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先后发现了许多Pt—Pd—Te—Bi矿物。本文拟总结我国某矿区的铂族矿物工作,并讨论铋碲铂矿-铋碲钯矿系列、等轴铋碲钯矿的分类与命名。 我国某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含矿岩石为细粒变辉长岩、角闪石岩。含矿母岩上下盘的片麻岩也有微弱的矿化。矿石类型以浸染状为主,也有致密块状。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次要矿物有磁铁矿、针镍矿、紫硫镍铁矿、钛铁矿、金红石、铂族矿物、自然金、  相似文献   

2.
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并结合能谱分析,在金青顶金矿Ⅱ号矿脉深部除含碲化物碲银矿、碲金银矿和碲铋矿外,首次发现碲金矿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前人对于该矿床中存在碲金矿这一新矿物的推测,也打破了该金矿深部无碲金银矿的传统认识。这些碲化物呈连生体或者细脉状产于黄铁矿等硫化物、石英与黄铁矿裂隙中。在金银碲化物矿物中,Te含量变化较小,Au含量变化较大,与Ag呈负相关,与Bi为正相关。结合金-银-碲矿物成分-共生图解,对金银碲化物矿物的共生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Te总是优先与Ag结合形成碲银矿或碲金银矿,只有热液中Ag被消耗后才与Au结合形成碲金矿,最后Te被耗尽,矿液中残留很多的Au,从而形成自然金,说明随着成矿过程的演化,成矿热液可能逐渐富金,具体表现为碲银矿-碲金银矿-碲金矿-自然金的析出顺序。  相似文献   

3.
对含碲金矿中碲化物物相组成和元素赋存特征开展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对此类金矿矿床成因的理解和找矿勘查工作。山东金青顶金矿床伴生的碲化物由于碲化物颗粒较小,不易被发现,以往的研究缺乏对碲化物元素分布的精细刻画。本文通过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波谱分析、能谱分析结合面扫描技术对金青顶金矿床碲化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碲化物的种类、共生关系、化学成分以及元素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碲金银矿与碲银矿密切共生,常形成连生体,Au、Ag在连生体中不均匀分布,面扫描图局部可见碲金矿亮斑;Te总是优先和Ag结合,生成碲银矿,随着Ag的消耗碲金银矿开始出现,Ag被耗尽后Te与Au生成碲金矿,成矿后期热液中多余的金与碲金银矿或碲银矿反应生成非常规碲化物(如本文发现的Ag2.95Au1.83Te),当Te消耗完后生成自然金;金银矿物的生长顺序是碲银矿—碲金银矿—碲金矿—自然金。本研究为含碲金矿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胶东乳山英格庄金矿碲化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电子探针微束分析,在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内的英格庄金矿发现碲银矿、辉碲铋矿,并在胶东地区首次发现楚碲铋矿,该矿物系列以复杂的连生关系呈细小片状产出于白云石及石英矿物颗粒间。碲化物电子探针化学成分结果显示本区碲化物普遍贫碲。依据碲化物及其共生矿物的产出关系和矿物化学成分,推测其形成顺序为黄铁矿→镍黄铁矿→辉碲铋矿→楚碲铋矿→碲银矿。依据碲化物矿物共生组合对体系中碲化物形成时的fTe2fS2进行了限定,log fTe2范围为-19.5~-11.2,log fS2上限为-16.8;并试图对碲的来源及其地质意义进行探讨,认为英格庄金矿中碲化物的发现揭示了深成幔源的信息,鉴于碲与金相近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密切关系,认为金矿赋矿围岩荆山群和昆嵛山杂岩体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可能性不大,而早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活动特别是壳幔物质的交换过程与金成矿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东坪式金矿的金银碲化物及其载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反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其能谱、波谱分析技术,对东坪式金矿矿石中的Au、Ag碲化物的共生组合、产状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普查,发现除自然金外,还有碲金矿、碲金银矿和碲银矿等碲化合物,它们主要与自然金、黄铜矿连生,并包裹于石英型金矿石中的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的表面、孔洞或裂隙。这些碲化物形成于硫化物-石英阶段(220-390℃),为该阶段金矿化的主要特征,对形成石英脉型矿体的原生富金矿石及其Au-Te元素组合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南嵩县松里沟金矿床中碲化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里沟金矿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地区,已探明金资源储量26 t。矿体产于中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太华群片麻岩NWW向的断裂带中。其热液成矿过程包括4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金-碲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显微镜下发现金-碲化物阶段存在大量与金共生的碲化物。利用电子探针和能谱分析查明碲化物的种类、共生关系和形成条件,确认的碲化物有碲铅铋矿、碲铅矿、碲铋矿、碲金矿、碲金银矿、硫碲铋铅金矿、辉碲铋矿,此外还有大量的自然金和少量的辉铋矿。该矿床为一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碲金矿床。Au主要以自然金和金银碲化物的形式存在。Au、Ag以硫氢络合物的形式发生迁移,Te2(g)和H2Te(g)冷凝进入含贵金属的氯化物溶液是碲化物沉淀主要机制。相图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表明,金-碲化物阶段受温度、碲逸度、硫逸度、氧逸度和酸碱度控制,其中,黄铁矿-石英阶段和石英-黄铁矿阶段形成于logf_(Te2)-14.4和logf_(S2)=-11.1~-6.5的环境。金-碲化物阶段形成于温度为110~313℃、logf_(Te2)=-15.2~-9.4和logf_(S2)=-16.5~-14.6、f_(O_2)升高和pH值降低的环境。碲化物的发现为探讨该矿床成因和熊耳山地区寻找同类型的矿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东乳山金矿中金-银碲化物的矿物学特征与沉淀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显微鉴定和应用电子探针微束分析,查明乳山金矿中碲化物主要为碲银矿和碲金银矿,少量碲铅矿和碲铋矿,它们呈密切共生的集合体或联生体产出在黄铁矿等硫化物及石英等脉石矿物粒问或裂缝中。碲银矿和碲金银矿中Au含量变化较大,w(Au)为痕量至26.1%,与银呈负相关,与铋为正相关,可能是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Ag进入到碲银矿中;碲铅矿中未检测到金。金在金-银碲化物中的含量随温度降低而升高,相关矿物的形成顺序为碲银矿-碲金银矿-(碲金矿)。将金银碲化物成分投到Au-Ag-Te三元成分,共生图解上发现,它们都不是标准成分的端元矿物,推测这些碲化物(尤其是金银碲化物)是在非平衡状态下快速沉淀形成的,可能与含矿浠体的闻歇忡沸腾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水沟碲矿床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碲独立矿床,此类矿床的找矿成为目前研究的一大难题。对研究区域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取样,元素分析测试方法采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原子吸收法(AAS)和发射光谱法(ES)。研究区内Te、Au和Ag均富集,分布极不均匀,局部成矿的可能性很大;而大水沟碲铋矿床及其附近,Te、Bi、Au、Ag的含量均不高,异常均不明显。Te与Bi、Au、Ag存在显著相关性,以Te-Bi-Au-Ag共生元素组合作为碲铋矿找矿的指示元素,w(Te+Bi)/w(Au+Ag)比值异常作为碲矿化异常信息,能有效圈定实质意义的碲铋矿致异常,也为碲铋矿提供新的找矿线索与方向。综合比值异常、地质及构造等信息,选取5个碲铋成矿最有利地段,在部分区域开展异常现场查证时发现有富含Te-Bi的黄铁矿脉(化)。  相似文献   

9.
对Ag_2S-Cu_2S-PbS-Bi_2S_3四元体系内铋硫盐矿物的类质同象取代类型的研究表明,它共有四种:配对取代Ag(Cu)+Bi=2Pb,简单取代Ag=Cu,Bi(Pb)=Cu和Cu原子填隙(以平衡Bi或Pb为Cu取代时电价差)。研究还给出了体系内10个重要固溶体的成分及结晶参数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固溶体及铜、银、铅铋硫盐矿物结构特征、共生和共生长关系研究表明,它们可以分成四个系列:块硫铋银矿、硫铋铅矿、辉铋矿-针硫铋铅矿、贺硫铋铜矿。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鲁西铜石地区归来庄金矿和卓家庄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利用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对矿石中典型碲化物矿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碲化物矿物主要为自然碲和碲银矿,其次是针碲金银矿、AgAu_2Te_6、含银自然金和碲铅矿,初步认为AgAu_2Te_6为新矿物。针碲金银矿、AgAu_2Te_6、部分碲银矿、含银自然金可能是在非平衡状态下快速沉淀而成,与含矿流体的间歇性沸腾作用有关。碲化物的沉淀顺序反映了其各自熔化温度的差异,说明熔点高的碲化物将优先沉淀。矿床成矿热液具有多来源性,可能存在含Au、Ag流体和Te流体,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不混溶;流体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碲化物和金等成矿物质快速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胶东地区探明金储量超过5000t,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玲珑金矿区位于胶东西北部招-平断裂北段,具有典型含金石英脉矿床的特征。矿区部分矿段产出富碲铋化物的明金矿石,是研究富碲铋化物金矿床成因和金超级富集机制的理想对象。通过显微岩相学观察、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分析,首次对胶东玲珑金矿区富碲铋化物明金矿石的矿物组合和形成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玲珑金矿区含明金矿石中的金矿物主要为含银自然金,成色整体较高,平均为894。共发现了五种与自然金共生的碲化物,分别是辉碲铋矿、碲铋矿、碲银矿、碲铋银矿和碲镍矿,其中辉碲铋矿含量最多。通过矿物共生组合研究及物理化学条件分析,确定成矿流体的碲逸度范围为-12.6相似文献   

12.
何泗威 《湖南地质》1993,12(1):43-45
七宝山多金属矿床含有丰富的分散元素——碲。它呈辉碲铋矿、硫碲铋矿B和碲银矿产出。磁铁矿矿石中含碲0.0286%,方铅矿闪锌矿矿石中含碲0.0136%。硫碲铋矿B呈它形晶,粒度为0.018~0.076mm。反射率(550 nm)Rg'56.10%,Rp'52.20%。颜色指数:Rg'[S(E)]—R(vis)53.6%,λd 582.1nm,P(e)0.049,P(c)0.069;Rp'—R(vis)49.3%,λd 580.6nm,P(e)0.096,P(c)0.066。化学成分(%):Bi 74.318~77.279,Tc 19.255~22.685,S 2.521~2.850。  相似文献   

13.
叶碲铋矿研究中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碲铋矿最初定名为wehrlite,结构式为Bi2 xTe3-x,后于1982年改名为pilsenite,结构式相应改为Bi4Te3。楚碲铋矿(BiTe)的成分介于原叶碲铋矿的成分范围之内。有些研究者仍用原成分确定叶碲铋矿或把楚碲铋矿当作叶碲铋矿,本文旨在提醒研究者注意,避免误用。  相似文献   

14.
四川大水沟碲矿床是世界唯一的独立碲矿床,楚碲铋矿是该矿床中重要的碲矿物之一。它存在于辉碲铋矿和磁黄铁矿晶粒之间,或包裹在辉碲铋矿中。呈银灰色,金属光泽,一组底面解理发育。显微压入硬度为80.5kg/mm2(15g负荷)。反光显微镜下为白色,非均质性清楚,反射率为58.0~59.9(λ=546nm)。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的主要谱线有:4.797(60),3.229(100),2.368(80),2.169(50)。矿物的化学组成据11个电子探针分析的平均值为(重量%);Fe0.13,S0.04,Cu0.03,Te37.84,Bi61.37,Se0.01,Sb0.16;总量99.58,其化学成分式为;BiTe。楚碲铋矿形成于贫硫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正>抱伦金矿床位于中国海南省西南部乐东县境内,是一个大型中温热液金矿床。该矿床以含金石英脉为主,蚀变岩型金矿脉次之。金矿脉呈NNW方向分布在志留系浅变质碎屑岩破碎带之中。68个矿石样品的多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抱伦金矿床具有富Bi高Au的特点,属于Au-Bi-(低Te)-S流体体系。抱伦金矿床的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黑铋金矿、硫铋金矿、自然铋、辉铋矿、辉铅铋矿、斜方辉铅铋矿、硫碲铅矿、硫铋碲矿,伴生矿物以磁黄铁矿、毒砂、黄铜矿为主,还有Fe-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  相似文献   

16.
大厂矿田首次发现赫碲铋矿和碲银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碲铋矿和碲银矿均发现于大厂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中。含量很少,仅在光片中见到,个别光片中赫碲铋矿比较富集,碲银矿在光片中也很少见,在大厂矿田属首次报道。 1.产状和共生矿物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产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与泥盆纪灰岩的接触  相似文献   

17.
河南祁雨沟金矿针硫铋铅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反光显微镜、MPV-1型显微光度计、JCXA-733型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分析等手段对产在河南祁雨沟爆破角砾岩型金矿中的针硫铋铅矿进行了研究。获得其平均化学成分为:S 16.36%,Cu 10.14%,Bi 41.14%,Pb 33.07%。硬度为161.9kg/mm~2,比重为7.1。该针硫铋铅矿常和硫铋铜矿、辉碲铋矿、碲银矿、自然金、银金矿等密切共生,产在形成温度相对较高的爆破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中。  相似文献   

18.
江西盘古山钨矿是一个钨、铋、碲均可综合利用的大型矿床,有关其碲化物的特征及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尚属空白.文章在整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床中碲化物开展了详细的矿相学鉴定、电子探针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盘古山钨矿床的碲化物主要有硫碲铋矿A、硫碲铋矿B、应硫碲铋矿、巴硫碲铋矿、硫楚碲铋矿及辉碲铋矿.矿床碲化物由浅至深有依次出现硫碲铋矿A、巴硫碲铋矿、硫碲铋矿B、应硫碲铋矿、硫楚碲铋矿、辉碲铋矿的趋势,矿物逐渐富Te元素而贫Bi、S元素.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碲化物最小捕获温度为152~395℃,碲逸度为-11.0<1ogf(Te2)<-7.1,硫逸度为-12.54<logf(S2)<-9.39.研究认为,温度和f(S2)的降低,及f(Te2)/f(S2)的相对增大是碲化物沉淀的关键因素.碲化物的空间分带可能是随着成矿流体物化条件的变化导致Bi2S3-PbS矿物系列中Bi被Pb置换、S被Te置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永新金矿床是早白垩世晚期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对其主要金银系列矿物和碲化物研究显示:金银系列矿物中Au质量分数为65.092%~90.713%(平均为83.942%),Ag为5.652%~16.632%(平均为11.285%);以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成色集中在870.2~941.3(平均为881.1),主要以包体金、粒间金和裂隙金的形式存在,粒径集中在10~20 μm;碲化物主要有辉碲铋矿、碲金银矿、碲银矿和碲铅矿等,以碲银矿数量最多,主要包裹于黄铁矿内部或产于裂隙中,常与自然金和方铅矿连生,粒径多为5~20 μm。综合研究碲化物组合特征、不同标高金矿物的成色、Te/Au值等认为,永新金矿床碲化物形成时成矿流体的lgf(Te2)介于-15.2~-9.4范围,lgf(S2)介于-16.7~-14.0范围,矿床与火山或次火山热液有关,具备中浅成成矿特征,深部尚有较大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20.
独狼沟金矿是位于丹巴成矿带中穹窿边缘的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矿床中发育大量明金与碲铋矿物。本文以独狼沟金矿中碲铋矿物及自然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显微岩相学观察、扫描电镜、能谱以及电子探针分析,对矿床中碲铋矿物和自然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对金的富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碲铋矿物与自然金主要在成矿Ⅱ、Ⅲ阶段产出,矿石中自然金主要为含银自然金,成色整体偏高,平均为881,碲铋矿物主要有楚碲铋矿、叶碲铋矿、赫碲铋矿、硫碲铋矿B、未命名碲铋矿物(Bi2Te、Bi8Te3、Bi3Te)以及自然铋,碲铋矿物与自然金具密切的时空关系。结合前人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果,认为成矿Ⅱ阶段到Ⅲ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温度以及体系中碲逸度的降低是矿床中多种碲铋矿物相形成的关键,独狼沟金矿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碲铋矿物与自然金的矿物特征均指示成矿过程中金-铋-碲熔体对热液中金的抽取是导致自然金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