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曹俊  郭建强  宁志中  陈斌  彭东 《四川地质学报》2020,40(1):169-172,176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和我国陆地三级阶梯中的一、二级阶梯之间,由于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所形成的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等自然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地质景观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按2017年底发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方案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四川省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特色与亮点,为此,在充分研究国标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规范以及全省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特色,依据资源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主要分类原则将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划分为8亚类34基本类型,其中前者4亚类21基本类型、后者4亚类13基本类型,与国标相比,取消了四川没有的海面1个亚类及其相应的3个基本类型以及不便于识别的垂直自然带1个基本类型,划分的基本类型与国标一致的有16个、修改完善的有7个、新增加的有11个。对四川景观资源分类方案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2.
姜伟  巩鑫  梁琼  袁睿  张世帆 《贵州地质》2019,36(3):274-279
荔波地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且降雨量丰富,具有形成地质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地质及外部条件。荔波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地质景观旅游资源单体特别丰富。通过贵州省荔波县旅游资源大普查,对荔波县下属8乡镇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全方面、全领域调查和研究,共新发现单体1 106个,其中入级单体856个,涵盖除康体养生旅游类的11个主类。优良级(三级及以上)资源单体共132个,占入级单体总量的15. 42%,主要为地文景观、建筑设施、水域风光、乡村旅游及生物景观等大类。其中地文景观及水域风光入级资源单体共计381个,占入级单体总量的44. 51%;优良级资源单体79个,占优良级单体总量的59. 85%。本文以大普查成果为基础,重点对荔波县地质景观资源单体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为后期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实事材料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孟囤河位于四川理县上孟乡境内,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和自然环境,铸就了丰富的景观资源.近年来,笔者参加了<理县孟囤河自然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规划>项目,对其景观资源的分布、特征、成因、组合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划分出2大类、6亚类、16小类.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初步评价,并从旅游项目产品、旅游线路、解说系统、形象策划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4.
桂林地质遗迹景观是桂林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梳理了桂林6区10县1市共17个区域内的312处地质遗迹景观,划分出3大类,9类和20亚类地质遗迹景观类型;景观具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特色突出,品质极高,分布广泛,相对集中,地质旅游价值大等7大特征,采用直接认定法与专家打分法对地质遗迹景观质量进行等级评价,结果显示,桂林有7处世界级景观、32处国家级景观、105处省级景观、168处省级以下景观。桂林地质遗迹景观数量、类型、质量等级在各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文章提出建立统一的保护体系、统一的管理监督机制、桂林地质遗迹景观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桂林地质遗迹景观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景观价值和功能的认识等5大保护策略;以及保护性开发、同类景观有序性开发、特色性开发、多元性开发、不同等级景观分级开发等5大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拟建四川昭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较为丰富,类型多样,主要沿省道S307、S208呈带状分布,计有7大类15类17亚类84处地质遗迹景观,最具特色的是央摩租乡小龙足迹,其大小不足3cm,全球只发现于四川峨眉、山东莒南、韩国南海岸,是国内第三例、世界第四例最小的兽脚类足迹,并且央摩租的小龙足迹与大型足迹共存还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对研究恐龙足迹组合,恐龙古行为学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85-87
基于资阳市雁江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依据《四川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标准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对资阳市雁江区旅游资源进行特征总结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资阳市雁江区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8个主类、21个亚类、75个基本类型,分别占标准中主类的100%、亚类的80.8%、基本类型的57.3%。查明全区旅游资源1037个,其中优良级(三、四、五级)旅游资源186个,占17.9%;普通级(一、二级)旅游资源851个,占82.1%。雁江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为:数量较多、类型丰富、优良级资源少。雁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呈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景观区可分为保和生态康养景观区、城市主题文化景观区、丰裕宗教文化农业观光景观区、临江-老君人文景观区、沱江自然生态景观区、丹山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区、堪嘉-石岭自然与人文景观区等7大景观区。资阳市雁江区位于成渝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旅游资源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开展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对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综述和多次野外考察,依据国土资源部针对地质遗迹印发的最新分类标准,对玉龙雪山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分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评估方法对地质遗迹资源亚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可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水体景观5个大类、9个类、15个亚类;评价因子权重文化属性>自然属性,科研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经济社会价值>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历史文化价值>自然性;地质遗迹资源亚类划分为三级,其中有I级地质遗迹亚类4个、Ⅱ级8个、Ⅲ级3个。总体上,玉龙雪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且保存完整,以河流地貌和构造地质遗迹为主要代表,以冰川地质遗迹为主要特色。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普遍品质高,有极高的科研、科普价值,尤其是地学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玉龙雪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为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中游,富集发育了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在现场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将延安地质遗迹划分为黄土层型剖面、黄土地貌景观、黄河蛇曲群、黄土丹霞等为典型代表的3大类7类12个亚类。这些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黄土高原独有的景观美学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和对比意义。延安丰富的地质遗迹与革命圣地的厚重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系统三者和谐共生,相互辉映,全方位展示了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经分析论证,认为延安建设世界地质公园条件具备,机遇成熟,影响深远,效应显著,并提出建设延安地质公园的构想和推荐方案,并希冀尽快启动相关申报和建园工作。  相似文献   

9.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 18972-2017),调查评价了平武县响岩地区的旅游资源.该区发育有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等七大类型.对其特色、天然条件进行了评价,提出旅游资源详查和规划、打造该区旅游品牌,推进平武县旅游经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帅 《地质与勘探》2018,54(S1):1467-1475
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是以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地貌和山地地貌综合性地质景观区。景观区内地质遗迹和景观类型多样, 共包括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个大类、7个类共20多处地质遗迹景点,总体可划分为5大景区。本文在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就地质景观区内旅游资源,特别是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和田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内地质遗迹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及经济价值,其开发利用将加快南疆和田地区脱贫工作。  相似文献   

11.
《GeoJournal》1983,7(2):99-100
  相似文献   

12.
Mitch Rose 《Geoforum》2002,33(4):455-467
In the endeavour to reveal the politics behind landscape production, cultural geographers often neglect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landscape, namely the question of how: how does the landscape work as both a visual and material space? How does it ‘stick' in the mind and in the world? By relying on concepts such as ideology, hegemony and naturalized discourse, cultural geographers have parried the question by assuming a structur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andscape's appearance in the world and people's everyday consciousness.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account of the landscape's existence. I argue that the landscape comes to appear in the world as it is put to task. This means that the landscape's existence is not founded on its capacity to inscribe or normalize consciousness through its appearance in the world but on the landscape's capacity to be called forth through practice. The argument is elaborated through the work of George Bataille whose concept of the labyrint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groundwork for a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 of what the landscape is as well as how it can be studied.  相似文献   

13.
窦宝仓 《地下水》2011,33(2):144-145
水系风貌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风貌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水系风貌规划的重要性和对实例的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城市风貌规划中水系风貌规划的方法及内容:展现城市风貌的亲水性,满足人们对水的眷恋;赋予水系深层内涵,让水系更具有文化韵味,体现城市风貌;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并对其进行有利的保护,让其成为可持续资源.  相似文献   

14.
论冰缘寒区景观生态与景观演变过程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冰缘区复杂多样的地域环境和分异显著的生物带谱特征,形成了高寒环境条件下特有的景观生态格局和结构。景观异质镶嵌具有三向性带谱规律,并表现出不同方向上景观过渡的渐变和突变差异,在空间上形成4种基本景观结构类型。景观嵌块以环境和干扰类型为主,景观结构简单、粗粒化。景观格局变化速度快、范围大,气候条件变化、各类冰缘作用尤其是冻土冻融条件的改变。是景观生态过程的驱动力,形成特有的冻融生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半干旱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景观格局和生态水文过程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半干旱地区这种联系尤为显著,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尺度效应在两者关系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尺度下两者相互作用机制有很大差异.归纳总结了半干旱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二者相互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干扰、尤其是人为干扰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模型模拟等.以尺度为线索,在斑块、坡面和流域尺度进行展开.最后,提出了半干旱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热点和趋势,包括物理机制、干扰后的恢复机制、模型发展、流域尺度集成及尺度转换.  相似文献   

16.
Remnant lake and stream terraces of the Wadi el Hasa (west-central Jordan) are associated with in situ prehistoric sites spanning > 100,000 years. Eighteen radiocarbon dates from cultural and geological deposits on the terraces facilitate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prehistoric landscape chronology for the southern Levant east of the Jordan Rift. In the eastern Hasa basin, the uppermost of three cut and fill surfaces (>20 m) is linked to massive fossil spring deposits and an early Middle Paleolithic occupation (100,000–70,000 B. P.), suggestive of considerably wetter climates. A later Middle Paleolithic occupation may be synchronous with the emergence of Pleistocene Lake Hasa (ca. 70,000 B. P.). Peak lake levels were attained 40,000 years ago. Dates proliferate after 25,000 B. P. and register recession of Lake Hasa (ca. 20,000 B. P.), an intervening erosional phase, and the initiation of complex humid-desiccation cycles for the terminal Pleistocene—Holocene (17,000–9,000 B. P.). The contemporary Wadi el Hasa channel began aggrading its floodplain after 8000 B. P. and was incised to its present depths 1000–500 years ago. The prehistoric landscape history of the Hasa drainage is broadly synchronous with sequences in the Rift Valley and Negev desert and offers baseline chronologies for the Late Quaternary of eastern Jordan and the Arabian peninsula. © 1994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7.
河南遂平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嵖岈山国家地质公园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类型、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对河南遂平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与国内外典型花岗岩地貌景观进行了对比分析,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①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主要是花岗岩像形石地貌景观,各种形态的花岗岩像形石有100多个。受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矿物成分、结晶程度、球状风化的影响,大多数花岗岩像形石表面圆滑棱角很少,看起来不抽象更形像逼真。②嵖岈山花岗岩体呈岩株产状,分布面积不大,使花岗岩体整体地貌景观精巧典雅看似“天然盆景”。③嵖岈山拔地而起的山与平原接壤的独特地貌地形,让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看起来又非常雄伟壮观。④嵖岈山花岗岩洞穴(石棚)地貌景观众多,洞套洞、洞连洞,洞长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美学观赏价值极高,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美学观赏价值体现在:美、奇、雄、险、幻。认为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特征是因嵖岈山花岗岩为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矿物颗粒结晶比较粗且岩性较均一、岩体内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疏密适中、独特的地貌部位和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的气候条件形成的,是花岗岩地貌显著地带性有力见证。为发现类似的具有美学观赏价值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景观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德兰  曾勇 《江苏地质》2003,27(3):159-163
在界定景观及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基础上,概述了景观地球化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中整体论是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非常规研究方法将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对国内外景观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提出单学科深入与多学科交叉整合发展是2l世纪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发展的趋势,也是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供茂县土地垭观看谷中谷景点及北川青石峡谷景点,并首次提出北川地区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存在.在土地垭见湔江河谷明显的谷中谷景观,即上部横断面呈U形,属冰川槽谷;下部横断面呈V形,属河流侵蚀形成.岷江中段河谷具有类似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