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重力在兰州断陷盆地地热勘查中的应用与热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区域重力调查,揭示了兰州第三系断陷盆地兰州坳陷的基底构造形态和断裂分布;利用二氧化硅水文地球化学地热温标和井中测温预测地热异常分布范围;进一步分析兰石厂深孔测井资料,提出热储部位;指出兰州坳陷地热资源的前景和勘查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前中生代克拉通基底演化、晚侏罗世挤压火山穹窿演化、早白垩世伸展断陷、晚白垩世早期热冷却坳陷、晚白垩世晚期反转褶皱隆升萎缩剥蚀、古近纪伸展断陷隆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挤压坳陷等7个演化阶段。本文系统讨论了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指出晚白垩世早期冷却坳陷、晚白垩世晚期反转褶皱隆升萎缩剥蚀、古近纪伸展断陷隆升剥蚀3个阶段为区内主要铀成矿阶段。铀矿化的分布受基底断裂及反转构造带联合控制。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对各构造分区铀矿床成矿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西部斜坡区以寻找"古层间氧化"型、层间氧化型砂岩型铀矿床为主要类型;中央坳陷区及东北隆起区应围绕大庆长垣、绥棱背斜带等构造剥蚀天窗寻找"钱家店"式砂岩型铀矿床;北部倾没区及东北隆起区盆缘以寻找层间氧化型砂岩型铀矿床为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3.
西沙周缘深水沉积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属新生代盆地,主要经历了三次构造运动和断陷与坳陷两个演化阶段.西沙北坳陷带和中建坳陷沉积了厚层的断陷期和坳陷期地层,断陷早期发育烃源岩,断陷晚期发育主要储层;坳陷早期发育储层,坳陷晚期发育区域盖层,具备优越的生储盖条件.西沙南坳陷带构造运动强烈,地温梯度高,局部出现洋壳基底,坳...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二维地震剖面揭示该区古生界之下存在一套断陷—坳陷构造层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杭锦旗地区和盆地内其他钻井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并对比野外露头测量和分析化验资料,对该断陷—坳陷层序的地层格架、时代、沉积特征和油气地质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杭锦旗地区油气勘探思路。研究区元古宇地层受近南北向塔木汗正断层和道劳正断层控制,分别在研究区西部和中部形成两个半地堑断陷。断陷层与下伏太古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坳陷层与上覆古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根据断陷层未变质陆源碎屑岩和构造层序特点推测其时代为中元古代长城纪。断陷层为粗砂岩、细砾岩局部夹浅海泥岩,扇三角洲—滨浅海陆源碎屑沉积,分布局限;坳陷层为杂色砂岩、细砾岩夹褐色泥岩,扇三角洲—混合陆棚沉积,分布广泛,将两个断陷区连成一片。断陷层中发现的天然气可能来自于上古生界煤成气。  相似文献   

5.
乌尼特坳陷属于二连盆地五大坳陷之一,内部发育一系列地堑、半地堑,主要充填地层为下白垩统。坳陷基底由晚古生代复式向斜及二连-贺根山混杂岩带(Pz_2)组成。乌尼特坳陷早白垩世断陷结构和分布组合与基底构造紧密相关。复式向斜断陷带基底为北东向、北北东向晚古生代复式向斜,受基底控制早白垩世发育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断陷。断陷带北部主干断层向深部延伸时受复式向斜构造层韧性伸展变形影响而在浅层滑脱,形成浅而宽阔的断陷,主要为并联式组合。断陷带南部终止于混杂岩带并与之斜交,主干断层向深部延伸时受混杂岩带伸展走滑构造变形影响而在浅层滑脱,形成浅而狭长的断陷,主要为斜列式组合。二连-贺根山混杂岩断陷带基底为混杂岩带,受基底控制早白垩世发育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断陷。断陷主干断层向深部延伸时受以伸展为主的构造变形影响而在混杂岩深层滑脱,形成深而狭长的断陷,以串联或并联式组合。  相似文献   

6.
冀中早第三纪湖盆演化、油气评价与找油方向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冀中坳陷大量钻井岩性剖面、地震测线和实验室分析等资料,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冀中坳陷下第三系区域地质特征、层序地层特征、沉积环境变迁、沉积相带展布和油气分布状况。把冀中坳陷下第三系划分为断陷分割充填期、断陷扩张深陷期、断陷萎缩期、断坳扩展期和断坳抬升消亡期五个演化阶段。最终把区内12个凹陷划分为继承型、早盛型、过渡型、偏移型和沉降型五种类型湖盆,并对它们进行了含油气评价;指出廊固和坝县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是今后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饶阳凹陷东部、晋县和束鹿凹陷,要立足小断块,不断发现小油藏,保证冀中油气长期稳产。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反转构造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强  桑吉盛  金成洙 《铀矿地质》2006,22(3):151-156,181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嫩江组沉积期末形成了大量的正反转构造,主要发育断陷和坳陷层序反转背斜型、断陷层序中断层下正上逆型、坳陷层序中断层上下皆逆型、断陷层序中断层上下皆逆型4种样式.构造反转改变浅部坳陷层的构造形态、物理性能、地下水的循环方式和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导致深部油气和CO2向上运移,有利于形成砂岩型铀矿床.因此,盆地东南部找铀矿应注重由反转构造形成的剥蚀天窗地区.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中生代盆地为断坳叠置式结构,坳陷层位于松辽盆地边缘,由于受嫩江末期构造运动影响。东南隆起区整体抬升。广遭剥蚀,坳陷层残留厚度在盆地各部位差异很大,生烃能力有限,难以成藏,断陷层是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各断陷之间长期被基底古隆起分割,彼此相对独立,但它们又是在统一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各断陷层又具相似性,油气能否成藏主要受各断陷盆地资源量及生烃强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50,自引:13,他引:37  
海拉尔盆地为海西褶皱基底上发育的晚中生代—古近纪断-坳陷盆地,控盆的边界断裂主要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形成于早白垩世,之后经受了多期反转。海拉尔盆地的沉积可划分为3大构造层:兴安岭群上段、铜钵庙组和南屯组为断陷构造层,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为断-坳转换构造层,上白垩统青元岗组和古近系为坳陷构造层。该盆地在古近纪发生萎缩并闭合,在近东西向的挤压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新近纪开始新一阶段的拉张和沉陷。该地的新构造运动相当活跃,本文论述了其主要表现为断陷湖盆的形成、地表径流的分布和断阶构造的发育,指出其特征为继承性和加强性,使盆地发育阶段的坳(凹)陷在新近纪内进一步沉陷。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海拉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东南缘断陷盆地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东南缘南起四平,北至第二松花江、东界为盆地边缘,西与德惠、梨树断陷相邻。区内晚中生代(J—K)沿北东向分布一系列新陷型含煤盆地。 1.盆地基底和构造格架盆地基底为古生代和前古生代的变质岩及海西和燕山期花岗岩。晚中生代以来,伴随着区域裂陷作用,开始形成盆地。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断陷和坳陷两  相似文献   

11.
<正>霸县凹陷为牛东断层控制的西断东超、西深东浅的继承性萁状断陷盆地。霸县凹陷作为冀中坳陷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与冀中坳陷或整个渤海湾盆地在总体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表现为霸县凹陷与冀中坳陷或渤海湾盆地一样经历了类似的演化过程,经受了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多次的断块翘倾运动,形成以断裂为主、比较复杂的构造格局。在一个箕状凹陷内,从陡侧到缓坡,特定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呈有规律的展布:在陡侧基底凸起上存在以上第三系披覆构造为主要圈闭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2.
一、地质简况工作区属花岗岩为基底的第三纪断陷盆地。基底花岗岩的上覆层为第三系下含煤组 N~1地层。根据岩性特征,由下而上可分为三层:花岗碎屑岩 N~(1-1)、砾岩夹砂岩 N~(1-(2 3))、砂岩夹煤层及砾岩透镜体 N~(1-4)。含矿层位主要为 N~(1-(2 3)砾岩底部,次为花岗碎屑岩。花岗岩构造破碎带中也可见少量工业矿化。钾、钍含量很低,属于纯铀性矿化。  相似文献   

13.
济出坳陷属于拉张断陷,其下第三系不同构造层发育多期火成岩。这种特殊的储集层在沉积凹陷的有利圈闭部位形成油藏。1996年以火成岩为勘探目标的商741井获得成功。此文针对火成岩裂缝性储集层,以测井技术为手段,对火成岩进行了岩相识别、裂缝系统分析、裂缝参数定量计算、储集层质量的划分、解释模型建立和储集层参数计算。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可用于指导今后在济阳坳陷其他火成岩发育地区的勘探和测井解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地质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总结了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济阳坳陷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化粘土层厚度薄,分布地区局限,物性差;半风化岩石全区发育,岩石类型多样,除部分半风化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等顶部存在一层致密“硬壳”外,物性多得到改善。风化壳结构形成受控于原岩岩性、间断时间、古气候、古地形、上覆层沉积环境等5大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风化壳结构空间发育;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顶部“硬壳”对油气起遮挡、封盖作用,顶部无“硬壳”的半风化岩石则可大大提高前第三系岩层的储集性能和不同层系之间的横向连通性。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是在印支运动末期至燕山运动早期形成的大型沉积盆地,其不仅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是我国主要的地热资源潜力区。本文以大陆科学钻探松科二井为基础通过建立盆地热导率、生热率、孔隙度等物性柱,分析了盆地深部地温场特征,最后给出了松辽盆地坳陷层控型地热系统的形成机制。松辽盆地物性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层特征,按照垂向变化可分为4段,分别为盖层段、储层段、稳态热传导段和基底段。热导率随岩性、沉积时代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上随深度的变大逐渐增大,储层段表现出热导率的快速增长,而基底段则热导率差异性大;生热率在白垩系沉积层总体偏低,表现出“冷壳热幔”的热结构;孔隙度表现为从1800 m到2700 m的储层段快速下降趋势,地层储水能力逐渐变弱。松辽盆地地热系统具有坳陷层控的特点,中、晚侏罗世莫霍面隆起形成的热隆张导致了后期浅部的断陷-坳陷双重结构。在坳陷沉积阶段沉积了河湖相为主的砂、泥岩地层,后期随着地下水的循环补给及聚热作用,在白垩系姚家组、青山口组、泉头组中形成了以砂岩为主且空间上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变薄的层控型地热系统。寻找高渗透热储层是松辽盆地地热探测的关键,本研究可以为盆地深部找热提供...  相似文献   

16.
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库车坳陷是在晚二叠世之前的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历经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侏罗-古近纪的伸展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的演化而形成的。基底中的软弱层、侏罗系煤层和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与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泥)岩构成了自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抬升的滑脱面,与自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趋缓的地表面构成楔形体。该楔形冲断体的内部结构具有"垂向分层、横向分带与纵向分段"特点,NW向的阿瓦特-喀拉玉尔滚和NE向的库车横向构造转换带将其分割为乌什、拜城与阳霞3个构造区段。构造层发育特点决定了库车坳陷发育三叠-侏罗系的区域展布的有效烃源岩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储盖组合;分层变形特点导致盐下层形成叠瓦冲断构造组合,冲断层成为油源断层;叠瓦式的冲断层相关褶皱背斜组合导致了复式天然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即在大北-克拉苏式的构造带上每一冲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独立成藏,复合连片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目前拜城北、克深、克拉苏背斜带已呈现这种趋势;撕裂断层则决定着构造带上具体的油气富集区段。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地质结构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油气田分布的分区性。  相似文献   

17.
一、地质概况 2780砂岩型铀矿床,位于南天山地槽褶皱带内的山间断陷中。断陷两侧为高角度逆冲断裂,形成地堑式构造,它是以石炭—二叠系为基底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近东西向展布,其形态受盆缘断裂控制,基底呈向南倾斜的不对称坳陷。盖层沉积在盆地北翼表现为T—J—K—R由北而南平行叠置;南翼地层则发育不全,并深埋于南缘断裂之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以渤海湾盆地及其演化为典型代表,经历了地台发育、持续沉降,断褶充填、拉张翘倾、挤压坳陷等五个构造发育阶段,表现为手风琴式演化史,形成有三层“断—坳”结构:(1)中—上元古界的“断”,古生界的“坳”;(2)侏罗系的“断”,白垩系的“坳”;(3)下第三系的“断”,上第三系的“坳”。断陷与坳陷分别由拉张与挤压应力场所致,并不是“一张到顶”的,这种应力场的变化是由相邻洋壳板块俯冲倾角由小到大的变化所引起的。根据地震剖面资料,在中国东部可区分出八种断块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9.
车镇凹陷第三纪盆地是在前第三系基岩背景上经构造运动发育起来的断陷-坳陷湖盆,经历了早第三纪裂陷沉降和晚第三纪-第四纪坳陷沉降两个阶段,从而形成具有双层次岩相组构的盆地.下层系油源层发育,断裂发育,热演化油气成藏机制的控油规律明显,上层系油源层不存在,断裂不发育,油气只有通过连通上下层系的输导体系,才能进入到上层系聚集成藏.根据油气运移聚集的特点,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下第三系的"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二是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下生上储"型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20.
倪春中  张世涛 《矿物学报》2011,(Z1):213-214
1区域地质雨碌铅锌矿床位于滇东北曲靖市会泽县。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杨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会泽台褶束滇东北坳陷盆地南部,处于小江深断裂带和昭通—曲靖隐伏深断裂带之间(NE构造带、SN构造带及NW构造带的构造)复合部位。区内地层出露齐全,沉积环境较稳定,主要为陆表浅海相。可分为2个阶段:前晋宁期地槽演化阶段:形成基底地层昆阳群,为被动边缘型灰黑色板岩夹砂岩。后晋宁期盖层演化阶段:震旦系至第三系均有出露,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交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