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伟德山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岩相学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荣城伟德山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和寄主花岗质岩石的野外地质,岩体构造环境,特别是岩相学的研究,着重阐述了伟德山花岗质岩浆的混合作用特点和岩相学标志,并首次提出伟德山岩体是二长花岗质岩浆和辉石闪长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出露于甘肃康县南部阳坝镇一带的阳坝岩体具有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类型为暗色细粒微粒闪长质及石英闪长质岩浆包体,岩浆包体与寄主岩石界限清晰。岩浆包体具淬火结构:角闪石呈长柱状,黑云母呈长条片状,磷灰石呈针状,包体中出现石英颗粒集合体及发育熔蚀环的斜长石捕虏晶。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微粒闪长质包体的(La/Yb)N、Rb/Sr值都比寄主岩石高,且铕亏损程度更大,包体和寄主岩石的Mg#高(寄主岩石Mg#=50.8~54.5,暗色包体Mg#=55.6~60.1)。结合岩相学特征可以认为,暗色微粒包体可能是幔源的高温偏基性岩浆侵入到花岗闪长质岩浆中淬火结晶的产物,在此过程中,花岗质岩浆受到幔源物质混染,表明在中三叠世,扬子板块西北缘曾发生壳-幔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都龙超单元是一个大型中酸性复式岩体,具成分和结构演化序列。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的理论,结合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包体特征及各侵入体的接触关系等,将该岩体进行了系统的解体,圈定出23个大小不等的侵入体,进一步归并为5个单元和一个超单元,建立了区内的岩石谱系单位。并对超单元的成因类型和就位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岩体是同一大地构造环境下同源岩浆多次脉(涌)动形成的超单元。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及岩浆混合标志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温泉花岗岩体由酸性端元的寄主岩石和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群及基性岩墙群组成。无岩浆混合作用或岩浆混合作用较弱区段,寄主岩石以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显示正常的花岗岩结构构造岩浆混合作用强烈区段。岩石的异常结构构造十分发育.矿物之间自形程度差异显著.常见包晶反应、包含结构、交代边、熔蚀边、交代蚕食的港湾状结构构造及交代缝合线、矿物镶边、斜长石异常环带和矿物残留等,多见指示岩浆混合的标志性矿物针状磷灰石。暗色微粒包体中多见寄主二长花岗岩中的捕掳晶。包体的形态、结构构造以及与寄主岩石强烈地成分交换等均是岩浆混合作用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鞍子山超单元由四个单元组成,各单元叶理构造极为发育,闪长质包体剪切压扁强烈,钾长石斑晶总体按优选方位定向,三者产状一致,平行接触带分布。从早期单元到晚期单元随着叶理构造发育强度减弱,闪长质包体数量减少,剪切压扁程度降低;钾长石斑晶从按优选方位定向到杂乱分布。将其划分为强侵位变形、中等侵位变形、弱侵位变形及基本无侵位变形四个侵位变形带。通过对各单元闪长质包体测量,计算弗林指数K值为0<K<1,属压扁型应变椭球体,即形成L<S岩组类型。根据超单元分布的构造位置及形态。各单元群居关系特征,结合野外包体旋转指向及镜下定向薄片资料分析,认为该超单元岩浆就位受区内北东向吴炉—郑家山—上腰岭左旋剪切带控制,属剪切楔形侵入膨胀式岩浆就位机制。  相似文献   

6.
浙江龙游沐尘晚侏罗世石英二长岩体中包裹了大量暗色微细粒二长闪长质—辉长闪长质岩石包体,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分布不均匀,以微细粒结构、具冷凝边构造并发育环斑长石为特征。应用岩浆动力学理论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中的岩石包体是在层状岩浆房中不同成分岩浆大规模对流、不均一混合机制驱动下形成的,在成因类型上属淬冷包体。  相似文献   

7.
鞍子山超单元中的四个单元,不同程度地发育就位叶理及同源闪长质包体。从早期单元到晚期单元随着就位叶理强度的减弱,同源闪长质包体数量减少,压扁变形程度降低,二者产状一致。同源闪长质包体应变指数k值总体为0<k<1,属三轴压扁型应变椭球体,楔形侵入膨胀式就位机制。根据同源闪长质包体应变测量结果,运用X/Ri=Y/Rf公式计算出鞍子山超单元发生气球膨胀后的体积比初始体积大1.70倍,岩浆体积横向拓宽了70%。  相似文献   

8.
辽西南部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中普遍含有微晶闪长岩包体。包体大小一般为3—20cm,形态为浑圆状、次浑圆状。包体与主岩之间界线呈清楚、或模糊弥散状。包体岩石类型主要为微晶—细粒黑云(或云辉)闪长岩、微晶—细粒(或云辉)二长闪长岩,均具微晶—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通过对微晶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过渡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包体岩石与区内闪长岩和安山岩具有相似的成因特征和岩浆来源,即微晶闪长岩包体及其花岗岩主岩都具下地壳—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安山质岩浆与温度较低的花岗质岩浆不完全混熔而成的特征。微晶闪长岩包体的存在,反映了花岗质岩浆中含有下地壳—上地幔的物质成分。为本区中生代花岗岩的壳幔混源成因提供了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产状、岩石结构与岩石化学等特征,确定里松花岗岩中闪长质包体为异源岩浆岩成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岩体中心、边缘部位的L节理面,统计了它们的密度与粒度等宏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长质包体的产出频率与相对面积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即花岗岩-包体体系属于二元流体之间的非线性混合,从而为里松花岗岩的岩浆混合成因提供了新的宏观证据。  相似文献   

10.
花岗质岩体产状及组成上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源区性质和岩浆过程。以西秦岭造山带内几个代表性早中生代花岗岩为例,简要介绍其形成中所记录的岩浆过程,探讨花岗岩成分多样性的原因。西秦岭造山带内S型花岗岩是变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两类,即高Sr含量、低Rb/Sr值和稀土元素总含量的Group A,及低Sr含量、高Rb/Sr值和稀土元素总含量的Group B,其分别可由白云母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形成。糜署岭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中发育3类晶形和成分不同的锆石,其与寄主岩石的锆石具有一致的U-Pb年龄;其中,暗色微粒包体中的类型3锆石与寄主岩石中锆石具有一致的晶形和εHf(t)值,捕获于寄主岩石,而类型1和类型2锆石具有较高的Th/U值和εHf(t)值,结晶于混合程度不同的基性岩浆,其基性端元可能来自幔源岩浆;因此,糜署岭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记录了壳-幔岩浆混合过程。中川岩体由形成时代没有明显差异的5个岩相呈同心环状产出;边部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被含斑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被中粒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侵入,后者又被细粒黑云母二长...  相似文献   

11.
胶东东部广泛发育的一套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系列,依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可划分为大时家、威海两个亚超单元,共10个单元,归并为荣成超单元。该超单元位于秦岭大别胶南造山带的北东段,呈NE—NNE向展布,侵入于早元古代荆山群及中元古代海阳所超单元中,并被晚元古代玲珑超单元所侵入,形成时代为晚元古代晋宁期(同位素年龄值648~890Ma),属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同构造期花岗岩。其中大时家亚超单元形成于活动板块边缘,导源于洋陆俯冲以幔源物质为主,硅铝质物质为辅的壳幔混合岩浆;威海亚超单元形成于陆陆碰撞带,为硅铝质陆壳广泛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鲁东地区侵入岩形成时代和期次划分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鲁东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其侵入活动集中于新太古代和新元古代,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一套花岗质片麻岩类。新太古代早期TTG质花岗岩分布于胶北隆起区莱州一栖霞一带,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灰色片麻岩,锆石内核SHRIMPU—Pb年龄2726—2707Ma基本代表岩浆结晶年龄,锆石变质边为2500Ma;古元古代侵入岩——莱州基性一超基性岩组合形成于1900~1850Ma左右,锆石SHRIMPU—Pb年龄(1852±9)Ma,(1868±11)Ma;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出露于胶南-威海造山带,锆石U~Pb定年结果集中为892~605Ma,其中荣成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720~780Ma。中生代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集中出露于半岛北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燕山早期侵入岩文登超单元、垛崮山超单元、玲珑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集中在167~150Ma;燕山晚期侵入岩大店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120±4Ma,崂山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为(120±2)~(114±2)Ma。  相似文献   

13.
伟德山期花岗岩代表了胶东地区中生代早白垩世晚期(110~123Ma)大规模岩浆事件,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峰期事件产物;受区域构造控制,由二长闪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类组成,斑晶发育,含大量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以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岩系为主,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高场强元素U、Th, Nb、P、Ti元素亏损,Zr、Hf元素为正异常,具有高Ba-Sr花岗岩特征,为壳幔混合成因,壳源物质来源为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及古元古代变质岩。该期花岗岩形成于岩浆弧构造环境,由于胶北地块与苏鲁造山带地壳结构差异,在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上略有差异,总体由西至东,年龄值逐渐变小,向偏碱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鲁东地区玲珑型(超单元)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定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玲珑型(超单元)花岗岩主要岩性为不同粒度的二长花岗岩,原划为新元古代震旦纪.根据在招掖地区新测的锆石SHRIMP U一Pb年龄,崔召单元中粒二长花岗岩为(158±3) Ma、郭家店单元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为(144±3)Ma;昆嵛山地区九曲单元弱片麻状中粒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153±2) Ma.玲珑型(超单元)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值集中在160~140 Ma,结合宏观与其他地质体相互关系,改划为侏罗纪.玲珑型(超单元)花岗岩体属于侏罗纪钙碱系列的侵入体,主要显示长英质陆壳深熔花岗岩的特征.推断其形成于中下地壳深度,可能来源于加厚陆壳的部分熔融,是加厚下地壳拆沉作用的产物,而且可能标志着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鲁西铜石中生代复式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铜石岩体就位于燕山早期,有五次脉动侵入活动,相应地可建立五个单元,归并为铜石超单元;岩浆末期形成细晶岩、霏细岩,热膨胀形成隐爆角砾岩、侵入角砾岩及沉陷角砾岩等.铜石岩体具有花岗岩类高位深成复式岩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广西海洋山花岗岩基侵位于海洋山复式背斜核部, 形成于晚志留世。岩基划分为4 个单元, 归并为1个超单元, 建立了海洋山花岗岩岩石谱系单位。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海洋山超单元各单元为壳源重熔型花岗岩浆不断分异演化的产物。花岗岩基为一大型复式含矿岩体, 与W、Sn、Sb、Pb、Zn 等矿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伟德山岩体就位于大型韧性剪切带中,是构造后的花岗岩体,侵位时代为133—158Ma。该岩体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演化规律为早期富含暗色组分,晚期富含浅色组分,并向二长花岗岩方向演化。其岩体形态为条带状和同心环带状。叶理、包体方向平行于接触线,无接触变质晕,条带与围岩协调。岩体向东有横向拓宽的趋势,并改造围岩。根据岩体形成、岩浆演化规律及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等特征,认为伟德山岩体的侵位机制既不是单纯的被动模式,也非单纯的主动模式,而是以被动、主动先后为主导的侵位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18.
胶北地区内生金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胶北内生金矿是壳幔混源岩浆期后热液成矿,受复合基底EW向构造的早新华夏系和郭家岭超单元控制,蚀变、矿化分阶段连续进行,分为焦家式、灵山式、玲珑式及上庄式四个亚类型.金矿床区域上东西成行、南北成列、汇集成片呈棋盘格局;矿带内矿床沿走向等距分布、沿横向对应出现,矿床类型横向具分带、走向有变化、倾向相对稳定.矿体在控矿构造引张扩容段和构造叠加段赋存,并具斜立、侧伏、尖灭再现、斜列、瓦叠等产出规律.  相似文献   

19.
胶北内生金矿是壳幔混源岩浆期后热液成矿 ,受复合基底EW向构造的早新华夏系和郭家岭超单元控制 ,蚀变、矿化分阶段连续进行 ,分为焦家式、灵山式、玲珑式及上庄式四个亚类型。金矿床区域上东西成行、南北成列、汇集成片呈棋盘格局 ;矿带内矿床沿走向等距分布、沿横向对应出现 ,矿床类型横向具分带、走向有变化、倾向相对稳定。矿体在控矿构造引张扩容段和构造叠加段赋存 ,并具斜立、侧伏、尖灭再现、斜列、瓦叠等产出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