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河道是排泄洪水的通道,堤防是防御洪水的屏障。以白水县河道护岸工程施工为例,通过对河道护岸工程具体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进行讨论,提出工程材料选择及基础处理措施;堤身施工具体要求,探讨提升河道护岸施工技术,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防洪长期依靠单一的堤防措施.由于历史原因,工程建设之初缺乏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标准亦较低,遗留大量因堤基、堤身和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问题,如强透水层地基管涌、软土地基沉陷、堤岸冲刷塌岸、堤身漏水等,影响堤防的防洪安全.本文根据珠江流域(片)重点堤防工程普(复)查成果,对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若干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一些可供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堤防工程设计通常假设堤身渗流为稳定渗流,然后进行堤身断面的渗流和滑动稳定分析以及确定断面几何尺寸.但是,某些洪水涨落迅速的河道,洪水历时较短,堤身不会形成稳定渗流,如果采用上述假定进行工程设计,会使规模偏大,造成浪费.此类河道宜采用不稳定渗流理论进行堤防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4.
郭强 《地下水》2011,33(3):118-119
劈裂灌浆技术能有效改善堤防工程质量,此技术在堤防防渗工程中被广泛推广,它能形成垂直连续的防渗帷幕,并且灌入堤身的泥浆析水固结后易与堤体融为一体,不破坏堤身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黄河堤防险情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点论述了黄河堤防险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经历年对黄河大堤险点、险段统计,包括老口门、管涌、渗水、裂缝、堤身残缺、堤身缺口、顺堤行洪7项,其中渗水变形占险点总数的46%以上,这说明渗透变形问题是黄河堤防的首要问题。截止2002年,采用放淤固堤、修筑前后戗、垂直截渗墙、锥探灌浆等措施,前后两次所编列的113处堤防险点已基本消除完毕。黄河堤防出险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标准化堤防的建成,黄河堤防安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周桥 《地下水》2019,(1):259-260
浑河清原县城段主要以现有堤防整修加固提高标准为主,干流堤线基本以现有堤线为主,针对浑河清原县城段干支流断面堤防型式进行加固,对洪水冲刷严重的位置修建护岸工程以提高沿岸的防洪标准,结合已有工程型式及运行效果,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突出生态治理理念,兼顾占地及施工的方便性,在堤防断面设计时突出河道的自然特点,在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前提下,优化断面设计,以解决县城防洪工程老旧、损毁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昌泽 《地下水》2022,(2):253-255
生态河道堤防护岸工程的设计决定了工程施工的质量,河道堤防护岸的生态性、抗冲击性、耐久性和自净能力等性能会受到护岸工程材料和结构的影响。本文以福建惠安县东港溪(东桥段)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为例,针对生态河道堤防护岸存在问题,对常用的砖砌石和混凝土护岸、生态格宾石笼和生态土工织物袋护岸、生态砌块和仿木桩护岸、墙式护岸、坝式护岸、坡式护岸及植物护坡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东港溪河道的实际情况,对该生态河道治理的护岸设计方案进行探讨,从经济、施工和景观等方面进行比较,最终采用复合式结构方案,可实现生态河道堤防护岸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徐进汉 《地下水》2012,(5):209+211
护底布置在紧靠岸坡堤脚的滩面,是护岸的延续,可减轻冲刷深度,且能填补冲坑,以免堤脚基础沉降危及堤防安全。在设计中,根据河道设防标准不同,护底宽度常按经验数字确定,为冲刷深度的1.5~2倍或河底宽度的1/10~1/5,常取10~20 m,没有进行量化,容易造成防护体设置的不当,防护体不足则影响工程安全,过量则造成投资加大。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及《堤防工程手册》归纳总结堤脚护底的宽度计算方法,并用伊士巴许公式对石笼体重量、抗滑及抗悬浮所需厚度进行复核,结合工程实例,对结论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1,(5)
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国家对水利工程的建设非常重视,"十三五"期间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小流域治理项目投资很大,但是由于施工质量问题造成河道堤防护岸工程垮塌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减少堤防护岸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而导致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本文对河道堤防护岸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河道堤防护岸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质量管理措施,供同类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沈细中  张惠  赵寿刚 《岩土力学》2006,27(Z2):525-530
采用淤背方式加固黄河大堤时,河南、山东一期工程堤身多处出现裂缝。目前尚无淤背对堤身影响的定量研究成果,因而放淤固堤的合理施工速率难以确定。淤背体及堤防土体的水分消散过程实际上是非饱和流固耦合问题;淤背分级施工的变水头边界问题,可等效成多级常水头边界问题。采用非饱和渗流分析方法,计算出每级施工后堤防及淤背体的浸润线;将其作为已知边界条件,考虑堤防土体力学特性、排水条件等影响,进行非饱和流固耦合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淤背施工合理速率。研究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因而可为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并可供其它河流治理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徐少军  陈超  刘江平 《地学前缘》2004,11(2):500-500
堤防建设质量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在控制其建设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江河堤防的筑建所用材料以及材料的组合及结构方式不同,其物理性质、力学特征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应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对堤身质量进行综合检测,其应用前提是存在的。本文就瑞雷波法和高密度担心法在江河堤防质量检测中方法应用及实施问题  相似文献   

12.
堤防治理是提高水利工程防洪能力的重要手段。黄盖湖流域洪涝灾害频繁,而堤垸矮小且多破损,急需综合治理。分析工程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环境现状,并利用数值模拟预测了堤防加厚对研究区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和地下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如Fe,Mn,总磷,总氮超标。堤防治理工程,对地下水流场影响不大,堤身中心在堤防加固前后水位波动最高0.28 m。  相似文献   

13.
板桩加固护岸受力机制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长湖申航道湖州段板桩加固护岸实体工程,在板桩预制过程中将土压力计埋入板桩侧面,底板施工时将土压力计埋入底板下,测试了在板桩混凝土凝固硬化过程中土压力计的受力情况、护岸荷载下板桩桩身两侧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及护岸底板下土压力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凝固硬化过程对埋入板桩两侧的土压力计会产生较大拉压应力并逐步趋于稳定,板桩两侧土压力及底板下土压力受施工荷载的影响在沉桩及底板施工初期存在较大调整并逐步趋于稳定;板桩靠岸侧和临水侧土压力分布存在明显差别,靠岸侧主动土压力分布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增大的非线性分布规律,临水侧被动土压力基本呈线性分布。《板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1]中推荐的土压力计算方法计算靠岸侧主动土压力和临水侧被动土压力标准值均较实测值小,基本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加差别逐渐增大的规律;在护岸荷载作用下底板下土压力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抛物线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沈细中  张慧  杨文丽 《岩土力学》2008,29(4):973-978
因放淤固堤导致河南、山东堤防多处出现纵向裂缝,严重影响了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的质量与进度。通过开展现场调研与室内试验,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应力耦合及湿化变形理论,探讨黄河大堤纵向裂缝的形成原因,据此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治理对策。研究表明,淤背施工过快是导致大堤开裂的根本原因,堤身湿化变形、淤区排水不畅、堤顶堆载、堤顶重载车辆作用等加剧了堤身裂缝的形成与扩展;控制淤背施工速率、加速淤区排水、避免堤顶堆载等是预防裂缝的有效措施;锥探灌浆、开挖回填等方法可用于治理裂缝。  相似文献   

15.
CSF-30型薄壁防渗墙造墙机主要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堤防的堤身、堤基防渗、地下水截水墙、围堰、库区防渗处理等。介绍了该型造墙机的技术性能、多种成槽(或成孔)工艺和结构特点以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21,(2)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每个工程环节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质量检测的不合格,对建筑工程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更是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本文对昌吉头屯河堤防建设工程原材料、中间产品、堤身填筑压实度和混凝土抗冻抗渗性能进行检测,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标准,为工程后续工作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7,(6)
维护堤防的渗透稳定性是确保堤防建设与运行安全的关键。归纳总结了河道管理范围内不同建设项目对堤防渗流稳定影响的形式、原因。并以某取水工程管道穿越堤防渗流稳定计算为例,对管道穿堤前后堤防的渗流场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施工前后堤防土体的渗透稳定性影响,并提出相应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8.
辛广宇 《地下水》2020,(1):260-262
以大清河北支为例,按照海防堤施工的特点,考虑的季节对施工的影响,对海防堤施工期的洪水进行了计算,同时对堤线方案进行了比选,并对堤防断面进行了布设,工程建成后,可使上游主城区段洪水顺利下泄,提高入海口段防洪标准,同时改变河口周边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长江重要堤防防渗与垂直防渗墙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来长江中下游堤防洪水险情不断,堤基渗漏、堤身隐患、河岩崩塌是三大主要险情,而堤基渗漏尤其突出。本文阐述了堤基渗漏的地下渗流场,依渗流规律制定渗流控制措施,同时结合实际叙述了垂直防渗的主要措施-垂直防渗墙技术的多种工法。  相似文献   

20.
李国庆  张玉芬  李长安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1-67040021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湖地质环境是造就武汉城市的基础,同时江河水患又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筑堤防洪是武汉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堤防的修建史,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人地关系史。本文以武汉堤防修筑历史进程为主线,探讨了堤防建设的地质环境及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建设的意义。结果表明:修筑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 ~ 1118年)武昌的花蕊堤是武汉市最早的堤防,距今已有约900年的历史;明代以前为零星堤防建设阶段,主要为保护城廓安全,哪里遇险在哪里修堤,具有局部性、应对性特点。明代堤防兴建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是袁公堤的修建开启了武汉围垸发展的历史。清代是武汉堤防大发展时期,开始了较系统的堤防工程,奠定了武汉市堤防系统的基础,大量围垸的修建使武汉城市由沿河、沿江(天然堤)发展开始走向了内陆(围湖)发展的新阶段。民国时期,武汉市的堤防建设在清代的基础做了进一步的局部完善。武汉市的防洪堤防体系真正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又不断地加固和加高,使之真正成为武汉市的安全保障工程;汉口的形成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堤防,城区的扩大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均是以四次堤防建设—袁公堤、汉口堡、京汉铁路堤、张公堤为前提的。堤防不仅是城市空间扩展的前提,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民国以前武汉城区的主要街道大多数都依堤而建,平时以堤为街,汛期以街为堤,这是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显著特点。分别以袁公堤和张公堤为界,武汉堤防建设中的人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部分干预自然”维护生存阶段、“人为改造自然”谋求发展阶段和“人为控制自然”快速发展阶段。本研究可为地处洪泛区的城市地质调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