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降水对逆作法施工尤为重要。逆作法施工中通常采用坑内深井井点降水,而在北京王府井大厦工程中充分利用了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大胆地采用了自渗井点降水,取得了良好的降水效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郭加苜 《福建地质》1996,15(2):111-116
杂填土含水层大型深基坑降水,应根据场地的施工环境,采用人工挖掘辐射降水井、引水入基坑的降水方法,并将排水系统修筑在连梁上面,这样可取得良好的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处理西气东输黄河北岸非开挖铺管工程水平定向穿越钻孔断脱事故,需在无帷幕等任何人工隔水条件下开挖一深基坑进行降水.根据场地的岩性组合、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形状、深度和开挖方案等特点,采取了三层环形管井井点降水为主和轻型井点降水为辅的降水方案,克服了工程时间紧、工程量大、提供勘察资料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问题,完成了降水、开挖、管道连接和场地恢复工作,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孙玉 《地下水》2002,24(4):251-253
主楼基础埋深-17.65m,工程场地地下水位-11~12.0m,需降水施工。主楼地基设计为超长砼灌注桩,采用反循环施工工艺。考虑基础施工对降水的要求及结合工程桩供水的需要,降水井分别按两个深度成井。同时,严格控制地下水流失,保证了周边环境的稳定。经建设部批准,本工程荣获2001年国家级文明工地。  相似文献   

5.
系统响应分析在降水入渗补给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常用的利用降水入渗系数法确定的降水入渗补给量不随降水频率等因素而变化的弊端,利用郑州市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长时间观测的系列资料,通过对降水—降水入渗补给量进行系统响应分析,建立了4种岩性、5个水位埋深的年际和月际的降水—降水入渗补给响应函数.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当期及前期的年、月降水量数据,利用系统响应分析法建立的降水入渗补给函数能比较准确地计算相应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  相似文献   

6.
刘来新 《探矿工程》2012,39(4):44-47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在曹妃甸岛上吹填砂造地形成的场地上新建的大型现代化精品钢铁基地。分析了该建筑场地的地质环境情况和常用的基坑支护、降水方法,对该建筑场地上的建(构)筑物的基坑支护、降水设计及方案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30层外商公寓降水基坑范围大、地下室底板深度不同、场地含水层富水性强的特点,采取分期施工、统筹布井、降水井疏密不一、个别问题特殊处理的设计思路,采用“多井、小泵”抽水,控制水位降深、降速的分阶段降水方法,使本次降水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保证了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6,(6)
随着火力发电厂机组容量的增大,单体建筑物面积、基础埋深和地基处理深度加大,工程建设中出现许多超大面积、超深基坑的施工降水问题。根据电力工程建设的特点,查明建筑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计算参数,分析施工降水对周围环境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进行降水方案的优化设计非常重要。结合工程实例对经济合理的布置降水勘测工作量、降水计算方法和降水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评价等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比较经济合理的降水方案及较为实用的方法,经过多项电力工程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钱静 《地下水》2014,(4):40-42
上海宝钢集团建设的加热炉区漩流池,其基坑平面形状为直径约25 m的圆形,开挖深度32 m,场地内承压含水层,水头高度43.50 m,采用深井井点降水,最终将建设场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埋深降低到29.28 m以下,避免了基坑突涌破坏,实现了基坑的安全开挖,采用跟踪法降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辐射井技术在北京地铁五号线降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辐射井降水技术的新突破,特别是双壁反循环水平井施工及沉井和锚喷倒挂壁竖井施工工艺的引进与改进,成功解决了砂层水平井施工易产生“流砂”和施工场地狭小的难题。最后介绍了该技术在北京地铁降水中的应用,以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与处理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针对抽出-处理技术修复污染地下水过程中抽水井抽出效率随时间逐渐降低、抽出-处理技术运行终点(以下简称"抽出终点")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通过评估抽水井抽出效率,以分段、多次优化抽水方案提高抽出效率、降低修复成本、减少修复时间为工作思路,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实现方案优化时间节点选择。以青海某铬盐厂为例,通过建立抽水方案优化时间节点评价指标体系,可定量分析方案优化时间节点,合理确定抽出终点。结果显示:第1次优化结果为抽水井抽出效率在20%~40%时应重新布设抽水方案(P3),即采用原抽水方案抽水100 d后需重新布设抽水井;第2次优化结果为抽水井抽出效率在20%~40%时应与其他修复技术联用(P7),即采用一次优化后抽水方案继续抽水300 d后需联合其他修复技术开展治理。经评估,2次优化可有效提高抽水井抽出效率,使修复时间缩短600 d,相同时间内含水层中六价铬去除率增加8.31%。  相似文献   

12.
基于某单井分层真空抽水综合试验,使用新型分层抽水试验装置,对试验方法进行技术改进,使分层抽水工作省时高效、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将该工艺方法监测数据与常规方法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地层、真空负压对抽水效果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真空分层抽水井管周围渗流场的变化性状。对比试验表明,分层真空抽水工艺方法在提高单井出水量、洗井效果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部分耦合原理,采用TOUGH2和FLAC3D建立抽水引起的三维地面沉降弹塑性模型,模型中综合考虑土体的弹塑性变形特征、渗流-应力的双向耦合作用以及参数的非线性,探讨了持续抽水和脉冲抽水两种抽水过程中地面沉降发展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集中抽水停止后地面沉降会发生回弹,抽水中心沉降量不断减小。由于水平方向存在水力梯度,地下水继续向地下水位漏斗中心渗流从而导致沉降漏斗的范围仍继续扩大;(2)脉冲抽水导致土体的孔隙水压力、渗透系数以及沉降量均呈周期性波动变化,地面沉降会局部回弹,但总体仍随着抽水的持续,沉降量不断增加;(3)在抽水量相同前提下,对比持续抽水与脉冲抽水两种方式引发的塑形沉降量可知,抽水速率小、脉冲式多次开采导致的塑性沉降量较小,持续抽水的抽水速率越小、脉冲抽水间隔越短越有利于控制地面沉降。研究成果为地面沉降数值模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其中算例研究能为抽水条件下地面沉降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waterquality of ten selected wells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pumping test where possible future irrigation projects and land reclamation are concentrate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modification during the pumping test is combined with a change of water type. A hydrogeochemical model is presented for the water quality modification during pumping tests. This model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calcium-bicarbonate, calcium-sulphate, sodium-sulphate and sodium-chloride water families from top to bottom within the water-bearing formations. The existence of these different families is due to the time of pumping test.  相似文献   

15.
油气差异泵吸作用机理探讨——以泌阳凹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发现在差异抬升过程中,深凹源岩区抬升幅度小,凹陷四周圈闭发育区抬升幅度大,差异抬升运动导致源岩和圈闭之间的势能差急剧增大,从而促使油气大规模沿砂体向圈闭充注,这一过程类似于水泵抽水的过程,据此,文中提出了油气泵吸作用和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概念及机理,并以泌阳凹陷为例讨论了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形成条件、主要影响因素及油气差异泵吸作用对油气差异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影响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势能梯度、通道质量和泵源配置及油气运移距离;泌阳凹陷油气分布总体上受成藏运聚系统的控制,在各运聚系统内油气分布受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控制,其中势能梯度、泵源配置及油气运移距离是影响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在每一个大泵(复合泵)内部,通道质量差异是影响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水力压裂现场原位测试试验的破裂压力是计算构造地应力的重要参数。为了探究流量对水力压裂破裂压力和增压率的影响,设计4种不同恒定流量情况的低渗透硬脆灰岩室内大型水力压裂试验,结合声发射监测技术分析不同流量下水力裂缝破裂压力、破坏模式和缝网复杂程度的规律以及流量与增压率的内在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流量越大,破裂压力越高,缝网复杂程度越低;典型压力?时间曲线分为缓慢增压段、急速增压段、稳定增压段和突然下降段;稳定增压段增压率保持不变,压力随时间线性增长,其增压率的大小和流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基于流量与稳定增压段增压率的线性关系,考虑流量因素的Ito理论可以很好地定量解释流量对破裂压力的影响,试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水力层析抽水实验可以高精度刻画非均质含水层渗透系数分布,但野外成本高,需要对抽水试验进行优化.通过构建三维非均质含水层砂箱,开展水力层析抽水实验,探讨不同抽水组数和先验信息对刻画渗透系数的影响.分别利用不同抽水组数和融入42个井段岩心渗透系数作为先验信息,对渗透系数场进行估算,并用以预测独立抽水实验过程,对比估算结果优...  相似文献   

18.
李霞  文章  梁杏  马腾  陈晨 《地球科学》2017,42(5):743-750
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是进行地下水资源计算、地下水污染防控等所必需的基础数据,结合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含水层参数反演很有必要.按照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在江汉平原仙桃市杨林尾镇复兴水厂不同含水层位开展抽水试验,包括深层含水层单孔抽水试验以及浅层含水层中群孔(2孔)抽水试验.对于单孔抽水试验,应用第1类越流系统井流理论进行参数反演;对于群孔抽水试验,推导了特定综合井函数,并利用特定标准曲线匹配法和直线图解法求解了含水层参数.随后利用FEFLOW软件建立了相应数值模型,拟合了含水层参数.结果表明:浅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变化范围为21.66~54.00 m/d,贮水率变化范围为1.28×10-5~8.00×10-4 m-1;深层含水层渗透系数变化范围为1.27~7.00 m/d,贮水率变化范围为3.90×10-6~5.00×10-6 m-1.对于深层承压含水层而言,越流补给量较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抽水试验数据求参,综合考虑了含水层结构,拟合效果好,所得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9.
合理布局抽水井和回灌井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以郑州市郑东新区为例,利用HST3D软件建立水热运移数值模型,优化设计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抽灌水井布局,预测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后对含水层的水热影响。结果表明:介质比热容及渗透率分别对含水层温度及水位影响显著,是较敏感的参数。方案3(3个回灌井垂直天然流向分布且位于抽水井下游)为最佳布井方式。抽灌量900,1 200,1 500及2 000m3/d所对应的合理布井间距分别为50,65,70及75m。相应布井方案的水源热泵系统运行20a,对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仅限于200m×200m的范围,抽水井温度变化小于1℃。  相似文献   

20.
有杆抽油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是国内外采油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示功图的不同形状特征可以反映抽油机的不同工作状态。将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应用于示功图的识别与分类,建立了一个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模型对示功图进行自动聚类,从而实现故障诊断的自动化。应用江苏油田的实测示功图数据进行实验,可以看出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分类能力和泛化性能,是实现油田抽油系统故障诊断的有效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