿靶区,查明了矿体的走向和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布置了CSAMT测深,推断了矿体的深部形态、规模和产状,为钻探工程验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钻探验证,在矿化带内的物化探综合异常浓集中心,发现了多个高品位铅锌银多金属矿体,找矿成果丰硕。地-物-化综合找矿方法在单竹坑矿区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对区域上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运用到地学领域,使地质科学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地质与经济结合,加强了地质与社会进步的联系.下面就我队近年利用计算机在普查找矿等方面的实践,谈谈我们的体会.攀西地区从1954年成立西南地质局508队开始,先后有76个单位曾在本区进行地质工作,截止目前为止,完成钻探工作量136万米左右,坑探近5万米,岩石全分析约2000件,光谱分析、化学分析大于1万件.积累了浩繁而宝贵的地质资料.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15.
水泉沟矿区在找矿初期,开展了1∶1万次生晕地球化学测量扫面工作。通过对该区异常的分析、筛选、野外地表检查、评价,圈定综合异常4处。为了对综合异常成因进一步的了解,对矿区圈定的异常区重点地段进一步开展了大比例尺(1∶2000)次生晕和地质综合剖面测量,详细的分解和解剖了异常地质成因,明确了区内的找矿方向,选定了下一步找矿靶区,为该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性化探资料。利用槽探对优选靶区异常进行地表查证,采用钻探工程对靶区槽探查证发现的矿体深部进行揭露,扩大了矿体规模。截至目前已发现多条工业矿体,增加了资源储量。充分证明了次生晕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在该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坑探是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查明地质构造、弄清矿体产状形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探求高级储量、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地质找矿工作的需要,河南省地质局的坑探工作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其明显标志是:笨重劳累的凿、装、运工序已基本为机械化所替代;零散的坑探队伍日趋稳定,现全局约有坑探职工450人,组成四个风动机掘坑组、两个电动凿岩坑组、一个内燃凿岩试验班、四个取样钻班。机掘工  相似文献   

18.
选择甘南地区勘查程度达到详查、研究程度较高的大水、早子沟、拉尔玛3个大型、超大型典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简要介绍甘南地区区域地质概况及3个典型金矿矿区、矿体特征及勘查程度的基础上,重点总结、提炼了3个金矿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模型,兼顾分析总结了有效的勘查方法手段。认为3个金矿床较高的勘查程度为找矿标志、找矿模型的总结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断裂破碎带、以闪长玢岩或花岗闪长(斑)岩为主的中酸性岩脉及Au、As、Hg、Sb元素土壤化探异常和强硅化,是3个金矿的共性找矿标志;反映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的主要地质、地球化学要素为断裂、中酸性岩脉、硅化和以Au、Sb元素为主的低温异常组合;大比例地质填图、1∶1万土壤测量及地表探槽揭露化探异常、钻探、硐探系统控制矿化带及矿体是3个金矿的有效勘查方法手段。研究成果对甘南地区或相似区域的金矿找矿和深部勘查工作应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为类似矿区的勘查工作部署和工程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地质工作中的坑探工程这一重要手段当前所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图迳和怎样步入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多种建议,以充分发挥坑探这份力量,把在经济市场中的潜在优势变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地质普查勘探找矿工作的需要,我队曾于八一年举办了坑探采样短期训练班。参加坑探采样训练班学习的学员,有两个特点:一是文化程度高低相差悬殊;二是实践工作经历相差悬殊(有的从事坑探采样工作近二十年,而有的只有半年多)。这些同志,均未系统地学习过业务技术知识,故学习积极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