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地地貌     
P941.742006010118对黄土高原的新认识=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LoessPlateau/李容全,邱维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431~436在分析黄土高原地貌与沉积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黄土层下6种不同类型的基底地形,其上黄土层厚度与黄土地貌的空间差异均与基底地形的类型有关.根据黄土高原的地貌结构与成因,结合晋陕峡谷区新生代晚期地壳平均抬升速度的讨论,论证了黄土高原在成因类型上完全不同于剥蚀高原、构造高原、熔岩高原等各种高原类型,它是一种独特类型的叠加高原.正因为其类型的独特性,黄土高原在周缘特征和区域…  相似文献   

2.
川中南充盐盆是四川盆地最大的次一级含盐盆地,区域内钾盐具有成盐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埋藏深度深、岩性复杂等特点,目前尚未建立一套适用于研究区的钾盐地球物理评价方法。以地球物理勘探原理为基础,结合测井、录井、地质、地震等资料,分析和总结出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以及分布范围,根据杂卤石"三高一低"的特点,建立杂卤石测井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优选伽马和声波速度作为敏感参数,建立了杂卤石的地质—测井—地震三位一体井约束地震反演识别方法,并以广参1井为例,预测杂卤石的空间展布情况。最后结合地震反演结果圈定出广安地区为杂卤石沉积的最有利区域。在实际应用中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研究区的杂卤石预测方法,为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某海上盐下L区火成岩发育、碳酸盐岩储层厚度预测难度大,地震单属性分析已不能满足研究需求,本文尝试利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进行了储层参数预测。通过属性与已钻井储层参数交会图分析进行地震属性集优选,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法)和K-L变换进行地震属性压缩,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全区定量预测储层厚度,计算结果与实钻井误差范围不超过5.5%,大部分井多属性方法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单属性方法,储层厚度平面分布特征与地质规律吻合。实践结果表明此方法在原理和实际应用上都是可行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储层定量预测精度,为探明油田储层分布特征和后续部署开发井网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土碳酸盐碳同位素广泛应用于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中,以往研究中多利用钙结核、次生碳酸盐或成壤碳酸盐,认为其反映了C4植物的丰度.黄土高原碳酸盐碳同位素表现为黄土层高,古土壤层中低,即黄土层中C4植物丰度高于古土壤层.然而,这样的结果和黄土有机碳同位素得到的结果矛盾,有机碳同位素的结果表明温度对C4植物的分布起到了决...  相似文献   

5.
刘强  胡核  李卓群 《西部资源》2013,(3):145-146,154
通过对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发现勘探区内玄武岩与围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电性差异,而运用三维地震方法无法准确地确定其底板埋深情况。基于此种原因,我们选择了大定源回线瞬变电磁法在目标区域上进行了探测。通过对瞬变电磁数据的分析整理及成图,结合地质及三维地震资料,基本确定了玄武岩底板的埋藏深度、喷发通道及底板界面的展布情况,为煤田工作区下一步工作的布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南极沿167°E子午线横贯南极山脉岩石圈速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束沛镒  焦丞民 《极地研究》1999,11(3):221-227
依据沿大圆弧穿越南极点和斯科特站两地震台的地震瑞利面波波形资料,计算了两台之间的相速度频散,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台间地下200km 岩石圈剪切波速度细结构。结果表明,横贯南极山脉地壳厚度约为45km ,55~75km 之间存在明显低速带,它预示着这一深度有熔融的岩浆存在。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城市重大建设工程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查资料,结合前人的相关地质资料分析,采用综合物探技术方法的快捷、低成本特点。针对当地的地质情况分别投入高密度电阻率和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查,查明了地下地质情况,对异常结合钻探验证,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地层光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周围黄河第二级阶地广泛的野外考察,在官亭镇下喇家村段发现了典型的风成黄土土壤层。在地层剖面可见其齐家文化层古地面被数组地震裂隙分割。有一层团块状的、鲜艳的红色粘土质泥流层覆盖了遗址的古地面,并且填充了地震裂隙。经过详细观测和采集光释光样品,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 获得该剖面样品的光释光(OSL) 年龄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14C年龄数据和地层对比方法,确定官亭盆地黄河第二级阶地形成在35.00 ka BP,其后风成黄土土壤剖面开始发育。同时断定全新世古土壤S0中间所夹红色粘土泥流沉积层及其下的地震裂隙的形成年代为3.95 ka BP。结合磁化率和粒度成分等气候替代指标分析,表明在35.00~11.50 ka BP 晚更新世晚期,亦即末次冰期的晚期(MIS-2),气候寒冷干燥,沙尘暴活动旺盛,在官亭盆地第二级阶地上堆积了典型的马兰黄土层(L1-1)。在11.50~8.50 ka BP全新世早期,沙尘暴活动堆积了具有过渡性质的黄土层(Lt),反映气候逐渐变暖。在8.50~3.10 ka BP 全新世中期大暖期,气候变得温暖湿润,降水量增多,沙尘暴活动减弱,风化成壤作用强烈,堆积形成了黑垆土类古土壤层(S0下、S0上)。  相似文献   

9.
 根据长安少陵塬杨湾黄土剖面含水层的调查、含水量、孔隙度测定和粒度分析,研究了黄土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含水条件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安杨湾剖面黄土地层含水量变化代表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变化类型,含水量峰值出现在黄土层中,低值出现在红色古土壤层中;从上向下含水量与孔隙度呈波动变化规律;在所研究的剖面中出现的5个含水层均由黄土层构成,隔水层由红色古土壤构成。研究剖面中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水理性质主要是它们形成时的气候不同决定的。红色古土壤的隔水性是由于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粘土化作用产生的,黄土层的含水空间发育好主要是当时相对冷干的气候条件下的较弱的成壤作用造成的。含水空间发育较好的黄土层和粘化强的红色古土壤隔水层的存在是该黄土剖面中地下水富集的两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庆阳地区地形以沟谷岸坡为主,黄土层覆盖厚度大,特别是该区北部环县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甘肃环县樊家川乡山体滑坡尤为典型,近年来降水量较大,强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防灾减灾形势非常严峻,故本文以环县樊家川乡山体滑坡为例,分析其特征以及变形影响因素,以期对陇东黄土地区的山体滑坡类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陕西长武古土壤深部风化剖面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0,20(3):252-255
根据作者提出的CaCO3淀积深度理论、风化剖面的野外鉴别和室内CaCO3、磁化率测定、粒度分析,确定了陕西长武第4、第5层古土壤底部之下存在深部风化黄土层和迁出了土壤层的CaCO3结核层。这种风化黄土层和CaCO3淀积层的发育表明当时风化淋滤作用超出了成壤带深度范围,指示长武第4、第5层古土壤为不具CaCO3淀积层的中酸性、淋溶型森林土壤。该风化层代表了降水丰富的气候事件,当时年均降水量为900 mm左右。  相似文献   

12.
关中平原420-350 ka BP的古土壤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景波 《地理学报》2005,15(1):115-122
通过对关中平原双竹村剖面、寇家坡剖面以及蓝田田家坡剖面、三官庙剖面、长安四府村剖面和宝鸡马家塬剖面黄土沉积中第4层古土壤的分析,发现西安、长安、蓝田和宝鸡中更新世中期发育的第4层古土壤已转变成为风化壳,厚度变化在3.5~3.7m之间。它由4层组成,最上部的第1层是发育好的红棕色粘化层(Bts),第2层是具有铁质胶膜的风化淋滤黄土层(Cs),第3层是不含铁质胶膜的风化淋滤黄土层(Cl),第4层是CaCO3结核层(Ck)。对风化剖面中CaCO3含量、pH值、黏土含量,元素Sr、Fe2O3和Al2O3分析,表明该风化剖面受到了较强烈的风化淋溶和黏土化作用,并指示当时的风化淋滤深度明显超出了土壤粘化层的厚度。粘化层中黏土胶膜具亚热带土壤胶膜特征,具超微晶粒结构,由新生的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微晶粒构成,明显定向排列,这是其具有光性的原因。风化壳型古土壤的发育表明,在距今42.35万年前后,黄土高原东南部盛行亚热带气候。这一古土壤剖面构型为Bts-Cs-Cl-Ck-C,它发育时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分别约为16℃和1000mm,比现代关中平原高约30℃和400mm。  相似文献   

13.
黄土形成过程的实质与环境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赵景波 《干旱区地理》2000,23(4):315-319
黄土地层的形成实质上是土壤化过程,不同特性的黄土层代表了不同的成壤作用。不同地区的黄土主要是草原、荒漠草原和森林划原地区发育的灰钙土、粟钙土、棕钙土、棕漠土和黑垆土。与红褐色古土壤相比,黄土是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灰黄色古土壤,黄土层能够作为冷干气候的指示。根据灰黄色古土壤与红色古土壤的交替,可将250万年来黄土区气候变化分为51个旋回亚旋回。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一直困扰水库的安全。一些水库建成的时间较长、原始测绘数据缺失,早期测量仪器落后等原因而引起库区测绘资料失实,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准确掌握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文中应用高密度电法对某库区泥沙淤积进行调查,连续、快速、有效的探测出了水深和淤积层厚度,探测资料与水上验证钻孔资料有很好的对应性,为后续水库清淤设计方案提供支撑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其与印缅山弧交接地带的地震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以及地震构造特征等研究成果和实地考察资料,借以分析并初步阐明独龙江流域的地质地质环境,为该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地震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一些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南极智利贝纳尔多奥伊金斯将军站的来自南桑德韦奇群岛的Ms=6.4级地震面波资料,采用最新的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和网格频散反演方法,计算了南极半岛地区的勒夫波群速度频散,并获得了该区岩石圈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西南极南极半岛地区地壳为成层结构,可分为三层,其分层厚度分别为5km、8km和10km。地壳厚度为23km,上地幔顶部速度为5.32km/s。在深度53km以下,地幔介质中速度逐步降低为5.11km/s和4.9km/s,最低值达4.8km/s,可以推断南极地幔亦为成层结构。  相似文献   

17.
雅鲁藏布江河谷加查-米林段沙丘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加查-米林段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游下段,分布沙丘89片。通过实地考察、遥感卫星影像解译、DEM分析、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加查-米林段沙丘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沙丘沙物质来源可将加查-米林段沙丘划分为河漫滩型沙丘、阶地型沙丘和谷坡型沙丘。河漫滩型沙丘形成与雅鲁藏布江水位关系密切。丰水期洪水淹没河漫滩,泥沙沉积;枯水期水位降低,泥沙出露,经风的吹蚀、搬运、堆积形成河漫滩型沙丘。阶地型沙丘和谷坡型沙丘形成与表层覆盖的黄土层(粉质砂土)破坏有关。雅鲁藏布江不断下切,在阶地及谷坡不同高度残留古河流冲积沙,遭受风蚀后风蚀堆积物形成古沙丘。因环境演变,古沙丘表面沉积黄土,形成致密坚硬的黄土层,不易被风吹蚀,成为古沙丘的保护层。黄土层受风蚀、水蚀及人类活动破坏,导致下伏古沙丘裸露,形成现代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航线海冰密集度和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点海冰调查是构成线、面海冰资料的基础,这些资料对于大面积海冰遥感资料的对比研究是必要的。虽然由于海冰时空变化引起一定差异,大面积统计意义上的冰情条件具有正确性。依据2003年7-9月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沿航线进行的船舶海冰调查资料,航空海冰调查资料和浮冰站海冰调查资料,以图表形式归纳总结了航线上的冰情、海冰密集度、厚度剖面和单点厚度值;给出海冰密集度和厚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9.
选择渭河上游樊家城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对该剖面元素Rb、Sr、Ba含量和磁化率、粒度、CaCO3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Rb、Sr、Ba含量及Rb/Sr、Ba/Sr比值与磁化率、粒度、CaCO3含量显著相关,能够指示渭河上游地区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剖面中古土壤层的磁化率、黏粒、Rb/Sr、Ba/Sr以及元素Rb、Ba含量高于黄土层,CaCO3、Sr含量小于黄土层,指示渭河上游地区古土壤层(S0)形成时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淋溶作用强,风化成壤作用强;而黄土层形成时期主要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相对冷干,淋溶作用弱,风化成壤作用弱。在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S01与S02之间的黄土夹层,反映了渭河上游地区在全新世大暖期的6 000~5 000 a BP期间气候显著恶化。  相似文献   

20.
陕西洛川黄土中第5层古土壤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资料表明,黄土高原中部的洛川一带500ka前后发育的第5层古土壤上、下部分层的CaCO3淀积层和部分Fe2O3已迁出了古土壤层,该层古土壤是不具CaCO3淀积层的淋溶性中酸性土壤,剖面构型为Bts-Cs-Cl-Bk-C型。这一古土壤底部之下发育了风化淋滤黄土层,指示当时风化淋滤深度和强度比现今大,是250万年来最温湿气候事件的显示。该层古土壤发育时亚热带气候迁移到了黄土高原中部,当时年均温度为15℃左右,年均降水量为850m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