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北部天然地震探测与岩石圈深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青藏高源东北部块体构造变形的深部驱动机制,笔者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天然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地震层析反演,并结合同一剖面的接收函数及各向异性结果进行讨论。介绍了ACH方法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强大的持续作用力,造就了NE向俯冲到柴达木盆地之下的昆仑造山带,并发现在巴颜喀拉地体下方壳幔内的仰冲活动。壳幔内的低速体十分显著地出现在阿尼玛卿缝合线以北,深度可达300km。推断该低速体可能与昆仑断裂的深层的剪切作用有关。深部资料显示该区莫霍界面由北向南逐渐加深,这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岩石圈减薄现象一致,而且与印度板块向北运动的远程效应有关。另外,地震层析结果及各向异性分析也支持青藏高原东北部主应力方向转为NE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由多个地体拼接而成的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厚的地壳。在高原中部,从拉萨地体到羌塘地体,穿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的地壳厚度变化长期存在争议。本文主要论述从拉萨地体北端横跨BNS到达羌塘地体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结果。探测发现了清晰的Moho反射,揭示了拉萨地体—羌塘地体Moho深度和地壳厚度的变化。探测结果表明,在BNS下方Moho深度由南至北出现了6.2 km的急剧减小,并且与BNS向北28 km处的羌塘地体南部比较,地壳厚度变浅了12.5 km。否定了前人对BNS下方Moho存在20 km显著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西部叶城-狮泉河地区岩石圈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藏高原西部新疆叶城—西藏狮泉河地区宽频地震探测记录到的剪切波进行了各向异性分析,计算结果给出了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特征:西昆仑地区各向异性大都沿北东方向分布,总体方向变化不大,各向异性整体走向与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各向异性空间分布一致。由此得出:印度板块向北推进的构造运动是形成本区岩石圈剪切波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各地体的各向异性在较大的东西向范围内保持稳定,各地体岩石圈固有的各向异性方向为北东向;作为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的分界线,班公怒江断裂带是主要的地表分界位置,在深部,无论西部剖面还是中部剖面,印度板块岩石圈的各向异性在该断裂带上均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综合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吴功建 《地质学报》1998,72(4):289-300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从南到北穿过昆仑、祁连和北山3个构造带;在断面中划分出北昆仑-柴达木、中南祁连、北祁连、北山南部和北山北部5个构造地层地体;以及昆仑中央、北宗务隆、中祁连北缘、宽滩山及石板井-小黄山5条地体边界断裂带。断面内地壳厚度约50 ̄70km,中南祁连地体地壳厚度最大,显示有山根存在;岩石圈厚度约140 ̄150km。根据地球卫星及地震反射剖面结构表明:青藏高原为一个单独的岩石圈构造单  相似文献   

5.
巴颜喀拉地体POG型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文  Arnau  N 《地球学报》1997,18(3):261-266
巴颜喀拉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地体和羌塘地体之间,在地体的中-东部有大量花岗岩出露。黑云母^39Ar-^40Ar和锆石^207Pb/^206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侵位年龄在220~212Ma之间。所经历的两次大的后期动力变质变形作用分别发生在148Ma和110Ma。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后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对比分析,提出青藏高原存在羌塘-芒康-滇西(44~28Ma)和冈底斯(25~12Ma)两条高Mg^#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带,而可可西里、西昆仑-东昆仑的新生代火山岩则为低Mg^#钾质火山岩.高Mg^#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均相对高镁低铁和贫钛,微量元素组成以具有类似岛弧火山岩的K/Nb、K/La、Rb/Nb、Pb/La、Ba/La等比值为特征.低Mg^#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相对富铁贫镁和高钛,上述元素比值小于岛弧火山岩,大于和近似于洋岛玄武岩,指示岩浆源区富集组分有软流圈流体的贡献.羌塘-芒康的高Mg^#高钾钙碱性和高Mg^#钾玄岩系列指示高原中部受到陆内俯冲作用的影响;30Ma前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富集岩石圈地幔熔融形成羌塘低Mg^#过碱性钾质-超钾质系列.综合地球物理资料,提出青藏高原在印度大陆岩石圈的强力楔入下,高原内部软流圈物质沿欧亚岩石圈地幔俯冲板片的顶部向北东和南东挤出,使上覆岩石圈地幔发生剪切破裂,形成一系列串珠状高速体与低速体的相间分布,并随时间不断向北扩展.这也是阿尔金和滇西走滑系的深部动力源.正是软流圈与岩石圈的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可可西里和西昆仑-东昆仑低Mg^#钾玄质火山岩的软流圈-岩石圈地幔的混源特征.藏南高Mg^#超钾质岩浆源区的显著幔壳混合特征则可能来自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是由多个地体拼合而成的,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长期作用下,各地体被挤压,地壳缩短,高原隆升。尽管在北北东向挤压作用下发生了高原的近南北向的断裂活动,但各地体本身的结构整体上保持相对稳定,不仅地壳浅部的地层、岩石、古生物保持着各自的特征,而且深部Moho面的变化和岩石圈的特征也是相似的。青藏高原的相距500km以上的2条宽频地震探测剖面的接收函数结果证实:高喜马拉雅地体、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冈底斯地体、羌塘地体和巴颜喀拉地体在东西方向上保持着相近的速度特征。这充分说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青藏高原碰撞,引发各地体碰撞造山与高原隆升是地壳和岩石圈的整体构造运动,高原各地体,至少高原腹地仍然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深部结构,Moho面、岩石圈底界面的深度和产状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藏南格仁错地区孜桂错断裂的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第四纪时青藏高原的拉萨地体内部出现一系列南北向的正断层,拉萨地体的北边界出现一系列近东西向的走滑断层.孜桂错活动断裂就是这些走滑断层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条,其活动表现为右行走滑,断裂切过河流、冲积扇、废弃的湖岸等,断裂的水平位移从10 m到375 m不等.它转换连接朋曲-申扎正断层和喀喇昆仑-嘉黎剪切带;同时,孜桂错断裂本身也是喀喇昆仑-嘉黎剪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活动反映拉萨地体内部的东西向伸展以及羌塘地体相对拉萨地体的向东运动.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新生代隆升初始的时间、位置多有争议。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是研究盆-山耦合、构造热演化的理想位置。新近在盆地东北部发现了异常高温的干热岩体,其热源机制和经历的热历史过程是进一步地热藏开发的关键。本文对盆地东北缘青海南山和沟后杂岩体以及盆地内瓦里贡-过马营隆起的当家寺岩体进行了系统的低温热年代学分析,以追溯该区经历的热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模拟结果显示,当家寺岩体和沟后杂岩体自三叠纪结晶以来,在侏罗纪-白垩纪,经历200~150Ma和135~100Ma两期快速冷却抬升,可能与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依次向北碰撞拼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远程效应有关。裂变径迹和(U-Th)/He模拟结果显示,沟后杂岩体记录到晚中新世(15~5Ma)的快速冷却事件,而盆地东部当家寺岩体的样品未记录到该期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是北倾的青海南山南缘逆冲断裂晚新生代再活动使得沟后杂岩体在新近纪晚期快速隆升造成,而当家寺岩体主要受右行走滑-逆冲的瓦里贡断裂的控制,并未发生该时期的快速冷却抬升事件。因此,青藏高原东北部差异隆升、热历史过程不仅受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也明显受不同时期的活动断裂及古地貌的影响。共和盆地东北缘露头岩体热历史过程未见到明显的中新世以来的增热现象,与共和盆地内干热岩存在的增热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并重新处理已有的反射地震剖面,获得了一条南北向横贯羌塘盆地主体的270km长反射地震剖面.剖面显示;羌塘盆地可能具有元古代的基底并且南羌塘盆地较北羌塘盆地深.在南、北羌塘地壳浅部(约0~3s)变形差异较大,北羌塘褶皱变形强烈,呈现出隆凹变形相间的格局,南羌塘则相对较平缓.羌塘中央隆起之下为连贯的弧形反射,其北侧发育一个深度达8km的半地堑构造,规模较大,可为油气资源储存提供有利空间.  相似文献   

11.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NORTHEASTERN TIBET: A RESULT OF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FOR TELESEISMIC P WAVEFORM  相似文献   

12.
Early Cretaceous Tecton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elected geological data on Early Cretaceous strata, structures, magmatic plutons and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Kunlun to Himalaya Mountains reveal a new view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paleo-tectonics and the related geodynamic moveme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wo major paleo-oceans, the Mid-Tethys Ocean between the Qiangtang and Lhasa blocks, and the Neo-Tethys Ocean between the Lhasa and Himalayan blocks, existed in the Tibetan regio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Himalayan Marginal and South Lhasa Seas formed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margins of the Neo-Tethys Ocean, the Central Tibet Sea and the Qiangtang Marginal Sea formed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margins of the Mid-Tethys Ocean, respectively. An arm of the sea extended into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Early Cretaceous intensive thrusting, magmatic emplacement and volcanic eruptions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Lhasa Block, while strike-slip formed along the Hoh-Xil and South Kunlun Faults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region. Early Cretaceous tectonics together with magmatic K2O geochemistry indicate an Early Cretaceous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Mid-Tethys Oceanic Plate along the Bangoin-Nujiang Suture which was thrust ~87 km southward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Early Cenozoic. No intensive thrust and magmatic emplacement occurr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in the Himalayan and southern Lhasa Blocks, indicating that the spreading Neo-Tethys Oceanic Plate had not been subduct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To the north, terrestrial basins of red-beds formed in the Hoh-Xil, Kunlun, Qilian and the northeastern Tarim blocks in Early Cretaceous, and the Qiangtang Marginal Sea disappeared after the Qiangtang Block uplifted in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13.
l.IntroductionAteleseismicprofilingwasconductedjointlybythe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andtheInstitUteofGeophysicsandInnerTectonics,JosephUniversity,France,alongthemainroadfromGonghetoYushuinQinghai,withanarrayof4Othree-componentMinititanstationsandl3one-componentCEISstations,fromJunetoNovember,1998.ThestUdycoversahugearearangingfromthenofthoftheBangong-NujiangFaulttothesouthoftheMid-QilianFault,andfromtheeastoftheQaidamBasintothewestoftheLongmenShanFault,goingthroughSouthQ…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金断裂带由多条断裂组成,主要有阿尔金断裂、且末断裂、三危山断裂。其中阿尔金断裂为主断裂,它呈左旋走滑兼具逆冲性质,中生代—古近纪为左旋走滑,新近纪由东南向西北逆冲推覆。且末断裂和三危山断裂均具左旋走滑性质。且末断裂受统一的阿尔金断裂带左旋应力场控制,但又叠加了塔里木台盆区向南挤压的应力场,从而具有双重属性。塔里木盆地的断裂总体上组成古生界塔北花彩弧断裂束和塔南花彩弧断裂束,展布成全盆地的菱形断裂系统,且末断裂构成其东南边界。在该菱形断裂系统的北弧顶和菱形内的中央轴部为背冲式的构造断裂带,显示挤压特征;在花彩弧两翼转弯处展布正花状构造样式,显示走滑特征。阿尔金断裂带及其两侧,主要在柴达木、塔里木两大盆地发现了大油气田,两者都是由断层控制油气的垂向运移与分布。柴达木盆地具有双重断—坳的特点,但油气田只分布在中—新生界构造层内;塔里木盆地,南北翘板式的构造运动是其形成复式油气区的最重要的地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位于青藏高原北部, 是研究青藏高原向北生长的重要地区。该区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阿拉善地块向南挤压下, 新生代构造和地震活动强烈, 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构造变形、强震发生机理等问题的极佳试验场。近几十年来, 在东昆仑及邻区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 取得了很多进展, 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在该研究区开展的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探测成果, 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壳幔速度结构, 莫霍面形态及各向异性特征, 总结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柴达木盆地南缘上地幔内的北倾界面可能代表早古生代昆仑洋向北俯冲的遗迹; 东昆仑缺乏“山根”, 重力均衡调整对东昆仑莫霍面加深没有起主导作用,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 通过青藏高原对柴达木盆地的挤压造成东昆仑地壳垂向增厚。最后我们探讨了东昆仑地区壳幔结构研究的不足, 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总被引:90,自引:3,他引:87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作者从大陆动力学视角出发,将"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与"前碰撞大地构造"区别开来进行研究,将印...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左旋斜冲推覆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发育比较强烈的左旋斜冲构造运动,形成长达百余公里、宽度超过30km的大型推覆构造,由斜冲断层、逆冲岩席和褶皱构造等组成。根据野外观测相关资料,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发生两期构造变形: 早更新世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如中新元古代中深变质岩、古生代浅变质岩与中生代沉积地层沿北西西-北西向断层发生左旋斜冲构造运动,导致下伏中新统和上新统湖相沉积地层强烈褶皱变形,上覆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 晚更新世中晚期构造运动导致中晚更新世砾石层发生宽缓褶皱变形。估算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斜冲推覆构造运动产生的最小缩短量约为 17~18km,平均缩短速率约为 6.6~6.9mm/a。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斜冲推覆构造运动是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自南向北扩展迁移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陆相含油气盆地,盆地内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生长、地壳缩短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运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剖面和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等多种学科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逆冲-褶皱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北向南依次发育分布的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南翼山和油砂山褶皱构造带均由不对称的直立褶皱或同斜褶皱构成,并且显示出背斜相对紧闭、向斜宽缓的”侏罗山式”褶皱特征,表明其下部滑脱构造带的存在;(2)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逆冲-褶皱构造SW翼缓NE翼陡的不对称褶皱形态显示出是由南向北的逆冲作用形成的;两翼相对较对称的南翼山褶皱形态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作用形成的;SW翼陡(或地层倒转)NE翼缓的油砂山褶皱带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挤出作用形成的反映出由北向南的逆冲作用的存在;(3)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和南翼山褶皱构造带的初始生长地层依次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新统狮子沟组和更新统七个泉组,高精度磁性地层限定其沉积时代依次为~39.5Ma、~8.2Ma和~2.5Ma,这不仅代表了这些褶皱的初始形成时代,而且代表了其逆冲断裂的形成时代;油砂山褶皱构造带中七个泉组初始生长地层以及上地表发育的一系列现代水系发生了弯曲,表明该逆冲-褶皱构造带从~2.5Ma形成以来一直持续到现在迄今仍在生长;红山旱地区近SN向的直立褶皱以及柴西地区似穹窿状的叠加褶皱,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伴随的近EW向挤压的结果;(4)综合柴西地区逆冲-褶皱带构造地貌、生长地层、地球物理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等证据,表明柴西存在的一系列逆冲-褶皱带是由南向北的滑脱构造产生,具有后退式生长演化特征,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40Ma其远程效应已到达柴达木盆地北部,并形成红山旱逆冲-褶皱构造带,随后的持续挤压,高原北部呈现出局部向南后退生长特征,依次形成尖顶山、南翼山和油砂山逆冲-褶皱带,其中~2.5Ma以来强烈的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产生的南翼山和油砂山逆冲-褶皱带构成了现今的”英雄岭”;~ 8Ma以来的阿尔金断裂带的强烈走滑活动波及到了柴达木盆地.  相似文献   

19.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LTYN TAGH FAULT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GROWTH OF TIBETAN PLATEAUtheNational(G19980 4 0 80 0 )andthefundofOpeningLaboratoriesofGeomechan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