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地貌基本形态DEM的自动划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1∶100万的数字高程模型,是在1∶5万及1∶10万基本地形图上,高精度采集方里网交点高程所构建的1km分辨率地面高程数字矩阵。本文利用该DEM数据及其所派生的多种地貌信息进行地貌形态类型自动划分的技术方法。实验提取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表粗糙度、高程变异系数、平均坡度、平均高程6个地形因子,并将各因子置于不同的信息层面中,通过主成分分析,ISODATA非监督分类法与Bayesian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相结合,对中国地貌的基本形态进行了多维信息综合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1∶100万比例尺DEM在宏观地貌分类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潜力;②所提取的地形因子能宏观地反映我国地形的起伏特征,为地貌形态分类提供重要的依据;③采用ISODATA非监督分类法与Bayesian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能有效地实现我国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的定量化、自动化划分;④依据数据的统计特征进行分类,较合理地解决了类型模糊的形态实体的归类问题。实验结果不仅揭示了此项技术在地貌形态分类中的巨大潜力,同时对于完善DEM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地形坡度对车辆越野机动时间的影响,预测和估计车辆通行时间,采用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来模拟复杂的地貌形态。采用了移动窗口法计算了DEM格网单元的坡度,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地貌对车辆越野机动的速度影响系数,包括两方面:坡度引起路线延长和坡度影响车辆自身速度。通过实例分析计算了车辆通行时间,该方法为准确研究车辆越野机动通行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空间信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ASTER GDEM与SRTM几乎覆盖了全球陆域,为地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实用的高程数据支撑,但是由于二者传感器采集数据原理的不同,使得高程数据在不同地貌条件下的高程精度亦存在程度不一的误差。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地貌特征的DEM融合方法,使得融合GDEM与SRTM后的DEM数据,消除了地貌特征的影响、显著地提高了DEM质量。该方法主要分为地理配准和高程融合2个步骤:①基于河流线对等线性地貌特征的位置数据,构建了GDEM与SRTM的水平偏移相关的误差评价函数,采用多级网格搜索法求得DEM间的水平偏移距离,实现对DEM的配准;②按照DEM高程值在不同地貌单元及边界线附近的高程变化特征,建立地貌分区的高程融合模型来融合两种地理配准后的DEM高程,尤其是实现了地貌单元边界线附近的高程平滑过渡。本文以怀柔北部地区为实验区,以1:5万地形图为参考,对2种DEM数据进行融合,统计结果表明:① 融合DEM在各地貌单元的误差均显著下降,地形表达较之融合前更加精确;② 高程差呈现正态分布,明显区别于融合前DEM不对称的多峰分布形态,说明地貌影响被有效地剔除;③ GDEM和SRTM数据的精度对坡度有较大依赖性,融合后DEM的精度在不同坡度范围下均优于GDEM和SRTM,显著降低了融合前DEM对坡度的依赖程度;④ 在不同坡向下,GDEM和SRTM的RMSE取值波动较大,融合DEM的RMSE取值在各方向表现稳定,高程精度较GDEM和SRTM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以陕北绥德县刘家沟流域为实验样区 ,从地貌成因、形态和土地利用角度出发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3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 ;以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为基础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 Arc View的支持下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自动提取黄土丘陵区 3种基本地貌类型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分析结果证明 :利用 DEM自动提取地貌类型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技术方法 ,对指导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和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貌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地貌划分对气温、降水、太阳辐照等诸多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选择空间分辨率为90 m的福建省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作为地理信号,运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BEMD)进行分解处理,得到多个具有不同尺度、不同物理意义的本征模函数(BIMF1-BIMF3)以及对应余量ORIG。这些BIMF分量对应不同尺度的微观地形,ORIG余量表现为该研究区的地貌分布趋势,体现了平原、丘陵与山地的大致分布区域。运用变点分析法确定最佳计算单元,利用地形起伏度对各个信号区域进行一级分类,依据绝对高度进行二级分类,最后将一级分类与二级分类相结合,实现对地形的分类,这一分类过程体现了研究地区地貌组合复杂的特征。结果表明:①叠加BIMF分量,提取出分量和大于74 m的区域为高频信号区域。该区域以小起伏度的低山为主,并伴随有丘陵和小起伏度中山。②ORIG余量中余量高度小于等于340 m的区域,去除其中包含的高频信号区域后为低频信号区域,该区域以平原、丘陵为主。③剩余区域定义为中频信号区域,该区域的地貌以平丘陵和小起伏的山地为主。研究成果表明福建地貌可分为7种主要类型:低频平原,低频丘陵,中频丘陵,高频丘陵,中频小起伏低山,高频小起伏低山,高频小起伏中山。  相似文献   

6.
数字河网提取的影响参数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是提取数字河网的主要数据源.但是,由于在受到带有尺度效应的DEM空间分辨率和数字河网提取过程中,汇流面积阈值等参数的影响,使得河网提取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如何优化两者的取值,对于更准确地模拟地表河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厦门市作为研究区,以...  相似文献   

7.
坡度和起伏度是地形描述中最常用的参数,它们能快速、直观地反映地势起伏特征;坡度是划分平原和非平原的重要依据之一,地势起伏度可进一步划分台地、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和大起伏山地等类型,基本地貌类型就是由海拔和起伏度两个指标确定的形态类型,它是遥感解译划分更详细地貌类型的基础。本研究以福建省1∶25万和1∶10万的DEM为实验数据,计算坡度划分平原和山地大区,其临界坡度值约为3°;利用ArcG IS空间分析中栅格窗口递增方法,对应不同尺度的DEM,计算地势起伏度,确定研究区的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4.41km2,得出中国低山丘陵区计算基本地貌形态类型的最佳尺度DEM为1∶25万比例尺,而1∶10万比例尺DEM适用于没有连绵起伏的更小范围的低山丘陵区;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得出不同尺度DEM计算地势起伏度与最佳格网单元之间的函数关系。该研究对提取我国低山丘陵区基本地貌形态类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三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的研究,为遥感等多源数据的陆地地貌解析和制图提供了规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国大、中比例尺地貌图的分类和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地貌分类在指导人类建设活动的规模与布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貌分类方法使用的地形因子和考虑到的地貌特征往往比较单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域单元的地貌分类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流域单元的多方面特征,包括基本地形因子统计量、地形特征点线统计量、小流域特征和纹理特征。本研究首先基于DEM进行水文分析将研究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小流域。然后利用数字地形分析提取29个不同方面的特征来表征流域的形态,并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了特征选择和参数标定。RF是一种基于决策树算法的集成分类器,能有效地处理高维数据,分类精度高。最后选择训练集小流域对RF分类器进行训练,使用训练完成的分类器对整个研究区域的地貌进行分类,研究地貌分异的规律。该实验在我国陕北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地貌区域的地貌分类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的地貌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界线,特定的地貌类型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通过人工判读进行验证的分类精度达到了85%,Kappa系数为0.83。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吉林省靖宇县西南部的龙湾火山群为例,进行了火山口地貌图像识别方法探讨。在提取过程中,根据研究区内火山口均位于熔岩台地上的特点:首先,将研究区划分为平原和山地等地貌类型;然后,将生成的坡度数据与DEM高程数据相乘,实现对DEM数据按照地形高低起伏的加权,以突显火山口在高程数据上的表现。根据火山口"中间低,四周高"的形态特点及在DEM上的表现,建立了火山口识别模板,对火山口进行识别。最后,参照研究区内的遥感影像,对提取的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改。  相似文献   

11.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由海拔和地势起伏度两个指标组合划分而成,其中海拔分4级,地势起伏度分7级,组合后的基本形态类型共25类。按照数字地貌分类体系,海拔和起伏度拥有全国普适性的分级指标,基于DEM数据可获得两指标的分级类型。试验表明,基于SRTM-DEM(水平分辨率90m,相当于1:25万比例尺)数据可得出全国普适性的采用单元为4km2,利用1:10万、1:400万等比例尺数据进行DEM试验,得出我国存在0.4、4、12、18、21km2五种不同规模的采样单元,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比例尺。因我国地貌复杂多样,仅利用DEM数据所获得的海拔和地势起伏度分级数据不能完全反映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故利用遥感等多源数据,综合多种信息获得的地貌类型,可很好地反映出我国的海拔4级分级特征和地势起伏度7级空间分布,进而获得全国陆地的25种基本形态类型的面积及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地形地貌资料4502个数据,白血病死亡调查资料2239例,研究了白血病死亡率与人群生存区的地形地貌类型(山区、丘陵、岗地、平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山区、岗地、平原与白血病死亡率有明显的相关性,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1963(P<0.05),0.2925(P<0.0025),0.3122(P<0.0025)。  相似文献   

13.
科学界定山地和山区类型是认识山地、因地制宜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为山区分类开发、分类施策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滑动窗口尺寸,运用空间分析工具对SRTM进行处理以获取山地坡度、起伏度,并提取了黔桂喀斯特各类山地空间范围和规模,以此对县级层面黔桂喀斯特山区类型进行了划分。主要结论如下:①二次使用均值变点法确定移动窗口面积与平均地形起伏度拟合的对数曲线拐点,其表征的是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移动窗口面积为6.50 km2。②黔桂喀斯特山地占比大,山地与非山地面积之比约为89:11,且山地省际空间分异明显,贵州喀斯特山地以中山、中低山为主,占贵州部分的57%;而广西喀斯特山地以丘陵为主,占广西部分的59%。③黔桂喀斯特山地区均为山区县,其中,18个纯丘陵县、10个半山区县、15个准山区县、21个显山区县、32个整山区县。整山区县个数多,多分布于乌蒙山区和黔桂峰丛洼地山区,多数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相似文献   

14.
中国1∶100万地貌图色彩系统的设计与建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1:100万地貌图的色彩设计是在对中国地貌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地貌图物理色彩模型,根据颜色三个基本特征:即色相、亮度和饱和度的不同变化与组合,结合人们对色彩感受的物理与心理特征,对中国1:100万地貌图2 000多个类型的不同色彩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现代数字地图印刷技术的C、M、Y、K四色值来构建色彩与地貌类型之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的地貌类型色彩库。以此编制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不仅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地貌的总体特征,也反映出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差异,该色彩系统可为编制相关专题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Suffering from fragile environment, poor accessibility and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rginality, the interprovincial mountain geographical entities are difficult areas for the regional governance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terprovincial mountain geographical names (IMGNs),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larify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IMGNs and offer alternativ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provincial mountain regions in China. The spatial visualization,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MGNs were all implemented under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6869 IMGN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database of “China’s Second National Survey of Geographical Names (2014–2018)”, including 4209 mountain geographical names, 1684 mountain peak geographical names and 976 the other mountain geographical names. Hunan Province had the largest number of names while Shanghai had the smallest number of names.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variance of the mountain peak names and the mountain names wer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mountain geographical names, and the IMGNs showed a significant clustering phenomeno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The relative elev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had an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MGNs. The largest number of the names occurred where the relative elevation was between 1000–2000 m and where the population was between 40–50 million. Density of unnamed interprovincial mountain geographical entities declined from west to east in China. The analysis of generic nam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IMGNs implied that the naming of IMGNs is inconsistent.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IMGNs as management units, strengthen the naming of unnamed interprovincial mountain geographical entities, standardize the generic names of IMGNs and identify areas of poverty based on the survey of IMGNs.  相似文献   

16.
由于生长环境、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差异,山地与平原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在遥感影像上存在“同物异谱”及“异物同谱”现象,易导致土地类型的误分。为避免此类错分,在进行土地覆被类型解译之前,应首先确定平原、山地植被的边界。本文在遥感影像聚类分析、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分析技术的支持下,以江西省都昌县北部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高分一号(GF-1)遥感卫星影像及地形要素,完成了山地植被与平原植被的界线提取。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得到的植被界线精度高达99.47%和96.28%。与单纯基于遥感影像分类得到的植被边界成果相比,精度提高了近25%和23%。研究证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地形因子结合后,计算得到的山地平原划分界线精度有明显提高,可以满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覆被类型解译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M的福建省小流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10万的数字线划图为工作底图,在ARC/INFO软件环境下,采用空间内插法生成福建省的DEM。其在ARC/INFO软件的水文模块环境下,经过数据预处理、流向分析、汇流分析和流域识别等过程,最终自动提取1435个小流域。研究结果表明:在山区,流域界线基本与分水岭吻合,但在平坦地区由于等高线稀疏,加上福建海岸线非常曲折,海湾支离破碎,流域提取的结果不尽人意,流域界线需要人工进一步修正。基于DEM的流域的快速提取,大大节省了的人力、物力,从提取的效率和精度来看都是切实可行的。随着DEM的精度将不断提高,这种方法将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流域各自然要素空间组合特征的快速分析与站点观测数据的综合管理,以及流域信息的空间可视化浏览、查询、统计和流域水文模型的应用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