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运动及其与欧亚板块东缘新生代扩张的潜在关系C.J.Northrup等Molnar和Tapponnier(1975,1977)首次提出亚洲的许多构造特征与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带中的地壳碎块侧向消亡有关.他们认为欧亚的东缘为一自由边...  相似文献   

2.
3.
4.
晚中生代期间,由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从而在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条巨型的类似于现今太平洋东侧的安第斯型俯冲带。岩浆活动记录显示,70 Ma左右,可能由于外来的正地形地体拼贴上该俯冲带,从而导致这条巨型安第斯型俯冲带逐渐消失,欧亚大陆东缘逐渐从主动大陆边缘变为被动大陆边缘。然而,新生代早期以来,伴随着菲律宾海板块从赤道北移,该被动大陆边缘又重新活化,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并逐渐形成了巨型的沟-弧-盆系统,期间西太平洋地区大致经历了三期的弧后扩张,即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以来,且菲律宾海板块正好包括了这3个扩张期的弧后扩张盆地:西菲律宾海盆、四国海盆-帕里西维拉海盆以及马里亚纳海槽。本文详细总结了太平洋板块与次级的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及卡罗琳板块的地质演化历史,且详细探讨了以上3个主要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菲律宾海板块东南侧)的地质学和岩石学特征以及尚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该区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12.
高分辨率卫星重力数据(Sandwel和Smith,1997)的最新应用证实了许多新观察到的大洋盆地构造,我们描述了其中之一,即西南太平洋中一个没有命名的线状海谷,我们称之为Louisvile海谷。我们认为关于其成因有两个假设,均与扩张构造有关,但在西...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通过对比实际观测与弹塑性变形模型,研究了沿着汤加、日本、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海沟的板块挠曲与正断层特征。观测表明,平均海沟挠曲量在日本海沟最小(3公里),马里亚纳海沟最大(4.9公里),而平均正断层垂直断距在日本海沟最小(113米),汤加海沟最大(284米)。模拟了俯冲板块在三种构造加载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并产生正断层的过程:垂向加载(V0)、弯矩(M0)和水平拉张力(F0)。在板块挠曲与正断层特征的双重约束下,反演得到了四个海沟的最佳模型解。结果显示,日本海沟的水平张力分别比马里亚纳、汤加和伊豆-小笠原海沟小33%、50%和60%。汤加、日本、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海沟的正断层最深可达海底以下29,23,32和32公里,这与重新定位后的日本与伊豆-小笠原地震深度一致。此外,反演得到的水平张拉力与观测到的平均垂直断距呈一定正相关性,而计算得到的有效弹性厚度减少量与观测到的海沟挠曲量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水平张拉力在正断层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控制作用,板块弱化可导致板块挠曲量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海洋磁异常的制约因素是通过测量某一剖面特定极性间隔的宽度、求取扩张脊两端的平均宽度(如果可能的话)而获取的,一特征的噪音源即是不对称扩张的过程。该过程能够造成极性条带的宽度发生变化,即使板块运动是稳定的以及构造板块是刚性的,但对于研究程度较高的板块对(Plate Pair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