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尽管在世界各地发现大量的恐龙蛋及成窝的蛋化石,但是胚胎化石相对稀少。就目前所知,恐龙胚胎与蛋壳化石相连在一起的约有20例,它们中的大多数来自于破的或者被压碎的蛋化石。报道产自中国江西南部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的具有胚胎的一窝不完整的恐龙蛋化石。根据恐龙蛋和蛋壳的宏观及微观特征,这些蛋化石被鉴定为长形蛋未定种。CT扫描结果显示,所有蛋均具有胚胎骨骼聚集,包括可能的股骨和胫骨。研究结果表明,因为完好无损的蛋可能具有胚胎残骸,所以恐龙胚胎的保存可能超过所能辨别出的。  相似文献   

2.
江西恐龙蛋的分类及层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恐龙蛋是晚白垩世地层中一类特殊而又珍贵的化石。江西晚白垩世地层分布广泛,发育良好,散见于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近30个盆地中。其中多个盆地发现恐龙蛋,某些盆地不仅数量丰富,且类型多种多样。本文根据其形态特征,以前人分类定名为依据,交江西境内所产经蛋分别归于长形蛋科、圆形蛋科和大圆蛋科,并对其分布,产出层位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江西赣州盆地晚白垩世茅店组和河口组发现大量恐龙动物化石,且化石分布集中,大多保存完整,尤其蛋化石成窝性较好,排列较规整,属原地埋藏。文章论述了该盆地内恐龙化石赋存的地层、岩性、化石保存形式及埋藏特征等,认为该盆地内恐龙动物群聚集或恐龙化石集中分布在晚白垩世早期茅店组和晚白垩世晚期河口组;茅店组—河口组,恐龙动物化石保存形式具有"单类型→多类型组合共存"和"不同类型恐龙蛋共生→蛋与骨共生"的规律,甚至出现含胚胎恐龙蛋、恐龙骨骼和龟鳖类化石集群埋藏,为进一步探讨盆地演化和恐龙生存环境提供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首次在山东青岛莱西地区晚白垩世红土崖组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蛋化石呈圆形,其直径为11 cm,蛋壳的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它属于树枝蛋类,可能为镰刀龙类恐龙所产。沉积环境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时期研究区主要为河道—河漫滩沉积环境,适宜的古气候条件是恐龙蛋孵化的理想地区;同时镰刀龙类蛋的发现,预示着将来在该地区很有可能发现镰刀类恐龙骨骼化石。  相似文献   

5.
吕君昌 《地球学报》2016,37(2):129-140
在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赣州华南龙,属于进步窃蛋龙类,其独特的头部特征为研究窃蛋龙类恐龙的颅面演化、古地理分布及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信息;在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大型、前肢短的驰龙类恐龙——孙氏振元龙,为大型、短前肢类型的驰龙类提供羽毛形态学方面的重要信息,为研究驰龙类的多样性、鸟类羽毛以及飞行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辽西发现的喙嘴龙类翼龙——朝阳东方颌翼龙,是该地区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第一件翼龙标本,不仅填补了时代上的空白,同时对于印证晚侏罗世喙嘴龙类的辐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重要发现对于研究窃蛋龙类的演化、驰龙类羽毛演化及鸟类羽毛起源等热点与难点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在发现华南龙的基础上,命名了赣州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恐龙蛋化石埋藏丰富,分布广泛。迄今为止,已报道有14个省(区)发现恐龙蛋化石。尤其在浙江天台盆地、山东莱阳盆地、广东南雄盆地以及河南西峡和淅川盆地等晚白垩世陆相红层中发现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同时也发现大量共生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中国恐龙蛋化石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保存好、分布广、时代跨度大等特点,因此恐龙蛋可以作为中国白垩纪陆相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化石之一。本文在建立天台盆地赖家组和赤城山组的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和恐龙蛋生物地层层序框架的基础上,重点对比讨论了我国几个主要含恐龙蛋沉积盆地的恐龙蛋类群组合序列及其对应的地层关系。同时,对我国周边相邻地区如蒙古、韩国和印度以及其他各个大陆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初步对比讨论。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我国其他几个主要的恐龙蛋化石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相比较而言,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组合特征鲜明,前者主要以网形蛋类和蜂窝蛋类为主,后者以长形蛋类为优势类群,结合天台盆地陆相红层中多个凝灰岩夹层获得的98~91Ma和南雄盆地67Ma的同位素年龄,据此,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代表了晚白垩世早期的恐龙蛋组合,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则代表了晚白垩世晚期的恐龙蛋组合。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莱阳恐龙蛋化石群明显不同,莱阳盆地的主要蛋化石类型——圆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在天台盆地至今没有被发现。但莱阳恐龙蛋化石群与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比较相似,如莱阳盆地金刚口组以椭圆形蛋类为主,含有少量的长形蛋类,而南雄盆地以长形蛋类为主,含有少量的椭圆形蛋类,其中金刚口椭圆形蛋、薄皮椭圆形蛋、长形长形蛋和安氏长形蛋等2属4种蛋化石在两个盆地均有发现。此外,在莱阳盆地王氏群中下部的将军顶组还发现了相对原始的网形蛋类。综合以上分析,莱阳恐龙蛋化石群大致介于晚白垩世早期的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和晚白垩世晚期的南雄恐龙蛋化石群之间,更接近于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中晚期。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西峡恐龙蛋化石群非常相似,在科一级分类单元中,至少有巨型长形蛋类、蜂窝蛋类和棱柱形蛋类等6个蛋科在两个盆地中均有发现,尤其是巨型长形蛋科仅在天台和西峡两个盆地中有化石记录,其中西峡巨型长形蛋这一蛋种同时产于西峡盆地走马岗组、赵营组和天台盆地的赤城山组。西峡盆地发现的其他一些蛋化石也可以归入到天台盆地新建立的一些蛋化石类型中。据此推断,走马岗组和赵营组与赤城山组的层位可能大致相当。虽然我们对西峡盆地已报道的部分恐龙蛋化石进行了初步厘定,但鉴于西峡盆地大量恐龙蛋化石的形态学和分类学尚存在较多的问题,两盆地的详细对比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淅川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组合差别很大,相应的淅川盆地的恐龙蛋类群与相邻的西峡盆地的差别也较大,此外,在淅川盆地高沟组发现有树枝蛋类,这一类蛋化石在天台盆地未发现,据此推测淅川盆地的时代应晚于天台盆地和西峡盆地。相比较而言,淅川盆地的蛋化石组合与莱阳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含有长形蛋类、圆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等,因而,淅川盆地的马家村组和寺沟组的层位被认为可能与莱阳盆地的金刚口组和南雄盆地的坪岭组相当。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建立我国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群的组合序列及其对应的地层层序和时代框架,从下至上至少包含了4个恐龙蛋化石群:1)天台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天台群中上部的赖家组和赤城山组,时代约为晚白垩世早期(塞诺曼期土伦期);2)西峡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走马岗组、赵营组和六爷庙组,晚白垩世早中期(土伦期桑顿期);3)莱阳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王氏群中上部的将军顶组和金刚口组,晚白垩世中晚期(科尼亚克期坎潘期);4)南雄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南雄群园圃组和坪岭组,晚白垩世晚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此外,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和深入,有望建立起包括早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群在内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的组合特征序列,为进一步划分与对比我国白垩纪地层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辽西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中首次发现具胚胎的软壳蛋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记述了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中两类爬行动物的蛋化石,其中离龙类蛋化石发现于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上部,翼龙类蛋化石发现于早白垩世义县组上部的金刚山层。经研究,离龙类蛋化石不仅含有胚胎,而且为软壳蛋。翼龙类蛋化石没有显示硬壳结构,很可能同样为软壳蛋。这些蛋化石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这两类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演化历史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恐龙蛋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06,30(3):161-17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和阿根廷等地大量的恐龙蛋化石(特别是包含有胚胎化石的标本)被发掘出来,恐龙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获得的信息说明,恐龙是高度分异的庞大多样化种群,不仅它们的体形差异巨大,而且其蛋的形态、尺寸及产卵习性也有很大差别。在形态和尺寸上,有大小如鸡蛋、柚子、篮球、铁饼及橄榄球等;产卵习性上,有一次产多枚,杂乱堆积掩埋;也有一次产两枚,精心排列成圈等。  相似文献   

9.
广东恐龙蛋层位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广东已知产恐龙蛋地点除南雄外,已遍及粤东—粤西的白渡、河源、惠州、三水、茂名等大小晚白垩世红层盆地,含恐龙蛋地层大致可划分为:早期含圆形蛋层,仅见于三水盆地;中期圆形蛋—长形蛋层,见于三水、河源、惠州、白渡等盆地;晚期含巨形蛋—椭圆形蛋—长形蛋层,见于南雄、茂名盆地  相似文献   

10.
广东已知产恐龙蛋地点除南雄外,已遍及粤东-粤西的白渡、河源、惠州、三水、茂名等大小晚白垩世红层盆地,含恐龙蛋地层大致可划分为:早期含圆形蛋层,仅见于三水盆地;中期圆形蛋-长形蛋层,见于三水、河源、惠州、白渡等盆地;晚期含巨形蛋-椭圆形蛋-长形蛋层,见于南雄、茂名盆地.  相似文献   

11.
Two elongatoolithid dinosaur egg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Ganzhou,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embryonic skeletons they bear are described. They represent the first oviraptorosaurian eggs with embryonic skeletons in China and provide the first example that an oospecies can be correlated to certain dinosaur taxon/taxa. The two eggs are the same as the pair of the eggs inside a female oviraptorosaurian pelvis from the same horizon of the same area in both macro-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e egg shells, and can he referred to the oospecies, Macroolithus yaotunensis Zhao, 1975. The morphology of the preserved part of the embryonic skeletons indicates that they may have been laid by an oviraptorid, Heyuannia huangi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or a closely related oviraptorosaurian, which may have been lived in the Ganzhou area too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embryonic skeletons of the two eggs are not in the same developing stage. In one of the eggs, the postzygapophysis of the preserved vertebrae are well ossified, indicating that it was just hatched.  相似文献   

12.
Dinosaur eggs or fragments are abundant and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They can be very informative in bio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continental strata where other fossils are relatively lacking. Despite remarkable discoveries of vertebrate fossils, particularly dinosaur eggs and skeletons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Cretaceous of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there is hardly any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ages of the vertebrate-bearing terrestrial deposits. To constrain their depositional ages, here we have obtained SIMS U–Pb zircon ages from the tuffs interbedded with dinosaur egg-bearing sediments from the Laijia and Chichengshan formations of the terrestrial red deposit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in the Tiantai Basi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astern China. The SIMS zircon U–Pb ages from the Laijia and Chichengshan formations are about 96–99 Ma (Cenomanian) and 91–94 Ma (Turonian), respectively, providing direct time constraints on the vertebrate and dinosaur egg evolution in the Late Cretaceous as well as a basis for correlation with terrestrial Cretaceous deposits in other regions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昌  韩建新 《地质学报》2012,86(3):363-370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产地,在我国晚白垩世恐龙的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地区曾发掘出土大量鸭嘴龙类化石,是研究大型鸟脚类恐龙尤其是鸭嘴龙类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理想地区。但相对应于鸭嘴龙类化石来说,兽脚类恐龙化石在该地区的发现却较为鲜见,主要以牙齿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对最近在该地发现的一批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对比,初步研究显示含有霸王龙类、驰龙类、白鲨齿龙、福井盗龙以及可能为新的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相似文献   

14.
胡松梅  邢立达  王昌富  杨苗苗 《地质通报》2011,30(11):1697-1700
记叙了中国陕西省商洛市邵涧村下白垩统东河群2个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并将其归于Megalosauripus isp.。 东河群的时代与热河生物群同期,邵涧Megalosauripus isp. 可能可与热河生物群的大型兽脚类恐龙之足部形态做简 单对比。此外,邵涧Megalosauripus isp.造迹者的体长约为7.4m,这意味着早白垩世的陕西中南部亦存在着大型的 兽脚类恐龙。邵涧Megalosauripus isp.的发现,不仅为中国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增加了新的成员,而且为将来在该地 区下白垩统中发现大型兽脚类恐龙的骨骼化石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China Geology》2018,1(1):28-35
An alvarezsaurid dinosaur skeleton was discovered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Qiupa Formation of Luanchuan, Henan Province of central China. It represents a new alvarezsaurid dinosaur Qiupanykus zhangi gen. et sp. nov.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covers Qiupanykus nested within the unresolved clade, which includes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taxa. The skeleton of the new specimen is preserved in association with eggshells. The eggshell morphologies show that these eggs belong to oviraptorid eggs, skeletal remains of which were discovered from the same area. The alvarezsaurid skeleton associated with eggshell fragments may indicate that these eggs were broken by the strong thumb-claws of the former and that alvarezsaurid dinosaurs may be egg-eaters.  相似文献   

16.
近十五年来蛋化石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晓思  岳昭  凌虹 《地球学报》2009,30(4):523-542
1993年至2008年是中国蛋化石研究不断扩展与深入的时期。这期间的研究更注重于解决盆地地层与蛋化石演化序列间的联系; 开展了翼龙化石胚胎学研究; 通过分子古生物学分析, 尝试了获取古代DNA的方法; 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的建立, 成为展示这一阶段进展的突出标志。特别是近几年来, 通过大量资料积累, 发现并揭示出恐龙蛋的变异类型与鸟蛋间的联系, 由此填补了从恐龙到鸟的演化过程中蛋壳形态结构变化的空白。文中还介绍了我国白垩纪几个沉积盆地的生物地层和一些具有特色的蛋化石种类; 提出了新的蛋化石分类意见, 以及与蛋化石有关的生存行为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王瑞  姜宝玉 《古地理学报》2021,23(3):581-599
晚白垩世河道和冲积平原等河流相沉积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保存了大量以鸭嘴龙超科为主的恐龙骨骼化石和遗迹化石。这些河流是否存在水系上的联系以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影响程度,目前研究较少。笔者收集了中国9个晚白垩世陆相盆地共2357个碎屑锆石的U-Pb年龄资料,通过对已收集的碎屑锆石的物源分析,探讨了中国晚白垩世的水系展布模式和物源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晚白垩世中国南方地区可能存在北东—南西向的大型水系,其与现代水系展布模式相反,整体流向可能起源于晚中生代东部高原,向西和西南方向流经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并形成了彼此相互交错、宽阔的河岸和冲积平原带;而北方地区的盆地则显示出被古隆起分隔的山间盆地特征,除共享来自晚中生代东部高原的少量物源外,各个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周围的古隆起,并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复杂水系。以鸭嘴龙超科为代表的恐龙主要繁盛于北方地区相对独立的水系所形成的流域,演化出独特的东亚鸭嘴龙超科动物群。南方大型水系所形成的流域虽然保存了大量恐龙蛋和足迹化石,但仅发现少量骨骼化石,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以鸭嘴龙为主的恐龙不适宜在南方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常年生活,而只是在适宜的季节沿南方大型水系迁徙或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