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羊东井田2号煤层钻孔煤样瓦斯成份、含量及分布特征,以F1断层为界,以北为瓦斯稳定地段,以南至F6、F19断层为瓦斯异常地段。区内大量数据表明,在稳定地段内随煤层埋深增加,CH4含量较大,CO2含量减少;异常地段内由西向东CH4含量降低,CO2含量增高。CH4、CO2含量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断层,具有明显挤压特征的断层附近CH4含量高,张性断裂附近CH4含量低,CO2含量高;之二是岩浆活动,岩浆岩与碳酸盐接触分解出大量CO2,遇到断层后CO2沿裂隙由深部向浅部运移,造成断裂附近煤层中CO2含量增加。根据CH4浓度,井田东南边界的F19断层区段为CO2-N2带,向西北部渐变为CH4带。  相似文献   

2.
根据矿区大地构造位置、构造演化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分析了土城矿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层瓦斯的控制作用,发现土城矿处于盘江矿区“三角形弧系”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强变形区内,发育的NE向、NW向断裂构造是矿井瓦斯赋存和构造煤发育的控制因素,大中型断层控制着矿井瓦斯赋存与分布,而小型构造是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因素。土城矿井田西部发育的大中型断裂形成了煤层瓦斯运移和逸散的通道,不利于煤层瓦斯的保存,导致该区域煤层瓦斯含量相对低;井田东部的断裂构造不发育,煤层整体上保存较为完整,煤层瓦斯含量整体较高。小型断层附近瓦斯富集、构造煤发育,尤其在断层上盘、断层尖灭端与断层交汇的地段,煤体破坏严重,是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易发地段。土城矿瓦斯防治工作应分区域实施,井田西部应关注煤层瓦斯含量随埋深增大而增加的规律并及时防范深部区域可能出现的瓦斯灾害,而井田东部则应在强化对隐伏断层探测基础上优先实施开采保护层和抽采煤层瓦斯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贺梁 《探矿工程》2005,32(1):61-64
结合渝怀铁路武隆隧道进口瓦斯地段安全施工实例,介绍了隧道瓦斯地段的各种施工技术措施,保证了瓦斯隧道的施工和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圭山煤矿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矿区地质条件直接影响和控制着井下瓦斯含量、瓦斯百分比浓度、瓦斯的不均匀性分布,极容易诱发瓦斯灾害的发生。这些地质影响因素包括煤层的结构、煤层的地质构造、煤矿的变质程度、矿井煤层的产状等,其中矿区断裂构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矿井中瓦斯在不同地段分布上的差异,划分出低瓦斯分布区和高瓦斯分布区域,建议采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和上山浸水技术降解瓦斯,构建瓦斯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永春煤矿属极低瓦斯矿井,根据煤矿矿井地质特征以及生产过程中大量实测的煤层瓦斯涌出数据,认为导致本矿区瓦斯含量小的主要原因为:暴露式煤田有利于瓦斯沿煤层露头逸出,围岩的透气性好有利于瓦斯的运移和排放,地下水的频繁活动不利于瓦斯的积聚,以及成煤作用后期的地质构造运动等。研究表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在局部地段仍可能出现高瓦斯区。为有效防范和遏制小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提出了健全瓦斯治理机构、改进装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现场与技术管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措施,全面提升瓦斯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李银菊 《探矿工程》1984,(3):38-38,47
瓦斯是一种以甲烷为主,多成分的混合气体,其成分CH_4约占63.1~99.22%,N占0.05~35.96%,CO_2占0.06~14.76%。甲烷为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化学性稳定,比重比空气轻,当矿井瓦斯集中的地段,随着瓦斯浓度的增加,易使人窒息,遇火燃烧易发生瓦斯爆炸。因此,瓦斯是危害安全生产和工人生命的有害气体。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重视了瓦斯的抽放和利用。所以,在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查明煤层内的瓦斯成分和含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7.
利用钻孔资料预测矿井未采区煤层瓦斯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矿井采掘区煤层瓦斯含量实测值,在瓦斯地质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丰富翔实的钻孔资料建立井田未采区适用的煤层瓦斯含量预测公式,从而达到对井田煤层瓦斯含量预测的目的。为大型低瓦斯矿井煤层瓦斯含量预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瓦斯是当今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危险源,研究瓦斯含量变化规律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干塘煤矿位于干塘沟向斜的南西端,根据鉴定结果,干塘煤矿为低~高瓦斯矿井,瓦斯含量变化大,矿井存在瓦斯危害。基于干塘煤矿勘探中的瓦斯资料,分析了瓦斯含量变化规律,总结了5种影响瓦斯含量变化的因素,对于煤矿预防瓦斯事故和瓦斯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断裂构造对利民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断裂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和不同构造部位瓦斯突出的差异性。因煤层围岩性质的不同,地质构造的差异,瓦斯突出的地段和危险性也不一样。主控断裂的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应力分区,从而导致瓦斯不同程度地聚积与泄散,决定着煤与瓦斯突出的强度、密度的分区分带性。这些研究成果对利民矿井各采区瓦斯突出危险性的预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煤层瓦斯分布规律,揭示煤层瓦斯含量与视电阻率的关系,结合实验室关于煤样电阻率的研究,使用瞬变电磁法研究煤层视电阻率与瓦斯含量的相关性,在豫西新安煤矿进行18次探测试验,获取有效数据21组。研究表明:煤层视电阻率与瓦斯含量呈较好的负相关,瓦斯含量每升高1 m3/t,视电阻率对数值降低6.6%~20%,判定系数为0.621 9~0.753 1,说明煤层视电阻率对瓦斯含量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利用瞬变电磁可以在相似地质条件下探测煤层瓦斯含量高低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大同矿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大同组和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是我国典型的双纪煤田。在收集大同矿区以往勘查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大同矿区5#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煤质主要为中灰、高挥发分、中硫、高热稳定性煤,整体以弱黏结煤为主,煤层的黏结性变化规律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变质程度由低至高,煤的黏结性也随之逐渐增强。5#煤层煤岩特征以半亮-半暗煤为主,镜质组含量较高,以较干燥森林沼泽相和湖沼相为主。绘制了煤质指标的等值线图,研究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参照焦化、气化、液化用煤指标体系对5#煤清洁利用方式进行划分,结果显示,5#煤洗选后大部分可作为焦化用煤,部分煤可作为直接液化用煤。  相似文献   

12.
运用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数学分析等相关学科和方法,综合分析瓦斯涌出量的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上覆基岩厚度等地质因素,对阳城地区瓦斯含量、涌出量进行量化预测,并作出其全井田瓦斯含量、涌出量的等值线图。研究表明,阳城井田属低瓦斯矿井,瓦斯含量的变化主要与煤层埋深有关,随着煤层上覆基岩厚度以及煤层埋深的增高,瓦斯含量与涌出量在区内由北向南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Langmuir 等温吸附方程式,开展不同煤阶不同温压条件下等温吸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煤岩镜质组反 射率Ro<3.0%时,Langmuir 等温吸附曲线随煤阶、温度、压力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随着煤阶的升高,煤吸附能力逐 渐增强。温度小于55℃时不同煤阶Langmuir 体积受温度影响较小,之后影响逐渐增大。低煤阶在12 MPa、中高煤阶在 15 MPa以前随压力增加Langmuir 体积增大明显。根据实测含气量外推法结合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建立了深煤层含气量数 学模型,显示煤层含气量随埋深呈现快速增加—缓慢增加—不增加—缓慢减小的变化规律,其中低煤阶临界深度介 于1400~1700 m,中高煤阶临界深度介于1500~1800 m。该含气量数学模型对预测深部煤层含气量变化规律及煤层气资源评 价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浑江煤田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岩系的层序,探讨了聚煤作用的控制因素。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共识别出4个层序边界,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为分析煤层厚度与地层厚度及砂岩百分含量的关系,绘制了三维相关图。研究表明,层序2地层厚度在40-70 m时,层序3地层厚度在50-80 m时,煤层发育较厚,而此时砂岩百分含量小于50%,表明有利于煤层聚积的环境是沉降速率中等、陆源碎屑供给相对较少的沉积环境,主要是三角洲间湾以及下三角洲平原地区。研究区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中,不同层序沉积时期,煤层的分布有所不同,对于层序2来说,主要可采煤层分布在最大海泛带两侧,而层序3主要可采煤层分布在海侵面附近,此时较低的泥炭堆积速率与较慢的可容空间增加速率相平衡,从而形成该煤层。  相似文献   

15.
氟是煤中有害元素之一,燃煤型氟排放造成的污染已经对人类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研究煤中氟赋存状态及其沉积环境,对掌握高氟煤分布规律及控制燃煤造成的氟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沁水煤田内6座煤矿15号煤样品的分析发现:煤中氟含量与灰分显著相关,与黄铁矿硫、有机硫无相关关系,表明煤中氟主要以无机物形式赋存,且与含硫矿物无关;与钾、镁、硅、铝等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氟有可能的主要赋存形式为金云母、氟金云母等矿物,以及以吸附存在于高岭石、勃姆石、伊蒙混层等黏土矿物中;与钙、磷元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表明氟不以氟磷灰石、含氟羟基磷灰石等矿物大量赋存。此外,通过对沁水煤田15号煤的沉积环境分析发现,弱还原环境、较低盐度、偏酸性、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该区域煤中氟的富集。  相似文献   

16.
根据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参数测定结果,以瓦斯地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呼鲁斯太矿区瓦斯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矿区煤层瓦斯区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以F2-2和F22断层为界将矿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中部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最高,北部次之,南部最低;煤变质程度较高和围岩封闭性较好是矿区瓦斯富集的根本条件,而构造复杂程度的不同、构造线方向的改变是瓦斯分布不均的主控因素。矿区中部为北北东向构造向东西向构造转折区,应力集中,且顶板为泥岩,煤变质程度较高,形成较好的瓦斯生储条件;南部北北东向推覆构造较为强烈,使煤层沿倾向切割,断层连通地表,造成瓦斯大量逸散。  相似文献   

17.
阿富汗科里奇一阿什普什塔勘查区面积约69.098km^2,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和下统。侏罗系中统下段阿什普塔组含一层可采煤层,即7煤层。侏罗系下统科里奇组下段含可采煤4层,分别为4、2、2、2F煤层,其中2煤层为西部主要可采煤层,总资源量11389.6万t。7煤层煤质为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热值、中等软化温度灰之不粘煤;其他煤层均为中-高灰、低硫、低磷、中热值、高挥发份、中等软化温度灰之长焰煤。  相似文献   

18.
沁水盆地南部15号煤层顶板灰岩特征对煤层气开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煤层顶板的含水性对煤层气的开采有重要影响。沁水盆地南部上石炭统太原组15号煤层直接或间接顶板多为灰岩,其中以K2灰岩为主,连续分布。顶板泥岩较少,呈零散分布。灰岩的富水性对煤层气的排水降压有影响。因此,主要从灰岩的厚度展布、裂隙发育、与煤层的接触关系以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讨论其含水性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灰岩的含水性一般较弱,但当遇到断层或岩溶陷落柱较发育的部位,可能与其他含水层沟通,富水性较强。(2)15号煤层顶板灰岩的厚度与煤层气井的产水量并无直接关系,其裂隙较发育,但大多被方解石充填,导水和储水性能较差。(3)灰岩与15号煤层的接触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接触型,灰岩直接覆于15号煤层之上;另一种是间接接触型,灰岩与15号煤之间夹有泥岩、砂岩或14号煤层。直接接触型煤层气井的产水量、产气量比间接接触型高。间接接触型15号煤层直接顶板的岩性、厚度对产气、产水都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黔北煤田花秋勘探区9、16号煤煤岩煤质鉴定资料,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9、16号煤煤相及其发育特征。研究表明:9号煤形成于芦木芦苇沼泽相和潮湿的芦木芦苇沼泽相,芦木芦苇沼泽相分布于勘查区北部和南部东翼,潮湿的芦木芦苇沼泽相分布于南端西翼;16号煤基本形成于芦木芦苇沼泽相,少量形成于覆水森林沼泽相,覆水森林沼泽相仅分布于中部的西翼,沼泽的其它部位均为芦木芦苇沼泽相。通过分析煤相与煤中全硫、有机硫的关系,认为沉积体系所处的大环境整体控制了硫含量的高低,成煤沼泽类型控制了硫分的变化。勘查区北部、北西部及中部以东可能是9号煤潜在的低硫区,由于16号煤处于区域性的高硫层位,北东部可能是黄铁矿硫相对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碱沟山矿区煤层赋存条件、成煤环境、聚煤规律及煤质特征研究程度较低。经对煤层露头及小窑资料的研究,认为该矿区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系羊虎沟组下段,主要开采10、12、14、15、16号煤层,12和15号煤层原煤灰分、硫分稍高,10、14和16号煤层为特低灰、特低硫至富硫煤层;该区煤为高发热量,特低磷-低磷煤。煤的加工利用途径主要为作碳素类制品、石墨类制品、高炉喷吹的原料(冶金喷)以及作烧结铁矿的原料等;也可进行深加工及转化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