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988年12月16日世纪时08h31min至09h41min,云南天文台PhoenixI日冕射电频谱仪(1.42GHz,2.84GHz,4.00GHz)收到一个罕见的微波Ⅳ型大爆发,爆发从米波Ⅳ型一直延伸到微波Ⅳ型,持续时间长,爆发强度大,爆发型别复杂。前后出现了五个主峰段,呈出现1.2min和1.25min的短周期的长周期振荡。在其中的两个频段上叠加有丰富的Sike辐射,概括爆发源区的扭斜磁场  相似文献   

2.
陈晓娟 《天文学报》1997,38(1):25-33
云南天文台快速采样射电望远镜(1.42GHz,2.84GHz,4.00GHz)于1988年12月16日观测到一次特大微波IV型爆发。爆发从世界时08^h31^m结束。在70分钟的持续期内,爆发出现了五个主峰段,呈现出12.5分钟的长周期振荡和1.2分钟的短周期振荡。其中两个频率上出现了丰富的快速精细结构。根据爆发源区的扭斜磁场位形,本文提出振荡是MHD调制磁流管的磁场强度产生的,爆发是高能电子在磁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1988年12月16日出现在微波Ⅳ型大爆发上的快变分量观测特征,以及由MHD调制磁流管的磁场强度,而产生了12.5min和1.2min的长短准周期振荡,呈部分高能电子被磁场俘获,做同步加速回旋辐射,产生了微波Ⅳ型爆发,另一部分能电子以一定入射角喷注磁拱上,形成螺距角各为异性的空心束分布,其电子回旋不稳定性导致spike辐射。最后,用慢波模式计算了三个频率上的1.2min的准周期振荡,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993-10-020739.5-0745.0UT在2.840GHz-2.545GHz观测到的一次太阳射电爆发事件,证认了这次爆发的一部分是微波类II型爆发.计算结果表明,这次II型爆发是由速度为1.0×108m/s的相对论性电子束所引起的,产生电子束的源区背景温度为T~3×107K,射电爆发亮温度Tb~1012K,爆发源区的尺度L~3.4×102km.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1988年12月16日出现在微波Ⅳ型大爆发上的快变分量观测特征,以及由MHD调制磁流管的磁场强度,而产生了12.5min和1.2min的长短准周期振荡。一部分高能电子被磁场俘获,做同步加速回旋辐射,产生了微波Ⅳ型爆发。另一部分高能电子以一定入射角喷注在磁拱上,形成螺距角各为异性的空心束分布,其电子回旋不稳定性导致spike辐射。最后,用慢波模式计算了三个频率上的1.2min的准周期振荡,结果表明振荡周期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与观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1993-10-02 0739.5-0745.0UT在2.840GHz-2.545GHz观测到的一次太阳射射电爆发事件,证认了这次爆发的一部分是微波类Ⅲ型爆发。计算结果表明,这次Ⅲ型爆发是由速度为1.0×10^8m/s的相对论性电子束所引起的,产生电子束的源区背景温度为T-3×10^7K,射电爆发亮温度Tb=10612K,爆发源区的悄度L-3.4×10^2km。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1997年1月至1998年4月,使用北京天文台7m射电望远镜在1-2GHz频率上观测的微波Ⅲ型爆发的分析结果.共分析60个事件,获得了单峰、多峰、群集和负吸收微波Ⅲ型爆发的四种型别.通过对它们的频宽、频漂、偏振等重要参量的分析,初步得出微波Ⅲ型爆发在1-2GHz上的一些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8.
云南天文台“四波段(1.42GHz,2.13GHz,2.84GHz和4.26GHz)太阳射电高时间同步观测系统”在1990.1 ̄1994.1期间,观测到5个具有短时标漂移结构的射电爆发事件,也就是微波Ⅲ型爆发。本文从中选取较典型的1991年3月13日事件,对Ⅲ型爆发的时间轮廓(持续时间,衰减时间)作了分析,并与米波,分米波和微波段其它观测结果作了一些比较,以求对长厘米 ̄短分米波段(微波低端)Ⅲ型爆  相似文献   

9.
位于日冕微波区的微波Ⅲ型爆发界面频率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京天台1.0-2.0GHz射电频谱仪记录到的1994年1月5日爆发图上,首次发现一界面频率位于1240MHz与1340MHz之间的微波Ⅲ型爆发对,其频率漂率为-0.22GHz/s和+0.23GHz/s由此推出电子加速区位于光球之上,3.7×10^4km的高度,电子加速区及Ⅲ型爆发形成区的高度范围约为1000公里,而电子束的速度相应为0.102c及0.106c。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天文台1.0-2.0GHz射电频谱仪记录到的1994年1月5日爆发图上,首次发现一界面频率位于1240MHz与1340MHz之间的微波II型爆发对,其频漂率为-0.22GHz/s和+0.23GHz/s.由此推出电子加速区位于光球之上3.7×104km的高度,电子加速区及II型爆发形成区的高度范围约为1000公里,而电子束的速度相应为0.102c及0.106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