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区域上广泛分布并具有一致方位的节理,可用来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对乌江构皮滩水电站坝区地层中所发育节理系统的方位、几何样式、充填情况、序列关系等特征的详细观察和分析,发现坝区的节理系统具有三组优势方位:走向NNE。倾向NWW(第一组)、走向NWW。倾向NNE(第二组)、走向NWW,倾向SSW(第三组);而且第一组节理形成最早,第三组节理形成其次,第二组节理形成最晚。根据节理系统与应力的各种关系,结合研究区的区域构造演化,认为NNE向节理主要为燕山运动期的产物,并且在后期构造运动中有多次活动,而NWW向节理主要为喜山运动期和新构造运动期的产物。通过对节理系统中方解石脉e双晶的统计,求得燕山早期坝区古应力为111~142MPa。燕山中期坝区古应力为50-83MPa,燕山晚期或喜山早期坝区古应力为52~77MPa。节理系统的发育特征反映了燕山运动以来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要以近NNW-E-W向的挤压为主,而古应力的变化则反映了燕山运动以来构造活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沁水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表露头的断 层面擦痕、纵弯褶皱及共轭节理系的研究,获得了古构造应力场信息。在研究区东部 NNE 向的太行山断裂带内,逆冲挤压 构造非常明显,与其相伴发育的不对称背斜构造表明其主压应力方向为 110°;中部的 EW 向正断层、地堑系可能是印支期 近 SN 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构造经历了新生代构造反转作用而产生的,新生代伸展作用非常显著,伸展方向为 26°, 249°,347°;西部边界由近 SN 向断裂组成,存在新生代近 EW 及 NEE-SSW 向伸展运动的擦痕证据,伸展方向为 94°,72°。 区内发育 NNW-SSE,NW-SE,NE-SW,NEE-SWW,近 SN 等几个方向的共轭节理系,表明存在过燕山期 NW-SE 向的水平 挤压构造应力场和喜山期 NE-SW 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近 EW 向水平挤压应力场可能是在这两期主要构造应力场转换过 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节理的测量统计,得出研究区有3组节理发育:NNW向(320°350°)、NNE向(15°350°)、NNE向(15°30°)、NE向(50°30°)、NE向(50°70°)。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赤平投影法分析了三泉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各节理测量点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把研究区构造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燕山期—早喜山期,主要受到NW-SE方向的应力作用;第二阶段是晚喜山期,主要受到NE—SW方向的应力作用。这两期的构造运动控制了三泉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裂缝的发育方向,为页岩气储层物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黄河沿岸一带中—新生代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盆地东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密切相关。印支运动对东缘构造影响相对微弱,受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影响,区内形成了一套挤压应力近NS向的共轭节理。燕山运动对东缘的形成演化意义重大,其基本构造形态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受古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俯冲产生的远程构造效应的影响,区内发育NE—NNE走向的褶皱带;离石断裂受到SE—SEE方向的挤压,以脆性变形为主;节理解析获得的燕山期构造应力场以NW—SE向挤压为特征。喜马拉雅运动期间,盆地东缘的挤压方向转变为NE—SW向,其动力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及碰撞期后陆内俯冲所产生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节理的测量统计,得出研究区有3组节理发育:NNW向(320°~350°)、NNE向(15°~30°)、NE向(50°~70°)。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赤平投影法分析了三泉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各节理测量点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把研究区构造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燕山期—早喜山期,主要受到NW-SE方向的应力作用;第二阶段是晚喜山期,主要受到NE—SW方向的应力作用。这两期的构造运动控制了三泉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裂缝的发育方向,为页岩气储层物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东安锑矿区的共轭节理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确定了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和构造控矿特征。矿区构造应力场可以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为加里东期近SN向挤压,形成牛头寨NE向基底褶皱和同期NE-NNE向断裂,以及近SN向F_1断裂的雏形。第二期为印支期近EW向水平挤压,共轭节理为NE和NNW向,形成了以近SN向的牛头寨复式背斜和区域性F_1断裂为主体的构造格架,以及小牛头寨NW向断裂和继承早期NNE向断裂发育的断裂构造。第三期为燕山早期近SN向水平挤压,共轭节理为NE和NW向;F_1、NNE向断裂整体处于挤压状态。前述三期构造形成了矿区近SN向构造骨架,以及配套的断裂、节理等成矿前构造。第四期为燕山晚期NW-SE向伸展,共轭节理为NE和NWW向;NE向组继承前期节理;F_1、NNE、NNW、NW向断裂此时成为矿液运移通道和容矿场所。第五期构造变形发生在第四纪,为NW-SE向水平挤压,共轭剪节理为NWW和NNW向;此期断裂为成矿后断裂,它们错断矿脉、矿脉被抬升剥蚀后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7.
川东南构造应力应变以及构造期次的划分,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演化分析的重点研究对象。明确其构造演化与古应力场关系对于后期深化研究四川盆地边缘应力演化、指导本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酒店垭-桑木场背斜两翼须家河组露头观测到452组节理进行处理、统计、分析,利用传统的构造几何学分析方法、磷灰石裂变径迹以及声发射实验并结合相关区域构造演化史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裂缝发育期次以及古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区主要为两套构造节理,分别为近NW—SE向和近NE—SW向两期主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研究区自三叠纪之后发生了至少两期以上对该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构造运动:第一期为燕山运动中—晚期,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为133°,主要形成NE、NNE向断裂体系,构造规模较大、断裂发育;第二期为燕山运动末期-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为51°,主要形成NW向构造体系,构造规模较小、断裂仍较发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石楼北区块岩层与煤层中大量的节理产状分析,厘定了4套节理配套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恢复了4期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认为:本区的节理走向以NWW—NNW、NNE—NE向为主,为燕山期NW—SE向和喜马拉雅期NE—SW向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多期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煤层大密度割理,且煤层一组主要割理方向与现代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较为一致,促进了煤割理的张开,提高了渗透率。煤层与围岩中节理产状的偏差,且节理裂隙中充填方解石,为煤层气的封闭与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煤层上覆岩层较软且节理密集时容易出现低应力差,造成煤层气富集,据此预测了研究区煤层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9.
湘东北大万金矿区构造成矿背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自中元古代以来,湘东北地区经过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形成以EW向构造为基础,NNE向构造为主的构造特征,韧性剪切推覆带和长平断裂控矿作用明显,冷家溪群是金的预富层位,大万金矿区NWW向断裂构造是主要的容矿构造,主要成矿作用发生于燕山晚期,燕山期花岗岩体及其有关热液对金矿床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白石山中元古代地震遗迹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构造峰林游览路线上,中元古界雾迷山组(距今10~14亿年间)第二段地层下部,发现“震动坍塌巨角砾岩”(震积岩)。“巨角砾岩”受两条同沉积期正断层控制,是由两侧断崖上坍塌的岩块瞬时地在水下形成的。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震积岩(古地震遗迹)。根据震积岩的规模与两条正断层的断陷程度推测,白石山古地震的强度大体相当里氏6级以上,是华北中元古代地震灾变事件濒发期的具体表现。白石山距古太行山深断裂不足10km,白石山震积岩、同沉积期正断层与古太行山断裂带均呈NNE向延伸,推断当时白石山地区处在古太行山断裂带活动的影响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偏光显微镜观察与电子探针(EPMA)分析对具有矿化分带的韩国春川软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川软玉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其次有透辉石、方解石、白云石、滑石等。矿化分带分为大理岩带、蚀变带、软玉+蚀变带、软玉带,是白云质大理岩经过多次交代与变质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阴山中生代地壳逆冲推覆与伸展变形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白山市金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英金矿床产于叠加在先期存在的新元古界钓鱼台组石英砂岩与古元古界珍珠门组硅化白云质大理岩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的硅化构造角砾岩带中的F100断裂内,主要受区域性断裂F102及局部性断裂F100的联合控制.金英金矿形成的特殊环境和物化条件,使其具有独特的矿物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一种新类型金矿.金矿类型属于中生代造山带型金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辽东二户来地区已发现矿床中各代表性钻孔资料进行连井对比分析,总结出该地区滑石矿成矿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1)成矿母岩为古元古界大石桥组(Pt1d)白云石大理岩和含硅白云质大理岩;2)成矿热液来自燕山期侵入的硅酸盐热液;3)控制矿体形态、产状和空间分布特征的主导因素为受区域东西向构造影响而产生的层间裂隙、断裂破碎带.并根据对其成矿特征的研究,预测找矿远景靶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中生代构造运动以来鲁中山区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以莱芜盆地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钻探施工、地质露头观测、碳酸盐岩可溶组分分析等方法,对中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岩浆活动特征,及其对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鲁中山区具有典型盆-山结构水文地质特征,盆地南北两侧水文地质特征不尽相同;区域滑脱构造形成的层间虚脱、空隙、碎裂岩带,使得鲁中山区下寒武统朱砂洞组含水层表现为"似层状"特征;热液混合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裂隙、洞穴可成为岩溶地下水良好的赋存空间;由中生代滑脱构造及热液岩溶活动形成的岩溶介质环境受同期或后期层间溶蚀裂隙及断层沟通,形成立体的岩溶地下水网络。岩溶地下水沿该网络径流、富集,形成鲁中山区特有的岩溶地下水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16.
冀东“长城式”金矿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区域构造和成矿特征研究表明,进入燕山期,华北地区开始了幔枝构造活动期,沿冀东茅山-金厂峪-肖营子EW向韧性剪切带与NNE向迁安-青龙韧性剪切带强烈活动。特别是2条韧性剪切带并汇部位的肖营子一带,岩浆大规模侵入,形成了以肖营子斑状花岗岩为主体的一系列大小侵入体。并带动变质围岩一起强烈隆升,中上元古界盖层则向外大幅度拆离滑脱,以致于轴部岩浆-变质杂岩呈揭顶式裸露,冷口-清河沿岸块就是由于受冷口断裂或反向铲状断理解活动影响,而残留在岩浆-变质杂岩之上的中元古界岩块。在岩块拆离滑脱过程中所形成的主拆离滑脱带、次级拆离滑脱带及层间滑动断裂成为较发育的构造扩容空间。主成矿期含矿流体沿构造扩容带贯入、聚集和成矿,形成一系列构造蚀变岩型、脉型矿体。新房子金矿的深部钻孔已证实了这种认识。矿体顶部的变宽及变富则是隆升过程中崩塌及风化淋滤造成的浅部表现,因此,应注意寻找深部矿体。  相似文献   

17.
大黄花铜多金属矿位于赤峰-朝阳金多金属成矿带南部,矿化发生在燕山期正长花岗岩与石炭系酒局子组大理岩接触部位,局部构成铜(铁)矿体.夕卡岩矿物主要为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绿帘石、绿泥石、角闪石及阳起石,金属矿物有黄铜矿、辉铜矿、黝铜矿、斑铜矿、铜蓝及氧化次生矿物蓝铜矿、孔雀石、褐铁矿.围岩蚀变强烈,呈现清晰的蚀变分带现象,自接触带向外可分为较强的透闪石-阳起石化带,较强的透闪石-透辉石化带,弱蚀变的大理岩化带.金属元素组合特征明显,为Cu、Pb、Zn、Au、Ag组合.该铜多金属矿的形成与正长花岗岩的侵入作用有关,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与朝阳-赤峰地区金多金属矿成岩成矿时代一致.  相似文献   

18.
大黄花铜多金属矿位于赤峰-朝阳金多金属成矿带南部,矿化发生在燕山期正长花岗岩与石炭系酒局子组大理岩接触部位,局部构成铜(铁)矿体.夕卡岩矿物主要为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绿帘石、绿泥石、角闪石及阳起石,金属矿物有黄铜矿、辉铜矿、黝铜矿、斑铜矿、铜蓝及氧化次生矿物蓝铜矿、孔雀石、褐铁矿.围岩蚀变强烈,呈现清晰的蚀变分带现象,自接触带向外可分为较强的透闪石-阳起石化带,较强的透闪石-透辉石化带,弱蚀变的大理岩化带.金属元素组合特征明显,为Cu、Pb、Zn、Au、Ag组合.该铜多金属矿的形成与正长花岗岩的侵入作用有关,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与朝阳-赤峰地区金多金属矿成岩成矿时代一致.  相似文献   

19.
新疆叶城叉路口铅锌矿是喀喇昆仑北麓的叶尔羌河上游的一处中型铅锌矿床。铅锌矿体产于神仙湾二叠-三叠纪边缘裂陷带的中-下二叠统神仙湾组上段中,矿体的围岩有碎裂状的粉砂质板岩、白云质大理岩、泥晶灰岩,以及构造角砾岩等,铅锌矿体受断裂及碎裂化岩石的控制,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或大透镜状,但也有小型脉状含矿石英脉穿切层理,矿石构造有条纹-条带状、块状构造、团块状、斑点状、浸染状构造,矿物组合显示简单硫化物组合特点,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蚀变强度较弱。铅锌矿床特征既反映出沉积成矿的某些特点,也显示出后期热液成矿的许多特征,在综合对比区域铅锌矿成矿规律之后认为,叉路口铅锌矿的矿床成因为沉积-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属于复因-后成矿床范畴。  相似文献   

20.
陈兴忠  曾宪华 《云南地质》2011,30(2):138-140
罗坡锡矿矿化带分布于石炭系丹珠岩组第二岩段(Cdz2)的乳白色中—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中。地层、构造是主要控矿条件,掌握矿体这一赋存规律和条件,对扩大矿区远景及外围找矿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