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顶、底界线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近年来确定的国际年代地层界线标准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的顶、底界线。把石炭系的底界置于陆相沉积的阿木尼克组和海相沉积的穿山沟组之间。认为阿木尼克组可以与泥盆、石炭纪之交的全球性海退事件层对比 ,穿山沟组底界是这个海退事件层之上的海进面 ,相当于三级层序初始海泛面。把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扎布萨尕秀组上段类Pseudoschwagerina组合带或Sphaeroschwagerina带之底部。这个界线大体相当于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首现为标志确定的二叠系底界。  相似文献   

2.
再论石炭-二叠系界线及古地磁学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滇东南八宝附近的安乐剖面,是石炭-二叠系界线地层的典型剖面,沉积连续、单相、富含牙形刺、类、四射珊瑚和腕足类化石,以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带之底作为二叠系的开始,Pseudoschwagerina uddeni带稍高于这一界线。我们建议石炭-二叠系界线必须建立在沉积连续、单相,化石类型多样、丰富的剖面上,为了尽可能接近假希瓦格亚科分子的始现界线,以牙形刺Streptognathldus elegantulus到St.elongatus演化系列中St.elongarus始现作为界线,这一界线大致相当于前苏联阿舍林阶的底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该剖面的第3层底部,在长期的基亚曼极性段中存在着一个短暂的正极性亚带,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它与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的始现相一致,强烈支持上述生物界线作为石炭-二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太原东山本溪组、太原组发育特征、腕足动物和宝类地层分布的研究,论述了石炭、二叠系间界线位置,认为腕足动物的大繁盛和?类Chalaroschwagerina的出现与Pseudoschwagerina的出现近于同时,对没有发现Pseudoschwagerina的地区,以腕足动物的大繁盛和Chalaroschwagerina的出现作为二叠纪开始的辅助生物标志是可靠的。太原东山石炭工曾乐界线划于洞道沟灰岩之底,太原组时代属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4.
太原东山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地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太原东山本溪组、太原组发育特征、腕足动物和Ting类地层分布的研究,论述了石炭、二叠系间界线位置,认为腕足动物的大繁盛和Ting类Chalaroschwagerina的出现与Pseudoschwa-gerina的出现近于同时,对没有发现Pseudoschwagerina的地区,以腕足动物的大繁盛和Chalaroschwagerina的出现作为二叠纪开始的辅助生物标志是可靠的。太原东山石炭二叠系界线划于涧道沟灰岩之底,太原组时3代属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河南省禹县方山滴水潭石炭—二叠系剖面中,发现 Emplectopteridium 在不同层位两次出现。因此,根据古生物组合、岩性和岩相特征及区域对比,认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应放在该植物化石第一次出现层位的底部,即夏国英所建立的 Sehwagerina nobilis 带的底部。这一界线大体相当于湘东南及华北地区 Pseudoschwagerina 带的下部。这个划分意见,将以往由于单独以动物或植物化石作为划分依据而出现的矛盾问题,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典型剖面陕西镇安西口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事件地层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建立了4个牙形石生物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eptogna-thoduselegantulus带,S·elongatus带,S·gracilis带和S·isolatus带。将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S·isolatus带的底界,较以带Pseudofusulinakrotowisphaeroidea-Dunbarinella(PD)带的底界为标志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层位低3·3m。在西口剖面上石炭统逍遥阶至下二叠统隆林阶,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界面,识别出12个四级层序(大体相当于副层序组),构成5个Ⅱ型三级层序。这5个三级层序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与贵州独山、罗甸纳水、紫云扁平剖面同期地层中三级层序及海平面变化旋回之间显示出较好的对应关系。除下杨家河阶外,其余各阶的底界,包括逍遥阶、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的底界,基本上都位于沉积相转换点或其附近,即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关键界面或其附近。表明这5个三级层序的关键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相当密切。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与碳酸盐岩微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显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在重要地层界线附近常出现磁化率异常高值,说明碳酸盐岩磁化率可能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中可识别出两次明显的类辐射事件。第一次类辐射事件发生在Occidentoschwagerinaalpina-O·postgallowayi(OS)组合带底部,即下杨家河阶的底部。第二次辐射事件发生在Mccloudiaregularis-Par-aschwagerinafragosa-Robustoschwagerinaxiaodushanica(MPR)组合带底部,即范家河阶的底部。具有三级和三级以上隔壁的四射珊瑚动物群突然大量繁盛,代表四射珊瑚演化进程中一次重大变革。在陕西镇安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这个生物事件首现层位相当于类Pseudofusulinaurdalensi(PU)带下部,高于该带底界不到12m,以Xikouphyllum-Shaannanophyllum-Szechuanophyllum-Wentzellophyllum组合带为代表。在这个层位牙形石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出现的层位关系密切。在垭口阶底界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吻合最好,隆林阶底界次之,然后是范家河阶底界。与上述3条界线相比,在镇安西口剖面上,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的首现位置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事件地层特征不明显,既不是一个生物辐射演化面,碳酸盐岩磁化率变化也不太明显,在实际工作中不易使用。  相似文献   

7.
对福建顺昌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的类动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共鉴定并描述了类8属24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下而上建立4个带:①Triticites shikhanensis compactus带;②Pseudoschwagerina galatea带;③Sphaeroschwagerinasphaerica带;④Eoparafusulinaconcisa带。通过与我国华南沉积区同期类生物地层的对比,解决了该区地层的时代归属。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顺昌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的类动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共鉴定并描述了类8属24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下而上建立4个带:①Triticites shikhanensis compactus带;②Pseudoschwagerina galatea带;③Sphaeroschwagerinasphaerica带;④Eoparafusulinaconcisa带。通过与我国华南沉积区同期类生物地层的对比,解决了该区地层的时代归属。  相似文献   

9.
新疆二叠纪古地理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韩玉玲 《新疆地质》2000,18(4):330-334
根据国际地科联(1989)地质年代表,二叠纪为290~245 Ma,划分方案采用传统的二分法。海相下二叠统的确定主要依据沉积相特征及腕足类及珊瑚等海相化石。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划在Pseudoschwagerina带的底界,原划为上石炭统康克林组及其相应的地层归入下二叠统底部。陆相上、下二叠统的确定是从开始出现盾籽类植物作为上统的底界1。1 早二叠世古地理1.1 北天山-准噶尔区 早二叠世大部分地区为陆相沉积区,呈独立的沉积盆地或处于被剥蚀状态。火山活动极为发育,具多旋回喷溢特征。海相沉积仅局限于北天山前,主体位于博格达至甘新边…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的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二叠系下界以牙形刺 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次出现为标志。目前在我国 ,S.isolatus仅见于贵州紫云羊场一地 ,产出层位介于 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带与 S.elongatus- S.simplex带之间的界面 ,且大体与类 Pseudoschwagerina uddeni- Ps.texana带之底相当。本文推荐贵州紫云羊场剖面作为我国的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层型。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层中类化石的分布规律 ,福建沙县船山组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5个化石带 :5 ) Eoparafusulinapararegularis带 ,4 ) 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带 ,3) Zellia chengkungensis带 ,2 ) Pseudoschwagerina miha-ranaensis带和 1) Triticites shikhanensis compactus带。通过与邻区及我国华南部分地区的对比 ,认为本区含第 2至第 5个类化石带的船山组上部地层的地质时代应为早二叠世早期 ,石炭系 -二叠系界线位于 Pseudoschwagerinamiharanaensis带之底  相似文献   

12.
陈为公  范国清 《辽宁地质》2000,17(3):213-218
辽东半岛南部的太原组属石炭-二叠系(C-P)过渡层,其海相灰岩发育,Ting类、牙形类等海相化石丰富,是东北南部和华北C-P界线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目前国际上以牙形类化石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现为二叠系的底界,该牙形类化石的首现在我国尚难以确定,而以Ting类Pseudoschwagerina(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底界作为C-P界线已得到更多  相似文献   

13.
陕西镇安西口二叠纪地质旅行指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为中国古生物学会蜒类学科专业组1986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石炭、二叠纪含蜒地层兼论石炭,二叠系界线学术讨论会”而作。文内系统地介绍了该区二叠系两条参观路线的位置、岩层层序、岩性特征、化石层位、划分系统以及接触关系等,综合反映了近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论河北南部太原组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孟逢源  武清海 《地层学杂志》1990,14(2):117-123,116
<正> 近年来,本文作者在太行山东麓峰峰至元氏一带对晚古生代主要含煤地层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于原上石炭统太原组上部的野青灰岩层中,发现了大量二叠纪的非有孔虫Geinitzina,Pachyphloia,类Nankinella 及其砂泥岩夹层中发现常见于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Lobatannularia等植物证明了本区石炭、二叠系的界线应重新厘定,二叠系之底界应置于野青灰岩层之下。  相似文献   

15.
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划分的新方案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国际上传统地以Otoceras带之底作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但根据新资料综合对比,Otoceras带下部可能与二叠系顶部的Pseudotirolites或Paratirolites带重叠,不宜作为标志。在特提斯区广泛分布的Hindeodus Parvus,与上述菊石带上下不重叠,可作为三叠纪开始的标志。其底界在华南为粘土层,与事件地层界线一致。因此建议以H.parvus替代Otoceras,以H.parvus带之底作为三叠系之底。  相似文献   

16.
武山铜矿地处长江断裂南侧的九江—瑞昌构造带中心部位,发育于横立山—黄桥向斜的北翼。不整合面及武山岩体接触带是矿体赋存的主要部位;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和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质灰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带、中石炭统黄龙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的层间断裂带控制块状多金属硫化物体的成生与富集,而武山岩体与石炭系、二叠系灰岩、灰岩捕虏体的接触带则形成夕卡岩型矿体;在武山岩体和石英砂岩接触部位则难以形成工业矿体。在研究断裂构造、接触带构造、褶皱构造和围岩组成特征基础上,预测在标高-1 100 m之上,武山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中仍有较好的找矿前景,而在武山岩体与泥盆系、志留系巨厚碎屑砂岩的接触部位则矿化较差。  相似文献   

17.
华北石炭,二叠系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宝芳  温显端 《地学前缘》1999,6(B05):81-94
通过以露头,测井曲线和岩芯观察为基础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认为华北石炭,二叠系为1个大层序,时限约为310-250Ma,。以早二叠世紫松期与隆林期之交的285Ma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分为Ms1,Ms2两个中层序。Ms1穿过了石炭,二叠系的年代地层界线。含煤的本溪,太原,山西组分为6个层序组,包括19个层序。  相似文献   

18.
桂西北早二叠世早期地层——常么组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正> 近年来,贵州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桂西北地区开展的区调工作中,发现下二叠统栖霞组Misellina claudiae带与上石炭统马平组Pseudoschwagerina带间,发育有一套浅海相灰岩地层,含丰富的(竹蜓)、珊瑚等化石,其中以含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 inusitata,Robustoschwagerina,Misellina,Wentzellophyllum,Yatsengia,Iranophyllum等为主要特征,厚60—95米,与上覆及下伏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关系。根据该地层生物组合与马平组和栖霞组有明显差别,横向稳定,展布广,尤以广西隆林常么附近发育良好,故名为常么组,以代表下二叠统最低层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宁夏中卫县下河沿原上石炭统太原组划分为上、下二个段。太原组上段(剖面18—31层),含科以Pseudoschwagerina带及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属种为代表,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属为主,植物为东方鳞木类繁多,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以上古生物面貌应属于早二叠世。太原组下段(剖面1—17层),含科Medocris,Pseudostaffella,牙形石Idognathodusdellicatus,I.olavlformis等为主;植物以Neuropterispseudovata及Spherophyllumoblongiforlium最繁盛,其时代呈现浓厚晚石炭世特征。据上述情况,本区石炭—二叠系的界线应置于太原组上、下段之间,这条界线比我国传统的划界位置低一些,而与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界线已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0.
从上石炭统滑石板阶—达拉阶、逍遥阶及下二叠统紫松阶类的演化特征,Triticites的时限、Triticites与Pseudoschwagerina两个延限带的关系,以及相关地层岩石组合等方面探讨二叠系底界划分问题,提出有别于现行地质年表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