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入冬来的第一场雪。那一片片的雪花 ,像朵朵腊梅 ,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它飘在田野 ,大地换上了耀眼的银装 ;它飘在屋顶、街道上 ,城市披上了洁白的素衣 ;它飘在枝头 ,绽开了满树银花。顿时 ,天 ,成了白色的天 ;地 ,成了白色的地。天地融合 ,真一派美丽的世界。雪 ,白色 ,就像经历了多年苦难之后 ,去掉一切杂质 ,最后呈现出生命最纯的底色。雪 ,滤去空气中的杂质 ,洗去世界上的灰尘 ,抹去人们一切烦恼。白雪如玉 ,像珍贵的艺术极品。我舍不得去触摸 ,可手还是不由地向雪里伸去。雪是冰凉 ,洁白无暇的 ,捏出一团雪 ,在嘴边抹了抹 ,雪是无味…  相似文献   

2.
走在前面     
短作拼为 场怎飘被从 也可走你当你春开 形暴它暴走暂一却了 不飘别不 可以在已百不天在 象风不风在而次全划·落然人考·以成前捧花再来百·越雨再雨暴·辉 部破闪 个 捧虑气 成为面出陶争了花腊 是越发夹风惊煌 能沉电 身 在自球 为包是新醉妍 前梅 暗是言了雨雷的 量闷·破 天己·起袱一绿在 面·淡渲 前·灿 与 女 上的 点 种一芬 染 面烂 黑@度 荣片芳 暗6 量 耀 主 于 中走在前面@晓正~~  相似文献   

3.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 ℃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  相似文献   

4.
霜,气象观测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有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 ℃.所以,地面温度(观测场地温场内读得的地面温度表的示值,下同)在0 ℃以上时肯定不会在裸露的地表面上形成霜,那么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会不会形成霜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0 ℃以下呢?  相似文献   

5.
林立文 《气象》1977,3(8):32-32
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风和日丽,蓝蓝的天空好似贴着一片雪白的鱼鳞般的白云,忽而就变成乌云满天,大雨倾盆,使人们措手不及。 农谚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这里的鱼鳞天,就是指卷积云。它的云块很小,呈白色细鳞片状,  相似文献   

6.
朱永宽 《气象》1983,9(1):43-43
《气象》1982年第10期刊登了郭旭光同志在齐齐哈尔于6月18日夜22时05分到50分期间观测到极光。这次极光,我们也观测到。这是我站自有记录以来22年间观测到的第一次。 这次极光于1982年6月18日22时14分开始见到,它从地平线向上凸起,是一个半圆形的白色光斑。它扩展得很快,22时15分就扩展成光弧,视半径约为伸臂十指。光弧带的视宽度约为仲臂二指。光弧带呈白色,光弧内外的天空呈浅蓝色。17分,光弧视半径达最大,约为伸臂十一指,光弧带也变  相似文献   

7.
严永红 《气象》1990,16(12):14-14
露、霜是初春、秋末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在实际观测中常会遇到记录这两种现象的许多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晴朗微风的傍晚,地面温度在0℃以上,空气中的水汽很容易在地面及物体表面凝结成水珠,即露;到清晨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汽就会在其表面凝华成白色松脆的冰晶,即霜。  相似文献   

8.
肖子牛  李崇银 《大气科学》1992,16(6):707-717
本文通过在IAP-GCM上实现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大气对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SSTA的响应,着重讨论了大气遥响应的性质和演变过程. 数值模拟清楚地表明,大气对异常外源的响应主要是一种具有30—60天周期的低频遥响应.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这种强迫响应的30—60天低频振荡的结构及活动,可以清楚看到它与大气中实际存在着的30—60天振荡极为相似.因此也可以认为,大气对海温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产生全球大气30—60天振荡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在IAP-GCM上实现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大气对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SSTA的响应,着重讨论了大气遥响应的性质和演变过程. 数值模拟清楚地表明,大气对异常外源的响应主要是一种具有30—60天周期的低频遥响应.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这种强迫响应的30—60天低频振荡的结构及活动,可以清楚看到它与大气中实际存在着的30—60天振荡极为相似.因此也可以认为,大气对海温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产生全球大气30—60天振荡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郭旭年 《气象》1982,8(10):23-23
今年6月18日夜,天空晴朗,群星闪烁,22时05分从我站正北方天边露出一个白色小光圈,然后逐渐向 上扩展,一直扩展到天顶。最后,在我站北半部天空形成一个大的白色光圈。伴随着光圈的扩大,在我站西北方于白色光圈中部的外侧,还出现了一个视高度角5°左右、漏斗状的翠绿色的光弧。它悬在天空,光泽  相似文献   

11.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34  
琚建华  钱诚  曹杰 《大气科学》2005,29(2):187-194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IM).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通过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东亚夏季风中的季节内振荡,东亚夏季风区内低频振荡在夏季主要是以30~60天周期的振荡为主;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东亚沿海呈波列的形式,并表现为随时间向北传播的季风涌;由于该季节内振荡的波动,造成了东亚热带夏季风在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活动的反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三年前,当我初涉天气预报演播工作时,对气象工作的了解尚停留在童年时的记忆里。那时,我的姑姑在富川县气象局工作。每当放寒暑假的时候,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这样也就有机会了解到姑姑的工作。在姑姑的办公室的前面有一大块空地,绿茵茵的草坪上排立着一些白色的箱子,高耸的铁杆,圆圆的简柱等好几种东西。从姑姑的口里知道,那个高耸的铁杆上飘摇不定的小玩意是用来测定风向风速的,而那个木箱子叫做白叶箱,里面装有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的仪器。当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哪么大的~个天,一个地,一年四季的风云变幻,就锁在这样一个小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哈尔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1961-2010年哈尔滨雾霾天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得出:1961-2010年,哈尔滨的雾霾天经历了一个减少-增多-减少的过程;哈尔滨市雾霾天气出现较频繁,有四到五成的日子会有雾霾天气出现,雾霾天以烟幕和轻雾天为主;雾霾天冬季出现最多,其次秋季,春、夏季较少;雾生多在凌晨3-6时,消多在清晨5-9时;持续时间多4 h(占有记录的雾持续时间81%)。  相似文献   

14.
落叶风飘未觉寒,菊黄香艳夕霞山.台前放语事师训,庭内欢声返童颜.  相似文献   

15.
霜冻是冬季晴冷夜晚,地面附近气温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就在附近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冰晶体。霜冻实际上是属于一种低温危害的灾害性天气。霜冻对冬种经济作物危害很大由两方面引起;低温危害根部造成植株死亡;切断养份和水份输送造成枯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客观分析资料计算了850、200百帕层候平均位势高度(H)和西风分量(u)的谐波以及准40天振荡能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同一要素准40天振荡能量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它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种外部强迫。有必要对准40天振荡现象的气候学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梁玉霞 《四川气象》1999,9(3):61-62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我市各测站均存在),有时地面最低温度略高于0℃也出现了霜。甚至于有时天气现象记录中有霜时当日时面最低温度达1℃或略高于1℃。这似乎与气象学理论发生了矛盾。为得到明确的解释,本人查找了近几年来全市各测站冬季各月的地面观测记录。经过认真分析、判断,初步认为(在排除人为读数误差的…  相似文献   

18.
白云     
踏着清风的旋律带着品莹的心灵飘呀飘蓝天有你的情怀碧海有你的思绪青山有你的梦影掠过诽谤的暗箭挚意把生命和纯活奉献也许你暂且隐去但只是与大地捉迷藏江河大海孕育的儿女啊大自然永远向你召唤当旭日揉亮眼睛的时候你又告别了慈祥的母亲悠然地舒展雪白的翅膀重新投入、宇宙宽阔的怀抱。白云@陋人  相似文献   

19.
冰雹的形成     

夏季的一天,天空被乌云笼罩,光线越来越暗。远处传来了沉闷的雷声,随着一阵大风吹过,几颗大雨滴落在地上,湿斑如核桃大小。紧接着飘泼大雨瞬间而至,雨声盖住了一切声音。一会儿传来<E800><E800>啪啪的声音,原来是雨中夹着的冰雹打在屋顶上发出的响声。冰雹落在地面蹦蹦跳跳,在院子薄薄地铺了一层。小明不管不顾的打着伞跑出去,急急忙忙拾了几个大冰雹回到屋里。椭圆球状的冰雹拿在手里还真有些冻手呢。小明心想这冰雹是怎么形成的呢?突然一个声音响起:“你好!我是冰雹。我来告诉你,我们是怎样形成的吧。”原来是放在碗里的一颗大冰雹在说话呢。小明说:“谢谢,快告诉我吧。”冰雹的形成夏季的一天,天空被乌云笼罩,光线越来越暗。远处传来了沉闷的雷声,随着一阵大风吹过,几颗大雨滴落在地上,湿斑如核桃大小。紧接着飘泼大雨瞬间而至,雨声盖住了一切声音。一会儿传来<E800><E800>啪啪的声音,原来是雨中夹着的冰雹打在屋顶上发出的响声。冰雹落在地面蹦蹦跳跳,在院子薄薄地铺了一层。小明不管不顾的打着伞跑出去,急急忙忙拾了几个大冰雹回到屋里。椭圆球状的冰雹拿在手里还真有些冻手呢。小明心想这冰雹是怎么形成的呢?突然一个声音响起:“你好!我是冰雹。我来告诉你,我们是怎样形成的吧。”原来是放在碗里的一颗大冰雹在说话呢。小明说:“谢谢,快告诉我吧。”

  相似文献   

20.
絮状高积云及其指示性天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燕 《气象》1993,19(11):2-2
絮状高积云,是“类似小块积云的团簇,个体破碎如棉絮团”。它是由于中空气层的不稳定,在对流作用下而形成的,因此它具有积云状的特征,特别是在视平高度角60°以下范围内的絮状高积云,明显地可以看到在云块的上面有小园拱形的云顶。絮状高积云,云块大小不一,厚薄不均,有如破棉絮团簇,云体结构一般较松散,呈白色,特别是较低的絮状高积云,有时像处于消散状态的积云性高积云。絮状高积云,对于降水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