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下水》2016,(3)
通过对西安市临潼区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进行论述,使人们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思路、治理模式、管理经营形式有所改变,促使人们认识到水土流失治理只有走新型的《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模式,才有可能为当前临潼区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我国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导致其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发展与平衡。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对治理水土流失、优化水土资源结构和扩大区域旅游及提高经济产值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现状、主要价值及作用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应坚持建设原则,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做好资金与资源整合,打造品牌及提升服务,做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采取合理化设计突出主题,以实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合理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冯菊霞 《地下水》2022,(3):298-300
以陕西铜川的小河沟为研究区域,分析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对以往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清洁小流域为治理目标提出具体治理思路。认为:小河沟流域的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风蚀微弱,主要由自然流失和人为因素引起。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调查分析可知仍然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影响小河沟流域内生态环境。可按照清洁小流域治理思路,将小河沟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三个功能区,核定具体面积及边界,形成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三道防线,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21,(5)
陇东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文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了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之间关系,并对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区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思路和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认为:陇东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崩塌、滑坡、泥流是一种互为因果、互为促进、互相转化的关系,陇东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严重区也是区域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有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治理效果较为明显。同时,针对治理中存在的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治理监管缺失、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设计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治理工程缺少生态化理念等问题,提出应统筹规划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因地制宜,继续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并充分利用生态化治理新技术,做到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综合治理,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助力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以期对治理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1,(3)
为了改善大伙房水库周边生态环境,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加强水库水源地保护,对水库周边及上游地区实施水土保持林、面源污染防治、保护耕作及封育保护等措施,以小流域治理措施体系,将其建成生态系统向顶极群落正常演替、系统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更强大的绿色森林宝库。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0,(2)
以营口市为例,针对坡耕地、四荒地、水蚀林地(园)地、侵蚀沟道、山洪沟道和历史遗留矿产资源开采破坏的迹地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提出应以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与配置为核心,针对不同水土流失区域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采取以保护和培育好现有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生态植物措施为重点,严格控制生产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依法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通过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人为破坏水土资源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营口市侵蚀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2020,(2)
根据流域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水土保持规划中要将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江河污染治理、饮水安全保障以及改善贫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统筹考虑。以营口市侵蚀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进行水土流失整治规划及效益研究,结果可知:通过实施治理工程,预计到到2030年,可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分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促进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最终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3 km2,林草植被得到保护与恢复,林草覆盖率达到39. 2%以上,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0万t。  相似文献   

8.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主要危害耕层变薄,地力衰退;土壤板结,蓄水能力下降;侵蚀沟增多,侵蚀农田;泥砂下泄,使下游防汛工作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加重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及土壤岩性、植被等)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是当务之急.应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工程防护治理、生物措施及预防保护、监督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戚筱俊  薛福 《城市地质》1997,9(1):18-26
北京密云水库水 库区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库区区域新构造及地质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水库渗 漏,水库边岸再造,对公路及其它建筑的影响问题,地下水水浸没问题水库固体迳流物质来源及水土保持问题,水库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梁军 《地下水》2022,(3):248-250+263
为确保吉音水利枢纽工程新建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最大限度降低该工程对地区水土破坏程度,现对项目区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通过调研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开展情况,将项目所建设和影响地域分为8个分区,对这些分区按照工程建设时段采用预测法和类比工程法进行了水土流失预测。结果表明:本工程建设可能造成土壤流失总量为70 566 t,其中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约为51 775 t,从分区看,以道路区和弃渣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从时段看,施工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水保措施应该集中在施工期的道路区和弃渣场区。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机制是提高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主要措施。以辽宁朝阳县羊山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对流域水土保持现状、生态补偿量计算和补偿措施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在生态补偿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客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原则、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方式等因素,通过动态资源存量分配,提高区域水土治理综合效益,达到治理效果,在治理末期使羊山沟小流域内林草面积可达2 531 hm~2,林草覆盖率提高至82.36%,降低土壤侵蚀模数2 000 t/km~2,初步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现状。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21,(1)
甘肃牧区因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挖掘药植等人为破坏的诸多原因,牧区水土流失情况日益加剧,威胁当地的生态安全、饮水安全和经济建设。通过对甘肃牧区水土流失现状和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从建立完善合适的项目模式及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水保工程建设项目区选择流程和规范、科学设计治理措施,注重综合治理和加强治理成果移交和后期管护工作等方面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快牧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3.
白银 《地下水》2018,(6):242-243,246
西卓煤矿位于陕西省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澄合矿区中深部,地处陕西省合阳县,矿区的建设和生产对当地的水土保持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针对合阳县整个县区水土流失概况和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矿区地表物质组成、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现状等土壤侵蚀环境背景的综合分析,发现矿区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在治理过程中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减轻人为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对同类矿区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提供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4.
北票市水土保持修复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东北部,是东北漫岗丘陵区水土流失典型区域,本文对北票市目前的水土保持状况进行分析可知:该区域主要存在水土保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原有城市水土保持治理模式陈旧、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行政部分权责不明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防治策略,为北票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红色风化壳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妨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广东省花岗岩风化壳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从岩性土质、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森林植被、人类活动等方面分别论述了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最后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分析了其水土流失严重性及治理,以期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17,(5)
义县作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有所改观,但治理区域外矿山开发项目大量存在,水土流失情况仍然存在,针对义县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弊端及矿山山区和城市水土保持等重点治理区域进行分析,提出远期应提高领导意识,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巨生成 《青海地质》2002,11(1):54-60
通过采用美国陆地卫星TM741合成图像和中巴资源卫星CCD数据,分析影响土壤侵蚀主要因子,对青海东部约10.6万km^2的区域进行了水土流失遥感解译,划分出3个侵蚀区、8个侵蚀亚区,总结了该区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发展演化趋势,为进一步水土保持与现状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21,(5)
沟口坝拦沙坝库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该拦沙坝的建成对防治水土流失、抬高沟道侵蚀基准点、改变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对拦沙坝区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库区两岸边坡基本稳定,降雨冲刷的黄土是库区的淤积物主要来源,库区无浸没问题。(2)左坝肩坡积壤土层工程性能差,应清除,右坝肩下部分布有阶地堆积砂砾石层,工程性能差,左右坝肩松散层均不能作为坝基;(3)溢洪道地貌为黄土梁峁,沿线黄土冲沟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地基岩性为黄状壤土,平均厚度大于3 m,(5)层土具轻微-中等湿陷性,建议进行灰土垫层或换填处理。评价结论对拦沙坝库区后期健康运行及维修加固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降雨侵蚀力反应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潜在能力,是水土保持研究中的主要指标之一。以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覆盖类型边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日降雨侵蚀力与边坡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控制坡面径流深来看,降雨侵蚀力的作用受到了乔灌草和灌草配置的显著影响,其产生的坡面径流仅为对照区的42.9%和52.6%。从控制坡面侵蚀量来看,三种植物配置措施都具有显著减少功能,土壤侵蚀量仅为对照区的2.3%~6.7%。降雨侵蚀力与边坡水土流失量存在线性正相关,其中坡面径流深对降雨侵蚀力的响应快于土壤侵蚀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表径流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利用天然来水,修建平原水库,调洪蓄水、农业灌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由于水库的渗漏等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水库的健康发展和周边及下游灌区的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很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水库的渗漏、改善库区周边及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