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阐述盆地地质和含水系统、水文地质期、水压系统的定位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反演法、地静压力法,模拟计算了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的砂、泥岩恢复厚度、压出水量、水交替强度。计算表明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的压挤式水交替强度均小于1,累加值Es^2、Es^1、Ed层的大于1,Ng、Nm层的小于1;Ed层渗入水交替强度为0.44。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渗流场的高水压带位置和流动态势具有相似性,并均以离心型流动为主要特征。水的初始与现代化学及其演化研究表明,6个研究层段均起始于不同浓度的同生沉积成因水,除Eκ^1层局部水的现代浓度比初始浓度显著降低,朝稀释淡化、反向变质的方向演化外,其他5个层段水的现代浓度比初始浓度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高,朝浓缩盐化、正向变质的地球化学方向发展,最终演化成为不同浓度的后生沉积成因水。  相似文献   

2.
本文揭示了第三系沉积体系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正向、斜向上的水化学分带性,从古代和现代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论证了现代水化学场是遵循浓缩盐化、正向变质和稀释淡化、反向变质两种格局形成演化的,指出第三系地下水现代化学业已演化成熟,并概括了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古潜山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结合地质构造史,提出了古潜山地下水在时间上经历了6个水文地质期的演化,在空间上受控于盆地外围燕山、鲁西山区大气降水的输入补给,并发展成为具有渗入起源的溶滤水。并从时空上论证了现代水化学场是以稀释淡化、反向变质为主,并辅以浓缩盐化、正向变质两种格局形成演化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地层深部的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演化是在沉积作用、各种建设性和破坏性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下的漫长地质历史构建过程。根据薄片鉴定、地化特征、成岩序列和储层孔隙发育程度分析,提出二叠统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共经历了4个阶段:①原生孔隙形成.首次缩减期(沉积-同生阶段);②次生溶孔、洞大量发育期(同生-准同生阶段和表生阶段);③孔洞再次缩减期(浅埋藏阶段);④埋藏溶蚀-充填-构造裂缝期(中-深埋藏阶段和构造阶段)。孔隙的演化具有溶蚀→充填→再溶蚀的多旋回性特征,一般具3~6期旋回演化。  相似文献   

5.
甘肃西和县三洋坝金矿位于西秦岭厂坝―页水河华里西―印支期铅、锌、金、银成矿带内,西成铅锌矿田西部,属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矿床。矿体赋存于泥盆系中统西汉水组中段第三层(D2x2-3)中,受层间裂隙构造控制,与花岗斑岩脉空间关系密切。笔者在总结了成矿地质背景、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对塔东北库鲁克塔格隆起的乌孜里塔格剖面中上寒武统白云岩的岩石学、成岩作用、裂隙—孔隙发育与充填等特征研究认为:可划分为有序度逐渐增加的粉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和中粗晶白云岩及晶洞中的中粗晶、巨晶和鞍形白云石等4种类型;分别对应于早期准同生—浅埋、中浅埋藏、中等埋藏和构造断裂—热液(热卤水)作用4期的成岩阶段;其中,沿走滑断裂—裂隙带、呈不规则的“侵入体” 具有斑点状、条纹—条带、雁行状—斑马、角砾状和不规则状结构的中粗晶、粗晶、巨晶(部分为鞍形)白云岩(石),一般不发光或呈昏暗的暗红色,具有与加拿大西部盆地典型的热液白云岩相似的特征;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存在4~5期构造裂隙和3期以上的充填作用;热液白云岩中以晶间孔、晶间溶孔(洞)、裂隙及沿裂隙的扩溶孔洞为主,主要有二世代的白云石和方解石和少量沥青、石英、微量硬石膏和重晶石等多期充填作用。与西加盆地寒武系部分或全部交代充填缝洞及角砾构造、受来自落基山造山带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系拉腊米(Laramide)构造的被排驱的热液流体交代形成的典型热液白云岩稍有不同,海西晚期(晚二叠世)及燕山—喜马拉雅期(晚白垩世—第四纪)沿挤压—走滑断裂排驱的地层热卤水循环—扩散与交代作用可能是本区热液白云岩的主要成因,储集空间主要由中、晚期构造断裂—裂隙(溶蚀)所致,但不排除成岩早期埋藏或晚期大气水作用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黔西盘县地区煤层气成藏的构造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盘县地区复杂的煤层气地质条件,以构造演化为主线,结合野外地质观测和室内测试分析,探讨了构造对煤层 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盘县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陆内裂陷(D-P)、稳定台地(T1-T2)、陆相坳陷(T3-J2)、 断褶隆升(J3-Q)四个构造演化阶段,煤层主要赋存于向斜构造,向斜控气特征明显;上二叠统含煤地层经历了两期沉降 埋藏、两期抬升剥蚀和三期煤化作用,燕山中期是煤层气成藏的关键时期,在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叠加了区域岩浆热变质 作用,奠定了煤级的现代分布格局;区内发育的压性- 压剪性构造是造成现今煤层高含气量的重要因素,近EW 向的水平挤 压现代构造应力场可能使得土城向斜和照子河向斜煤层渗透率高于向盘关向斜和旧普安向斜。  相似文献   

8.
曹妃甸12构造位于沙垒田凸起东北倾末端,发育新近系、古近系、中生界、太古界多套地层,古近系与中生界、中生界与太古界均为不整合接触,中生界、太古界潜山储层岩性复杂,其中,中生界以火山岩、砂岩、泥岩、煤层岩性组合为主,岩性纵向上呈互层分布,太古界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中生界碎屑岩顶部测试产能70 m3/d,太古界风化壳储层测试为水层,储层物性较好,壁芯实测孔隙度可超过10%。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全岩和黏土等多种分析手段,落实了潜山储层特征,储层控制因素及储层埋藏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局部发育孔隙型储层,但所占比例较低;主测试段存在大量微裂缝,成像测井分析表明在风化壳顶部见到明显的裂缝发育带。太古界花岗岩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包括构造裂缝、动力变质产生的碎斑内微裂隙、溶蚀形成的黑云母溶蚀孔、长石晶内溶孔、晶粒间孔、晶粒破裂孔等。风化淋滤和构造应力改造对风化壳储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风化作用表现以下两方面:在两个不整合面之下均出现了高岭石的高含量带,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也证实储层中发育大量的高岭石;在致密的花岗岩中出现大量长石溶蚀孔。构造应力对储层的贡献表现在中生界碎屑岩中的裂缝及微裂缝系统发育;构造应力对花岗岩刚性晶粒的破碎作用;构造破碎带形成大气水下渗通道,对花岗岩内幕的溶蚀作用。镜质体反射率及黏土矿物分析表明,在进入中生界后,镜质体反射率和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及伊蒙混层中蒙皂石都出现了明显的跳跃式演化,反射率最高可达1.3%,远高于上覆古近系东营组的0.76%,反映了潜山曾经历过更高的埋藏演化阶段。综合研究后认为中生界碎屑岩及太古界花岗岩潜山至少经历了两期深埋期,早期发生在中生界沉积之后,这一期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后期发生在古近系沉积之后,目前埋深也超过了3000 m。中生界碎屑岩经历了中生界沉积之后埋藏期—后期抬升淋滤期—东营组沉积之后的再埋藏期;太古界花岗岩经历了中生界沉积之前的抬升淋滤期—中生界沉积之后埋藏期—后期抬升至近地表的淋滤期—东营组沉积之后的再埋藏期。两期深埋作用对储层的品质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造成中生界碎屑岩岩石致密化、碳酸盐化,主要表现在早期的微裂缝被碳酸盐大量充填,粒间黏土强伊利石化,储层孔隙不发育,以超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对太古界花岗岩风化壳,使得顶部含黏土较高的风化壳致密化,造成伊利石大量生成,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以特低渗为主;而对于太古界花岗岩潜山内幕的断裂带附近的风化带,储层孔隙度明显高于顶部风化壳、高岭石含量高、溶蚀作用强,显示了这种由断裂沟通形成的深埋花岗岩潜山内幕储层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柴家庄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家庄金矿位于西秦岭褶皱系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李子园—吊把子金矿带上,赋存于柴家庄二长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丹凤群地层中,严格受NE向及NNW向断裂控制。矿床形成经历了火山沉积期、区域变质期、构造热液成矿期及岩浆热液成矿期4个阶段,属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金矿床。岩体外接触带0~2km范围内的NE向、NNW向断裂构造带是找矿的最佳方向。  相似文献   

10.
揭示了东海西湖含油气凹陷第三系沉积体系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重溯了其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演变的阶段和特点,论证了地下水现代化学主要是遵循浓缩盐化、正向变质作用方向演变形成的,且已演化成熟,并探讨了地下水成因和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芳 《地质与勘探》2023,59(1):27-42
为深入理解岩盐矿床复合成矿作用,研究宁夏固原凹陷岩盐矿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镜下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电子探针能谱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结合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对该矿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其岩盐矿成矿期次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固原凹陷岩盐矿矿石具有原生沉积和后生改造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中自形细晶结构为原生沉积结构,自形粗晶、港湾和蠕虫交代结构为后生改造结构。矿石构造中纹层、条带、团块状构造为原生沉积构造,块状、角砾状和网脉状构造为后生改造构造。岩盐矿床矿物组合主要有石盐、钙芒硝、硬石膏、无水芒硝以及粘土矿物、钠长石、白云石,具有原生沉积和后生改造的矿物组合特征,盐类矿物均可见原生沉积型和后生改造型矿物。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证实,固原凹陷岩盐矿床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沉积-后生改造型矿床。钙芒硝和硬石膏矿主要由早期沉积作用形成矿化体,经历了后期微弱的改造作用;而石盐矿主要由早期沉积作用形成矿体,在后期盆地构造变化中发生塑性流动、溶解-重结晶或构造变形而充填于围岩的裂隙或构造活动形成的有利空间中成矿,表明矿床经历了原生沉积成矿期和后生改造成矿期两个...  相似文献   

12.
穆家庄铜矿床矿物组构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家在铜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沿构造破碎带产出,矿物组物显示了同生沉积和改造特征,流体包裹体为高盐度的热卤水,矿石及围岩氧,碳同位素具同一来源,矿床成因属变质和构造改造的热水喷流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13.
老挝东泰钾盐矿床地球化学及其沉积后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呵叻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钾盐沉积矿床分布区之一,研究区位于呵叻高原北部的沙空那空盆地东部边缘,钻探资料揭示该地区钾盐资源相当可观。该含盐建造包含上、中、下3个盐段,每个盐段都由一套蒸发岩_碎屑沉积旋回组成,钾盐层主要赋存于下盐段上部。剖面和地层学分析表明,研究区盐构造类型为低结构低成熟度的盐背斜构造,盐体几何形态为一低结构低成熟度的盐背斜,盐背斜轴部矿层厚度较两翼矿层厚得多。岩盐中微量元素Br、K含量及Br×1 000/Cl系数的变化指示成盐卤水经过了阶段性的浓缩和淡化过程,并且成盐作用越来越弱。ZK04孔较低的Br含量〔w(Br)=18×10〈sup>-6〈/sup>〕表明下膏盐层在成盐过程中受到了非海相流体的影响。中膏盐层基底石盐中高K低Br特征表明,下膏盐层残余高浓度卤水影响了其成盐过程,并且该基底石盐很可能又经历了溶解和重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14.
四川渠县三叠系膏盐的同生、成岩、后生及表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隗合明 《沉积学报》1987,5(4):56-65
本文论述了四川渠县三叠系的膏盐在沉积后的不同阶段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并提出根据膏盐的变化特征推测它们的原生沉积条件、卤水咸化程度及研究区的矿床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查明曹妃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及咸化成因,采集研究区河水、地下淡水、微咸水、咸水、卤水、雨水和海水等不同类型水样,对其水化学组成、离子比、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氢氧同位素组成及14C测年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曹妃甸浅层地下水包括全新世沉积层潜水和晚更新世沉积层微承压水,且非原始封存在地层中而是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2)地下潜水向海方向分布有淡水、微咸水、咸水水质类型,微承压水以咸水和卤水为主要水质类型;近冲洪积扇前缘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围填海区及河口处水化学特征受海水混合作用控制,滨海平原区水化学特征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控制。(3)曹妃甸浅层地下水咸化过程主要是晚更新世以来海侵海退时期形成海洋蒸发盐经大气降水和河水多期溶滤所致,其盐分来源于海水蒸发盐,河口及围填海区地下潜水盐分主要来源于现代海水入侵。  相似文献   

16.
沉积盆地油田卤水中蕴藏着锂、铷、铯等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 其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采集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王场地区地下卤水样品18件, 测试了其化学组成, 分析了卤水的水化学特征、元素相关性和特征系数, 探讨了该地区深层卤水成因。研究区卤水赋存于古近系潜江组砂岩中, 矿化度(TDS)平均值为260.04 g/L, 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 pH值在7.03~8.01之间。与往年相比, 潜江凹陷卤水矿化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可能与油田的开采注水有关。Na、Cl含量与TDS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性, Li、K、B和Br含量随着TDS增加而升高, 而Ca含量随着TDS增加呈下降趋势, 可能揭示了原生沉积卤水蒸发浓缩的过程。高的钠氯系数(1.09~1.21)和氯溴系数(480~1547.60)以及低的钾氯系数(3.75~14.82)表明了来自石盐溶解的贡献, 波动的钙镁系数和脱硫系数反映了不均一的封闭性和变质程度, 从潜一段至潜四段封闭性变好、变质程度变高。研究区地下卤水为陆相盐湖原生蒸发沉积, 有明显石盐淋滤的物源补给, 储集空间整体封闭性较差, 变质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The deep groundwater in the quaternary gravel sequence of the southern Upper Rhine Graben locally contains high chloride concentrations near the river Rhine between Fessenheim (France) in the South and Breisach (Germany) in the North. This historical pollution is mainly due to past infiltration from the former brine storage basins of the French potash mines on the Fessenheim Island and—to a lesser extent—from the leaching of the salt dumps of the German potash mines in Buggingen and Heitersheim. The spreading of the salt plume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 groundwater model. The aim of the model was to understand the brine movement,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chloride as defined by recent hydr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and to select locations for new reconnaissance boreholes.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was reproduced by a three layer model, which was calibrated for steady state flow conditions.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first layer was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heads in the model area. The vertical resolution was refined to simulate the density-dependent salt transport processes. The transport of the salt plumes was simulated over a 40-year period, starting at the beginning of brine storage in the 1950s. The relevant transport parameters have been estimated in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here the simulated breakthrough curves of chloride concentration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data. The results of the groundwater model indicate that brines containing approximately 1 million tons of chloride are still present at the bottom of the aquifer. These highly concentrated salt brines mix with fresh water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aquifer. This dispersive proces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plume of chloride-rich water extending downstream, where pumping wells for several local water supplies are located.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裂隙孔隙卤水是我国重要的深层卤水资源之一,关于其成因争论较大.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碱石山、红三旱四号、鸭湖和俄博梁II号四个地区构造裂隙孔隙卤水样品的常量、微量元素以及He、Ne、Ar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裂隙孔隙卤水钠氯系数介于0.84~0.91,钾系数介于3.19~12.35,...  相似文献   

19.
老挝甘蒙省钾镁盐矿床位于呵叻盆地的东隅,本文以该矿床ZK318钻孔的含矿段———下盐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矿物以石盐、钾石盐和光卤石为主,含少量方硼石和硬石膏。根据矿物与主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将下盐层分为5个次层,由下至上顺序为:盐岩层(石盐为主)→钾盐岩层(钾石盐为主)→光卤石岩层(光卤石为主)→薄盐岩层(石盐为主)→钾盐岩层(钾石盐为主)。微量元素Br值均大于200×10-6,表明卤水来源于海水;由盐岩层→钾盐岩层→光卤石岩层,B含量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表明B含量与卤水盐度呈线性关系。但顶部钾盐岩层的B含量高达890×10-6,与少量方硼石的存在相吻合,指示成矿卤水除了海水外,还有深部热液的贡献。按照卤化物卤水蒸发浓缩的顺序,光卤石是该卤水浓缩的最后阶段,但在光卤石沉积之后,又晶出一薄层石盐,表明曾经历过一次短暂的淡水补给。上、下两层钾石盐具有基本相同的Br含量,分别为1 790×10-6和1 792×10-6,且均直接沉积在石盐之上,故为原生钾石盐,而非光卤石的次生淋滤产物。认为甘蒙省钾镁盐矿床为海源陆相沉积,海水和深部热液是成钾物质的主要来源,钻孔中出露的两层钾石盐均为原生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