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安鹤煤田伦掌井田二_1煤层瓦斯含量高,对其进行研究对下一步煤层气的开发和矿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勘探阶段资料,对二_1煤层瓦斯成分及含量的控制因素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二_1煤埋藏深,煤层厚,瓦斯含量高,为22 m~3/t左右,瓦斯成分甲烷(CH_4)在95%以上,具有较强的甲烷吸附和储集能力,压力在0.98~2.16 MPa。二_1煤层瓦斯赋存特征主要受煤层埋深、煤厚、地质构造、围岩、顶板岩性以及排放条件等因素的控制。结合邻近生产矿井二_1煤层瓦斯的资料,预测出本区二_1煤层瓦斯突出危险性。通过对二_1煤层瓦斯赋存特征的研究,为瓦斯地质灾害的防范治理、煤层气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降低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相似文献   

2.
煤矿勘探坑道最大的特点是瓦斯含量大,由于瓦斯的集聚很容易引起爆炸事故。由于我们严格执行了党的安全生产的方针,大力发动了群众,加强了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做到人人管生产,个个管安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自58年3月以来我队一直保持着生产安全双跃进并取得了很大成果。现将其经验与体会介绍如下:一、瓦斯的性质与特征 煤矿巷道中爆炸瓦斯的主要成分是沼气(CH_4),有时混有二氧化碳、氮、  相似文献   

3.
测斜事故指卡埋仪器和断脱缆绳事故如处理不好,有可能报废缆绳和仪器。一、测斜事故发生的原因1.钻孔孔壁不稳定,掉块、坍塌造成卡埋仪器事故。2.泥浆质量差,泥皮厚而疏松,仪器与孔壁间隙小,产生刮削泥皮,造成卡塞仪器事故。3.套管断脱后错位或有残留钻具,仪器提升时受阻。4.仪器经过倾斜钻孔的超径孔段或空洞时,偏离钻孔轴线而靠于下侧,造成提升困难。  相似文献   

4.
煤矿瓦斯灾害中地震活动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11月14.22日,山西省5座煤矿相继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与此同时中国新疆、青海交界昆仑山处发生里氏8.1级特大地震及数次余震。文章对比分析了2001年地震活动及煤矿瓦斯爆炸数据,发现本年度矿山瓦斯爆炸峰值与地震频次峰值基本吻合。爆炸事故发生率及破坏性地震发生率均在2001年4、7和11月出现高峰期,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山西煤矿瓦斯爆炸与昆仑山地区地震活动对应关系、吉林省松树镇煤矿瓦斯灾害与汪清县地震活动对应关系、河北省葛泉煤矿瓦斯及二氧化碳(c02)浓度在隆尧县地震发生前后的波动及急剧升高现象等认为构造活动引起地应力变化会对煤矿产生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认为,生产和管理者的疏忽是未能避免瓦斯爆炸的原因之一。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中,煤矿瓦斯的增量、溢出与地壳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李银菊 《探矿工程》1984,(3):38-38,47
瓦斯是一种以甲烷为主,多成分的混合气体,其成分CH_4约占63.1~99.22%,N占0.05~35.96%,CO_2占0.06~14.76%。甲烷为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化学性稳定,比重比空气轻,当矿井瓦斯集中的地段,随着瓦斯浓度的增加,易使人窒息,遇火燃烧易发生瓦斯爆炸。因此,瓦斯是危害安全生产和工人生命的有害气体。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重视了瓦斯的抽放和利用。所以,在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查明煤层内的瓦斯成分和含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6.
煤矿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矿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一般来说只与直接源瓦斯涌出量的大小有关;而在许多矿井的生产实践中,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却显示出与直接源涌出量不一致的特性,常常出现瓦斯涌出异常现象。本文通过对所谓”异常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利用瓦斯监测系统和温度计、气压计对地面的气象状况进行观测,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异常涌出瓦斯的来源、影响因素等,发现瓦斯涌出曲线呈现较为规律变化;经比较发现了与大气物理参数变化的关系。从而找出了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规律,即与大气物理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矿井制定生产规划、合理安排组织生产、减少瓦斯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参考;在安全管理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地加强瓦斯检查及其它措施。  相似文献   

7.
郝世俊 《探矿工程》2004,31(6):58-60
随着井下瓦斯抽放孔钻孔深度和施工总进尺逐年增加,钻进过程中遇到砂质泥岩、页岩等松软遇水膨胀复杂地层的情况经常出现,又因施工地层多为瓦斯富集地层,容易造成喷孔、塌孔、卡钻、埋钻等孔内事故。阐述了复杂地层施工瓦斯抽放钻孔经常遇到的一些孔内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天然水中的 He、H_2、N_2、O_2、CH_4和 CO_2等气体成分具有重要的水文地球化学意义。气相色谱法为快速准确地分析这些气体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 CO_2的极性较强,在5 A 分子筛柱上发生不可逆吸附,故目前多用程序升温或用两根色谱柱(一根充填5 A 分子筛,另一根充填硅胶或活性碳)来完成上述组分的分离测定。这样对测定精度有一定影响,分析周期也较长,或对仪器要求较高(具有程序升温装置或双柱双检测系统)。我们通过试验,用一根 GDX—105柱对 He、H_2、N_2、CH_4和 CO_2进行一次分离测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煤田勘探阶段,准确地掌握煤层瓦斯资料是经济合理地进行矿井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目前,在勘探阶段仍缺乏获得准确瓦斯资料的有效工具,以致造成一些勘探报告中没有瓦斯资料或所提供的瓦斯资料准确性较差。为此,我们在重庆煤炭研究所协助下研制了一种钻孔瓦斯压力测定仪(简称“测压仪”),通过在勘探钻孔中测定煤层瓦斯压力参数的方法,以实现获得比较准确的煤层瓦斯含量的目的。试验证明,该仪器基本上是成功的。现将仪器及测量效果简介如下,供有关单位参考,不当或错误处希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稻田CH_4排放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稻田CH_4排放施肥效应的研究指出:化肥的施用能够降低CH_4的排放,但是有机物的数量及质量是影响稻田CH_4排放的主要因素,因此稻田CH_4排放的控制应该主要从有机肥的科学施用入手;比起常规的有机肥,沼渣肥这种已经发酵的“陈”有机肥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CH_4排放。推出沼渣肥和化肥混施的方案,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同时降低CH_4排放,并建议新鲜有机肥(紫云英、稻草、猪粪等)先进沼气池产生沼气并利用,沼渣在施入土壤前先充分干燥。 水管理实验发现,当土壤湿润度低到一定程度时(26%<湿度<31%),CH_4排放率突然减少,CH_4产生率也明显降低,而且主要的产CH_4区域向土壤深处移动。重新灌水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CH_4排放率仍不能恢复。一个三日间隔灌溉法因为灌溉的时间间隔太短,没有起到降低排放的作用。同时考虑水稻产量及方案实用性,提出用适当时间表的间歇灌溉来降低CH_4排放。如果能控制好土壤湿润度的临界值,我国常用的晒田技术会起到降低CH_4排放的效果。 为更好地降低CH_4排放,并努力增加水稻产量,设想了一种水肥结合的控制措施,即把沼渣肥和化肥混施方案与最简单的间歇灌溉方案——晒田共同使用、结果使晚稻CH_4排放降低了一倍多。水稻作为传输CH_4的主要路径,某些水稻品种也可能对降低稻田CH_4排  相似文献   

11.
介绍鹤岗煤田的井下瓦斯赋存状况 ,回顾历年来瓦斯事故与危害 ,分析瓦斯事故原因 ,提出瓦斯事故的防治对策 ,最后指出了瓦斯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茅口灰岩中掘进巷道时,常有瓦斯涌出、偶有岩溶瓦斯喷出或突出及煤与瓦斯突出。通过研究茅口灰岩的生成、储存和盖层条件、古岩溶地貌、瓦斯来源、瓦斯储集特征,分析瓦斯典型事故特征,总结不同层位裂隙瓦斯超限的频率。提出了合理选择层位、采取防范瓦斯喷出突出措施、探测控制岩溶缝洞、改进钻机防喷装置、提高物探准确率、加强预测预报等对策措施。集中运输大巷、回风大巷、变电所、水仓宜布置在茅口组顶部30 m以下;专用茅口瓦斯抽采巷宜布置在距煤系10~20 m;采取严密的探测控制措施后,可杜绝溶洞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采用能够闭锁自动阻止高压瓦斯喷孔的钻机可控制岩溶瓦斯喷出。  相似文献   

13.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分析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利用钻探工程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灾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瓦斯事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拉曼光谱是定量分析流体包裹体中挥发分组成和压力的重要手段,而这又是恢复流体捕获温度、压力的前提。本文收集了CH_4-N_2、CH_4-N_2-H_2O和CH_4-N_2-CO_2-CO体系在21~350℃和1~60 MPa条件下的原位拉曼光谱,获取了CH_4、N_2、CO_2和CO特征拉曼光谱的峰位和峰面积等光谱参数,并以上述体系为例,探讨了应用拉曼光谱定量分析C-H-O-N体系挥发分组成的关键技术问题,即压力、温度和流体组成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首先,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v_1-CH_4、v_1-N_2、(v_1-2v_2)-CO_2高频峰和v_1-CO峰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发生负向偏移。在压力恒定的条件下,v_1-CH_4、(v_1-2v_2)-CO_2峰位随温度升高向高频偏移,但v_1-N_2和v_1-CO峰位随温度变化未发生明显偏移,因而可以应用这些组分的特征峰位来反映流体压力。其次,CH_4、CO_2和CO相对于N_2的拉曼定量因子随压力升高而增大,分别在大于10 MPa、10 MPa和2.5 MPa以上达到稳定值。温度对CH_4和CO的定量因子影响不显著,但CO_2的定量因子随温度升高明显降低。水对CH_4定量因子影响仅在低压条件下显著,在200℃以下的高压条件下影响较弱。最后,以含未知CH_4/N_2比例的CH_4-N_2混合气体的熔融毛细硅管合成包裹体为例,提出了应用拉曼光谱定量分析流体包裹体中复杂挥发分比例和内压的一般方法。受实验条件和仪器设置的影响,各个实验室测定的拉曼定量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在应用拉曼光谱定量分析包裹体挥发分组成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稻田CH4的传输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通过对稻田CH_4排放、土壤CH_4产生率以及植物体CH_4传输、气泡、液相扩散这三种排放路径的同时测量后发现:CH_4氧化作用在下午CH_4排放路径通畅时较小;阴雨天气造成CH_4排放率降低会增加CH_4在土壤中的氧化量。早稻CH_4传输效率在6月上、中旬较高,晚稻则在水稻生长初期的7月下旬最高,这主要是两季水稻的生长季节中气候因子的差异造成的。只有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当水稻植物体、气候因素维持相对恒定时,CH_4产生率和稻田甲烷排放才显出正相关性。 水稻植物体内有明显的CH_4浓度梯度。水稻的切割控制实验发现,通过植物体排放CH_4的比例随季节而变化,在进行单株植物体排放测量时发现了同样结果,早稻和晚稻CH_4通过水稻植物体的传输平均分别占CH_4总体排放的73.18%(43.07—97.88%〕及54.98%(11—99.95%);植物体对CH_4排放的作用在早稻大于晚稻;水稻植物体排放CH_4的能力的季节变化对早、晚稻类似,随着水稻的生长而不断增强,到水稻抽穗中期达到最大,以后则随水稻的成熟而变小;水稻植物体排放CH_4的能力与水稻植物体的高度存在极大的线性正相关。土壤中CH_4的浓度远远大于大气中的CH_4含量(10—10~4倍),根部区域土壤CH_4浓度小于水稻行间土壤中的;在垂直方向,CH_4浓度在14cm深的土壤中最大,与土壤浅层有  相似文献   

16.
稻田土壤中的CH4产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意大利稻田及我国湖南地区稻田土壤中CH_4产生率的实地测量,甲烷产生主要发生在稻田土壤耕作层的还原层(2—20cm),但不同的农业操作对此有较大的影响;在意大利稻田中7—17cm土壤层是重要的甲烷产生区域,13cm处的CH_4产生率最大;由于我国湖南地区独特的有机肥铺施操作,土壤中甲烷的产生在土壤上部即耕作层氧化层以下(3—7cm)就达到最大值。土壤湿润度能影响土壤主要CH_4产生区域的深度,当土壤湿润度低于某个临界值后,主要的CH_4产生区域将向土壤深处移动,CH_4产生量也明显减少。种植水稻的稻田土壤中CH_4产生率要比不种水稻的大,同块稻田中CH_4产生率还有一定的空间变化。另外,水稻植物根部土壤比水稻行间土壤能产生较多的CH_4。在大多数情况下CH_4产生率在下午大于上午,但在一日间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因此CH_4排放路径的日变化可能是CH_4排放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湖南地区不同施肥和水管理稻田的CH_4产生率差别十分显著。这种差别能完全在CH_4排放率的差异上体现出来。总有机酸含量差别在各不同施肥田中较小而在各不同水处理田中较大实验室培殖发现温度能够较大地影响土壤CH_4产生率,每上升10℃,甲烷产生率能增加3倍多。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中,仅施化肥或不施肥的意大利稻田土壤中CH_4产生率随时  相似文献   

17.
甲烷(CH_(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的重要温室气体。随着青藏高原气候的暖湿化,整个高原将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源,要实现《巴黎协定》的1.5℃和2℃温控目标,需要准确估算未来剩余的碳排放空间。因此,准确地认识青藏高原大气CH_(4)的源汇特征、时空变化过程及机理,对预测及应对变暖,帮助政府做出科学的节能减排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大气CH_(4)的观测方法、源和汇、CH_(4)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3个方面总结了青藏高原已有大气CH_(4)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目前,青藏高原大气CH_(4)观测主要有地基观测和卫星遥感,缺少空基观测,在卫星产品中,AIRS的CH_(4)浓度数据质量最好;青藏高原大气CH_(4)以自然来源为主,可以确定的主要来源有湿地、湖泊和畜牧业,地质活动、植被和多年冻土是否是CH_(4)的主要源还存在争议;吸收汇主要是对流层的OH自由基和高山草甸;青藏高原CH_(4)浓度的季节分布呈单峰特征,夏季最高,CH_(4)浓度的增减与亚洲夏季风的进退同步;青藏高原CH_(4)浓度年均增长约为5~8 ng·g^(-1),大于周边地区;青藏高原近地面的CH_(4)高值出现在中部,从地面到对流层顶CH_(4)浓度逐渐减小,但高原东部和北部减小幅度大于西南部。未来应加强大气CH_(4)三维连续观测,改进卫星反演算法和源汇解析模型,准确量化青藏高原大气CH_(4)时空变化过程,揭示其变化机理,以期为未来高效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稻田CH4的排放规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及华中地区这三大主要水稻区稻田CH_4排放的多年测量,描述了稻田CH_4排放的一般规律及特征。稻田CH_4排放的日变化有三种型式,即下午最大值型式、夜间最大值型式以及下午、夜间双峰型式,导致这三种型式的主要原因是CH_4排放路径的日变化;不同品种水稻的不同生理特性、天气条件会通过改变CH_4排放路径的日变化来改变CH_4排放日变化的型式;随着水稻生长,CH_4排放日变化幅度也会随着变化。 早稻与晚稻稻田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型式不一致。早稻的CH_4排放一般出现三个排放峰值,其中第一个与第三个峰值是由土壤中CH_4的产生率增加引起的,第二个峰值则是由于CH_4排放路径的畅通引起的。四川地区单季稻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与早稻比较一致,但是没有第一个排放峰值的出现。引起早、晚稻不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水稻生长季节中气温的季节变化。灌溉水状态也能够较大程度的影响稻田CH_4的排放的季节变化。 含SO_4~(2-)的肥料能够降低CH_4的排放,但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物质(肥)的数量;施尿素、KCl也能够使CH_4排放降低,但它的降低效应没有有机肥使CH_4排放增大的正效应大,这说明有机肥对CH_4排放的影响很大,而在空气中堆腐过的沼渣肥使稻田CH_4的排放大大降低。不同的施肥使  相似文献   

19.
煤矿瓦斯赋存与众多地质因素相关,包括煤的变质程度、围岩性质、埋藏深度、水文地质条件、构造发育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能只是少数,且在不同条件下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可能不同。如何在众多的地质因素中确定主要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研究清楚朝川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影响主要因素从而服务于煤矿生产,文章基于瓦斯地质理论,通过定量的方式分析研究了朝川矿区构造、二1煤层钻孔瓦斯含量,生产矿井鉴定瓦斯相对涌出量、绝对涌出量等方面的关系及规律,确定了朝川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质构造,次要因素为埋藏深度,而围岩性质、煤的变质程度和地下水文因素对瓦斯的赋存影响较小。本次研究成果,可为地质条件类似的煤矿在瓦斯研究、监测及管理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胡小华 《安徽地质》2012,22(1):27-30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瓦斯事故是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中,危害最大、破坏性最严重、伤亡人数最多的一类事故。随着矿井生产向深部延伸,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增大,瓦斯超限、瓦斯中毒造成人员死亡事故也时有发生。本文以皖南地区为例,从煤矿业主重视程度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职工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存在缺陷等方面对低瓦斯矿井瓦斯中毒、窒息原因进行分析,为预防煤矿瓦斯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