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琴 《地理教学》2011,(9):15-17
“黄河的治理”一课是初中地理一节公开课的课题。和之前所有的公开课一样,准备的过程忙碌而快乐。然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却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头皮发麻,精神紧张:1、准备收集材料,足足做了40张幻灯片(内容涵盖面大,包括四个大方面的内容);2、学生的情感准备有空缺(南方学生对黄河的陌生和未知,导致对黄河难以融入感情)。  相似文献   

2.
正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研究中心的马建华团队多年来潜心研究黄河文明与水患关系的难题。于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开封古城黄泛地层洪水记录及洪灾度反演》一书。全书共六章,近20万字。第一章讨论了开封"城下城"的相关考古和文献证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研究区概况以及岩芯获取和相关试验方法;第三章描述了四个钻孔岩芯性状;第四章为开封城市黄泛地层沉积旋回的划分;第五章是开封西郊黄泛地层洪水事件的孢粉记录;第六章进行了黄泛地层洪灾度反演。该书系统地提供了开封的沉积历史和黄河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上游降水时空结构特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黄河兰州以上区域水资源量占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半以上,研究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时空结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兰州以上19个降水站点1959~1998年系列数据,采用EOF技术分析了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结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存在四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南北型”、“东西型”和“相间复杂型”。但第一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说明黄河流域兰州以上降水主要受青藏高原大尺度气候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从时间尺度上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并伴随3、6、和11年的周期变化,而且在1986和1991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教科书(2002年第1版)第四章《黄河万里行》的一些问题,供备课参考。 一、卡日曲的那扎陇查河源头应为黄河源头 课本82页指出:“黄河的正源是约古宗列曲”。教师教学用书135页也有同样说法。  相似文献   

5.
山东西部,在现在的黄河与发黄河之间,有一带约略南北方向的狭长湖泊和湿地。这带湖泊以济宁市为中心,分为南北雨部分,在济宁市以南的,有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四个湖泊,通称为南四湖;在济宁市以北的,有东平、南旺、  相似文献   

6.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数字黄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计算机三维虚拟空间的映射,是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则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技术、现代遥感遥测技术和虚拟地理环境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来的。通过概述“数字黄河”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黄河”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自然环境中“原型黄河”各有机组成部分在虚拟地理环境中的表达及行为描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对黄河具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机表达。以“数字河道模型”为例详细论述了“数字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字河道模型”、“数字流域模型”、“数字水库模型”和“数字河口模型”在虚拟地理环境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山东苏北南四湖区域的地理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西部,在现在的黄河与发黄河之间,有一带约略南北方向的狭长湖泊和湿地。这带湖泊以济宁市为中心,分为南北雨部分,在济宁市以南的,有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四个湖泊,通称为南四湖;在济宁市以北的,有东平、南旺、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广阔的冲积扇上星罗棋布着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就是根据黄河下游的水文地质特征,从转变人的观念和开发黄河旅游资源入手,提出了要点线结合地开辟我国新的旅游线—黄河水上游,举办各种具有黄河特色的旅游项目。以此来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效果是很差的。  相似文献   

10.
“地球的结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Ⅰ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①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及特征;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③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界限、厚度、物理特性和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萌生、发育、流变、演化成型皆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有关。黄河、黄土、黄种人发育时空相伴,为孕育、壮大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作者曾从河口、下游、中游、上游至河源区做过分段考察,向有关专家学者求教后提出"大黄河说"。此乃把6 000年来黄河流变区皆纳入大黄河体系。并以动态黄河、生命黄河、生态黄河、数字黄河、创新黄河来谋划未来,造福民生,故而提出创建"新黄河学"。在继承历代治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黄河特征,作者提出水沙分离,分入渤海与黄海,目的在于保卫渤海,使海域不再缩小,维护华北海陆空间生态系统,防治环境劣变。而泥沙人工输送废黄河口造陆,扩大国土陆地空间,延伸海洋经济专属经济区,这种环境变化的大格局,以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施雅风四位地学大师之名命名为"黄吴陈施地学效应",纪念四大家对科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利用1961~2002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年流量呈现出逐年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更为明显;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在90年代以来尤为突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蒸发量增大是导致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气候原因,其中降水量是影响流量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夏季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黄河上游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3.
近2000年来内蒙后套平原黄河河道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遥感影像、地貌沉积、历史文献与地图等相关资料分析集成研究,将后套平原分为西部冲积扇平原,东部是泛滥冲积平原,并详细探讨了近2000年来本区黄河河道的演变。公元前2世纪时,后套西部平原南 (上) 冲积扇停止发育, 北(下) 冲积扇河道发育,黄河主河道的位置与现代不同,它偏于泛滥平原北部的阴山山前东流;公元6世纪后套平原西部北 冲积扇上黄河河道向东移,在东部泛滥平原上黄河明显地分为南北两汊,而黄河主流仍位于河套平原北部山前;18世纪早期至末期,黄河主河道从河套平原的北部山前南移至平原南部;19世纪中叶‘北河’淤塞,现代黄河形成。  相似文献   

14.
引黄灌溉与黄河断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引黄灌溉平均每年为黄河下游地区增产粮食49.1×108kg;山东省引黄灌区粮食产量年增长速率为6.5%。黄河断流,若以两年一次的洛口—利津河段同时断流统计,则每年至少损失粮食17.21×108kg;平均每断流一天,直接经济损失达3930×104元。因此,研究、缓解黄河断流,保证、发展引黄灌溉,是黄河下游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游淑玲 《地理教学》2013,(17):29-30
正"滔滔黄河"是"中国的河流"中三个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黄河上、中、下游的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难点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依据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2月13日和14日在绍兴市嵊州第二中学举行了绍兴市高中地理教学观摩课活动。这是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新授课。教学的主要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使用改进的S—T分析法和ThomaL.Good&JereE.Brophy的课堂观察技术对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行为进行分析,以《百节名师风采课》中“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为例,得出的结论如下:“荒漠化的防治”这节课主要是在提问行为为主的对话型教学模式下完成的;注重了问题引入方式的多样性;提问方式采用群体与个别提问相结合和鼓励性的教学反馈等四大亮点。同时,该节课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四点待改进:需要注意高层次的提问类型与低层次的提问类型相结合;减少教师自问自答;鼓励学生提问;适当增加提问后停顿时间,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苗长虹  李谢辉 《地理研究》2010,29(11):2108-2108
2010年10月24~2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河南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的第二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沿黄经济区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成功举行。原科技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国祥,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九林,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河南大学原校长李润田,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侯全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李小建,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秦耀辰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黄河水利委员会、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与会代表就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资源环境与信息化、大黄河经济带构建与沿黄经济区发展、黄河长治久安与防灾减灾、黄河流域重点经济区规划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与热烈讨论。
开幕式上,刘燕华理事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对会议的召开和黄河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强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具有无限的含义。黄河是山的文化,是龙的文明;是水的文化,是和谐与美好的象征。她润物无声,创造了中华的文明,养育了世世代代民族的子孙。黄河见证了华夏儿女兴衰的历史,她创造出的奇迹为人类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她的兴衰也让人世代难以忘怀。黄河曾经的辉煌是我们共同的骄傲,黄河今天的发展更让我们踌躇满志,使我们振奋不已,欣喜若狂。为此,刘燕华理事长建议:一请多关注黄河的流域生态。一则黄河母亲太劳累了,不能再让她不堪负重;二则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要为黄河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有所准备;三则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关注生态和资源补偿机制所能发挥的正面作用。二请多关注黄河流域的可能风险和管理问题,包含黄河河道的稳定和备用河道等等。三请多关注黄河流域的转型与调整,包括经济、文化、社会与体制机制的改革,要思考包括中原经济区在内的大黄河三角洲的发展问题。
开幕式后,刘燕华理事长作了《绿色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的主题报告。孙九林院士作了《加快沿黄经济区信息化建设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报告。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姚文艺、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武分别对黄河长治久安问题作了主题报告。李殿魁、张占仓分别做了《建设和发展黄河经济带》、《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研究》的主题报告。苗长虹和秦耀辰提交了《大黄河经济带构建与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主题研究报告。刘曙光、许学工、冯德显、沈正平、石培基、杨太保、杨永春、王应刚、王成新、钟艳霞等学者分别就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开发、淮海经济区发展、兰西经济区构建、宁夏沿黄经济带建设等进行了报告。
自2009 年10 月在河南大学召开第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后,经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同意,决定组建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10月24日下午,召开了黄河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会议。在召集人李小建教授主持下,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商议:①黄河分会的顾问、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等组织构架及成员建议;②黄河分会年会的组织方式和召开形式;③沿黄区域科研合作的协作模式;④研究基地信息平台建设;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和咨询的热点问题。通过协商,决定黄河分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为了组织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的科学考察,会议的召开地点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依次选定。初步确定2011年会于6~8月间由青海师范大学承办。同时,商议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合作,争取建立一个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数据信息化共享平台。
闭幕式上,苗长虹、李殿魁、李润田做了总结发言,一致认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就大黄河概念、大黄河经济带构建、黄河流域重点经济区发展、黄河长治久安等问题达成了一定共识,而黄河分会的成立,更为大黄河研究和“黄河学”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城乡盖房出现了新的景象。砖瓦生产既要保护土地资源,又要发展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砖瓦生产,成了乡镇企业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区乡镇企业局建立了乡镇工业建材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学术研讨活动,经过四年的时间,终于使砂淤土烧砖获得了成功,内燃烧砖技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为黄河冲积平原砖瓦生产节土节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从历史地理和黄河变迁的角度,探讨了商代仲丁时期将国都由亳迁至(?)的史实。作者认为,要对“隞都”位置作出正确结论,必须研究以下几点:第一,应把敖山真面目复原到仲丁在“敖山”建都时期;第二,应把黄河自孟津至郑州段的流势,复原到仲丁迁隞的建都时期;第三,应从地理位置上来辩证“隞都”与“亳都”之地望;第四,应从商代迁都的地理境域与水患侵袭的关系去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