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烤烟是楚雄州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冰雹灾害每年都要给全州的烤烟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楚雄州自2001年开始应用人工防雹技术进行大规模烤烟人工防雹工作,有效地减轻了冰雹给烤烟生产带来的损失。如何对其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定量的评估,是人影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通过对我州规模化地开展烤烟防雹前后烤烟遭受冰雹灾害损失情况对比,应用区域回归分析、天气回归分析及局部个例分析等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我州的烤烟人工防雹效益进行评估,计算出符合我州实际的烤烟防雹效益值,其方法对其他地区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晋宁区2009—2018年6—9月烤烟种植冰雹灾害、受损情况及各种气象资料,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冰雹灾害风险评估的相关理论,构建由致灾因子危险性、烤烟种植易损性、孕灾环境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风险指数模型和风险区划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和风险指数,并利用GIS技术进行栅格图层计算得到晋宁区冰雹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晋宁区冰雹灾害风险东西部高、北部和中部低,沿山地带和山区高于平坦地区,晋城镇南部、双河乡和夕阳乡山区冰雹灾害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根据区划结果,提出了人工防雹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川西地区一次人工防雹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防雹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冰雹引起的气象灾害,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对冰雹云的物理过程进行影响,实现防雹活动。本文对雅安市汉源县2016年5月6日发生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人工防雹作业,通过分析人工防雹作业前的天气背景,作业情况和冰雹实况,以及利用雷达、卫星、雨量来分析防雹效果,并对如何提高本地防雹作业效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5年5月30日延安地区遭受特大冰雹袭击,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通过各县灾后调查发现,采取不同的防雹作业方法,其防雹作业效果也不同,洛川县采用的防雹作业方法使受灾损失达到最小。利用洛川县711数字化天气雷达的探测资料,对这次防雹作业过程作个例分析,总结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人工防雹成功的关键是要抓住有利时间,采用合适的作业方式,要有充足的用弹量,才能起到防御冰雹的作用,提高防雹作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重庆冰雹气候特征及人工防雹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向花  廖代秀  李轲 《气象科技》2010,38(5):620-624
利用重庆34个县1960—2004年的气象志、县志资料及1980—2004年的MICAPS资料,对重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环流背景、冰雹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重庆冰雹在空间上存在东多西少的特征,东北部山区是冰雹频发地;近50年冰雹具有"少—多—少-多"的非均匀周期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增多;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分布,高峰期为4—5月和7—8月,6月相对较少;重庆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分为3类,即低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西北气流型是主要影响系统,约占62%。给出了重庆主要冰雹路径图并提出了人工防雹的对策建议,以提高人影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延安市冰雹时空分布及灾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延安市2011—2020年13个国家气象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各县区防雹作业点收集的冰雹资料,对延安市冰雹时空分布及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市2011—2020年每年均有冰雹出现,年均冰雹日23.2 d;冰雹主要出现在6—8月,占总冰雹日数的75%,7月最多;15—18时为一日中出现冰雹的高峰时段;冰雹直径主要在10 mm以下,最大冰雹直径为60 mm;冰雹落区离散性强,单个冰雹日主要以影响1~2个县区为主,占总冰雹日数的63%。1日内影响范围涉及11个县区的仅有1次;冰雹日以出现1 d为主,2016年连续11 d出现冰雹天气过程,期间有10 d造成雹灾,属历史罕见。宝塔区、黄龙县、洛川县、富县、延长县、宜川县为冰雹多发地带,也是雹灾多发区。全市冰雹成灾率为50.0%;4—10月均有冰雹灾害发生,9月成灾率最高;10 a间因冰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30余亿元。  相似文献   

7.
张菡  刘晓璐  房鹏 《气象科技》2016,44(3):468-473
以四川烤烟主产区冰雹灾害为研究对象,将烤烟气候适应性特征和自然灾害系统论相结合,利用冰雹频率、DEM高程数据、下垫面类型以及农业经济数据等资料,构建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抗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建立四川烤烟主产区冰雹灾害精细化风险评估模型并计算风险分布指数,借此将攀西烟区划分为由高至低的5个风险区域和1个不适宜种植区。结果表明,安宁河源头河谷地区、雅砻江下游流域以及攀西地区南部的河谷低山区和丘陵区冰雹灾害风险处于较高水平。评估结果为区域烤烟种植结构调整及冰雹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冰雹监测、预警及防雹指挥业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冰雹监测、预警及防雹指挥系统包含西北地区冰雹致灾因子数据库、西北地区冰雹天气监测系统、冰雹天气预警系统和防雹指挥系统等。该系统在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遥感、闪电监测等新资料,以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技术为主要手段,建成了功能强大、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的开放式冰雹监测、预警及防雹指挥平台。系统具备较好的业务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本文着重介绍该系统的功能和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9.
以1986~2015年盐源所在的攀西地区20个县(市)地面冰雹观测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烤烟关键生育期冰雹频次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的多元回归方程,结合盐源县烤烟观测资料和2016年社会经济数据,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烤烟不同生育期的冰雹频次、烤烟播种率、地形、农村经济、土地覆盖等作为区划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盐源县烤烟冰雹灾害的风险区划模型,基于GIS技术完成了盐源县烤烟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对于盐源县农业用地区域,烤烟冰雹灾害风险等级以中、高等级为主,低风险区域面积较少。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6—2013年新疆主要冰雹多发地区及新疆总的年冰雹灾害面积资料,依据所选地人工防雹业务发展关键历史节点,确定其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年份。采用Welch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以年冰雹灾害面积作为统计变量,对所选的新疆主要冰雹多发区,以及新疆总体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前后的显著性进行评估分析,以得出新疆重点雹灾区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后,阿克苏地区防雹减灾效果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在显著性水平α=0.01时,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面积15 062.9 hm~2,相对减少43.14%,按农业生产值计算,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损失28 109万元,年平均挽回农业生产值损失3.49%,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6;利用区域回归分析法得出,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面积23 802 hm~2,相对减少54.5%,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造成损失44 417万元,年平均挽回农业生产值损失5.51%,年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10,显著性水平高达0.01;奎玛流域和伊犁河谷地区显著性水平均为α=0.2,未达到0.05的临界值,因此显著性一般;新疆总体防雹减灾效果显著性水平α=0.05,减灾效果显著。在显著性水平α=0.01时,新疆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面积3 374.3 hm2,相对减少4.1%,换算成农业生产值,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损失6 663.6万元,年平均挽回农业生产值损失0.09%;兵团博乐垦区和五家渠垦区防雹减灾效果显著度均为α=0.05,减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南阳市冰雹天气过程和人工防雹作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0-2003年南阳市出现的70个冰雹天气过程资料,分析了冰雹分布的特点、源地、移动路径和出现冰雹天气时的天气图、探空及雷达资料.结果表明:西峡、内乡、邓州、唐河冰雹发生较多,冰雹天气多出现在4-8月,在13:00-22:00时段内发生的冰雹约占92.4%;降雹天气形势有西北气流型、低槽(低涡)型、西南气流型;当T850-400>36 ℃,08时0°层高度H0≤4817m, T地面-400≥42.4 ℃或39.6 ℃≤T地面-400<42.4 ℃且T-TD<3.5 ℃,地面总温度Tσ≥60 ℃时可作为冰雹预报的条件.冰雹云团的雷达回波特征为组合反射率因子≥60 dBz, 回波顶高≥11 km, 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30 kg/m2.  相似文献   

12.
一次冰雹天气特征及人工防雹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内蒙古气象》2011,(6):41-42,55
利用天气学、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及天气预报经验对2011年8月23日发生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冰雹天气发生时雷达回波中反射率因子强度达到65dBz,有多个回波强核组织在一起,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达到55kg.m2.天气图表现为前倾槽及上冷下暖不稳定对流区,地面为蒙古气旋南压到鄂尔多斯。当上述特征值出现时,可以发布冰雹天气预警,制定防雹作业指挥方案,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分析沂源县1959~1998年的降雹特征及主要天气系统,根据雹云移动路径。对人工增雨防雹炮位进行科学布设,制定了相应的防雹作业流程,作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1-2005年三门峡市冰雹天气过程资料,分析了冰雹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本站要素指标及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表明:渑池县降雹次数最多,灵宝次之,卢氏最少;降雹集中在4-8月,13-19时降雹几率最高.三门峡降雹的天气形势主要有蒙古-华北冷槽、冷涡型和西北气流型.受上述天气系统影响时,500 hPa有冷平流,若地面连续2~3天增温增湿,有可能出现冰雹天气.此外,雹云雷达回波强度>50 dBz,云顶高度>10 km,云顶温度<-40℃,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有明显的跃升.是降雹的前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一次高炮人工防雹作业的分析研究,以降雹雹谱资料及雷达回波为依据,提出了对强降雹天气过程人工防雹的新思路,并依据收集到的地面降雹雹谱资料,客观地分析了人工防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阿克苏地区雹灾特征及其防雹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新疆1951—2007年1870条雹灾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二阶主值函数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对防雹前后(以1978年和1990年为界)趋势系数进行比较,分析防雹效果。用Mann-Kendall法进行突变分析,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其振荡周期发现,阿克苏地区雹灾损失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之后开始减少。雹灾受灾面积、雹灾次数分别在1972年和1976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受灾面积和雹灾次数存在10~12 a和15~17 a的周期,雹灾经济损失存在5 a和8 a左右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阿克苏地区形成大规模综合防雹体系以来,防雹效果显著,平均每年雹灾受灾面积实际减少趋势为2.6%,经济损失实际减少趋势为4.4%,雹灾次数实际减少趋势为6.2%。  相似文献   

17.
昭苏垦区冰雹发生规律及防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农四师昭苏垦区冰雹发生规律和成因,并提出了人工消雹作业的雷达回波指标和作业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大连市人工防雹决策指挥系统在大连的人影业务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例举2012年6月7日的一次降雹天气过程,介绍了系统业务功能以及实时指挥防雹作业的技术流程,再现了系统对雹云初始回波、雹云类型的自动判别,以及作业预警、决策和作业方案量化输出等技术环节和实时科学作业指挥过程。通过系统运行和科学作业指挥,有效地抑制了雹云的发展,同时避免了盲目作业带来的炮弹的损失和浪费,起到了防雹和增雨的综合效果。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呼和浩特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一是云水、雨水比含水量高值区可以反映出冰雹的生成位置,云水、雨水、雪水比含水量快速减小可以反映出冰雹云已经发展旺盛。霰粒子快速增长转变为冰雹,为冰雹云发展强盛贡献了主要力量;总含水量增长促使了冰雹云的发展变强。二是冰雹云生成前期及初期,在7km高空有强的风速辐散促进地面的辐合上升;冰雹云发展强盛时,强劲的上升气流促使7km高度的风速由辐散转为辐合。三维冰雹云模拟结果可为呼和浩特地区冰雹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