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柳塔煤矿12404工作面煤层埋深浅、上覆基岩薄、松散含水层厚,地表让有母河沟横过。通过对工作面不同采高条件下冒落带、裂隙带的计算及老顶破断岩块形成结构的力学分析,认为工作面涌水灾害不可避免,但岩块只发生切落溃沙;据此提出了采用疏排水与预提高支架的支护阻力来防止工作面涌水、溃沙灾害的发生.为类似条件下煤层的安全开采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埋藏条件及煤型气源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含煤地层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各地煤系保存程度差异较大。济阳坳陷是石炭—二叠系的深陷区,但济阳坳陷构造十分复杂,煤系保存于坳陷中的一些次级凹陷中。石炭二叠系的埋深多在30 0 0~5 0 0 0m范围内,次级凹陷局部出现较大的埋深变化,最大埋深可达上万米,最小埋深仅在千米左右。煤型气源岩主要为煤层和暗色泥质岩。泥质岩最厚为5 5 5.5m (惠民凹陷),煤层最厚4 0.5m (车镇凹陷),泥岩、煤层厚度分布与残留厚度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研究表明,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煤层属较好的烃源岩,泥岩整体上为差—中等烃源岩,局部发育有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地应力贯穿于煤层气生产整个过程,对煤层气的勘探选区和工程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研究滇东地应力特征,收集了滇东地区15口井(35层煤)注入/压降试井数据。研究发现:滇东煤层埋深介于497.12~1 234.31m(平均780.44m),破裂压裂介于10.26~22.31MPa(平均16.55MPa),闭合压力介于9.75~21.44MPa(平均15.52 MPa)。煤层的破裂压力与埋深、闭合压力均表现正相关性。滇东地区垂向地应力场可划分3部分,分别是走滑断层应力场(<700m)、过渡应力场(700~1 000m)和正断层应力场(>1 000m)。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率为0.004 5~1.86mD(平均0.187 9mD),随着埋深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与地应力场转化位置基本一致。煤储层天然裂缝的发育规律与现代地应力场垂直分布特征,共同控制滇东地区煤储层的渗透率。  相似文献   

4.
盘县马依东二井田煤层气赋存特征与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煤田地质勘查和煤层气参数井资料,对六盘水煤田盘南背斜南东翼马依东二井田煤层气赋存的地质条件和煤层气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井田内煤层气含量与煤层厚度、煤层埋深、煤层割理发育程度、围岩气密性呈正相关,在压扭断裂和走向转折部位煤层气易于富集、储存,含气量高;张性断裂部位煤层气易溢出扩放,含气量偏低。初步预测井田内煤层气总资源量166.2亿m3,煤层埋藏深度在700m以浅,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柠条塔矿在3-1煤胶运大巷掘进中因发生涌水而终止掘进。通过对充水条件及特征的调查、分析及判断,得出该巷道涌水是因3-1煤层裂隙导水所致。采取对巷道两侧超前帷幕长孔渗透注浆和工作面短孔补充注浆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煤层段的涌水,使井巷掘进顺利穿越了约400 m长的3-1煤层,并完成了全部的支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山水害研究基础,构建了不同充水含水层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基础特征值,结合不同煤层埋深煤矿含隔水层组合特征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综合识别了浅埋、中深埋和深埋多个煤矿的矿井水来源。研究结果显示,受水岩作用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影响,煤层上覆不同充水含水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氢、氧同位素值差异明显;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大,矿井水的矿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氢、氧同位素整体呈减小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的方法对研究区不同煤层埋深煤矿的矿井涌水进行识别,认为浅埋煤矿矿井水为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和侏罗系砂岩含水层地下水的混合水,深埋和中深埋煤矿矿井水主要为侏罗系砂岩含水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7.
煤矿突水溃砂灾害的发生与煤层上履含水层性质、岩性特征及破坏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通过研究己15煤层顶板基岩与第四系底部的含、隔水性能及顶板覆岩岩性组合特征,计算出一次全部开采3.6m煤层时,其导水裂缝带最小发育高度为38.46m,最大为47.95m,确定了采煤活动导致的上覆顶板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的范围,认为己15—13030工作面煤层开采时发生顶板突水的可能性不大;计算一次全部开采3.6m煤层时,防砂安全垂高最大为23.5m.防塌安全煤岩柱最大垂高为12.5m,结合煤层顶板基岩及第四系底部岩层的水文地质特征,认为工作面回采时顶板溃砂的可能性也不大。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顶板涌水的观测,同时增加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从而为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由于断裂构造的原因,宁楼煤矿地表水与煤层底板岩溶水导通,导致斜井掘进到324m时淹井.为解决建井施工的涌水问题,在涌水点位置钻穿巷道顶,利用注浆设备往斜井巷道内注入水泥浆,使形成水泥固结体,达到封堵涌水通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多煤层开采,在增加矿区煤层资源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为研究区基础地质工作,特别是瓦斯赋存规律研究增加了难度。受多期地质构造影响,各煤层在空间展布规律、储层物性发育等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了瓦斯赋存规律的复杂性。为充分明确垂向煤层瓦斯赋存规律,以黑塘煤矿主采煤层为研究对象,以各主采煤储层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等温吸附曲线、煤层瓦斯参数及地温测试资料分析,重点研究深度控制下各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取样深度范围内,各煤层瓦斯含量随埋深变化趋势不同,浅部煤层与煤层埋深呈现递减趋势。相较于浅部煤层,深部煤层一定深度范围内,煤层瓦斯含量与埋深关系逐渐趋于正相关。当埋深达到800 m后,瓦斯含量和埋深关系进一步趋于复杂,表明该区域煤层大致以800 m为界存在"应力转折点"。同时,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煤变质程度对煤层瓦斯垂向规律差异性的影响作用有限,地温局部异常引起垂向层段地温梯度差异性是研究区瓦斯含量存在"临界深度"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彬长矿区亭南煤矿二盘区4煤层具有强冲击倾向性,并且向斜构造横穿二盘区。二盘区204、205、206工作面之间间隔30 m煤柱,工作面回采之后形成一个大的采空区。207工作面与大采空区间隔30 m煤柱,工作面回采期间尤其是过向斜轴部区域时受大采空区涌水威胁。为了解决207工作面回采过向斜轴部区域的防排水难题,消除邻近大采空区涌水的威胁,亭南煤矿开展了大采空区强冲击地压条件下低位泄水技术研究。在煤层底板以下30 m横穿207工作面施工低位泄水巷,并在泄水巷内向206采空区及207工作面临时水仓施工泄水钻孔,将采空区涌水引至泄水巷后外排。通过开展此研究,成功将大采空区涌水引至低位泄水巷外排,解决了工作面回采过向斜轴部区域时防排水难题,消除了大采空区涌水的威胁。研究结果为类似水文地质条件的煤矿防治水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开平—涧河地区煤层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平—涧河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以9#和12#煤层分布最稳定,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平均达70%以上。煤热演化成熟度Ro值在0.85%~1.26%之间,煤阶分布具有从北往南、向斜轴部向两翼降低的特点。煤层割理倾向稳定,不受构造线影响,大多未被充填。等温吸附实验表明,煤的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分别为30.05m3/t,3.13MPa。煤微孔结构根据吸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特征可分为3类。煤层上覆地层有效厚度具有由北向南减薄特点,北部向斜两翼断层带附近水体交替活跃,矿化度低,南部水体不活跃,矿化度高。煤层瓦斯分化带下限为600m。煤层含气量6~12m3/t,估算煤层埋深在600~1500m范围内煤层气资源量为705×108m3。城坨—小营地区可作为煤层气试验区。   相似文献   

12.
在恩洪煤层气勘查中,为攻破难关,根据地质特点、诸多物探方法中,首选二维地震勘探,在煤层埋深大于300m以上的未经勘探区,进行区域性了解。查清区内地层发育情况,煤层埋藏深度、厚度及变化情况。了解区内断层及其性质,对主要煤层的展布进行追踪,经过勘探结果,在高原山区利用地震勘探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查明工作区断层的性质、特点及延伸情况,了解2号、11号煤层的分布范围,根据勘探区的地震地质条件,结合前期的试验工作成果,确定了地震勘探的工作参数,采用二维地震构造解译法,对获得的勘探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结果表明:勘探区2号和11号煤层的赋存形态宏观上为一向SE方向倾的单斜,埋深主要受断裂系统控制;东部埋深大,西北部埋深小,并发育有两个规模较大的褶曲—背斜(S3)、向斜(S1、S2);解释断点7个,利用其中7个断点组合断层两条,落差均大于100 m的(Fd1,Fd2),均为可靠正断层;根据区内反射波组的发育特征,圈定了11煤层控制程度较差的区域,初步认为本区无煤层缺失区。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沁水盆地东北部煤层气成藏特征与产出控制因素,基于寺家庄区块煤层气勘探和生产资料,从地质构造、煤厚与煤层结构、埋深和水文地质特征等方面研究了煤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并结合压裂排采工艺和煤体结构等因素探讨了煤层气井产能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 研究区煤储层含气性受构造影响较大,在褶皱的轴部及旁侧构造挤压带,多呈现出高含气量,尤其是向斜轴部。在陷落柱和水文地质条件叠加作用下,15号煤层含气量整体较8、9号煤层低,且8、9号煤层含气饱和度也整体高于15号煤层。(2) 8、9和15号煤层含气性均表现出随煤层埋深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随埋深增加,构造应力和地温场的作用逐渐增强,存在含气量随埋深变化的“临界深度”(700 m左右)。煤层含气性也表现出随煤层厚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煤层结构越简单,煤层含气性越好。(3) 研究区中部的NNE?NE向褶皱与EW向构造叠加地区,因较大的构造曲率和相对松弛的区域地应力,具备较好渗透率条件和含气性,故成为煤层气高产区。(4) 发育多煤层地区采用分压合采技术可以有效增加产气量,多煤层可以提供煤层气井高产能的充足气源,且多个层位的同时排水降压可使不同煤储层气体产出达到产能叠加,实现长期稳产,含气性较好及游离气可能存在的区域可出现长期持续高产井。   相似文献   

15.
安鹤煤田伦掌勘探区煤层厚度4—7m,其顶、底板多有薄层泥岩存在。煤层与顶、底板泥岩的声波时差达150μs/m,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相对幅值较高。反映煤层界面的曲线陡直清晰,是该区煤层判别、定性、定厚的重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600 m以深煤层气井采用石英砂支撑剂和活性水压裂液,难以取得商业化开发价值产气量的现状,运用FCES-100裂缝导流能力评价仪,分别测试了石英砂、陶粒和覆膜酸枣仁在不同闭合压力下的导流能力,统计了支撑剂的破碎率,并通过扫描电镜观测支撑剂的圆度和球度。实验结果表明:闭合压力小于15 MPa时,陶粒、石英砂和覆膜酸枣仁均有良好的导流能力;当闭合压力为15~25 MPa时,陶粒和覆膜酸枣仁的导流能力相对较高;当闭合压力大于25 MPa时,只有陶粒保持相对较高的导流能力。在煤层气井水力压裂设计时,可根据煤层埋深选择水力压裂支撑剂。若煤层埋深小于600 m,选用石英砂支撑剂;若煤层埋深介于600~1 000 m,采用木质支撑剂(覆膜酸枣仁)或陶粒;若煤层埋深大于1 000 m,建议用陶粒支撑剂。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韩城示范区的地质条件以及煤层气井的生产动态资料进行研究,从含气量、构造、埋深和煤厚方面分析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认为煤层含气量大、构造简单、埋深在400—600m以及煤层厚度大等地质条件有利于煤层气井产气;通过比较区内77口井的产气产水特征,重点分析了井底流压、套压等排采参数与产气、产水等生产数据的关系,认识为排采过程中,保持较低的井底流压、稳定的产水量和合理的层间合采方案能获得较高的产气量。  相似文献   

18.
针对陕西彬长矿区复合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的涌水异常,通过总结涌水特征,找出了涌水与地层、地质构造、地层压力等之间的联系,并从涌水水源、导水通道、涌水机理3个方面分析了涌水异常的原因。分析认为,受开采强度和安定组地层因素影响,洛河组已成为煤层开采的直接或间接充水含水层;褶曲构造产生的大倾角地层利于导水裂隙带发育,是形成密集出水区段条带特征的直接原因;区域地层具备产生离层水的条件,而特殊的煤层组合关系及开采顺序是造成工作面涌水峰值巨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部煤层气(埋深大于1 200 m)资源丰富,是下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点。与浅部煤层压裂相比,深部煤层压裂存在诸多挑战(地应力、闭合应力、破裂压力高,岩石力学参数复杂等)。通过对比现有煤层压裂工艺,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部煤层(埋深约2 000 m)为例,探索了采用油管+循环滑套+封隔器+喇叭口施工管柱和低浓度线性胶压裂液体系对深部煤层进行压裂作业,施工比较顺利,见气快,产气效果比较理想(产气量大于800 m3/d)。通过2口井的现场作业实践,证明了该工艺技术简单、易行、有效,为后续深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可借鉴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国粉河盆地煤层气商业开发的成功,褐煤盆地煤层气资源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昭通褐煤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在分析煤层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厘定了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地质因素,对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昭通盆地褐煤演化程度低,煤层生气量少,且大量孔裂隙被水充填,煤层含气量低,预测埋深150 m煤层气含量为1.45 m3/t,埋深500 m煤层气含量为2.00 m3/t。研究区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地质因素包括煤层厚度、煤层埋藏深度、构造地质特征、煤层顶板岩性及封闭条件等。由于褐煤煤化程度低,煤层生气量少,加之盆地内煤层埋藏深度不大,易遭受氧化,致使煤层含气量较低,但盆地内煤层厚,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大,单位面积内煤层气资源丰度高,为煤层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同时盆地沉积后期构造相对稳定,煤层顶板为粘土及砂质粘土,封闭条件较好,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