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傅征祥  王晓青  蒋铭 《地震》1995,(4):299-307
华北北部是指39.0—41.0°N,114.0—117.0°E的区域,其历史强震活动呈现出百年尺度的轮回(M_s≥6 3/4)和10年尺度的幕式(M_s≥5.0)的不均匀过程。应用上述特征和强震活动重复性的伯努利模型,预期在2005年前该区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模式识别方法的原理及其在综合地震预测中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文中以华北和西北地区为例,提取了中强地震前的前兆与地震活动异常特征,根据计算结果估计,未来两年内在西北甘青交界武威—西宁以西(37°—38°N,101°—102°E)范围内可能发生6级地震的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3.
门源6.4级强震前地震活动时间的分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分维概念与方法,引入度量地震活动时间不均匀结构的物理量D对门源地区(37—38°N,101°30′—103°E)1970—1985年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门源6.4级强震前D值随时间系统减小,表明愈接近强震发生时间,该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愈不均匀,即对称性破缺或有序性增强,其有序性具有多层次嵌套的自相似特征。  相似文献   

4.
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统计了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和22年周期与华北地区(E108°~124°,N34°~42°)1815年~2002年187年6级以上强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华北地区的强震自1815年第4高潮以来,有84.6%的强震集中在太阳黑子11年变化周期的峰年段(±1年)和谷年段(±1年)内发生;其中尤以双周峰年段、单周谷年段较为集中;而单周下降时段却从未有过强震发生。目前正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第23周单周峰年之后的下降时段,该统计区内强震发生的概率极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唐山7.8级强震以来,华北地区(32°—41°N,106°—122°E)地电阻率异常与成丛集中活动的5—6级中强震地震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强地震地电阻率异常特征非常复杂,异常的时间一般只有60—90天,异常的幅度也只有1%—2%。尽管如此,仍可得到与中强地震丛有关的某些有益的地电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6.
1 江苏—南黄海地区中强震与台湾 7级强震的相关关系江苏—南黄海地区 ( 3 1°~ 3 5.5°N,1 1 8°~ 1 2 4 .5°E)地处扬州—铜陵地震带中东段 ,位于华北地震区与华南地震区的交接部位 ,这里是我国东部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地区 ,众所周知 ,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 ,是我国大陆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 1 999年 9月 2 1日台湾 7.6级大震的发生 ,使得本区在 1 994~ 1 997年 4年中强震连发的形势之下又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表 1 台湾地区 7级强震与江苏—南黄海地区中强震之间相关关系序号台湾地区江苏—南黄海…  相似文献   

7.
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相继发生的三个7级以上强震震中所决定的地块优势跨度为22.28°—25.74°.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大陆地区普遍存在跨度20°—30°的多边形结构,其短轴跨度平均21.48°,长轴跨度平均25.54°.这种多边形结构称为特征构造域.每一特征构造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活动单元,它常常对应于一个巨型地块或巨型地貌单元,而特征构造域的边界则对应于重要的地质地貌分界线.通过求解地幔对流的守恒方程,得出了自组织对流胞具有六角形结构的结果,其短轴(对边之距)跨度为22.36°,长轴(对角之距)跨度为25.88°.所以有理由认为地壳活动块体的这一特征尺度(20°—30°)是上地幔自组织对流胞在地壳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地震带强震危险性趋势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川滇地震区强震活动期格局的变化,认为自1976年以来已进入川滇地震区的"中区"为主体活动的新活跃期,并将可能持续至少二三十年;1985~1996年初的川滇强震活跃幕已经结束,1996~2002年处于6级地震的少发时段.根据川滇中区历史上出现过的东带(E102°~103°线)、西带(E100°线)交替活动特征估计未来几年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地震带将可能是大地震发生带.  相似文献   

9.
采用公元 4 0 0~ 2 0 0 0年MS ≥ 6 .0地震资料 ,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周缘 ( 34°~ 4 2°N ,1 0 4 .5°~ 1 1 4 .5°E)强震活动时空特征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周缘强震活动具有时间分期性、时空迁移有序性、填空性与重复性、大地震等间隔分布特点 .地震危险性分析表明下一个 7级地震可能发生在北部边缘的阴山地震带两端 .  相似文献   

10.
基于AkioYoshida等人的研究思路 ,以大华北地区 (30°~ 4 2°N ,10 9°~ 12 5°E)为例 ,来探讨我国大陆区域强震和中等地震时空分布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大华北地区 1970年以来 12次ML≥ 6地震的空间—时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 ,该区强震发生前后 15年内 ,强震周围 2 0 0km内通常都有 5级以上地震活动。根据区域构造特点等因素 ,将大华北地区近期的强震活动分成 3个区域 ,并对该区近期的地震活动作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吴晓莉 《内陆地震》1991,5(1):48-55
根据乌鲁木齐以西地区与强震活动有关的地质、地貌、地球物理等特征,应用cora—3方法对乌鲁木齐以西的潜在震源区进行模式识别,结果表明,容易发生强震的地区主要与断裂及其端点、拐点、交点有关,而且其数目越大判定为强震可能发生地点的概率越大,1943——1989年已发生地震的五个地区,均为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点。  相似文献   

12.
根据震源深度的分布,在台湾台东县东南部海域,即东经120°—120°30′、北纬22°—23°范围,存在一个“V”字形地震震源带底面.这种特异构造,引发了一系列强震,造成花莲以外另一个强震集中区,同时形成了台湾地区为数不多的中源地震(深度70—170km)区.“V”字震源在平面上的特征是:中源地震的震源等深度线呈南北走向的三个同心椭圆圈闭;而剖面特征显示震源带的底界面为“V”字形形态.震源倾斜的方向关系到对未来震害的预测,作者根据台东地区的震源主要向外倾斜,即向东倾斜,震中大多位于远离陆地的海上,再结合台东人口较少,基本没有大型建设项目,认为可不列为防震减灾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及邻区强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00年以来的地震资料,讨论了我国西部及邻区(东经69°到105°)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特征。主要结果是: (1) 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喜马拉雅弧东、西两端附近的强震活动对于区域应力场变化十分敏感,因而可以作为监视我国西部强震活动的“应力窗口”;(2) 我国西部及邻区的强震活动具有整体性活动特征,一个活动时段历时约10年,始发区往往是东、西两个“应力窗口”;(3) 乌鲁木齐地区小震活动频度的大幅度增高表明这一地区可能是乌恰地区7级地震的前兆穴位。最后,对所得结果的可能物理机制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54年以来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的地震数据,通过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分析和可公度结构系分析,对该地区地震灾害的时间对称性进行了趋势判断。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两个年份强震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地震。根据空间对称性和强震震中经、纬向迁移特征分析,判断出下一次地震发生地点大致在36°~39°N,95°~101°E区域。本研究可丰富重大灾害趋势判断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地震序列中主要的地震能量分两次释放的强震称双震型强震。本文对一九七六年龙陵、松潘、盐源三组双震型强震,从地震地质、余震分布结合前人模拟实验的成果和震源机制解的分析,对它们的成因机制作了探讨。认为由数条大断裂所围限的断块内部,当存在的规模相对较小的两组断层与最大主压应力轴的交角0均在30°—45°之间时(或θ在90°左右时),两组断层的破裂程度相近,或同时破裂,或略有先后,产生双震型强震。  相似文献   

16.
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在云南省大姚县境内相继发生62和61级地震,微观震中分别为2595°N,10123°E和2592°N,10130°E;宏观震中分别位于大姚县城北约25km的昙华乡和20km的六苴乡,极震区烈度均为Ⅷ度。两次地震共造成19人死亡,60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00750万元。通过对这两次强震序列的时、空、强等特征进行分析认为①在大姚62级地震序列衰减后期呈现出一些“双震”的特征;②大姚61级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仍有异常显示;③大姚62,61级地震的发生是楚雄—南华地震带强震活动进一步向北延伸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0,22(4):345-351
川滇地区 MS≥ 6.0的地震多聚集成带、成团 ,与构造走向大体一致 .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 98°~ 1 0 5°E,2 1°~ 34°N)可划分成 7个小区 .每个小区历史上都发生过 MS≥ 7.0的强震 . 1 970年以来该区发生的 1 0次 7级以上地震 ,分别出现在 5个小区内 .经研究 ,这 5个小区中强震发生的时间与累积频度间均符合幂函数或指数关系 .通过内符检验 ,表明其对每个小区强震的中长期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8.
强震预报的连续性方法与丽江7.0级地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淑蓉 《地震研究》1997,20(1):21-25
作继《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探讨》后,提出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方法:即一次强震前4个月内的中等地震丛集区几何中心150公里内地区,在经过数月至数年的孕育后将演变成强震发生区。据此连续性方法,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后即在《震情研究》上预报“未来3-5年省内的7级大震将发生在永胜期纳(26.4°N,100.6°E)附近地区。另外,缅甸(22.5°N,98°E)也可能发生7-8级大震”。上  相似文献   

19.
1992年4月份在首都圈(38.5°—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 M_L≥2.0地震17次,其中2.0—2.9级地震16次。震级最大的是4月24日渤海 M_L3.0地震。地震活跃地区主要集中在唐山、大同两个老震区。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北京及其邻近地区的地质,地貌,地球物理等特征并对有关特征进行了模式识别。结果表明本区易发生地震的地点主要与主活动断裂及新生代断陷盆地有关,且活动断裂数目愈多,判定为强震可能发生地点的概率就愈大。地形高差似乎与本区强震发生的地点无关。FH实验,即未来历史实验(future history test)结果表明:预测是成功的,1882年至1983年中发生了M6.0地震的五个地区均被识别为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