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以北地区东线引江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1990年完成后,长江之水将被引至黄河南岸的东平湖,设计入东平湖的流量为50立方米/秒[1]。第一期工程完成后,要不要扩大调水规模,把江水北送过黄河?江水调过黄河以后环境后效如何?引江穿黄与黄河水沙资源利用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关系到南水北调东线第二期工程的规划与最终调水的规模,本文从黄河以北地区的现实情况出发,对几个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9,(8):45-45
作为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一期工程自2002年12月27日和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以来,目前已经全面铺开,进展顺利。根据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东线一期工程原定于2007年通水,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  相似文献   

3.
俞澄生 《地理研究》1985,4(2):89-94
南水北调是为了改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局面的一项重大工程措施。现已初步归纳成三条引水线路方案。西线引水入黄河上游供西北地区用水并增加黄河水量;中线和东线共同供水黄、淮、海平原。目前东线第一期工程已动工兴建;中线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已初步确定先行从长江上游的雅砻江调水40亿m3至黄河上游的洮河,经洮河至刘家峡水库后入黄河干流。本研究从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新增水资源量入手,结合新提出的黄河干流甘肃段的新型水土格局(即“弦弧”两支主要输水路线下),重点对新增水资源量的利用进行思考,并分析了新型水土格局下新增调水对黄河干流甘肃段、西北内陆区石羊河流域、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和宁蒙灌区等受水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水资源稀缺地区输调水资源可持续合理利用,可为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景华  杜伟 《地理研究》1985,4(4):84-91
本文讨论了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污染的产生及其对调水水质的影响,同时对调水区域内工业排水与治理经济模式和湖泊水生经济系统的最优化分析进行了探论.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实施后对周围环境有很大影响。因而,在前期研究中,必需搞好对环境影响的分析与预测,其中主要有:调水对环境地质影响、调水对水环境变化影响、调水对土壤盐渍化影响,以及调水对诱发地震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7.
刘昌明  杜伟 《地理研究》1985,4(3):81-88
本文根据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指标与水量平衡原理,提出了统一需水与环境要求的跨流域调水水量分配的系统分析模型,并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为例,展示了地理系统分析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吴险峰  陈庆伟  王冠  田巍 《地理学报》2023,(7):1731-1743
中国水资源呈现北缺南丰的空间分布格局,跨流域调水是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分配具有重要作用。从方案构想初步提出到一期工程建设完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历时70余年,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等关键问题被深入研究,一系列关键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助力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规划建设。2014年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工程由宏伟构想变成伟大工程,从科学研究进入工程实践阶段,通水9年来,工程综合效益不断彰显。本文系统梳理了南水北调工程几个重点领域的系列科研成果,全面总结了优化水资源分配格局、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南水北调工程的实践成效,并对后续工程建设运行提出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实施后可能引起黄淮海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是从长江下游江都抽水站抽水,大致沿大运河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至东平湖,输水干线长646公里(见图)。1990年工程完成后,预期提供苏北、皖北、鲁西南工农业用水,可提高现有2100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增加旱改水的面积400万亩,使水稻种植面积扩一大到1400万亩,水稻灌溉保证率提高到90-95%,旱作物灌溉保证本提高到75%增加工矿供水7.34亿立方米[1]。此外,还可为航运与水产的养殖提供水源。  相似文献   

11.
西线南水北调是在青藏高原东部,长江上游干支流河谷中,修筑高坝,开凿隧洞或修建明渠,把长江水调到黄河流域,是解决黄河水源不足和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为了创造开发西北地区的条件,经研究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要求一九八八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一九九○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报告;‘八五’期间继续完成  相似文献   

12.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的人教社编著的初中《地理》第三册第六章第二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在《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一框中有这么一段:“南水北调工程,计划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这项工程规模巨大,有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目前正在研究规划中。”  相似文献   

13.
由水电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和长办联合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成果讨论会”于1986年4月14日至19日在石家庄市举行。会议就中线供水区水资源、汉江水资源和引汉水量、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规划、引汉总干渠地质勘探成果、初期引汉规划、引汉水源水质及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输水沿线水资源保护问题、初期引汉综合经济效益分析等成果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关于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认识和要点:1.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方案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其供水范围,两者相互配合,不能取代.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工程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调水工程。随着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由不确定性问题引起的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工程运行的风险分析也摆在管理者的面前,如何识别、评估、降低和控制风险的发生成为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次将贝叶斯网络理论引入到南水北调综合风险分析中,选取东线工程宝应抽水泵站为研究对象,利用贝叶斯网络推理功能得出宝应站运行综合风险发生的概率为0.025%,风险发生的等级为"较低"。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得出在影响综合风险的因素中,泵站的管理维护状况条件改变时,综合风险变化最大,因此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水量平衡不仅是调水方案与规模的依据之一,而且也是予估自然环境将来变化的基础。实现南水北调,首先会引起地区水量平衡状况的直接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其他环境生态因素与之相适应的某种变化。最后将构成对整个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调水影响的性质和范围来看,水量平衡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种地区:1.引用区,水量平衡变化的范围主要是在引水口以下的流域,东线是在长江三江营以下地区,中线是汉江丹口以下地区。实行调水以后,水量平衡要素中的径流项减小;2.输水区,指引水通过的输水渠道与蓄水体。实现调水以后,渠道两侧地区土壤包气带充水、地下水补给加大。对于输水通过的蓄水体,如湖泊、水库等,其原来的水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同调水规模对汉江中下游影响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沈大军 《地理学报》1998,53(4):341-34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重大战略措施。但调水将给汉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及用水带来一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丹江口水库不同调水方案对汉江中下游水位、流量及灌溉和航运的影响,并提出补偿工程措施。调水60×108m3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较小,可基本不予补偿;调水150×108m3的影响稍重,但对航运和灌溉用水的影响不大,适当补偿可以解决;调水230×108m3对汉江中下游水位流量及用水的影响十分严重,必须全部渠化并修建江汉运河。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区域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其目标是开发西北,发展中西部经济。本文介绍了西线调水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历史地理与环境演变,对若干典型地区作了重点分析。同时,通过区域工程信息系统的建立,评述了西线调水工程与区域的持续发展,并以雅砻江调水45亿m3的效益模拟分析为例,研究了其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线南水北调概况与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指出调水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好坏双重影响。但总的说来,绝大多数地区利远大于弊,仅极个别地区利害“均等”存在,甚至是有害无利。作者认为,不论何类地区除采用必要的工程措施外,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产布局是水资源合理利用、调水区域经济发展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杨桂山 《地理研究》1992,11(2):68-76
本文通过长江口实测氯度与流量和潮位资料的相关分析,预估了未来河口水质的变化。计算表明,当大通站下泄流量不足13×103m3/s时,未来东线调水及海平面上升,将使长江口南支河段水质严重恶化;三峡水库建成后,枯季1-3月增加下泄水量虽可抵消东线调水的影响,但在水库蓄水的10月遇枯水年分,水质将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20.
以达曲为例,利用朱倭站1961~1996年的水文资料及东谷站的降水量资料,分析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径流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变率为0.24℃/10 a,36年共上升了0.864℃,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线性变率为+2.78 mm/10 a;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冬及非汛期降水逐年增加,其中年平均降水气候倾向率达+5.2 mm/10 a;调水区达曲的年平均径流及春、秋、汛期、非汛期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以春季和非汛期尤为明显。虽然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但这不是影响径流的直接因素,其增量还不足以抵消降水对径流的增加,降水是影响调水区径流量多少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