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山公婆泉斑岩铜矿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结构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公婆泉铜矿是北山地区已发现的重要铜矿.从公婆泉铜矿田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入手,研究了成矿的区域地质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发现成矿元素异常组合(Cu-Ag-Au);指示元素异常组合(Cu-Pb-Zn-Ag-Cd和 W-Mo-Sn-Bi),成矿环境元素异常组合(U-P-F、Fe-V-Ni-Cr)的空间分布,从而总结出了甘肃北山地区公婆泉斑岩铜矿田的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结构模式,以用于本区斑岩型铜矿床大范围的成矿预测,对于丰富和完善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模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二处典型斑岩铜(钼)矿床背景场和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与土屋铜矿床进行对比.认为土屋铜矿床与典型斑岩型矿床同样处于重力梯度带上,区域磁场特征复杂;但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中,一般斑岩铜矿床都有明显的Mo元素异常,而土屋仅显示有微弱的Mo异常.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逻辑的中甸岛弧斑岩型铜矿定位预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曹殿华  王安建  管烨  陈江 《矿床地质》2006,25(2):199-206
文章选择中甸岛弧地区中比例尺地表填图所圈定的侵入岩及火山岩、航磁解译构造格架及汇水盆地沉积物多元素异常作为斑岩型铜矿定位预测的主要方法,总结提出了该区斑岩型铜矿的定位预测准则,并根据该准则在GIS平台上基于模糊逻辑模型进行了模糊成员权重赋值和模糊推理网络构建。通过模糊推理计算得到该区不同高度、不同方向航磁解译构造的交汇部位以及不同元素的组合异常特征,最终确定了该区可以发现斑岩型铜矿的模糊概率分布图。该区主要矿床如普朗、红山和雪鸡坪等均处于高模糊概率分布区,经野外检查验证发现普上和地苏嘎两处斑岩铜矿矿化新区。  相似文献   

4.
吴俊  董涛 《云南地质》2013,(4):409-411
松诺铜多金属矿区地质背景类似于普朗铜矿,异常元素组合与普朗斑岩型铜矿相似,同时均属同一构造岩浆岩带,松诺是寻找“普朗式铜矿”最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铜矿床具产地分散、类型多样、储量集中的特点。以八个典型铜矿床为例,探讨铜异常及其元素组合特征,得出:1铜富集部位对已知矿的反映较好;2规模相似的不同类型铜矿床,其铜异常面积相近,但铜平均含量差异较大;3斑岩型铜矿的Cu、Mo、Sb组合,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复成因型铜矿的Cu、Pb、Zn、Ag、Cd、Bi、Mo、W、Sn、Mn组合,火山岩型铜矿的Cu、Pb、Zn、Cd、Ag、As组合较稳定。这些结论为进一步了解广东省铜矿的成矿规律及开展地质勘查、地质评价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烂泥塘矿床是云南香格里拉地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主矿体产于在地表以下300~500米,地表矿化带仅见脉状铜矿体和铜矿化体.为研究云南香格里拉烂泥塘斑岩铜矿床的原生晕异常结构,本文以异常结构模式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矿床地表和坑道岩矿石样品开展了元素组合、异常特征和水平分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烂泥塘铜矿床地球化学系统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豫西寨凹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显示该区元素组合以银、铅、铜为主,以寨凹为中心出现W,Sn,Bi,Mo,Cu等高温元素组合;1/万沟系次生晕测量表现为Cu,Ag,Bi,Sb中高温元素组合;极化率异常则显示为宽幅面状,具高阻高极化异常特征;经过对地物化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具备良好的斑岩型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其Z4脉可能为深部斑岩型铜矿的脉状延伸,进一步找矿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采集紫金山铜金矿床4~11线共41个钻孔的岩矿样,绘制原生晕剖面图,建立垂向元素分带序列、矿体剥蚀程度准则,结合深部指示元素的特征,进行隐伏矿预测。该矿床金矿近矿晕为Au-Ag-Zn1,尾部晕为BiGa-Mo-Sn-Ti-Co-Ni-W1-V;铜矿前缘晕为Hg-Sb-As,近矿晕为Cu-Pb1-Zn2,尾部晕为Be-W2。矿体剥蚀程度评价表明,高硫型铜矿体往深部已尖灭。深部F-Mn-Pb2-Zn3的异常形态和元素组合符合典型斑岩矿床的外带特征,斑岩体延伸至矿床周边;深部的蚀变矿物组合、金属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特征等均表明深部可能存在斑岩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9.
对班公湖铜矿带2个具有代表性的斑岩铜矿床--多不杂铜矿床和尕尔穷铜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与冈底斯铜矿带相比,该铜矿带含矿斑岩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的富集程度相对减弱,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的亏损程度明显减轻,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减弱,且具有Eu的弱正异常,岩石在氧化性上更强一些;从Pb、Sr、Nd同位素特征来看,班公湖铜矿带含矿斑岩更富含放射性成因铅,~(143)Nd/~(144)Nd比值明显降低,其源区更接近印度洋沉积物区域,表明该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岩浆源区更浅,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加入;班公湖铜矿带含矿斑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而冈底斯铜矿带明显偏离了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表明班公湖斑岩铜矿带形成于碰撞后地壳隆升阶段,而冈底斯铜矿带则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秋树湾铜钼矿床是北秦岭造山带东段最大的斑岩(爆破角砾岩)型铜钼矿床.文章通过对矿区及外围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分布、组分分带等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化的关系.认为矿区的南部有较大的找钼铜矿潜力;在寻找钼铜矿时,应注意钼铜矿外围银铅矿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黄永泉 《江西地质》2000,14(3):184-189
斑岩铜矿的成矿作用与成矿能量的消耗是相并而行的。从成矿元素由分散到集聚过程的热力学体系变化,估算了形成德兴斑岩铜矿田的成矿能量;探讨了成矿能量的来源及其与成矿斑岩的关系:认为斑岩并非矿田成矿能量的唯一来源,部分来自地球深部的内热产生的局部性对流热。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78-681
HS(H)-20-甲1强龙异常是一个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该异常的确定经历了从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逐次开展化探扫面、缩小找矿范围的过程。异常元素主要为Cu、Mo、W、Sn、Pb、Ag、Au、Zn等,与地表矿体分布对应较好。通过异常三级查证工作,证实调查区内发现的两个斑岩体中的Ⅰ号斑岩体为主要含矿斑岩体。异常元素分带特征及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3.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分析在勘查找矿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中位数+2倍绝对中位差和C-A分形法,对米拉山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Cu元素及由R型因子分析确定的Cu+Au+Ag组合元素进行了异常分析,确定了阈值。结果显示C-A分形法能更好地识别异常下限,且C-A分形模型确定的Cu元素异常比Cu+Au+Ag组合元素能更有效地反映米拉山地区与铜矿相关的化学异常特征。进而对Cu元素进行了S-A多重分形滤波处理,筛选出背景场和异常场,为圈定异常区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借助S-A分形模型和中位数方法划分了甲类异常2处(驱龙、甲玛)、乙类异常3处(达布、拉抗俄、程巴)、丙类异常2处(普雄、甲布纳)。甲类异常区包含冈底斯最大的2个斑岩铜矿,异常强,具有四级浓度分带,异常面积最大,外围找矿潜力巨大。乙类异常区包含3个大中型铜矿,都具有四级浓度分带,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丙类异常区目前尚未发现铜矿,但值得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查明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普朗斑岩型铜矿是云南格咱岛弧成矿带中印支期斑岩型铜矿床的典型代表。本文应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对普朗斑岩型铜矿成矿岩体中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科学分类。根据普朗复式斑(玢)岩体的地质条件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从理论角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均确定了普朗复式岩体存在明显的Cu-Au-Ag矿化异常,主成矿元素Cu与Au、Ag、Mo、W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局部存在中―低温的Pb、Zn矿化异常组合。矿床的形成与印支期中酸性斑(玢)岩体的侵入有密切的联系,成矿作用具多期多阶段性。  相似文献   

15.
新疆斑岩铜矿成矿特征与综合找矿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岩铜矿是世界铜矿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新疆东天山土屋铜矿、阿尔泰山哈腊苏铜矿、西准噶尔包古图铜矿、西天山松树沟铜矿4个典型斑岩铜矿为对象,研究其矿床发现过程、成矿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不同方法在矿床发现和评价阶段的作用,指出了斑岩铜矿典型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和激发极化法在找矿评价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斑岩铜矿不同阶段找矿和评价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斑岩型铜矿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岩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对其矿床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对找矿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我国斑岩铜矿研究的最新成果,总结了斑岩铜矿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征、含矿岩体及围岩特征、元素组合、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海兰谷斑岩铜矿床是加拿大的大型斑岩铜矿之一,包括JA、峡谷、洛内克思、海蒙特等四个较大的矿床.矿石总储量在18亿吨以上,Cu品位约为0.4%,MoS_2在0.015~0.051%之间.该区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较多,本文主要依据欧拉得的报道,就"常量元素与挥发性元素的原生分散晕"问题,综述如下.一矿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简述1.地质特征海兰谷斑岩铜矿床产于圭春溪岩基中,岩基为-同心带状深成花岗岩  相似文献   

18.
藏东玉龙成矿带马牧普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中的成矿元素Au、Ag、Cu、Pb、Zn的研究,采用分形方法确定异常下限,得出其异常下限值分别为10×10-9、0.48×10-6、75×10-6、120×10-6、130×10-6;用因子分析研究成矿元素的异常组合规律,指出测区西南异常区为Au、Cu、Pb、Zn、Ag组合异常,是矿致异常;中西部异常为Ag、Cu、Pb、Zn综合异常,为指示斑岩分散流的异常,是非矿致异常。  相似文献   

19.
HS(H)-20-甲1强龙异常是一个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该异常的确定经历了从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逐次开展化探扫面、缩小找矿范围的过程。异常元素主要为Cu、Mo、W、Sn、Pb、Ag、Au、Zn等,与地表矿体分布对应较好。通过异常三级查证工作,证实调查区内发现的两个斑岩体中的Ⅰ号斑岩体为主要含矿斑岩体。异常元素分带特征及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20.
中国江西省的九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铜矿产地之一,其中花岗闪长斑岩与铜成矿关系密切。基于水系沉积物与矿化相关的信息,采用因子分析(FA)、浓度–面积分形法(C–A)和模糊证据权方法 (FWofE)相结合建立成矿潜力预测模型。使用因子分析处理包含32个元素的255份水系沉积物样本数据,找到能够指示铜矿化的组合元素(即主因子)。采用多重分形反距离加权插值法(MIDW)创建主因子得分栅格图并用C–A分形模型提取与铜矿化相关的地化异常。将得到和铜矿化相关的地球化学异常图与地质、遥感解译数据相结合,应用模糊证据权方法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已知铜矿床位于圈定预测概率高值区,且受花岗闪长斑岩和断裂的分布共同控制;除已知铜矿床区域外,圈定的3个一级远景区域内也具有较高的概率,值得进一步铜勘查找矿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