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为地球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磁场和电离层是地球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方向.新的观测数据和处理方法为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地磁场和电离层时空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欧洲轨道测定中心(CODE)提供的全球电离层垂直总离子浓度地图(GIM)数据和Swarm卫星的观测数据,基于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太阳平静期不同纬度地区地磁场和电离层时空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从地磁场对电离层时空变化的作用来看,本文利用Swarm卫星数据发现电离层电子浓度在赤道地区呈"马鞍"形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变化剧烈,验证了因地磁场对电离层时空变化影响导致的电离层赤道异常和极盖吸收等现象的存在,同时利用GIM数据通过张量秩-2分解和主成分析发现沿地磁场方向电离层的空间变化更加迅速,体现出地磁场对电离层时空变化的约束作用.从电离层对地磁场时空变化的作用来看,基于CHAOS-5模型对地磁内源场和磁层环电流磁场的预测,本文从Swarm卫星磁测数据中分离出电离层中电流体系的磁效应,其中包括赤道电集流、中纬度地区的Sq电流体系和极区电集流的磁效应,为进一步反演电离层电流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地磁急始脉冲(Sudden Impulses,简称SI)是一种急始型磁扰现象,反映出地磁场突然发生的急陡变化。一般正常磁变仪(滚筒速度每小时20毫米)均可观测到这样一种突然扰动事件。从磁照图所记录各个地磁分量的变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记录曲线的这种突然移动的现象;特别是水平分量(H)的变化最为明显。它的开始,全球几乎同时出现。 1.SI的分类急始脉冲(SI)可以分为两类:正SI_S和负SI_S。正SI_S具有地磁场水平分量(H)的全球增加的特征,负SI_S具有H全球减少的特征。当然,就SI的形状来说,还具有和纬度与地方时相互关系的另外特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作环境中的地磁场可以用于定向和姿态控制,为空间飞行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坐标系,但地磁场与带电、带磁的航天器相互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航天器的运动参数(如自旋、定向、轨道等),地磁场的变化,特别是磁暴和亚暴期间剧烈的磁场扰动会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和航天器仪器的有效工作造成重大影响,与磁场变化相伴随的磁层、电离层扰动,高能粒子流对航天器的工作、空间通讯、对宇航员的安全都可能有严重影响。磁扰期间,中性大气的密度、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航天器的轨道和姿态,本文从地磁场结构和变化综合评价航天器工作的地磁场环境,为航天器利用地磁场和防护地磁场变化带来的有害影响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4.
在探索震前地磁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8年130个台站地磁场数据计算地磁场总强度F每日一值一阶差分在空间上变化的不同步现象,并提取震前地磁异常。结果表明:当地磁场总强度F逐渐增大这一趋势变化出现不同步现象时,研究区内一阶差分值全正或者全负的正常状态会被打破,从而导致区域内出现各台站F每日一值一阶差分正、负值台站分布较为集中的现象,且正、负值台站之间出现明显的异常分界线(0值线),通过异常与对应震例统计,发现该异常发生后8个月内在0值线300 km附近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汶川MS8.0大震前的电磁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MEM)等处理了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震中周围电磁台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电、地磁场变化,得到:(1) 在汶川大震前,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电磁台记录了显著的自然电场变化、地电场功率谱值增大以及地磁场日变化波形畸变等电磁现象,特别是地电场周期约小于3 h的低频成分的谱值增大了3个数量级以上.(2) 在距离主震震中约500 km范围内,记录了地电、地磁场低频谱值增大为主的电磁现象,特别是距离主震震中最近的成都台地电场谱值增大了4个数量级.(3) 震前电磁现象的时空分布与青藏高原的大震活动(包括2008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有大空间尺度的构造关联性.本文讨论了电磁现象的机理,认为在震前地下介质内部的微裂隙发展、定向排列过程中,微破裂"机-电转换"作用和地下水运移等多因素引起了地电、地磁场变化.在本次大震前电磁现象的时空强图像很复杂,可能原因是台站所在处的地下局部介质作用和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引起了复杂的电磁现象.  相似文献   

6.
假设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由地球自转加速度激发。为了检验这种角加速机制是否符合实际,本文根椐角加速机制推测了所激发的磁场的各种预期性质,并且把它们和对地磁场的观测事实进行分析对比。检验结果显示,地磁场的变化和自转速度的变化之间具有共同的频谱,而且角加速机制所预期的磁场性质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随时间变化上都与对地磁场的观测事实相符合,没有遇到一个反例,而且能够解释地球发电机假说所不能解释的某些现象,例如,地磁场倒转时间的不规则分布和磁极游移等。本文所建立起来的地磁场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之间的10种关系具有基本的意义,在研究地磁场的起源时应该思考和回答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关系,这对于探索正确的地磁起源机制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了山东省南部地区1982—1990年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应用二次拟合数学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磁场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地磁场、局部地磁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分析研究鲁南地区区域地磁场、局部地磁场的变化与其附近地震的关系是有实际意义的。文中还指出了存在地磁变化灵敏点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分析了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结果表明,从1900年到2005年,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6.818×1018J减少到6.594×1018J,减小了3.3%,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8.658×101J减小到.63×101J,减小了11.4%.分析地球内部不同圈层地磁场能量的变化表明,地壳(A层)、上地幔(B层)、转换带(C层)、下地幔D′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在减小,但是下地幔"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却在快速增加.磁能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更清楚地显示出磁能增加和减小的分界面在r=3840km处.上述结果表明,地核和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在趋势性减小的同时,也在进行重新分配.进一步分析表明,下地幔D"层磁能快速增长,主要是由高阶磁多极子的增强引起的.在地磁场倒转前,偶极矩减小而多极性相对增强在能量分布上的表现就是磁能向下地幔底部(特别是D"层)集中.  相似文献   

9.
地磁场K变化的信息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K指数作为最常用的一种地磁活动指数,它描述的是地磁场不规则变化的扰动程度,因此,地磁场的不规则变化又称为K变化.K指数虽已有70多年的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然而,它只能反映扰动的幅度,无法反映扰动的次数,只标定扰动幅度最大的分量,无法给出地磁场三分量扰动的总体描述,同时,K指数的标定还与坐标选择有关.从信息科...  相似文献   

10.
马陵山台地磁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继红  陈忠民  李波  周萍 《地震》1999,19(3):303-308
用一阶差分法分析了马陵山台与泰安台地磁场垂直分量Z的变化,用转换函数法分析地磁场3个分量ΔZ、ΔD、ΔH的变化,用加卸载响应比法研究了地磁场极值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前马陵山台的地磁场值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 此结果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球磁场多次发生南北(正负)磁极位置的变换和白垩纪超静磁带(CNS)的异常现象,这已为大家所公认.但造成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则是迄今未能很好解答的一个难题. 应用非线性理论对地球磁极倒转和白垩纪超静磁带进行了分析, 认为超静磁带事件意味着地球核幔相互作用和外核流体运动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地球磁场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维持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在121~83Ma期间,无外星撞击地球引起地磁极性倒转,可能是白垩纪超静磁带出现的原因之一.地球磁场极性的随机倒转具有混沌运动的自逆转特性,混沌理论给地磁极性倒转提出了一个简明的动力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12.
Long‐range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TLS) is an emerging method for the monitoring of alpine slopes in the vicinity of infrastructure. Nevertheles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alpine natural terrain is difficult and becomes even more challenging with larger scan distances.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pproaches for the handling of spatially variable measurement uncertainties in the context of geomorphological change detection using multi‐temporal data sets. A robust distance measurement is developed, which deals with surface roughness and areas of lower point densities. The level of detection (LOD), i.e. the threshold distinguishing between real surface change and data noise, is based on a confidence interval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LS errors caused by large laser footprints, low incidence angles and surface roughness. Spatially variable positional uncertainties are modelled for each point according to its range and the object geometry hit. The local point cloud roughness is estimated in the distance calculation process from the variance of least‐squares fitted planes. Distance calculation and LOD assessment are applied in two study areas in the Eastern Alps (Austria) using multi‐temporal laser scanning data sets of slopes surrounding reservoir lakes. At Finstertal, two TLS point clouds of high alpine terrain and scanned from ranges between 300 and 1800 m are compared. At Gepatsch, the comparison is done between an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ALS) and a TLS point cloud of a vegetated mountain slope scanned from ranges between 600 and 3600 m. Although these data sets feature different conditions regarding the scan setup and the surface conditions, the presented approach makes it possible to reliably analyse the geomorphological activity. This includes the automatic detection of rock glacier movement, rockfall and debris slides, even in areas where a difference in vegetation cover could be observed.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王钟琦  赵树栋 《地震学报》1982,4(3):286-293
本文试图指出地震工程中尚未得到重视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场地波动特性对工程设施震害的决定性作用,而这种波动特性又取决于地震区场地的地质地形条件。 文中列举了一些地面震害的特性类型,它们表明场地在地震中以特定的形式作整体波动,因而地面上的工程设施也就屈从于同样的形式而产生破坏。这种运动形式和特点并不能用现有的地面(质点)运动反应分析方法进行解释和概括。因此,文章从波动场的概念和有关理论对列举的一些场地运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并对相应的抗震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在地电阻率观测中,由于表层变化影响往往使地电阻率测值产生一些不规则的非随机变化。本文以“变化电性剖面模型”为基础,计算出正常背景值,以消除表层变化的影响。实例计算表明,这一方法用来消除高阻型台站上所特有的幅度大而不规则的似年周期变化,较之一般的纯数学方法处理资料有利。  相似文献   

15.
我们收集了紫坪铺水库区域台网记录到的2004年8月16日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发生在震中区及附近区域的486个小震震源机制资料,运用碎裂分析法对这些震源机制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汶川地震前3年多时间内震源区应力水平随时间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强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区域约在2007年6月发生了应力突变,出现了2个应力异常高值区,其形成过程同时伴随着龙门山中央断裂的应力水平降低,最终强震发生在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之间的应力梯度带上.汶川地震前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类似于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非均匀断层失稳前的地震成核现象,符合地震成核的宏观表现.巴颜喀拉块体的南边界-鲜水河断裂的短基线测量也显示出,在同一时间段鲜水河断裂南段由左旋滑动转为异常的右旋错动,反映了汶川强震前整个巴颜喀拉块体有向东加速运动的异常过程.  相似文献   

16.
吴佳翼  曹学锋 《地震学报》1987,9(3):225-238
本文利用 ISC 和 USGS 的6级以上地震资料,计算了1964——1983年共20年的全球地震活动性指数.作者提出一种求 Ms-mb 回归线的方法,得出一组换算公式.计算表明,1964——1965,1968,1971,1975——1976各年全球浅源地震活动性水平较高,其中以1975——1976年的峰期最为显著.1984年已取代1954年成为20世纪中浅震水平的最低年份.按实际计算值,深震水平以1971年为最高,以1977年为最低.1977——1983年,全球浅震活动水平持续下降,深震活动水平长趋势上升.   相似文献   

17.
For a 3D velocity model of curved first order interfaces and layer velocities which are arbitrary smooth functions of the space coordinates, the normal moveout (NMO)-velocity can be computed by numerically integrating a system of first orde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a hypothetical wavefront that originates at the normal incidence point of the normal ray and moves up along the ray to the common mid-point of the common datum point (CDP) profile.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了用傅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计算公式,对华北地区三十多年的精密不准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绘制了各时间段的散度等值线图,并以该区地震活动的散度场背影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1)散度图象中的正源区和负源区是成对出现的,散度密集带分布在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零散度图象中的正的区和和负源区之间。(2)散度密集带和华北地区断裂构造带在分布上呈一致性,表现在大多数散密度密集带和  相似文献   

19.
李媛  刘希康  刘峡  杜雪松  万永魁 《地震》2019,39(1):39-47
唐山地震台多条短基线测线自2012年以来出现的破年变和趋势转折异常现象得不到合理解释。经核实,潜在干扰因素为观测场地附近的大型建筑施工。为定量分析建筑施工对趋势转折现象和年变消失现象的影响,本文基于多年跨断层数据,利用二维线弹性模型有限元方法,对断层运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场地附近的大型建筑施工会造成断层水平张性运动趋势的转缓,且在时间上与观测异常现象匹配,但不会导致由张性转为压性的运动;同时,建筑施工会造成跨断层基线年变振幅减小,但不会引起年变消失。唐山台基线的短期快速变化和年变消失的异常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应力场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RECENTUNDERTHRUSTSOFTIANSHANANDPOSSIBLEMECHANISMOFTHEIRORIGIN¥O.K.Chedia(InstituteofSeismologyAcademyofSciencesRepublicofKir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