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影响沉积盆地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多重因素和旋回层序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内相对海平面变化及沉积层序形成不仅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控制,而且沉积盆地所处的构造背景和相关因素,如:沉积物供给、盆底沉降和自然地理条件也对沉积层序及其内部组成——体系域具有极大的影响。对应于海平面变化发育的容纳空间旋回层序,沉积供给也可以形成特征的、可以鉴别的供给旋回层序。具有过渡性界线的三级或高频旋回层序受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供给双重因素控制。不同构造背景沉积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盆底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变化响应于盆缘沉降具有明显的构造-海平面分带,岸线在构造-海平面带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层序界面和层序堆叠样式,也同样影响着低位体系域的构成。深水盆地环境古地形特点及沉积物供给制约着深水沉积序列。构造运动显著地影响着沉积层序发育。碳酸盐缓坡和平顶镶边陆架的层序格架及体系域发育受其坡度、盆地深度及下降幅度的因素的作用。台地边缘和大陆边缘盆地浊积岩层序的发育和体系域组成受控于差异的沉积物源(平顶碳酸盐台地、镶边台地和陆源碎屑岩陆架)、古地理及构造活动性  相似文献   

2.
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华北板块沉积层序的研究,认为晚古生代沉积建造形成于一个二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其中包括4个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分别发育于晚石炭世早期早时,晚石炭世早期晚时至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在世和中二在早期至晚二叠世早期。每个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又包含了若干个四级升降旋回。海平面变化具有全球性和等时住,本区的二级和三级海平面变化可与俄罗斯地台和北美地台等对比。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露头、钻测井及地震层序地层特征综合分析,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将寒武系划分出6个可全盆地追踪与对比的三级层序。结合反映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全岩碳同位素旋回与反映沉积古水深相对变化的沉积旋回的对比分析,可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三级层序分为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形成的全球海平面层序(层序CSQ2、CSQ4、CSQ5、CSQ6)及主要受地区性构造沉降作用控制形成的构造层序(层序CSQ1、CSQ3)2类。塔北轮南地区寒武系台地边缘总体呈现由早寒武世的缓坡向中—晚寒武世的镶边台地的演变以及由西向东的进积叠置型式,推测主要与寒武纪全球海平面总体微弱下降及塔里木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总体稳定且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4.
长周期层序形成机制的探索:层序地层学进展之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10,12(6):711-728
将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单位定义为层序,赋予这种层序以"构造旋回"的概念;将"不整合面及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单位定义为"沉积层序",简称为"层序",并将沉积层序的形成过程解释为海平面变化过程。如果将前者作为"构造层序",则这种层序代表了二级层序,新定义的"沉积层序"则属于三级层序。概念的调整和变化意味着层序存在一个级别或序次问题。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结果表明,海平面变化主要存在两种基本的驱动机制,一种是由于构造运动所造成的"洋盆体积"的变化,另一种是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地球极地冰盖消长而最终产生的海水体积的变化;前者所造成的变化以周期长、速度慢为特征,被简称为"构造型海平面变化",后者所产生的变化则以高频率和高速率为特征,被简称为"冰川型海平面变化"。根据上述概念,显生宙可识别出两个一级旋回,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6个二级层序(Sloss模型)或13个二级层序(Vail模型),显生宙二级层序划分的差别反映了长周期层序形成机制研究的一些重要变化和进展。对长周期层序形成机制的研究,除了考虑地球本身的构造活动所造成的洋盆体积的变化以外,地质学家们还将一级旋回与银河年旋回对应、二级旋回与银道面旋回对应、三级旋回与奥尔特星系旋回对应起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思考和探索,也为研究长周期层序形成的最终驱动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途径。如果把对Exxon层序地层模式概念体系不协调的研究而产生的各种层序地层模式作为层序地层学的第1个进展,长周期层序形成机制的研究则可以作为层序地层学的第2个进展。包括:(1)把来自于显生宙的一些重要模型和概念应用到前寒武纪,由此在更长的时间框架内探索一级旋回与超大陆旋回的成因联系;(2)二级旋回与地球水圈和大气圈演变的成因关联;(3)进一步总结三级旋回的形成机制。追索这方面的进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年Exxon科学家们将层序形成机制归因于海平面变化的初衷以及所包含的科学意义,从而有利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华北石炭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层序地层研究,华北石炭二叠纪沉积建造形成于一个二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其中包括4个三级和26个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而几次大的聚煤作用都发育在三级海平面下降至上升的转折时期,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处于高位体系域的顶部。薄煤层的形成与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相对应,发育于准层序的顶部。聚煤作用的发育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有机质堆积的潜在容纳空间,海平面升降周期的长短决定了聚煤作用持续发育的时间,周期性的海平面变化控制了聚煤作用的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板块西北缘石炭纪时期为一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通过对本区石炭纪沉积层序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层序界面(SB1,SB2),并据此划分了个4个二级沉积层序-超层序(Super-sequence)和8个三级沉积层序(Sequence),且在区域上或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可以对比。但由于所在大地构造位置不同,其沉积背景条件差异异很大,因而在不同地区可以形成不同样式、不同数量的沉积层序,海平面  相似文献   

7.
安徽南部下扬子地区寒武系露头层序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露头层序地层研究表明,安徽下杨子地区寒武纪可识别出两个Ⅰ类层序及三个Ⅱ类层序,早寒武世的三个Ⅱ类层序由于同沉积断裂影响陆架边缘体系域不甚发育;中、晚寒武世的两个Ⅰ类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构成。由沉积体系域演化作出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Vail的寒武纪全球海平面变化Ⅱ级旋回,表明了皖南下扬子海盆的海平面升降受扬子板块、华夏板块的影响远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板块西北缘石炭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板块西北缘石炭纪时期为一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通过对本区石炭纪沉积层序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层序界面(SB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栖霞组沉积环境-沉积旋回及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岩石结构、构造及生物碎屑含量等特征,将本区栖霞组分为3类微相:A.生物碎屑灰岩;B.灰泥岩;C.具水平层纹的含炭质泥质细生物屑灰岩(泥灰岩).在剖面上,这3类微相组合成CA、CB或以C微相为主的韵律.不同韵律纵向上有规律的叠置常构成厚约10余米的沉积旋回.根据沉积旋回在垂向上的更替,在本区栖霞组内可识别出4次较大的海平面变化,周期约3My.通过与同期泛大陆北方各大陆上所发育的旋回层的对比,作者认为本区栖霞组内的4次海平面变化属三级海平面变化,对应4个三级层序,为全球冰川性海平面变化的结果,可与同期北美大陆上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  相似文献   

11.
该区张夏组沉积地层记录旋回性明显,反映高频旋回的特点,共划分1个三级旋回层序、4个四级旋回层序、14个五级旋回层序和58个六级(米级)旋回层序。各级别旋回层序均由相应的次一级旋回层序向上变浅、变粗、变厚的序列组成,其底部均以相应级别的加深—间断面为界。四级旋回层序具有区域地层对比意义。该时期的海平面具有高频率振荡特点,为一个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  相似文献   

12.
贾强  吕大炜 《西北地质》2009,42(2):108-115
在钻井、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技术手段,识别出聊城地区的晚古生代沉积7种层序界面,并将其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变化原因和特点。其中,三级海平面主要受冰川消融作用影响,四级海平面变化则是由三级海平面变化起主导作用或地表潜水位降低导致地层基准面下降而产生的;海平面震荡和沉积物供给变化成为五级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总结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基准面旋回耦合关系.发现三者具有一致性,长期基准面受三级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形成了三级层序.四级层序并受控于四级海平面的变化,形成了体系域。五级基准面旋回受控于五级海平面变化,形成小层序。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哈拉奇地区泥盆系岩石学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构造的研究,对研究区泥盆纪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的恢复。研究区泥盆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沉积物源区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的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研究区泥盆系为无障壁滨浅海沉积环境。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系该区泥盆系三级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根据精细岩相分析,在滇东南泥盆纪台地及台地边缘沉积区识别出9个三级层序,而在深水盆地沉积区仅能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结合海平面波动及构造作用分析,认为在台地或台地边缘沉积区,能划分出的层序在盆地中难以一一对应的原因是:掀斜拉伸作用导致下沉一侧的沉降速度总大于海平面的下降及沉积速率,而保持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或海侵沉积特点,或是以饥饿性盆地性质出现,以致形成的沉积层序相对较少。三级及三级以上(高频沉积层序)沉积层序的形成主要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因构造活动强度的差异而难以进行大区域对比,同一层序界面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刘贻军 《地球学报》1998,19(1):90-96
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工作方法来研究聚敛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前陆盆地沉积地层时应力求使用术语上的统一,使用一级(旋回)层序、二级(旋回)层序、三级(旋回)层序等,每一级别的(旋回)层序可以划分低水位体系域、海(水)进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海(洪)泛面等。层序级别的划分以持续的时限为标准。各级别的层序界面以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或与之相应的整合面为标志。前陆盆地可容空间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假定物源供给稳定)。在造山构造活跃期,前陆挠曲作用占主导地位;在构造期后(构造宁静期),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控制可容空间。这两种因素都以不同内容和形式在沉积层序中得到响应。通过详细的岩石学、沉积学、地层学以及各沉积区(前陆盆地即前渊、前隆和隆后盆地)剖面的区域对比研究,并与“标准”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图进行对比,可以区分出二者对前陆盆地形成、发育、演化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郭建华  曾允孚 《地质学报》1996,70(4):361-373
塔中地区石炭纪原型沉积盆地属挤压性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在石炭系中可识别出3个I型层序界面和3个Ⅱ型层序界面,据此,划分出5个沉积层序。它们具有标准层序所具有的地层特征,相当于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的沉积单元。在区域上或全球范围内这些旋回基本上具可对比性。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其层序地层框架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缺失低闰早、中期的沉积体系,深切河谷不发育,代表最大海泛期的凝缩层不发育;Ⅱ型层序界面  相似文献   

18.
四川龙门山马角坝地区石炭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沉积学、生物地层学研究之基础上,结合沉积地球化学资料,对龙门山马角坝地区石炭系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首次识别出9个三级层序和若干个四至五级高频层序。在三级层序中,岩关组2个、大塘组3个、威宁组2个、马平组2个,它们均可作区域性对比。其中,四个层序分别与冈瓦纳大陆晚古生代五次冰川事件中四次间冰期-冰期旋回相对应,表明其成因与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关。显然,研究区石炭纪层序主要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升降旋回,具有全球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哈拉奇地区泥盆系岩石学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构造的研究,对研究区泥盆纪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的恢复。研究区泥盆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沉积物源区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的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研究区泥盆系为无障壁滨浅海沉积环境。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系该区泥盆系三级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首次对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盆地的碳酸盐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学剖析,认为从寒武纪至早奥陶世加积、侧积的碳酸盐层序主要受海平面升降所制约,为历时约110Ma的一个海进-海退旋回,是与全球海平面升降同步的超周期(二级旋回,P.R.Vail,1978)。而且海面升高与海侵同步,其间被Ⅰ、Ⅱ型层序界面不整合分隔为四个层序。海面升降模式是缓慢的海进,快速的海退,在主体海退过程中层序界面及海面降低控制着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