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地质》2011,(2):47-47
新疆塔城地区通过积极申报,争取和什托洛盖煤田白砾山-西利克山西区预查、和什托洛盖煤田哈拉阿拉特山北缘煤炭资源调查评价两个国家投资煤炭勘查项目,到2010年底,勘查投入2040万元,预计新增煤炭储量100亿吨。和什托洛盖煤田白砾山-西利克山西区预查项目预计将新增煤炭储量40亿吨;和什托洛盖煤田哈拉阿拉特山北缘煤炭资源调查评价,预计将新增煤炭储量60亿吨。  相似文献   

2.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以和什托洛盖煤田乌尔禾三角洲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乌尔禾三角洲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尔禾三角洲地下水系统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北部以哈拉阿拉特山为界与白杨河谷地地下水系统通过峡口相连,西侧以成吉思汗山分水岭为界,南至克拉玛依市白碱滩一带,东侧以玛纳斯湖与艾里克湖的地表分水岭为界;三角洲大部分补给来源于河流或引水渠的渗漏,地下水主要以潜水蒸发和植物蒸腾形式排泄维持平衡;浅埋潜水为渗入—蒸发型循环,深埋潜水和承压水为渗入—径流型循环。  相似文献   

3.
和什托洛盖盆地前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盆地西部基本为勘探空白区。通过在和什托洛盖盆地及周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测试分析工作,整体评价了该区烃源岩特征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和什托洛盖盆地发育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侏罗系为盆地烃源岩的主要发育层段,泥盆系及石炭系为烃源岩的次要发育层段。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和什托洛盖盆地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白杨河凹陷、南部斜坡区是有利勘探区带,为下一步勘探方向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和什托洛盖盆地前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盆地西部基本为勘探空白区。通过在和什托洛盖盆地及周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测试分析工作,整体评价了该区烃源岩特征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和什托洛盖盆地发育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侏罗系为盆地烃源岩的主要发育层段,泥盆系及石炭系为烃源岩的次要发育层段。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和什托洛盖盆地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白杨河凹陷、南部斜坡区是有利勘探区带,为下一步勘探方向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评价的原则及内容当前,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广泛采用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量均衡法。根据三江平原自然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浅层地下水丰富),评价方法以水量均衡法较为合理,尽管要求计算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6,(3)
玛纳斯河流域莫索湾灌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根据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中下游莫索湾灌区1998~2007年共10年的地下水观测资料,分析地下水年内、年际变化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水量均衡法对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地下水年际变化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年内变化特征明显,地下水资源处于负均衡状态;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与地下水埋深关系,得出莫索湾灌区地下水主要影响因素为灌溉用水量和蒸发量,各团场的地下水位变化驱动力不尽相同;研究莫索湾灌区地下水变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杨河流域水资源特征的分析,阐述了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指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缺失、灌溉方式落后、开发利用缺乏全局观念以及对水与生态环境缺乏系统研究等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流域综合分析研究,改变落后灌溉方式、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实行统一管理开发、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措施,对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6,(5)
我国新疆地区煤、铁等矿产蕴藏量巨大,这些资源的开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是也给地下水资源带来严重破坏,精确地掌握地下水资源情况对保障当地居民用水安全、指导正常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以新疆白杨河勘查区为实例,介绍了水均衡法在计算地下水工程中的应用,为以后类似的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6)
在分析白杨河河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以供水为目的采用均衡原理对其地下水资源及可开采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松散层地下水系统的补给量为1 365.29×10~4m~3/a、排泄量为1 359.78×10~4m~3/a,补给量大于排泄量,为正均衡;地下水和河水水质锅垢多,其中有硬沉淀物,属于起泡,无腐蚀性水。根据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河谷第四系厚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该区内煤矿水源地的方位。  相似文献   

10.
鲁峰 《地下水》2018,(5):37-39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是了解水文地质、水量和水质评价,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山东刘家矿区尾矿库为例,通过掌握研究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区内含水层特征以及地下水的补、径、排方式,对尾矿库区进行了地下水均衡评价,为尾矿库区改建后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7,(3)
本文选取新疆托克逊县麻黄草种植基地水源地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采用水均衡法计算该供水水源地地下水资源量。结果表明:通过对地下水资源均衡计算,均衡区地下水补给量为2 572×10~4m~3/a,排泄量为2 510×10~4m~3/a;均衡差绝对值为62×10~4m~3/a,相对均衡差2.4%,符合均衡计算要求;此外,应用可开采系数法计算了该水源地的地下水储存量为和可开采量,计算结果分别为386×104m3。通过对该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分析,为该基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2.
孙晓梁  杜尧  邓娅敏  陶艳秋  马腾 《地球科学》2021,46(7):2555-2564
地下水排泄在湖泊水量及营养盐均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地下水向湖泊排泄的量化是关键,但目前对其时间变异性的研究却十分薄弱.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以长江中游重要调蓄湖泊-洞庭湖为例,通过收集1996~2017年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和气象数据,基于质量平衡模型,查明地下水排泄对洞庭湖水量均衡的贡献以及地下水向洞庭湖排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1)枯水期时地下水排泄量为(0.17~1.51)亿m3/d,地下水排泄强度为38.74~207.26 mm/d,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水量均衡的贡献为8.70%~30.37%;(2)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排泄强度、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水量均衡的贡献在1996~2017年间均呈现出明显的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至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初期的地下水排泄相较于三峡水库蓄水前和三峡工程全面运行后显著降低;(3)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水位及地下水位的改变可能是引起湖底地下水排泄时间变异性的重要原因.为洞庭湖区域的水量均衡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今后洞庭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生态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张乐乐 《地下水》2021,(3):75-76
以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吉力湖西地下水系统为分析对象,对研究区地下水的形成及赋存条件、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水位及化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知:(1)吉力湖西地下水系统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分布,总体受降雨、蒸发等因素影响较大.地下水赋存量变化幅度较大,开采稳定性不高,水质较差,开发价值低.(2)从布设的50处监测站长期观...  相似文献   

14.
《地球科学》2021,(枯水)
地下水排泄在湖泊水量及营养盐均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地下水向湖泊排泄的量化是关键,但目前对其时间变异性的研究却十分薄弱.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以长江中游重要调蓄湖泊-洞庭湖为例,通过收集1996~2017年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和气象数据,基于质量平衡模型,查明地下水排泄对洞庭湖水量均衡的贡献以及地下水向洞庭湖排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1)枯水期时地下水排泄量为(0.17~1.51)亿m3/d,地下水排泄强度为38.74~207.26 mm/d,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水量均衡的贡献为8.70%~30.37%;(2)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排泄强度、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水量均衡的贡献在1996~2017年间均呈现出明显的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至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初期的地下水排泄相较于三峡水库蓄水前和三峡工程全面运行后显著降低;(3)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水位及地下水位的改变可能是引起湖底地下水排泄时间变异性的重要原因.为洞庭湖区域的水量均衡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今后洞庭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生态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20,(3)
以和什托洛盖煤田玛纳斯湖北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地下水系统的赋存条件、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流循环特征,以及地下水位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水层特征主要包括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和布克河的渗漏补给、和布克谷地的侧向径流补给、暴雨洪流补给和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一般沿和布克河方向自西北向东南径流;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机民井开采、潜水蒸发、植被蒸腾和侧向径流。区内潜水动态类型可以划分为水文型和开采型。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17,(6)
为查明万方工业园区及周边区域浅层地下水资源状况,利用均衡法分析评价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补给量为2.463×104m3/d,排泄量为0.763 5×104m3/d,平均开采潜力为1.700×104m3/d,区内浅层地下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适合生产生活使用。为区域内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研究对于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规划及城市资源的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前人对新疆伊犁霍城县的研究多为当年水资源量,未涉及水资源构成变化的讨论。文章采用地下水均衡、数理统计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霍城县近30年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霍城县地下水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1985—1990年间为正均衡,2000—2014年演变为负均衡。同时地下水资源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水均衡法得到河道和渠系入渗补给显著减少,田间入渗补给量持续增加,泉水排泄量减少22.85%,人工开采量增加15.2%;从因子分析法对比出1985—2000年较2000—2014年,水资源构成项中的主要成分与水资源总量的正负相关性发生了改变。泉水排泄量、河道入渗量、水库入渗量与水资源总量的相关性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田间入渗补给及人工开采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水均衡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分析结果呈现较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构成产生深刻影响,是造成霍城县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灌溉面积不断增大的同时,改进灌溉方式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使得田间入渗量增加速度较为平缓。人工开采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泉水资源量呈阶段性衰减,同时研究区地下水位重新分布,灌溉面积及灌水总量增大,使得蒸发量增大。故而针对各驱动力提出相应节水措施对指导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20,(2)
水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新疆地区取得较为快速的发展。在分析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水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跨流域引水、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保护等具体对策措施,以期保护区域水资源环境,实现新疆水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区域水量均衡计算法在大面积地下水资源计算和评价中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较好的方法。对潜水或浅层地下水而言,各项补给量及排泄量均随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工农业生产的需水量也是不断变化的。要通过一年的地下水资源计算来满足资源评价中“保证取水”和“充分取水”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必须采用多年区域水量均衡的办法,即对丰、平、枯等不同年份的可开采资源进行多年溺节,从以丰补欠的角度,借助储存量的调节作用来评价地下水资源。在各项均衡要素中地下水开采量可以直接获取。各项均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在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上。因此,地下水位动态及地下水开采量是计算地下水资源及验证计算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栋伟 《地下水》2012,34(6):80-81
地下水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常作为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随着塔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下水资源的无序开采,塔河流域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的认识,分析在该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现状,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强保护、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对策思路,切实保障流域内的水资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