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浊沸石是准噶尔盆地二叠系砂砾岩储层常见的胶结物,成岩成储作用复杂。以玛湖凹陷东斜坡下乌尔禾组为例,分析岩心、铸体薄片资料,采用X线衍射、电子探针能谱及RT—DEN联合约束反演等方法,构建含浊沸石砂砾岩储层测井定量识别图版,优选浊沸石溶孔砂砾岩储层油气富集区。结果表明:对于更靠近研究区湖盆中心的P_2w_3~1油层,规模浊沸石溶孔储层的发育程度及油气富集条件更佳。含浊沸石砂砾岩储层预测标准为电阻率不小于20.0Ω·m,密度不大于2.46 g/cm~3,按照"垂向上,累计含浊沸石砂砾岩储层厚度大于6 m;平面上,单块面积大于40 km~2;含浊沸石砂砾岩储层厚度—主成藏期古鼻凸—通源断裂综合配置佳"的约束原则,P_2w_3~1油层优选规模浊沸石溶孔油气富集区块4个、总面积201 km~2。其中,B、C区块为Ⅰ类潜在油气富集区;A区块西侧低井控区及D区块为Ⅱ类潜在油气富集区。该结果为玛湖凹陷斜坡区及其他盆地浊沸石溶孔储层定量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部非洲津巴布韦东部马尼卡兰金刚石古砂矿的矿体特征、矿石特征、赋矿规律、金刚石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金刚石砂矿主要为固结砂砾岩型古砂矿与河流冲洪积砂砾层型金刚石砂矿。研究显明,2种金刚石矿床类型之间具有物质间的承生关系。在元古代,原生矿中的金刚石被风化剥离出来,经流水的搬运,在滨海地区沉积下来,并被后来沉积的灰岩覆盖,固结形成金刚石古砂矿床。该古砂矿的发现及研究,对于指导非洲乃至我国类似矿床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塔西地区萨热克大型砂砾岩型铜矿床和乌拉根铅锌矿床进入矿山开发期,今后找矿潜力大但成矿机制不明,制约了成矿与找矿预测。基于构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岩相学,以西南天山造山带为核心,塔西地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和后陆盆地对于砂砾岩型铜矿床、铅锌矿床和铀矿床有不同控制作用:1在西南天山造山带北侧的托云中—新生代后陆盆地系统中,其次级盆地(萨热克巴依中生代山间拉分断陷盆地)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为萨热克式砂砾岩型铜矿赋存层位;2在西南天山造山带南侧的前陆盆地系统中,乌拉根砂砾岩型铅锌矿赋存在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顶部与古近系底部,巴什布拉克大型砂岩型铀矿床赋存在伽师前陆盆地克孜勒苏群中;3在前陆盆地系统中,古近系顶部和新近系渐新统—中新统为砂岩型铜矿床赋存层位。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识别构造岩相学标志为沥青化蚀变相、沥青化—褪色化蚀变带、碎裂岩化相和沥青化蚀变相多重耦合结构;地球化学岩相学标志包括富含有机碳,矿物包裹体中含有含烃盐水、气态烃-液态烃-气液态烃、轻质油和沥青等有机质类包裹体,低盐度和中盐度成矿流体,Cu-Ag-Mo同体共生矿体,氧化相铜、硫化相铜和钼硫化物等。砂砾岩型铜铅锌-铀矿床成矿机制主要包括:1同生断裂带由走滑拉分断陷发生构造反转后,转变为挤压收缩体制,即烃源岩大规模生烃-排烃机制;2反转构造带、区域性不整合面、滑脱构造带、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砾岩等构造岩相带为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大规模运移构造通道;3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砾岩类下部低渗透率泥质粉砂岩和上部含膏泥岩为岩相岩性圈闭构造岩相学标志;4大规模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与含铜紫红色铁质杂砾岩(氧化相铜)有多相流体多重耦合结构,可能是砂砾岩型铜矿床大规模富集成矿机制,低温卤水沉积叠加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成矿可能是形成砂砾岩型铅锌矿床机制,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多期次混合与氧化相铀被还原可能是砂岩型铀矿富集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4.
下寒武统馒头组下部的一套层比稳定的紫红色、灰黄色白云质砾岩,砾石成分为疏松多孔的白云岩。具棱角状或次棱角状,角砾的粒度分选和磨圆差,填隙物质与砾石成分相同。根据对砾岩的物质组成、沉积特征的分析,其成因可能是组成砾岩的碳酸盐岩含较高的盐类经次生变化形成的溶塌角砾岩。由于溶塌角砾岩具稳定的层位,含盐类高,可能存在盐岩(主要是石膏),故在一定埋深有可能找到膏层。  相似文献   

5.
"湘东北地区的钴多金属矿床,赋存于区域性北北东向断裂带的混合岩带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沿侧伏方向长1 500m,斜长170~1 400m,厚1.02~17.63 m.剖面上钴矿体与铜矿体相间产出.钴矿体品位(10-2)Co 0.036,伴生Cu0.259、Au 0.25×10-6;铜矿体(10-2)Cu0.714,伴生Co0.015、Au0.27 × 10-6.Co、Cu互为消长关系.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钴黄铁矿石和含铜钴黄铁矿石,地表见含钴褐铁矿石.矿物成分以黄铁矿、含钴黄铁矿、黄铜矿和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为主;矿石结构构造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晶粒结构、交代结构和浸染状、团块状,脉状构造;3个北东向钴异常带、北东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岩体接触带或顶盖,以及黄铁矿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等为湘东北地区原生钴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铜石金矿田主要由隐爆角砾岩型(归来庄式)、碳酸盐岩层状微细浸染型(磨坊沟式)、夕卡岩叠加型、斑岩型和蚀变岩型等多种类型的矿床(点)组成,矿种以金为主,伴有银、铜、铁矿化,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成矿亚系列.成矿作用与铜石富钾碱性次火山杂岩关系密切,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液和热源.泰山岩群为主要矿源层;寒武纪朱砂洞组上灰岩段之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磨坊沟式金矿的有利含矿层位;寒武系上部-奥陶系下部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是归来庄式金矿的有利围岩.杂岩体构成的次火山穹窿及伴生的环形放射状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铜石金矿田主要由隐爆角砾岩型(归来庄式)、碳酸盐岩层状微细浸染型(磨坊沟式)、夕卡岩叠加型、斑岩型和蚀变岩型等多种类型的矿床(点)组成,矿种以金为主,伴有银、铜、铁矿化,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成矿亚系列.成矿作用与铜石富钾碱性次火山杂岩关系密切,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液和热源.泰山岩群为主要矿源层;寒武纪朱砂洞组上灰岩段之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磨坊沟式金矿的有利含矿层位;寒武系上部-奥陶系下部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是归来庄式金矿的有利围岩.杂岩体构成的次火山穹窿及伴生的环形放射状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以渤南北带沙三 — 沙四段砂砾岩储层为例,结合岩心 、测井资料,利用铸体薄片 、扫描电镜 、CT扫描等方法,研究砂砾岩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沙三—沙四段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粒间孔、贴砾缝和微孔,储层物性整体偏差,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储层孔隙演化与成岩演化密切相关,早成岩阶段压实作用导致孔隙减少,中成岩阶段受不稳定组分的溶蚀,溶蚀孔成为砂砾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砂砾岩储层主要受控于原始组分和溶蚀作用,其中富含不稳定组分的火山岩岩屑是物质基础,有机酸的溶蚀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受大颗粒支撑作用影响,在扇中的细砾岩相中局部存在弱压实带,原始孔隙发育,为后期酸性流体进入提供通道,溶蚀孔隙更发育,距离边界断层1~2 km的扇中是优质储层发育区.该结果对研究区砂砾岩储层特征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乳山海阳所地区超镁铁岩多以包体状赋存于新元古代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成群出现、分段集中;主要岩石类型有蛇纹石化橄辉岩、辉橄岩、透闪石化单斜辉石岩、角闪石岩和少量斜长角闪岩(变辉长岩),偶见纯橄岩;化学成分上贫镁、铝,富铁、钙,m/f比值为0.92~5.44;稀土总量为9.44×10-6~88.56×10-6,∑LREE/∑HREE=215~5.93;所含微量元素与上地幔丰度比较,其中相容元素Ni,Co均亏损,不相容元素Rb,Cs,Ta,Th,Hf则均富集。从超基性岩到基性岩的微量元素变化特点可以看出,形成超镁铁岩的构造环境曾由活动陆缘向火山岛弧发生过迁移。海阳所地区超镁铁岩的宏观特征和化学成分特点与蛇绿岩中超镁铁岩差异较大,属非蛇绿岩型的超镁铁岩,为胶南造山带形成初期的深成侵入岩。  相似文献   

10.
对刁凹钼矿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成矿类型为斑岩型.钼矿体主要赋存在含石英角闪二长岩中,矿化大致平行于二长岩与含石英角闪二长岩的接触带分布,在空间上与含矿岩体关系十分密切,矿体形态为突起的穹状,中西部最高,向四周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展布,矿石大多呈细脉状和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一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刁凹钼矿的发现对塔儿山-二峰山地区的地质找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一个老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基地发现新的有色金属矿种和斑岩型矿床,为在该区找矿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芝罘群分布于烟台市区北部芝罘岛、崆峒岛、担子岛等岛屿上,自下而上划分为老爷山组、兵营组及东口组.东口组为新建岩石地层单位.该群岩石组合为白云母钾长片麻岩、含电气石钾长石英岩、钾长石英岩、镜铁矿钾长石英岩、石英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夹黑云片岩、透辉变粒岩及大理岩等.其原岩为富钾、铁、硼的长英质碎屑岩夹粘土岩及富镁碳酸盐岩.兵营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171Ma,其成岩时代属古元古代早期.芝罘群区域上可与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榆树砬子群对比.  相似文献   

12.
1992年6月,辽宁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在辽宁省地质矿产局审查批准的“辽东地区金刚石水系重砂异常”查证靶区内的第二矿带北侧发现了104号金伯利岩岩管。该岩管地表未见露头。在1:1000磁法草测等值线图上为一低缓等轴状异常,最高值为65nT。以25nT圈定的异常规模为80m×60m,在25nT位置的浅井中见金伯利岩,目前用槽井探揭露已控制规模为60m×26m。岩管产于NEE70°—80°走向的破碎带中,围岩为震旦系南芬组页岩,主要岩性为富含围岩  相似文献   

13.
竹峰金矿床位于湘东北连云山隆起带与长平断陷盆地的接合部位,含金蚀变带赋存于白垩系上统东塘组紫红色砾岩中,共发现6条,以Ⅰ、Ⅳ、Ⅴ三条为主。已控制长100~400米,硅化蚀变带含金(0.26~10.20)×10-6,金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产于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厚0.75~3.00米,矿石由硅化构造角砾岩、硅化砂岩、砾岩,石英细脉等组成,矿区金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褪色等蚀变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铜石金矿田主要由隐爆角砾岩型 (归来庄式 )、碳酸盐岩层状微细浸染型 (磨坊沟式 )、夕卡岩叠加型、斑岩型和蚀变岩型等多种类型的矿床 (点 )组成 ,矿种以金为主 ,伴有银、铜、铁矿化 ,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成矿亚系列。成矿作用与铜石富钾碱性次火山杂岩关系密切 ,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液和热源。泰山岩群为主要矿源层 ;寒武纪朱砂洞组上灰岩段之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磨坊沟式金矿的有利含矿层位 ;寒武系上部—奥陶系下部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是归来庄式金矿的有利围岩。杂岩体构成的次火山穹窿及伴生的环形放射状构造 ,控制着矿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广西古岩溶期序及各期古岩溶发育特征。以构造运动名称命名,将广西古岩溶划分为:郁南—广西、柳江、黔桂、东吴、苏皖、印支等六个古岩溶期。它门的共同特点是:都保留有完好的古剥蚀面;剥蚀面上岩溶现象明显;其上沉积有剥蚀期的典型堆积物,诸如铝土岩(矿)、砾岩或砂砾岩等。其主要不同点是:剥蚀面下古岩溶发育强度和古溶洞层厚度有差异;溶洞充填物不同:剥蚀面的起伏高度相差较大,除印支期古剥蚀面起伏较大具古潜山性质外,其余各期古剥蚀面起伏都较小。古地形多属波状平原性质。  相似文献   

16.
白彦组分布于鲁西灰岩出露区,赋存在溶沟、溶槽、溶洞中。砾岩主要砾石成分为燧石,磨圆度较好,普遍含金刚石。其岩相、结构构造、成因复杂。通过分析砾岩的特征、砾岩的形成过程、时代及金刚石的来源,认为鲁西白彦地区存在尚未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  相似文献   

17.
一、花岗岩地质特征 1.产出状态 研究区花岗岩约为98.5km^2,呈不规则状,由早期微细粒斑状含角闪石黑云母石英二长岩、晚期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早晚两期花岗岩具有明显的侵入关系。  相似文献   

18.
铜石次火山杂岩体由三个岩浆侵入阶段岩石组成,石英二长闪长斑岩~(40)Ar/~(39)/Ar坪年龄为189.8±0.2Ma,二长斑岩坪年龄为188.4±1.6Ma,为同时代产物,属早侏罗世。随后是该区隐爆角砾岩及金矿的生成。中侏罗统汶南组不整合覆盖于蚀变的石英二长闪长斑岩之上,斑岩体有一个古风化壳,汶南组底砾岩中有蚀变的斑岩及灰岩砾石,灰岩砾石及钙质、泥质胶结物均无蚀变现象,说明金矿成矿作用发生于汶南组沉积之前,金的成矿年龄介于188—178Ma 之间。成矿与铜石杂岩体在时代上及成因上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夹沟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沟矿区位于参店——龙门铝土矿带的东段,为一大型铝矿床。矿层赋存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的侵蚀面上,中石炭统本溪组的中上部。一、含铝岩系的特征 (一)地层和岩石特征:本溪组为一套铁铝岩系,页理、层理不发育,未发现动物化石。与下伏地层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和上覆地层上石炭统太原组均为假整合接触。厚O.45~54.25米,平均15.18米。自下而上可分五层(见图1): 1.铁质粘土岩夹山西式铁矿层(C_(2b)~(1-1)):褐红色铁质粘土岩、含铁绿泥  相似文献   

20.
扬子地台纱帽组的地质年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鄂西地区纱帽组主体由砂泥岩组成,但在顶部出现一套夹生物屑灰岩透镜体的碎屑岩。在恩施地区纱帽组灰岩段之下发现了一套斑脱岩,通过对斑脱岩的锆石U Pb测年,得到加权平均年龄为(424.5±6.4)Ma,由此认为纱帽组顶部的沉积时限为文洛克世。考虑到纱帽组下部为早志留世,综合分析认为纱帽组是一跨时代的地层单元。该层斑脱岩产于含生物屑灰岩团块或条带的岩性段的下部,因此认为以灰岩的出现作为文洛克统沉积的开始;同时,认为该层斑脱岩为加里东运动在华南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