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这次科学讨论会是纪念F.von李希霍芬。这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辟五口通商,于1868~1872A.D.考察中国地质和地理的德国学者,被誉为是当时最了解中国国情的西方学者之一。他对中国的地质和地理的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还认为F.von李希霍芬是自然地理中地貌学(geomorphology)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2.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5,25(4):405-408
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 Richthofen,1833年5月5日~1905年10月6日)是外国地质学家中,对早期中国地质学有重要贡献的一位学者。他对中国黄土成因的风成学说,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影响深远,直至今天。1933年5月5日在他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德国举行了“李希霍芬日”;中国地质学会举行了纪念活动,在会上,翁文灏和斯文·赫定[1,2]根据当时的科学进展,对李希霍芬在中国的地质、地理工作做了总结性的论述。2005年10月6日在他逝世100周年之际,德国将举行以“中亚人与环境”为主题的国际科学讨论会。这是从当代的科学进展出发重新认识李希霍芬的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斯文·赫定在1933年为纪念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百年诞辰而作,介绍了李希霍芬在中国有关地层、黄土、构造、地貌等方面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原文为英文,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会志》(BulletinoftheGeologicalSocietyofChina)1933年第12期,315~321页。值李希霍芬逝世100周年之际,承刘东生院士推荐,请潘云唐译成中文,刘东生亲自校对,在本刊重新刊登此文,以纪念这位对中国地质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学者和中国地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4.
潘云唐 《地质论评》2005,51(5):606-607
今年10月6日,是德国著名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斐迪南·保尔·威尔赫姆·弗莱厄尔·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paul Wilhel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逝世100周年纪念日,他在地质地理科学上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对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值得人们深深地缅怀和钦敬。1 李希霍芬生平概述李希霍芬于1833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一个商业小镇卡尔斯卢厄(今属波兰)。他在家乡中学毕业后, 于1850年到布列斯劳(今弗罗茨瓦夫)进西里西亚大学。两年后他转到柏林大学学习地质,1856年,他以优异的毕业论文《论斑岩》获博士学位。刚毕业时,在西南提罗尔调查地质,不  相似文献   

5.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亚人与环境国际FerdinandvonRichthofen科学讨论会———纪念他逝世100周年柏林柏林洪堡大学2005年10月6~8日这次科学讨论会是纪念F.von李希霍芬。这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辟五口通商,于1868~1872A.D.考察中国地质和地理的德国学者,被誉为是当时最了解中国国情的西方学  相似文献   

6.
1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东北早期的地质调查,是由一些外国地质学者开始的.根据现有资料,最早来东北进行地质调查的,当推李希霍芬(F.Richthofen).李希霍芬(1833~1905)为德国地理地质学家.1860年他曾随普鲁士探险队调查东亚各地;1868~1872年又得加利福尼亚银行及上海西商会的资助,来华进行地质调查,他先后曾到过沿海及内地的18个省区.到东  相似文献   

7.
李希霍芬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对欧洲和中国黄土的研究工作,以及后来的黄土研究有着深刻影响,其学术思想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时代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要回顾了李希霍芬对黄土研究的贡献,并探讨这些贡献与黄土研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从李希霍芬时代到今天,黄土作为全球宝贵的地球系统演化的历史记录,在揭示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冰冻圈、生物圈及宇宙事件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未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时代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正> 新兴的农业地质背景学是地质与农业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认识到农业生产与自然地理和土壤的关系。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地质学家法鲁(F.A.Fellow)和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等提出了仅用于研究土壤发生关系的“农业地质”概念,当时被称为“农业地质学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它已成为研究农业地质背景规律与农业生产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内在相关因素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著名的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最早来中国考察及影响最大的外籍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穆恩之 《地质论评》1949,14(Z1):13-21
一中国笔石之研究经过李希霍芬(Richthofen)於1868—1870年间调查中国地质时,首先在南京附近仑山发现笔石,所采标本经佛来希(Frech)研究,列一笔石名单於李希霍芬之”中国“第五卷中(1912),勃朗(Brown1908)在云南施甸蒲缥所采笔石标本,由爱丽斯(Elles)鉴定,瑞德(Reed 1917)列些等笔万名单於其”云南奥陶纪及志留纪化石“一文  相似文献   

11.
张立生 《地质学报》2022,96(1):25-49
谢家荣是中国地质学家群体中极其重要和突出的一位,他在地质科学领域里涉猎面之广,在我国地质界独一无二,是一位“全方位的地质学家”,是现代中国地质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拓荒者。本文略述其简历和他在中国煤岩学和煤地质学、土壤学、石油地质学、铀钍矿产地质与勘查、北京西山地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和地质教育领域的贡献与成就。谢家荣对中国地质事业和中国地质学会的建立与成长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都值得纪念的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12.
斐迪南·冯·李希霍芬出生于1833年。少年时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使他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随父母游历了家乡的许多地方,并且利用暑假到阿尔卑斯去旅行。在柏林学习地质学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宽厚的知识基础,他很快就意识到对他而言,未来工作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1859年,为了获得财政支持进行欧洲以外地区的研究,李希霍芬申请参加了普鲁士政府向东亚派遣的一支探险队,开始了他最初对中国地质的研究。1862年当探险队的成员开始返回柏林,他独自到了上海开始他自己在中国的研究工作。只是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他的计划没能立即实现。1868年新年前夕,他和他的朋友对全球地质勘探的状况做了一个回顾,认为中国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国家之一。于是他选择了中国作为他进行地质研究的对象。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方法。李希霍芬希望建立一个系统的中国地质学的基础。他认为野外工作是第一位的。除了对可开采的矿床进行了估计,他还特别注意了中国煤炭沉积的储量和产量。在1868到1872年期间,他在中国先后进行了7次旅行。他是第一位对中国地质从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外国地质学家。旅行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来自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商业会馆。他提交了一份地区经济信息的报告,这个报告包括了中国的交通、贸易路线,煤矿的形成、品位和储量、可采性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等。他重要的科学文献是关于经济、运输和人口地理学。从他的著作《中国》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丝绸之路”的命名是在汉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以及地图学家共同合作研究之前。在综合大量的文献后,他在地图上详细地标注了“丝绸之路”,并且讨论了汉朝及其以后历史时期内中国境内主要的贸易路线。由于丝绸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商品,因此他把这条贸易路线称之为“丝绸之路”。对于社会、经济问题与地质问题的综合认识,使他同时又成为一个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德国的地图工作者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地形的描绘方法,并且修正了当时的中国地图,使中国地图有了更为详尽的内容。对比当时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他们绘制的地图在很多方面是全新的,如他们采用图解法(graphicpresentationsofmontains)来代表山脉和其他的地形形态特征。在地质学领域,他绘制了中国地质图,及《中国地图集》中的地形图,连同后来出版的4卷《中国》书稿中大量的横断面和地层剖面,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地质学基础。但是他从来没有把制图作为他旅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对他来说,制图只是作为来证实他的野外观察的一个方法,以尽可能正确地体现出地貌的基本特征。李希霍芬到中国旅行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中国地质。他是第一个把中国地质按着现代组成物的分布、序列,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可以认为,他是把中国地质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创始人。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知识使他很快就认识到了中国地质结构的原理。他的综合知识使他可以在地图上系统地标绘出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他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地图集》中的27张地质图,《中国》书稿中另外14张地质图以及大量的剖面图。另外矿产资源也是他研究的主要的内容。他不仅研究了煤炭资源,同时也经常记录贵金属矿产资源。他是最早注意到中国黄土具有风成特征的地质学家。他在研究黄土剖面时,注意到大部分没有层理的沉积物都保存有大量的陆生软体动物的壳。由此,他得出与前人相反的结论,认为黄土不是湖相沉积物,而是风成沉积物。并以北美大草原所见到的草将粉尘固定的过程作为他风成假设的证据。他认为黄土沉积是草原环境下形成的,当时的植被是草原。并且认识到粉尘来源于西部和北部的中亚的沙漠地区。他只是没能将冰期、间冰期的粉尘沉积加以区分。他研究的另一个科学领域是地貌学。在地貌学中他是最先描述一些地表变化过程的先驱者之一。正如他一直意识到的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一样,他同样将地球生态系统看作是地质结构、地貌过程、与气候有关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体。他是最早萌生地球系统的科学思想的科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的研究起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他的《中国》出版以后,他对中国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影响才明显起来:他的著作和地图很快就传入中国,在学术界被广泛地阅读和讨论;他的书是地质学和地理学专业的基础教材。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他的发现也得到了认可,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19世纪末,世界上没有哪个科学家像他那样了解中国和东亚。他也从一个地质学家成为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大科学家,他的影响在他的那个时代体现在科学领域的很多学科之中。李希霍芬在中国现在仍然有很高的赞誉。他的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他的《探险家指南》,对于年轻的地质科学工作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他的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对当前土地退化、生态不平衡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仍然起着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冰缘地貌研究的启动者,他在近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两篇论文紧跟国际科学研究发展形势,详细阐述了冰缘作用的特点、过程及其对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问题的意义。裴老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当时强调了在古冰缘研究中综合分析环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冰缘现象,这种在地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现在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杨达源 《第四纪研究》2009,29(6):1170-1171
编辑按 杨怀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在地貌与第四纪科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前不久,杨先生因病逝世。《第四纪研究》特刊载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杨达源教授等撰写的纪念短文,以表达学界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的科学哲学思想作了探讨,其主要内容有:历史动力法是复杂性哲学思想与地质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递进思想是辩证否定观在大地构造理论发展中的胜利;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与发展纲领是与拉卡托斯科学哲学思想不谋而合的。研究陈国达科学哲学思想对指导科学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celebration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for the establishm 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we contribute this paper entitled“Developm 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 in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iscomes out from a review of the newly published book about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disciplines:“Fifty Years of Geologi-cal Science in China”.The draftof the paper was formed aftera discussion between the authors.It deals with the existingstate of geologica…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现有调查研究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认识,本文探讨了海洋灾害地质区划的原则,首次提出了我国全海域的海洋灾害地质区划方案,按大型构造地貌界线作为一级灾害地质分区,划分为海岸带、陆架、陆坡(岛坡)、海盆与海槽4个灾害地质区,然后根据地理位置及灾害地质环境特征划分出24个灾害地质亚区。此外,从灾害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角度出发,定性的将中国海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危险性)划分为4级,在24个灾害地质亚区中,较高风险区11个,约占近总数的一半;其次是较低风险区7个,占近三分之一;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分别仅4个、2个。  相似文献   

18.
叶连俊 《第四纪研究》1989,9(3):227-230
际此李四光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回忆当年受业情景,思绪万千。二院荷花池畔的憧憬、庐山野外实习及课堂受业的教诲犹历历在目。他一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开创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科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相似文献   

19.
It has been over a hundred years since the birth of research on Chinese geosciences history,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ese geosciences. For hundreds of years, it has grown out of nothing to brilliant performance by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hinese geologists committing their hearts and minds with the spirit of exert and strive without stop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 produce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serving the society. The study of Chinese geosciences history reflects objectively and historically the history of geosciences in China, which has recorded,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dynamic process sitting in the background and clu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eosciences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 has roughly experienced two stages in China. The first stage is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researchers. It spanned approximately 70 years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1970s. The research contents were mainly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geological organization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dividual mineral species, the history of deposit discovery and the research of geological character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are Zhang Hongzhao, Ding Wenjiang, Weng Wenhao and Li Siguang, Ye Liangfu, Huang Jiqing, Yang Zhongjian, Xie Jiarong, Gao Zhenxi, Wang Bingzhang and etc.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this period is the accumulation of a very valuable document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geological history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exchange of geological scienc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second stage is organized group study. It took around 60 years from the 1920s to 1980s. It includ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eology,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organizations,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disciplines,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philosoph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geological science communicati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sts and etc. The most chief feature of this stage is the birth of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y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相似文献   

20.
孙殿卿 《第四纪研究》1989,9(3):205-223
从李四光教授对地层古生物、第四纪冰川和地质力学三方面的研究,来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以及他的地壳运动的理论。为便于有关学者进一步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特将他上述三方面的主要著作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