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胡再强  陈存礼 《岩土力学》2004,25(3):500-502
根据陕西秦岭电厂灰场改造工程应用土工网碎石垫层,处理灰坝坝基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及原位监测结果,探讨了加筋土加固机理及有关的计算方法,最后对加筋碎石垫层在贮灰场灰坝工程中的应用效果给予评价,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平原地区电厂多以燃煤为主,其产生的灰渣利用率较低,需建灰场贮放。由于早期电厂建设时对灰场渗漏引起的环境问题缺乏认识,一般不采以专门的防渗措施,灰水渗漏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论文以济宁某电厂灰场为例,通过对平原灰场水位、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据对比表明灰场区地下水已遭受污染,其污染影响范围一般小于1km。根据场区地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防渗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黄土崩塌的典型实例,通过各方面详细分析,认为霍县电厂贮灰场黄土坝肩滑坡是由于灰场灰、水并贮,导致黄土湿陷底垫层软化,子坝施工质量差造成决口破坏坡脚则是产生崩塌的触发因素。文章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渭河地堑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景明 《地质论评》1984,30(3):217-223
渭河盆地位于秦岭和渭河北山之间。秦岭与渭河平原接触线是一条长350公里、断距近万米,依次北降的阶梯状断裂带。高差近千米的渭河北山与渭河平原接触线是一条长300余公里,断距大于千米,依次南降的断裂带。因此,渭河盆地是一个地堑构造(图1)。  相似文献   

5.
唐克旺 《现代地质》1991,5(1):111-118
粉煤灰处理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表明:由于受地面排放的粉煤灰的影响,地下水中Cr(Ⅵ)浓度高出背景值45倍.野外现场试验对Cr(Ⅵ)监测结果显示:在2m厚的灰体底部,下渗水中的Cr(Ⅵ)浓度已高达0.701ppm,超标14倍.很明显,Cr(Ⅵ)是粉煤灰中的主要污染质之一.老灰场的环境地质调查还发现:土壤对Cr(Ⅵ)的迁移有很大的阻滞作用.作者对此进行一系列野外及室内试验来研究粉煤灰中Cr(Ⅵ)的解吸,迁移及其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关的化学机理,并且评价了渭河扩建电厂新灰场区土壤包气带对粉煤灰中Cr(Ⅵ)的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韩家哨村位于河北滦县李家屿灰场北部谷地,地势低于灰场,距离约800m。灰场运行期间,该区地下水出现水位升高及水质变差等问题。本文从水文地质条件角度,详细研究灰水的运移途径及其对该区地下水的影响。韩家哨村区域地下水系统分为上层滞水和孔隙一裂隙(溶隙)潜水含水层系统。潜水含水层系统水力传导系数为172.6~203.4m^2/d。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韩家哨村以南坝后地形较高区域及灰水。灰水渗漏优势区韩家哨村南部宽约200m的带状区域。灰场堆灰形成新的地下水分水岭致使灰水在20副坝坝前垂直下渗进入风化带,沿白云岩裂隙(溶隙)补给潜水含水层,并向韩家哨村区域流动补给孔隙含水层,改变后的潜水部分通过民井向外排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工程实践,论述了电厂废料粉煤灰渣这种特殊类土的形成,物理力学特征,以及应用其修建我国最高的灰坝的经验。这个灰坝经过三年的安全贮灰运行验证,证明是成功的,创造了应用电厂粉煤灰渣修建国内最高灰坝,并安全贮灰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关恩威 《第四纪研究》1965,4(1):195-203
渭河谷地位于陕西省中部,为一西窄东寬的楔形洼地,西起宝鸡东接汾河谷地。秦岭、崛山(北山)分列南北两侧,渭河夹于其間,形成清晰的谷地外貌。  相似文献   

9.
概述渭河地堑的形成发育和邻区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秦岭造山带、渭河地堑和鄂尔多斯盆地作为相互联系的动力学系统,研究造山带-盆地系统中,渭河地堑的发生、发育过程和造山带隆升以及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变动之间的关系。将渭河地堑的发育过程分为:晚白垩世-古新世(1(2-E1),始新世-上新世(E2-N2),第四系(Qp,Qh)三个阶段。20±(2-4)MaBP是青藏高原演化的转折期,青藏高原开始对周围邻区产生整体影响和远程效应,渭河地堑的沉积可以与青藏运动、昆黄运动、共和运动相对应起来,为渭河地堑对青藏高原演化的远程响应。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9,(6)
陕西兴化干式贮灰场工程位于兴平市马嵬镇西北塬区的史村境内,通过对兴化干式贮灰场工程坝基处理工程设计方法和要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的设计内容,结果可知:通过该方法的使用,保证了项目的施工进度,同时达到了消除坝基湿陷性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水利设计同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韩素丽 《地下水》2011,33(3):77-79
分析评价南北沟贮灰场对辛安泉域水环境产生影响的方式、途径,明确拟选南北沟贮灰场建设的可行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为决策部门、南北沟贮灰场工程设计、环境管理和清洁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秦岭地质构造新认识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胡正国  钱壮志 《地质论评》1994,40(4):289-295
本文初步厘定了小秦岭区域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背景,将小秦岭划分为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北部基底岩系上隆区(太华台拱)及南部盖层沉积区(金堆-卢氏台凹)。北侧紧邻渭河断凹。两者之间为一套古老糜棱岩代表的韧性剪切带所分隔,自中,新生代以来,该区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中南部(金堆-卢氏台凹)、北部(渭河断凹)为多期拆离构造,中部(太华台拱)抬升,形成了“拆离-变质杂岩核”构造,该构造控制着本区的金矿。  相似文献   

13.
分级分期灰渣筑坝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山谷贮灰场建设的一种新型技术,是为了满足燃煤电厂贮灰年限和调节洪水的要求的一种新型设计.为满足分级分期灰渣筑坝的设计要求,分析评价初期坝的稳定性与先期粉煤灰灰体堆积特征是构筑分级子坝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调查与岩土工程勘察探讨了麻地湾灰场子坝加高所涉及的相关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与场地水文地质特征,据此对分级子坝加高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通过对堆积灰体物理力学试验分析了粉煤灰灰体的堆积特征与压实程度,为子坝加高设计提供了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14.
陕西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地带,为新生代断陷盆地。依据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演化及隆升特点,结合钻井资料及水溶天然气同位素分析,综合探讨了渭河盆地前新生代地质特征。渭河盆地在前新生代应为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古斜坡带,前新生界总体表现出边部老中间新的特点,其中北部斜坡区大部分以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为主,中南部深凹陷区则广泛保留晚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局部地区可能仍有中生代地层残留,暗示渭河盆地前新生界仍存在重要的潜在烃源岩。该认识对探讨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主要造山理论可归结为“三种观点”、“七种机制”和“同一作用”(略);大体说来,都认为造山是在挤压作用下完成的。对秦岭造山带及其相邻渭河造盆史的研究揭示;①中生代秦岭及相邻地区历经多次南北向强烈挤压,但并未上升为高山。②秦岭的抬升和渭河的下陷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第四纪以来,在秦岭造山带强烈隆升和渭河断陷盆地持续沉降的演化过程中,秦岭北缘山前过渡带接收了大量来自西伯利亚的黄土堆积和来自秦岭山地的粗碎屑堆积,形成了分布广泛的黄土台塬和山前洪积扇。由于秦岭北缘不少地段地形陡峻,坡残积层不发育,而不为第四纪地质学家所关注,以致于忽视了对秦岭北缘某些缓坡段巨厚坡面流堆积层的  相似文献   

17.
陈善雄  冯美果  许锡昌  陈守义 《岩土力学》2009,30(11):3365-3371
运用非饱和土土力学理论分析了某电厂贮灰坝失稳过程,揭示了该贮灰坝的失稳和破坏机制。分析表明,随着子坝挡水历时的增加,积水不断下渗,浸润线逐渐抬高,非饱和区域相应减少,坝体中受此影响的部位的孔隙水压力也随之不断增高,抗剪强度不断降低。此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导致贮灰坝产生破坏和滑动。上述分析清楚地诠释了干滩长期消失会使贮灰坝的稳定性遭受巨大威胁的原因。其研究结果可为贮灰坝、尾矿坝在类似工况下的稳定性评价和预测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秦岭造山带作为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与北部的渭河地堑形成独具特色的盆山构造体系,目前其深部结构状态与盆山耦合响应缺乏深层动力学过程的理解,为此以跨越秦岭造山带、渭河地堑布设一条17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宽频带和长周期大地电磁观测,构建秦岭造山带和渭河地堑深部地电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造山带存在多重叠置的巨厚岩石圈,南秦岭与北秦岭地壳尺度存在明显的结构化差异; 2)扬子地块向北楔入到南秦岭岩石圈地幔中,南、北秦岭之间在上地幔存在低阻条带痕迹表明了楔入作用的前缘位置; 3)渭河地堑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减薄,由南侧的7~8 km减到北侧的3~4 km。渭河地堑下地壳至上地幔区域分布的两个低阻块体表明其岩石圈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表征了华北地块南向挤压作用背景下软流圈上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渭河盆地断块运动及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并综合前人资料,对渭河盆地活动断裂和断块现今活动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秦岭山前断裂的产状(倾角)提出质疑,提出了北山山前断裂系和秦岭山前断裂系的概念以及运动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地震形成模式及其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20.
1:5万磨房沟幅、太白梁南半幅、黄柏塬幅北半幅区调联测,位于佛坪穹窿构造西北缘,南北横跨北秦岭带、商丹结合带、南秦岭带,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属我省以金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由于本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以往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开展该区1:5万区调联测,其目的是运用新的地学理论和填图方法,走区调填图与研究相结合之路,为我省“九五”跨世纪工程民(县)一户(县)重点片区普查找矿提供新的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料。该项目由区研院区调二室承担,经局组织专家野外验收后认为,所获原始资料准确可靠,内容丰富、翔实,符合《总则》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