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海啸及其对上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海啸曾对某些沿海国家造成巨大灾害,其规模大小是与地震震级(≥7)、震源深度(≤40 km)、波源区水深(≥1000 m)以及沿岸地形是否有利于能量集中等要素有关。本文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对比我国沿海及世界6级以上地震后认为,我国文献中的海啸绝大多数属气象海啸,地震海啸仅有9次,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微弱,上海虽有数次波及,规模(m)均≤0,未引起任何灾害。因此,就地震海啸而言,上海是安全的,勿需采取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空间技术,空间对地预测技术和天测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在陆域强震及火山灾害的监测预测领域发挥作用。近几年,有关部门进行了陆域强震及火山活动前兆异常的卫星热红外遥感(TI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天文时纬残差异常、引潮力触震机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地震与火山短临期监测预测的实验与预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研究基础,实验和研究认为,这些空天观测技术是响应高频地壳运动的有效手段,如果将这些分散的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通过集成比较完整的空天监测预测体系,争取在我国主要强震火山省区建成强震火山灾害的空间、天测、地面、深部地质与宏观异常(简称空天地深宏)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系统,将使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进入高技术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华北热灾害链的结构、成因及强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壳热活动强烈,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华北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连发性、关联性特征,组成热灾害链。华北热灾害链的典型结构是跨年度干旱-异常路径台风-异常降雨-异常海冰-强震-异常降雨,受控于源于渤海和青藏高原的下地壳不均匀流动形成的 “热河”及其热能有规律地积累与释放,渤海放射状下地壳热流系统与地幔软流圈底辟作用有关。当前华北热灾害链已经有序演变到地震阶段,近5年内在韧性下地壳中6条“热河”的6个撞击区可能发生多个强震,流经辽东湾向北东方向流动的下地壳“热河”撞击区、临汾-太原-大同下地壳“热河”与流经渤海湾-通县-沙河下地壳“热河”的夹击区危险性最大,应当尽快系统监测与热流体有关的地震前兆异常,科学开展地震短临预测。查明华北韧性下地壳中“热河”的三维动态演变,系统梯级开发各条“热河”的热能资源,对于发展经济、减灾减排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Ferr.  LM 张中杰 《世界地质》1991,10(1):194-195
岩石爆破与堕落为南非金矿开采巾生命安全的最大危害,在所有灾害事件中占55%。Gay与Wainwright(1984)全面综述了对致力于理解采矿诱发地震的广泛研究。里氏(Richter)强度为二级及其以上为大约1000次采矿绣发地震事件已被检测了,每年都由南非地质调查局的国家地震网所定位。Slapra(1987)已说明,对于1971年以来的18年中,对于强度为3.3级以上的事件,这些数据是完整的。这些地震历史可为不同采矿地区期望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提出有效的预见。本文研究了在事件发  相似文献   

5.
1626年5月30日北京王恭厂火药库爆炸事件,曾造成严重灾害,并产出一系列奇特效应和深刻的社会影响。本文从当时该厂的生产规模、原料采购量以及爆破效应等大致估算了可能的爆破当量约为1000吨TNT左右,究其原因则认为这是一次由蓟州(40.0°N,117.4°E)地震(M=5(1/2))引起的次生灾害,北京的地震烈度为五度,由此得出居民区不得大量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品的教训,已有的也应尽快迁出,既使少量也应妥善保管,并注意防震措施。地震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地震的直接危害,我国历史上重大地震次生灾害的记录累见不鲜,虽以水灾,地震塌陷较为突出,但易爆物品的骤然爆炸在中外记载中尚不多见,我国1626年北京王恭厂(即今宣武区光彩胡同—永宁胡同一带)事件却造成“上惊九朝列宗,下致中外骇然”的惨重毁坏,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灾害之一,又发生在当时的首都,记载极为丰富,不仅有当时的邸报、当事者著述,又有实录、正史、野史、杂著等报导,资料详实可靠,为探讨事故的原诿提供了许多方便,有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当然,因时代所限,古藉中不免有些荒诞夸大之词,对这次事件的实质在看法上也分歧颇大,本文从地震次生灾害的角度讨论这次事件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成因,并适度面向工程建设需求,综合已有分类方案优缺点并参考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对地震地质灾害做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差异性明显:(1)灾害类型多样,主要为地震作用下的斜坡失稳、地表破裂、泥石流、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其次为地震塌陷和堰塞湖与溃决灾害,而地震涌浪、海啸、诱发水库地震等则属于极少见的灾害;(2)整体上,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在强度分布、类型分布和危险性程度方面差异性明显,我国的西部特别是西南部是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华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成因,并适度面向工程建设需求,综合已有分类方案优缺点并参考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对地震地质灾害做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差异性明显:(1)灾害类型多样,主要为地震作用下的斜坡失稳、地表破裂、泥石流、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其次为地震塌陷和堰塞湖与溃决灾害,而地震涌浪、海啸、诱发水库地震等则属于极少见的灾害;(2)整体上,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在强度分布、类型分布和危险性程度方面差异性明显,我国的西部特别是西南部是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华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8.
礁型气藏(井)是四川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然而,这些礁型气井都是在钻探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这就向地质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利用地震资料发现地下生物礁,并指导钻探?本文拟从沉积相的角度出发,探讨所发现的地震异常体的性质、类型以及与生物礁的关系,进而指出有利的礁型气藏(井)的勘探类型及地区。地震异常体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9.
环境地球物理学:新概念(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地球物理学是勘探地球物理学新科学和新应用分支。环境地球物理定义为用仪器对以各种物理场形式出现的物质和能量进行测量进而对环境进行多重目的监控。环境地球物理再细分为灾害、防护及医学环境地球物理。对环境物理异常及其天然和人工源进行了整理、分类。文中说明了地质生态目标和过程的静态和动态物理地质模型系统 ,以及多元建模原则。环境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可作为地质环境演变部分或全部丧失其稳定性乃至被破坏的明显标志 ,且意义重大。灾害事件 (地震、滑坡、海震等 )的预报被证明是可能的。这些灾祸是各种技术因素或触发地质过程的结果 ,它们发展潜隐而发生突然 ,正如缓发生态地质炸弹一样。  相似文献   

10.
<正>台湾海峡及福建被认为是地震极稀少的地区,但考察史料却可发现,公元1604年在泉州外海发生过震级达8.0的大地震。河北省唐山市附近也是地震极稀少的地区,但却在1976年发生了震级达7.6的大地震,造成重大灾害。这种地震的发生很难被掌握,因此,地震预测研究在近30年来倍受瞩目。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ML9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强度是100a来全球非常罕见的。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浪高近10m,波及到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10多个国家,造成近30万人遇难。地震使印度尼西亚、泰国的部分岛屿发生了地形变化。海啸在受灾国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苏门答腊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这些能量在2004-12-26集中释放出来。导致了这次地震海啸的发生。地震海啸灾害本身规模巨大,发生异常突然,再加上受灾地区人员密集,缺乏海啸灾害逃生的知识和经验。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系统,是造成这次灾害巨大伤亡的原因。中国从台湾-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因此应不断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沿海地区建设工程的防灾抗灾标准,加强防波堤建设以及采取恢复红树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预防潜在的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12.
灾害生态学——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灾害生态学有关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灾害实际上是一种异常的生态学现象与过程,因此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特别是要对灾害系统的发生成因、类型、时空分布、发展、危害、预测、控制和灾后恢复等的全过程生态学现象和规律以及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同时指出,当今,应围绕重大的全球性环境灾害问题,对其发生与发展的生态学机制与生态学后果,以及减轻、防范这些灾害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城市应急管理模型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各类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事故灾害时有发生 ,尽管各有关部门的抢救队伍在实施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各抢险救援力量专业单一、分散行动 ,形成不了合力 ,难以及时有效处置重大或特大突发性、综合性、大面积的城市事故灾害 ,特别是像地震以及的美国的 9 1 1那样突发性事故。我们目前开展的震害预测与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只是针对地震的 ,而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因此要应对城市各种重大突发事件 ,城市有必要建立一种应急机制或综合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数字城市”的思想 ,通过一个通信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的平台 ,统一协调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民防、地震等政府部门 ,为市民提供快速、及时的各种救助和相应的服务。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 ,从而有效地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地区。省城面积的2/3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近年来中强地震频繁发生,我国,我省的地震灾害情况,当前的地震形势以及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措施等都是社会和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扼要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有关情况及一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岩土力学》2008,29(8)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以地震、暴雨、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为重点,积极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我国将开发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预测技术,研究未来5年至10年内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和形成机理,建立相应的监测预测、预警、影响评价和灾害风险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上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著作。该书是第一部系统探讨我国古代自然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的著作,在体系上和若干领域上有所创新。该书史料丰富。大量的史料是作者们自己从古代文献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史料对于科学史研究本身以及对自然界发展演变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该书还尽量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考古发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滚石、落石、堰塞湖和泥石流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阻塞救援道路,延缓了救援进度。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丰富物源,将促进泥石流活跃,在后期暴雨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地震区山地灾害应急减灾对策,包括应急排查、监测预警、临时安置场所危险性评估、省道210线应急防护;并提出了地震区恢复重建中的减灾对策,包括提高山区城镇的防护能力,加强村寨聚落防灾能力,加强山地灾害监测预警,道路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以及加强对流域漂木防治。  相似文献   

18.
继中长期预测了芦山地震之后,笔者中期预测了鲁甸、景谷和康定地震。例如,鲁甸地震的预测震级为7级左右或6.5级以上(实为里氏6.5级),地点为北纬26°~29°、东经101.5°~105°(实际震中北纬27.1°,东经103.3°),发震时间可能是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实际为2014年8月3日)。本文总结了鲁甸、景谷、康定地震和陆内地震热流体物理综合预测的原理、方法和步骤;阐明了在开放复杂地球系统多级物质循环热构造背景下,大陆地壳非均匀流动("热河")过程中热能的源、汇、释过程与热灾害链及其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根据热灾害链时空结构和活动"热河"地震空区相结合进行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测,与根据热流体直接和间接前兆异常开展立体监测和短临地震预测有机结合的新思路。根据当前热灾害链的演变规律和异动"热河"地震空区分布,进一步分析了西南和华北地震的发展形势,强调华北(特别是东北)的震情极为严峻,短临地震监测和预测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2023年2月23日,在中国新疆边境附近的塔吉克斯坦东南部山区发生MS 7.2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按照以往经验研判,地震可能造成山体震损甚至形成较大范围的滑坡灾害(链)。为了快速预估本次地震滑坡灾害情况,本文采用InSAR地表变形观测、遥感解译和模型分析计算等方法,开展了同震滑坡灾害危险性快速评估,揭示了地震滑坡发育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 InSAR地表变形监测显示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断裂南侧变形明显,为地震驱动的主动盘;(2)同震滑坡的极高和高危险区沿地震断裂呈带状展布,主要分布于雪山的角峰、刃脊两侧的高陡部位以及沟谷的陡峻岸坡;(3)震中附近遥感解译发现,极高和高危险区主要以中小型高位冰岩崩滑为主,具有“点多、面广”的特征。基于以上结果并结合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对中国西部边疆山区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巨灾风险防控建议,可为地质活跃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和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特大型矿床与异常成矿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特大型矿床具有成矿偏在性并受控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它们是常规成矿作用 (过程 )中发生“引潮共振”而爆发的异常成矿作用的产物 ,具有与中小型及大型矿床显著不同的成矿机制。异常成矿作用的发生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事件有关 ,如太古宙氧大气变态(过氧事件 )、元古宙还原大气变态 (缺氧事件 )和显生宙构造圈热侵蚀 (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 ) ,其结果导致在短时限内发生成矿物质的超巨量工业堆积。研究和探索异常成矿作用的“基因”是当代成矿学研究的一项重大前沿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