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探矿坑道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作用坑道施工在地质勘探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矿山的规模、矿山的服务年限、开采条件、开采时涌水量的确定等起着主导作用。有些金属矿山为了获取高级储量,必须采用坑道揭露矿体,需要布置大量的沿脉和穿脉坑道。采用大量的坑道揭露矿体,其优点很多,能直接观察矿体的形状和矿体深部的变化情况,对地质取样也方便准确,有些探矿坑道还可供采矿利用,起到探矿和采矿相结合,加速矿山建设,节约国家资金的显著作用。可是探矿坑道也有不足之处,每米成本为钻探的4—5倍,掘进时间长。总的来讲,坑探对某些矿种由  相似文献   

2.
我矿在进行地質勘探布置探矿坑道时,曾經結合考虑到探矿坑道为将來生产利用的問题。以后,在矿山建設中,又充分考虑了原有探矿坑道的利用問題。因此,在上部中段开采布置坑道时,被利用的原有探矿坑道总計达到60%,其中石门为85~100%,沿脉为85%,穿脉45~75%。加快了矿山建設的速度,节約了国家的資金。  相似文献   

3.
王素银 《矿产与地质》1999,13(6):379-382
为了搞好探采结合,合理布置探矿工程,科学选择采矿阶段高度,有效地减少开拓投资,提出了几种确定段高的方法,供地勘单位在勘探和采矿时选择段高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产探矿是在矿山进行生产阶段以后做採矿准备之前和矿山基建坑道同时进行的。为了滿足矿山一定开拓矿量的要求,給採矿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必须根据不同情況及要求採用最經济和最快最好的手段把所有的矿体探清,以防止在採矿过程中由于地質情況变化而影响生产。因此这项工作是矿山地質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一、探矿摆布的依据探矿工程的摆佈是在詳細勘探的基础上进行的,摆佈的依据如下: 1.整个工程的摆佈应根据采矿进行的順序及生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矿生产探勘工作,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与苏联专家帮助下,取得一定成绩,给矿山生产提供足夠的工业矿量。但目前地质人员本身对生产探矿工作及探矿工程布置,还存在一定缺点,现提出与同志们商榷。生产勘探工作是矿山进入生产时,在地质勘探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矿量极别,为进行开采准备提供地质资料的一个步骤。所以生产勘探工作进行的好坏,对矿山生产是有直接影响的。生产勘探及地质勘探两个  相似文献   

6.
地质勘探工作是矿山建设的基础。地质勘探时所掘进的各类探矿巷道,不仅是圈定矿体几何形状、确定矿化程度、提交储量的重要依据,而且这些坑探工程,如果布置合理,也能为矿山开拓工程所利用。所以,在布置坑探工程时考虑采矿时利用,这对节约矿山开发基建投资、加速矿山进程与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是很有效益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保矿山开采设计在基本建设时期能正确地顺利地付诸实现,在矿山开采设计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基建探矿设计.基建探矿与地质勘探不同,它是在地质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开采设计,进一步进行的探矿工作,以充分保证开拓和采准工程的正确进行.基建探矿与生产探矿也不同.它是在矿山开始建设起,直到移交生产前为止的基建时期内所进行的探矿工作.矿山基本建设一结束,基建探矿工作也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8.
郑锡臣 《地质论评》1983,29(5):461-461
矿山生产探矿是在矿床经过详细勘探以后进行的。做法是除了安排专门探矿工程以外,还可以利用生产准备的开拓、采准、切割各阶段布置的工程进行。以采场为单位而言,采准地质资料是第一次圈定资料,回采地质资料为第二次圈定资料。本文对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所属的几个采用中深孔落矿方式进行回采的坑下开采矿山,综合分析了这些矿山多年总结出来的采场矿体二次圈定工作的成  相似文献   

9.
利用旧坑道或开采坑道的水文地质资料,在相似的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下,对将来开采坑道湧水量的比拟,可视为较可靠的方法;有时不布置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试验工作(如抽水、注水等),而仅用坑道水文地质观测的资料,即可满足矿产储量勘探报告中的水文地质要求。所以说,收集坑道水文地质资料,对实际工作,节省国家勘探资金具有很大的意义。在此仅将土贵鸟拉矿区在地质勘探中,根据专家建议,来布置专门的水文地质试验工作,而仅利用坑道水文地质资料来满足最后提交的矿产储量报告为  相似文献   

10.
矿山生产探矿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一整套多快好省的勘探方法,探明供开采的矿量.为此,要在矿床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工程综合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设计.采用坑探和岩芯钻探进行综合勘探是符合我国金属矿山地下探矿和开采的具体要求的.经过几年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用人造金刚石小口径岩芯钻探作为矿山辅助探矿手段比完全采用坑道掘进探矿具有一系列优点: 1.矿体揭露点多,由30米加密控制到10~15米,有利于控制矿体边界、降低矿石损失和贫化. 2.平均台班进尺5米以上,平均时效1.87米,比坑探提高四、五倍,从而加快勘探进度. 3.岩(矿)芯采取率平均80%以上,有时达  相似文献   

11.
钟鹏如 《探矿工程》1986,(5):59-62,56
地质普查找矿过程中,利用坑道探矿也是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地下坑道,对金属矿的初查、详查及其他矿种的开发勘探,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探矿坑道,充分发挥探矿坑道的作用,提高地下坑道的利用率,便成了地质勘探设计和坑探施工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坑道掘进过程中,碰到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层是常有的事。当然,也有多种掘进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这种地层。问题是在不同的探矿阶段,坑道的使用目的和价值有所不同。就是碰到同一破碎带,其处理方法也会因探矿阶段的要求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一、坑探在探矿工作中的作用坑探是加速取得地质成果,提高地质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地质人员除了用它揭露地表,验证物化探,配合钻探弄清矿体产状,求得储量外,在稀有金属、分散元素及不规则的矿体勘探方面,仍是一种主要手段。它的特点是能够直接观察现象和矿体产状,取样方便准确,有些探矿坑道,可提供采矿利用,起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勘测量工作要求,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解决界址点实测值与探矿、采矿许可证范围坐标不相符问题.避免越界探矿、采矿、越层开采,就如何提高井口点坐标测量精度问题提出看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六五”期间,在地矿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有关科研院校和探矿厂、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地质坑道的掘进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坑探工程的技术进步和加强金、银、汞等贵重、有色金属矿产的普查勘探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一些队的掘进设备不仅能够施工千米以上的坑道,以满足急需矿种深部勘探的需要;而且可以承包一些断面较大的矿山、水电与交通隧道工程。如浙江、湖南、云南、四川等局探矿工程队和地质队,去年以来使用“三车一机”承包了多处坑、隧道工程,并且取得了较施工勘探坑道更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其原因,据我们了解,  相似文献   

15.
探矿与开采相结合,是按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在矿区开发过程中正确处理探矿与开采衔接关系的有效方法.通过"探矿-开拓"、"探矿-采准"和"探矿-回采"的密切结合,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平行交叉作业,可以克服传统做法中由于割断探采之间内在联系而造成的危害,多快好省地完成矿山建设和生产任务.某铜矿早期开拓的两个中段,虽然有C_1级和B级储量为设计依据,但由于没有实行  相似文献   

16.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局探矿工程,随着地质工作及勘探事业的发展,数量上和工艺技术水平上均得到了发展。建国以来,我局承担过本地区许多大中型矿区的勘探及水文、工程地质勘探,钻探累计进尺达数百万米,坑道工作量亦达数十万米。  相似文献   

17.
我队六分队在石灰岩地区施工,矿区产状复杂,勘探网度20×25米,探矿手段主要用坑道工程,工作量多,掘进速度慢,费用高,1975年开始采用坑道钻探配合坑道掘进,将部分坑道工程改用坑道钻探,控制、追索水平及深部矿体及含矿带,从而加速了普查勘探速度,改善了施工条件,降低了费用。已施工的23钻孔,进尺1519米,最深孔100.54米,平均台月效率289米,岩矿心采取率80%以上,符合工程质量要求,与坑道成本比较(见表1)节约资金20多万元。实践证明,坑道钻探配合坑道掘进进行矿床普查勘探工作,提供了一条多快好省的途  相似文献   

18.
探矿工程是地质矿产勘查、工程勘察工作直接取得地下实物资料的唯一方法,是施工各种工程基础、各种隧涵洞、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治理等工程的重要方法,同时钻孔(井)、坑道为获取地质信息、观测深部地壳、开采(固、液、气体)矿产提供通道。我国探矿工程已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沅陵县沃溪矿区危矿项目ZK9103、ZK7304孔揭露到鱼儿山V1脉底部V6蚀变层位,为缓解鱼儿山资源开采危机,运用地表立钻和坑内立钻相结合的探矿手段先控制V6脉主要工业矿体推测资源量、赋存平面位置与标高,再结合现有坑探工程现状,布置坑内反斜井+底板穿脉大巷+顺层底板斜井进行深部开拓与沿脉坑探工程探明和扩大可开发资源储量,达到了很好的探矿效果,延长了鱼儿山矿山服务年限。并建议在十六棚公、红岩溪、粟家溪等矿段的相应勘探线扩展探矿,进一步扩大底部V6盲脉的资源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0.
库捷尔泰矿床是典型的水成铀矿床,赋矿主岩为砂岩,矿体呈卷状,两翼矿石局部地段难以开采,因此开采评价时,必须区分矿体与围岩的渗透性,以确定开采有利地段,便于确定开采方法及布置开采工程.本文从该区A号勘探线含水层渗透性测试结果入手,对整个含水层各细层逐一解剖,划分出该勘探线开采有利地段,为地浸法开采铀矿资源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