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河南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河南及邻区1970~2000年全部地震资料的系统处理,发现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经分析认为:在本研究区域内,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异常结束后2年内发生5级地震的概率为0.71;发震地点位于中等地震活动增强中的第一次、最后一次地震震中附近及其50km内的概率均为0.86。其预测效能R值评分为0.58。中等地震活动增强活动可以作为预测5级以上地震的一种中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西部中等地震平静作为6.5级以上强震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970年以来的6 5级以上强震,对其震前周边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表明,88%的6 5级以上强震前震源区及附近区域ML4 0~5 0级中等地震呈现出大面积平静现象。研究认为平静-发震为该区强震的主要发震模式。平静时段以6~15个月为主,平均为10个月左右。强震发生部位在平静区内部者居多,其余位于平静区边缘地带。该异常特征可以作为未来强震时间、地点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薛丁 《地震》2003,23(4):71-76
1996 年包头西6.4 级地震前, 在震中西部临河盆地出现了显著的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和丛集异常, 而且中等地震活动在时间上也表现出了集中的特征。其中5 次中等地震强烈有感, 引起了地震学者高度的重视, 这是一次显著的地震活动中期异常。但是, 主震是在距离异常区200 km 以外的地方发生, 造成了震前地点预测误差较大的问题。文中详细描述了这次中等地震活动异常的情况, 并且通过震区地震地质构造条件分析, 探讨了主震发生在距离异常区较远的原因, 这对今后地震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谢健健 《华南地震》2011,31(3):134-139
通过对2010年10月24日太康ML5.0级地震前的资料进行回顾研究,认为在这次地震前,存在区域中等地震活动增强、ML≥2.0级弱震空区、弱震条带、地震平静及霍山地震后窗口高频次异常等异常图象.它又一次为该区对中等地震的监测预报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曾新福  吕坚 《地震》2016,36(3):116-124
对华东南地区1970年以来5.5级以上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间图像进行了分析, 发现震前多有不同程度的地震条带、 空区或增强异常出现。 所研究的9次地震中, 有4次震前出现了地震条带异常, 3次出现了地震空区异常, 4次出现了地震活动增强, 出现2种以上异常的地震有4次。 条带、 空区与主震的相对位置表明, 主震发生在条带内部的比例与边缘及外侧相当, 主震全部发生在空区内部。 条带、 空区相对于发震断层走向的角差小于30°的比例分别为33%和60%。  相似文献   

6.
中等地震活动增强作为强震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焦远碧  丁鉴海 《地震》2000,20(2):15-19
通过对(1990~1996年)发生在我国大陆及边境地区24次6级以上地震的分析研究表明,80%的强震主震前在震源区及附近有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过程。异常表现出共同的基本特征,即长期平静→增强活动→震前平静→发震。震前平静至发震大约经历几个月到2年时间(平均10个月左右),可以作为中短期地震预报判据。用岩石蠕变声发射实验来解释这一现象,可把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看作是稳态蠕变阶段后期发生的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7.
山西地震带历史地震序列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美煊 《地震》1993,(5):40-46
在工程地震工作中需要知道某地震带或某地区未来100年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以便适当选择历史地震的统计时段,从而得到和地震活动水平相适应的不同潜在震源区的各级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 本文利用极值理论、最大熵原理、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莫尔纳方法和伯努里模型方法计算了山西地震带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平均重现期大于等于某级地震的个数和发震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山西地震带未来百年内将发生≥6.0级地震3次,发震概率为0.94左右;将发生≥6.5级地震1—2次,发震概率为0.84左右;有可能发生≥7.0级地震,发震概率为0.53左右;发生≥7.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发震概率为0.32左右;发生≥8.0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发震概率为0.15左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滇南11次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前兆异常指标的分析,用地震频度来描述区域地震活动的稳态或非稳态状态,用空区、条带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用预测指标权重集成信度值作为时间的判定依据.结果显示,4级地震显著平静超过700天之后3级地震频次活跃(半年超10次),是滇南发震的一个显著特点.地震空区、条带在滇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  相似文献   

9.
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薛艳  宋治平  梅世蓉 《中国地震》2005,21(3):311-319
通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大震前不同时空尺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分析发现:①大震前10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深源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现为频度增多、强度增大、震源深度增加等,特别是震源深度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大(即地震集中分布在500~689km深度间);同期,苏门答腊岛及其附近肘≥7.0浅震活动也异常显著,形成长约1000km、宽300km的集中区。②震前1年全球肘≥7.0地震活动出现明显的平静一密集现象,且在密集阶段强震沿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呈带状展布;这时主震震源区附近出现5级地震空区。③震前半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的东、西两端先后发生2次7级以上深震,其中1次发生在罕有深震活动的苏门答腊岛。④震前3天,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上4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展布。⑤震前4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火山活动增强,特别是震前1年火山活动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窗口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弱震活动资料筛选出3个具有中短期预报效能的地震窗口,分析了Ms≥5.0地震前各个窗口的异常特征,提取出半定量的中短期预报指标.即:在中强地震前80%的异常出现在地震前1~6个月,以中心异常出现时间向后推1~6个月作为预测的发震时间;异常幅度与未来震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对于7级以上大地震,古浪窗的显异常主要对应边界水平剪切走滑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舟曲窗和乌海窗的显异常主要对应活动块体内部挤压逆冲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而5~6级的中等地震没有明显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顺义地震的序列特征、地震活动与加卸载响应比等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认为顺义的地震为一次非前光性震群;震前存在地震条带、3级以上地震东移、南北向小震条带、响应经异常地震活动异常以及以顺义板桥水位为主要的破年变等前光异常,这些前光异常的时空演化过程表现出与中强地震类似的具有一定力学基础的三阶段特征,这些结果对北京及邻区的中等以上地震的预测研究与短临跟踪工作都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一带5.7、5.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地震活动特征、流体和形变动态变化和预测指标分析发现:地震前4级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出现小震活动空区;前兆异常开始于震前1年左右;短期异常有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现象;临震异常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在震前一周内。对该地区5.0级以上强震的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乌恰5.7级地震前喀什-乌恰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地震学参数异常过程。研究认为,5.7级地震发生在1996年9月以来形成的喀什西南4.0级以上地震空区的边缘,此次地震的活动间隔时间为1980年以来之最;震前有6项地震学参数空间扫描和5项地震学参数时间进程存在中短期异常;震前3级地震活动强度有多次起伏。  相似文献   

14.
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具有活跃—平静交替活动特征,活跃幕内5级以上地震自然发生概率显著升高。通过收集华南沿海地震带活跃幕内5级地震的震前异常研究成果,分析5级地震前的测震学和地球物理异常共性特征,总结提炼预测效能较好的中短期核心指标。在此基础上开展震例综合分析,提出“华南沿海地震带处于地震活跃幕—出现显著的中短期异常—各类异常具有较好的协同性和配套性—测震和地球物理均出现短期异常”可作为判定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进入短期阶段的预测策略。满足以上四个条件时,预示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短临跟踪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莎  袁媛  阎春恒  向巍 《华南地震》2022,(4):145-152
对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小震活动增强开展分析,总结提取震前的小震活动增强的共性特征,并给出了震前小震增强跟踪策略。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较显著小震活动增强现象,小震活动增强可作为华南内陆震情跟踪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震前小震活动以增强—平静—发震为主,1970—2010年和2011—2021年5级以上地震前分别出现ML≥3.0和ML≥2.5地震集中增强,且至少发生一次ML≥4.0地震;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5级以上地震的优势发震时段是增强结束后6.5个月内,东南沿海地震带东段和右江地震带为19~33个月内;目标地震一般发生在地震集中增强/活跃区及周边地区;今后应加强华南内陆ML≥2.5地震集中增强/活跃及其时空演化现象的跟踪研判。  相似文献   

16.
选取1970年至1999年晋冀蒙三省交界4次中强地震事件,进行地震视应变演化分析。得出,地震视应变异常与晋冀蒙三省交界区中强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减弱-发震、增强-减弱-迁移-发震、增强-减弱-消失-增强-发震、增强-减弱-维持-发震。"大同窗"必是异常区,其震前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维持-消失-发震、增强-减弱-发震、增强-维持-减弱-发震。异常区多形成于震前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散或向特定方向(震源方向)迁移的特征。中强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视应变高值异常迁移区、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迁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7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从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时序扫描的角度,对历次地震前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提炼,结果显示:空区、条带、b值、A(b)值、D值、缺震及XY值对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映震效果较好。因此结合以往关于辽宁地区中等地震集中增强和震群特征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初步将其构建为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地震学指标体系。其中强度预测指标主要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震群序列、条带和空区,未来主震最大震级估算方法为上述四种情况中的最大地震震级加1.5~2.0;地点预测指标与强度指标相同,判定方法是未来5级地震通常位于条带上和空区边缘及其附近地区,若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活动,则未来5级地震靠近最近一次中等地震的位置,若出现震群序列,则未来主震发生地点为震群周围200km(前震序列时,主震就发生在序列原地附近);时间预测指标除了强度和地点指标中的4项外,还包括b值、A(b)值、D值、缺震和XY值,总体看来后三者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一年左右,空区和条带的解体时间以及b值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半年左右,前震序列开始时间距离主震发生通常在1~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了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场,源兆的关系,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以唐山为中心在空间上划分三个区,近区,中间区和远区,分别计算了三个区各类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熵的时间演化值,分析了震前这种信息熵的场,源兆特征,震中近区的信息熵值要比中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2007年滇西南地区中等地震丛集活动的跟踪预测过程,以及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和前兆异常的动态演化图像。这组中等地震中期阶段的异常特征主要是:云南地区长达3年多和滇西南地区长达12年的6级地震平静,小震调制比、高水位和部分前兆的趋势异常显示滇西南从2006年以来处于应力水平相对较高状态;中短期阶段在滇西南出现3级地震活动增强,并形成空区,小的单元体破裂后把能量集中到更大单元体,发生更大地震;短临阶段小震活动不断向震中迁移,空区被打破。中等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每次新的M≥5地震发生前,滇西南均出现3级震群活动,前兆均有新的异常过程出现。  相似文献   

20.
柯坪块体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柯坪块体1969年以来强震活动特征,发现该块体内6级地震的发生显示出明显的轮回特征,且发震周期与新疆地区强震活跃期吻合;西克尔和乌什2个地震活跃区的地震活动对块体内的6级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报意义;一次6级地震发生后该块体内所发生的4.5级以上地震对于预测未来6级地震的发生地点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