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湾在8月份出现由温带气旋引发高达518 cm的风暴潮属小概率事件。作者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自动站观测资料及天津海洋局潮位资料,对2008年8月天津港发生的两次风暴潮异常增水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得到气象因子对风暴潮的影响关系,为预报风暴潮提供依据;进一步探讨了在离岸风即西北风作用下产生风暴增水的条件和机制。结果表明,温带风暴潮过程增水强度大(最大增水121 cm)且持续时间长(达15小时);分析了气旋增水不同于台风增水的特点,并应用半封闭浅海湾中开尔文波传播理论分析了风暴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温带气旋诱发的渤海风暴潮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2007年3月4日渤海风暴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烈而持久的向岸大风是造成风暴潮的重要因素;气旋四周较强的气压梯度力是风暴潮的主要强迫动力;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直接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渤海特殊的地形特征有利于形成风暴潮天气,渤海地区风向的变化是导致渤海沿岸各地出现高潮位时间差的主要原因,当地面风由东北转为西北后,渤海湾的潮位开始回落,渤海海峡的潮位继续升高,其最高潮位出现时间与潮位回落时间均滞后于渤海湾;由于气旋的移动路径和影响时间造成渤海海峡的风速极值滞后于渤海湾,而其增幅却远远大于渤海湾.  相似文献   

3.
基于FVCOM建立一个南海台风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数值预报模型。在模型的驱动场中加入模型风场与EC0.25 °业务化细网格预报风场融合而成的“组合强迫场”,该方法可提高对台风外围影响岸段的风暴增水及单站先兆增水的模拟精度。利用该模型对2007年9月的天文潮和0814号“黑格比”台风风暴潮过程进行模拟,选取的8个沿海验潮站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8.92 cm,平均相对误差为13.33%,对“黑格比”台风过程的最大增水时刻的模拟与实况相近,对最大增水值模拟的误差约为10 cm。分别采用模型气象场和组合气象场对1319号台风“天兔”的风暴潮过程进行模拟,两种方式对过程最大增水值和其出现时刻的模拟结果相似,但是组合气象场较好模拟出台风外围风场在福建中南部引起的增水,以及主要影响岸段潮位站在台风登陆前期的先兆增水,弥补了模型气象场在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9615号台风引起的阳江市沿海异常高潮位重现期估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9615号(sally)台风袭击粤西时,靠近台风登陆点偏东方的阳江市沿海,于9月9日早上出现170cm左右的台风增水,包括海陵大堤在内的沿岸多处地方受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分析本次台风高潮位的重现期,旨在为核定现用防潮警戒水位的合理性提供依据。与前人同类工作比较,本次分析的特点是:(1)首次启用新近查证、准确的闸坡站1957年有记录以来最高潮位极值;(2)注意了高潮位重视期随资料序列长度变化而变化的幅度;(3)注意到台风影响时闸坡港港池内外的最高潮位存在差异。本文所用的潮位资料取自闸坡海洋站和北津验潮站。测站位置…  相似文献   

5.
“070304”渤海特大风暴潮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7年3月4日发生在渤海的特大风暴潮天气过程,从大气环流形势、动力条件、天文条件、地形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北高南低的地面气压场在渤海形成持久的偏东大风是造成风暴潮的重要因素;强烈的低层辐合高空辐散使地面气旋不断加强,气旋四周较强的气压梯度力是风暴潮的强迫动力之一;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直接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渤海特殊的地形特征有利于形成风暴潮天气,当地面风由东北转为西北后,渤海湾的潮位开始回落,渤海海峡的潮位继续升高,其最高潮位时间与潮位回落时间均滞后于渤海湾。  相似文献   

6.
沿海地区频繁遭受洪水灾害,往往并非单一灾种驱动,而是多种致灾因子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文中梳理了沿海地区复合洪水的主要驱动机理,归纳了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中统计模型和动力数值模型两类主要研究方法,并分别阐述了近年来主要进展.复合洪水是极端高潮位(包括天文潮位、风暴潮和海浪)、河流洪水和强降水过程的两两组合或者是三者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7.
羊角沟位于平缓浅滩的莱州湾南岸,该地形利于风暴潮的形成。每年的秋、春季节,黄河下游及江淮流域经常出观气旋活动,在其发展东移过程中常伴有黄海偏东大风。在风的摩擦作用下,使海水经渤海海峡涌入渤海、整个渤海海域持续增水。当气旋入海后,其后部的冷空气南下,常伴有偏北大风。在偏北大风的作用下,使已经持续增水的渤海海域在其南岸的莱州湾出现向岸海流,莱州湾沿海区潮位剧增形成风暴潮。  相似文献   

8.
今年11号强台风于9月18日21时30分在温岭登陆,经过浙西进入安徽,强度减弱。 这次台风对我市而言:潮位高、风力强、雨量集中,受其影响全市平均过程雨量182.5mm,西南部万竹达417mm,58569(站号):8级风持续77个小时、11级风持续35个小时、12级风持续22个小时,瞬时极大53m/s,“三碰头”镇海口潮位5.22m、三江口潮位5.18m,均超过1981年第14号台风4.97m的记录。高潮位受损名列榜首,全市因灾死亡19人、失踪26人,紧急转移群众29.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5.43亿元。  相似文献   

9.
基于1961—2018年广东省珠海市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珠海三灶站1964—2018年逐日潮位数据,分别对珠海市台风及风暴潮进行特征分析和频率计算。通过构建台风数据集,计算得到影响珠海的可能最强台风的中心气压、移动速度、最大风速半径以及可能移动路径,并模拟该台风引起的珠海三灶站的最高潮位和极值增水,最后通过1713号台风“天鸽”和1822号台风“山竹”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计算方案下强台风级别在台山登陆引起的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项素清 《气象》2004,30(3):35-38
利用 1 956~ 2 0 0 0年舟山市定海验潮站潮位观测资料 ,对历年影响舟山的台风风暴潮灾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将台风按路径分型 ,分析了不同路径台风风暴潮的特点 ,并用基于PRESS准则的逐步回归方法 ,建立了不同路径风暴潮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风暴潮天气系统及风场结构个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资料、中尺度模式(MM5)模拟结果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11日渤海湾风暴潮的天气系统及风场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强冷空气从偏东路径南下与强盛的暖湿急流及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形成持续强东北大风是引发渤海风暴潮的主要强迫动力,风应力海水向岸输送(增水)范围约100km持续时间10~12h,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直接导致风暴潮的发生。1985年以来渤海湾成灾风暴潮发生的几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顾媛  张卫斌  崔雪东 《气象科技》2021,49(4):654-661
基于2007—2018年浙江省ADTD闪电监测资料,分析该区域地闪时空分布特征,进而选用地闪密度和强度作为致灾要素,进行致灾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落雷日数和正地闪比例的年际变化均呈增长趋势,全年地闪集中发生于6—9月的12:00—20:00。春季正地闪比例高,地闪多发于傍晚和夜间;夏季日地闪落雷面积广、密度极值高,午后雷暴占主导地位。地闪密度相对高值区随季节演变而自西向东移动,年平均地闪密度总体呈浙中多南北少的特征。雷电流幅值主要分布于15~45kA,地闪强度平均值在舟山最高(44.49kA),台州最低(32.69kA),地闪密度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异。致灾危险性极高等级在浙东沿海一带和杭州—绍兴交界呈片状分布,另在温州西北部、浙中和浙西地区呈絮状分布,致灾危险性与历史雷灾个数、人员伤亡总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一致。  相似文献   

13.
对台风“麦莎”风暴潮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模式MM5/V3.7,模拟2005年8月8日第9号台风“麦莎”减弱的热带风暴造成渤海风暴潮的天气过程,得出与风暴潮发生相关的气象要素预报场,即风场和气压场;将其输入HAMSOM海洋模式模拟出本次渤海风暴潮过程增水的格点场。选用塘沽、京唐港2个验潮站的实际增水与HAMSOM模拟的增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用大气与海洋模式结合的方法客观定量地计算风暴增水是可行的,HAMSOM能够模拟台风风暴潮的增水过程。②本次过程中,HAMSOM对渤海西部(120°E以西)的增水模拟得比较好,对渤海东部增水的模拟与实况差距较大。③HAMSOM对塘沽增水高峰时段(8日12:00~20:00)及京唐港整个过程增水的模拟都很接近实况,绝对误差均在15cm以内,对本次风暴潮的预报有很好的参考作用。④HAMSOM对塘沽和京唐港2站的最大增水模拟的精度都较高,出现时间也与实况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雷电灾害风险分析及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伟  杨续超  张斌 《热带气象学报》2014,30(5):996-1000
在灾害风险评估中,基于行政区域统计单元的人口和经济数据往往与栅格水平上的致灾因子存在空间上的不匹配。利用遥感夜间灯光数据、植被指数和DEM数据构建人居指数,进行栅格尺度上的雷灾承灾体易损性分析,利用2005—2011年浙江省电网雷电信息系统的地闪数据和2008—2011年雷电灾害统计资料进行雷电致灾危险性评估,基于上述三个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建立浙江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获得1 km分辨率的浙江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杭州、宁波、台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和长兴、安吉、天台和临海等平地向山区地形过渡地带是浙江省雷电高风险区,甬台温沿海、海岛、衢州西部和丽水南部地区是低风险区域,其他地区为中风险区。  相似文献   

15.
台州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旱、涝、风、寒、雹、虫各种灾害齐全,以台风,洪涝、干旱为灾害之首;每年和各季均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解放40年来,共发生洪涝灾害32次,平均5年4遇,发生旱灾34次,平均8年7遇,影响台风127个,平均每年3.2个、其中直接登陆我区12次,造成重灾的有32次;数灾并发,旱涝交替,旱涝并发达  相似文献   

16.
径流-风暴潮相互作用可增大河口区风暴潮增水,增加风暴潮灾害风险。基于SCHISM模式建立了珠江河口风暴潮数值模型,以台风“山竹”为例,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最高潮位相对误差在9%以内。设计了台风“山竹”实测径流与5年一遇洪水的对比试验,讨论了径流变化对河口风暴潮增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口口门站位风暴潮增水随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径流增加对泗盛围、南沙等站位的风暴潮影响较大,在风暴潮增水达到最大值时影响最为显著。以径流动力作用为主的区域,当上游径流量增大时,对风暴潮增水起到负影响作用:如磨刀门水道,随着径流的增加,沿河道上溯的风暴潮增水逐渐减小,由灯笼山站3.22 m减小至马口站1.12 m。以潮汐动力作用为主的区域,当上游径流量增大时,对风暴潮增水起到正影响作用:如珠江干流,随着径流的增加,沿河道上溯的风暴潮增水逐渐增大,大虎站的最大增水值为3.44 m,中大站为4.24 m,从口门至后航道区域增大了0.8 m。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的滨海湿地生境使得它同陆生植被、水体-陆生植被混合像元难以区分,且红树林在遥感图像上的空间分布还随着潮位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基于通常采用的单一潮位遥感图像无法精确提取红树林空间信息.基于高潮位和低潮位TM遥感图像,尝试利用红树林的潮位周期性变化和滨海湿地特征来精确提取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缨帽变换和潮差信息提取的WIL+WIH、GVIL和GVIL-GVIH(WI、GVI分别为Wetness Index、Greenness Vegetation Index,下标L和H分别表示低潮位和高潮位)等指数能使红树林与其他地物之间具有很好的可分性;进一步采用最大似然法对红树林进行分类识别,通过结合潮位信息能精确提取红树林,其中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4.57%、98.8%.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域海洋模式ROMS构造了一套覆盖中国南海的40年(1980—2019年)温盐流数值产品OCEAN_SCS。OCEAN_SCS的变量包含了温度、盐度、流速、流向以及海表高度。OCEAN_SCS的水平空间分辨率为0.1°×0.1°,垂向分层40层(0~5 000 m),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包含潮汐信息。利用独立的观测资料对OCEAN_SCS进行了初步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温度、盐度、海表高度、海流、潮位和增水。在不包含资料同化的前提下,OCEAN_SCS的模拟精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准。OCENA_SCS的构建将为南海海洋环境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并服务于南海海洋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9.
影响台州台风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1971-2006)影响台州台风的气候统计特征的基础上,用线性分析、多项式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台州台风频数的变化趋势,得出未来几年台州处在波动的偏多期内,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台风对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3个方面介绍增水防雹火箭弹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标识,加强对增水防雹火箭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