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采用二维三分量理想磁流体力学模型,研究光球磁对消引起的日珥扰动。日珥下方光球的磁对消将磁通量向日珥传输,引起日珥内部磁通梁痛怕荻仍黾印H甄淼淖刺与所积累的通量(或磁螺度)有关。数值结果显示,如果日珥磁通的相对增量F(或相应的磁螺度相对增量H)较小,日珥只略微上升和膨胀,并不离开光球;而对于较大的F(或H),日 将脱离光球,悬浮在低层日冕中,在其下方形成垂直电流片。  相似文献   

2.
简要回顾了螺度引入太阳磁场研究中的历史过程,从物理角度讨论了相对磁螺度这个新的可观测量,并指出其在理论和观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了磁螺度在太阳大气中的分配问题;探讨了磁螺度和电流螺度的差别与联系、螺度半球手征性;列举介绍了磁螺度和其他太阳活动的联系,尤其是太阳爆发事件中的磁螺度问题;指出磁螺度理论中几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及今后可能取得进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考虑焦耳耗散和热传导效应后对太阳爆发事件作进一步研究.数值结果表明,焦耳加热效应使等离子体团温度升高,热传导则将热量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输,同时考虑焦耳加热与热传导效应,模拟结果与作者1996年的结论(磁岛的运动方向与浮现场的温度、密度有关.磁岛向上运动撤离计算域或向下运动淹没于光球层,分别有向上或向下的高速流与之相对应)基本类似.这不仅揭示了磁通量对消与高速流产生的动力学原因、对红移、蓝移分量的非对称性作出合理解释,而且能更好地体现爆发事件中高速流的观测特征.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太阳磁场非势性研究中几种光流技术法,并进一步讨论了光流技术应用后可得到的新非势性参量.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光流技术法是近年来太阳磁场非势性研究中新兴起的一系列图像分析法的统称,主要包括LCT,ILCT、MEF、DAVE和NAVE.对它们的计算条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比较.(2)应用光流技术,人们可以由时间序列的磁图得到磁结构的光流,从而直接由观测资料计算求得磁力线足点的水平流速度,进而得出磁螺度流(磁螺度由光球向日冕的注入率)、太阳表面的感应电场,光球表面的非势磁应力(其面积分就是洛伦兹力)等一系列新的非势性参量.前期研究表明,这些参量与耀斑、日珥爆发、CME等大的太阳爆发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考虑焦耳耗散和热传导效应后对太阳爆发事件作进一步研究。数值结果表明,焦耳加热效应使等离子体团温度升高,热传导则将热量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输, 同时考虑焦耳加热与热传导效应,模拟结果与作用1996年的结论(磁岛的运动方面与浮现场的温度、密度有关,磁岛向上运动撤离计算域或向下运动淹没于光球层,分别有向上或向下的高速流与之相对应)基本类似。这不公揭示了磁通量对消与高速流产生的运动学原因、对红移、蓝移分量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给出了近两年来我们在太阳活动区光球电流螺度的观测与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最新结果。其次,我们也展望了太阳第23 周峰年期间有关磁螺度研究的若干课题  相似文献   

7.
陈协珍 《天文学报》1996,37(1):51-59,T001
本文利用紫金山天文台太阳光谱仪缝前附属Daystar滤光器拍摄的,发生在NOAA5395活动区中的三个耀斑的Hα单色光资料,对比北京天文台怀柔观测站取得的光球磁场资料,研究耀斑产生位置与光球磁场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所研究的50个耀斑亮核中,有38个位于新浮磁流区附近,另有少数亮核出现在磁对消区;(2)耀斑亮核多集中在横场方向交叉,剪切角大的复杂磁区,耀斑后多数区域磁场结构简化;(3)耀斑  相似文献   

8.
应用并改进了由Chandrasekhar提出的一个变换,以改变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的形式.将动量守恒方程变成一个物理变量的二次方程.研究了磁流体力学流动演化的非线性性质,特别注意突变过程.本文导出的理论结果表明,磁流体力学流动能被分成一些分支,虽然在分支之间的跳跃(突变)可有大一些和小一些之分.进行了关于太阳日珥的数值试验;它们进一步直接表明理论结果的正确性.而且,虽然三个守恒定律所涉及的数量之间可以相差多个数量级,但它们在跳跃中所起的作用均不可被低估.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维三分量磁流体力学模型,对日冕三重无力场电流片的磁场重联进行了数值研究,揭示了重联过程的基本物理特征.这类重联过程将加热和加速日冕等离子体,并导致多个高温、高密度、高磁螺度的磁岛的形成和向上喷发.这表明,多重无力场电流片的重联可能在日冕磁能释放、上行等离子体团的形成和太阳磁场螺度向行星际空间的逃逸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给出了发生在太阳光球磁重联的一个直接的观测证据。 这一磁重联的观测特征是:(1)重联发生在一新浮现磁通量区的一极与极性相反的老磁通量之间;(2)重联前中性线附近磁剪切明显;(3)被重联两极为一对消磁结构,重联发生在稳定的磁通量损失数小时之后;(4)一个级别为C2.9的亚耀斑发生在重联之前。该耀斑以重联区为中心,双带离重联位置2~3万公里,直到耀斑极大相后14分钟,重联仍未发生;(5)重联后,磁对消速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太阳光球表面出现的磁亮点是目前观测手段能够分辨的最小磁结构,也被认为是日冕中的磁绳在光球足点运动的可靠示踪者。磁亮点的尺度约为100~300 km,寿命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磁亮点被观测到不仅具有漩涡运动现象,还有很强的振荡现象。磁亮点是在磁通量管的对流坍缩过程中形成的,这已被观测和数值模拟所验证;磁亮点的运动导致其所在的磁通量管产生振荡,或者与其他磁通量管发生扭绞。理论上认为,这些振荡会以波的形式向色球和日冕传送能量,而磁通量管之间的扭绞会在色球和日冕中发生磁重联并释放能量,从而加热色球和日冕。为了解开日冕加热和色球加热等未解之谜,对磁亮点的研究显示出它特殊的重要性。对磁亮点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观测证据、光球磁亮点和太阳大气其他亮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磁亮点对日冕加热贡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由Yohkoh软X射线望远镜(SXT)和日本国立天文台(NAOJ)的太阳耀斑望远镜(SFT)于1992年6月4日共同记录到的一次耀斑前相的磁重连过程.理论预言的重连所必需的磁力线被携带进入电流片的入流运动,热等离子体从电流耗散区(重连区)被排出的出流运动,出流引起的蒸发流动和H 耀斑核,以及磁力线开放等现象均在观测中得到证实.在分析观测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磁力线重连的唯象模型.  相似文献   

13.
李东  宁宗军 《天文学进展》2012,30(2):172-185
首先是对太阳光球亮点近年来研究工作的总结。光球亮点是一种发生在太阳光球上宁静区域的的小尺度和短寿命增亮现象,平均直径在100~300knm之间,平均寿命约为几分钟。光球亮点的研究对于光球辐射和磁场性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观测显示,绝大多数光球亮点的产生和演化与磁场,特别是光球上的小尺度磁场的演化密切相关,比如,两个同极性磁场的合并,或者反极性磁场的对消,或者一个同极性磁场的分裂,均可以促使光球亮点产生或消失。基于这样的观测结果,统计研究了2722个光球亮点(1600A)与光球上偶极磁元的关系,发现大约有1/3的光球亮点出现在偶极磁元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14.
1991年日全食近红外光谱观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辉  尤建圻 《天文学报》1999,40(1):69-75
介绍1991年7月11日墨西哥日全食的近红外光谱(10712-10972)观测资料和分析结果.从无缝谱得出的极边缘光球连续谱表面亮度曲线上发现在日面边缘之内210km处有一强度凹陷,由该曲线拐点定出色球底的温度为4425±26°K.无缝闪光谱资料显示Hel10830线在边缘外1200km附近发射达极大,其下降段的对数梯度β为0.633×10-8cm-1,与可见区Hel线相近.此外,东边大日珥的资料显示该日珥的强度很弱,仅为普通日珥强度的2%—5%,具有很大的湍流速度(约30km/sec)和视向蓝移运动(210±15km/sec).由于Pγ在光谱上没有显示,所以认为其激发程度很高.该资料中未找到非日珥性质的色球发射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二维三分量磁流体力学模型,对日冕三重无力场电流片的磁场重磁联进行了数值研究,揭示了重联过程的基本物理特征,这类重联过程将加热和加速日冕等离子体,并导致多个高温、高密度、高磁螺度的磁岛的形成和向上喷发,这表明,多重无力场电流片的重联可能在日冕磁能释放、上行等离子体的形成和太阳磁场螺度向行星际空间的逃逸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凯 《天体物理学报》2000,20(3):294-306
应用并改进了由Chandrasekhar提出的一个变换,以改变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的形式。将动量守恒方案成一个物理变量的二次方程,研究了磁流体力学流动演化的非线性性质,特别注意突变过程,本导出的理论结果表明,磁流体力学流动能被分成一些分支,虽然在分支之间的跳跃(突变)可有大一些和小一些之分。进行了关于太阳日珥的数值试验;它们进一步直接表明理论结果的正确性。而且,虽然三个守恒定律所涉及的数量之间可以相  相似文献   

17.
位于活动区磁中性线上方的暗条,随着活动区光球物质运动和磁结构演化,其上升运动规律呈多样性。根据暗条上升运动的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缓慢上升(速度为Km.s^-1量级),在暗条上升过程中,亚电场中速是子能量为几十~100LeV量级(E〈ED,E为暗条表面电场强度,ED为经典Duecier场);第二类为快速上升(速度为几十~几百Km.s^-1量级)因暗条快速上升在其下方形成X型中性点,暗条加  相似文献   

18.
1989年7月8日,在AR5572中,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观测到宁静日珥的缠绕运动。磁场观测表明,它与磁对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日珥上升运动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桂平  许敖敖 《天文学报》1997,38(2):160-166
本文基于观测日珥上升运动与日冕物质抛射(CME)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我们对日珥动力学特征的理解,探讨了在背景场作用下,日珥上升时其上方盔状冕流的动力学演化规律;分析了1980年8月18日爆发日珥与对应的CME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缓慢上升的日珥只引起盔状冕流缓慢演化;(2)加速上升日珥的加速度和末速度的大小决定形成CME事件的激烈程度;(3)CME事件的能量可能来源于爆发日环释放的磁能.理论分析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1989年1月14日AR5312(怀柔编号89009)活动区,产生了一个2B级耀斑。该活动区经纬度为L306、S32,黑子群磁场分类为δ型。耀斑开始时间为0202UT,结束为0534UT,持续了3个多小时。北京天文台磁场望远镜,得到了一系列较完整的高分辨磁场及速度场资料,包括光球5324A的矢量磁场图和色球4861A的纵向磁场图(图1、2)。从耀斑前后的磁图得到以下结果: 1、耀斑初始亮点位于纵向磁场中性线附近高度剪切区域(见图1B区)、新浮磁流区(图2D区)以及双极磁结构对消区。前两种区域均能形成电流片,并且引起磁流体不稳定性,从而激发耀斑,但对消区和耀斑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有待于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探讨。 2、耀斑极大时间过后,光球和色球H_(11)=0线附近纵场梯度均有明显下降。 3、在强剪切区域(图1B区),5324A横向磁场和H_(11)=0线之间的夹角在耀斑极大时间过后有明显增大,该现象表明磁能释放后,磁场剪切缓解。 4、耀斑初始亮点产生后磁场高度剪切区、新浮磁流区和双极对消区,其触发耀斑的作用和周围的磁场环境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象具有磁海湾结构这样的活动区,似乎更容易产生耀斑。 5. 该活动区色球磁场位形,较光球磁场位形复杂,主要表现在:色球的纵场出现了一些磁弧岛结构,其原因可能是光球之上的磁力线高度剪切区及扭绞所致。04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