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Tokuh.  S Agyi.  CM 《地学前缘》2000,7(3):177-201
沉积于中中新世到上新世的浊积砂体是第三纪Niigata弧后盆地的主要油气储层之一,该盆地是日本列岛最富产石油的盆地。我们对这些浊积体的重矿物进行了详细和系统地分析,首先,作者展示了将重矿物分析和沉积作用分析相结合,从而得出有关沉积过程的全新观点的实例,沿着位于盆地东缘的世早期的浊积砂岩体的垂向和横向取样分析表明,砂全东半部重矿物的成分和西半部重矿物的成分不同。重矿物和沉积分析结果表明,发育在东半部的浅海陆架浊积砂岩和发育在西半部的深海水下浊积全在上新世早期是相互叠置的。其次,作者检验了用重矿物成分作为指标来表征某个特定浊积体的有效性,为此目的选重位于Niigata盆地中部的许多浊积砂岩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主要重的,比如蛋白石、普通角闪石、紫苏辉石和普通辉石的定量综合分析,至少可将研究区的浊砂岩划分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盆中部长6厚层砂体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地区延长组长6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坡折带控砂、砂体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东北、西南两大物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发育三角洲牵引流作用的沉积砂岩和重力搬运的浊积砂岩,主要为叠置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滑塌浊积岩等不同类型的砂体组合,形成了垂直湖岸线和平行湖岸线展布的巨型厚砂岩分布带。  相似文献   

3.
华庆地区位于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长6油层组沉积复杂,具有多物源控制、深水沉积的特征。主要沉积类型可划分为半深湖—深湖沉积、重力流沉积及深水三角洲沉积。不同流态的流体在不同阶段和位置可以相互转化、相伴出现。在湖退背景下长6发育厚层砂体,成因复杂,主要包括深水三角洲砂体、滑塌砂体、砂质碎屑流砂体和浊积砂体等类型。其中三角洲砂体发育各种交错层理;滑塌砂体多顶底突变,发育滑动面;砂质碎屑流沉积颗粒大小混杂,含泥岩撕裂屑;浊积砂体通常为正粒序,或呈块状。从平面上分析,东北物源控制区主要为进积的三角洲砂体、滑塌砂体夹浊积砂体;西部、西南物源影响区主要为浊积砂体、滑塌和砂质碎屑流砂体;混源区和东北物源体系的前端主要为砂质碎屑流砂体、滑塌砂体和浊积砂体。  相似文献   

4.
IODP367/368航次在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多个站位发现上中新统厚达数百米的大规模深海浊积岩。采用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分析方法对U1500站上中新统浊积砂体进行源汇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U1500站上中新统浊积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与其西侧琼东南盆地和北侧珠江口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特征类似。多维排列分析(MDS)结果也显示,该站位样品与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沉积物关系密切,表明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内厚达数百米的上中新统浊积砂体为南海北部物源和南海西部物源混合堆积形成。南海西部陆源输入物质以浊流搬运的方式,沿中央峡谷从西到东搬运至南海东部深海盆地;南海北部珠江物源以重力流的形式,经南海北部陆坡峡谷搬运至深海盆地中,两种来源的沉积物在深海盆地发生混合沉积,形成U1500站厚达数百米的浊积砂体。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厚层浊积砂体物质来源的准确识别,对深刻理解南海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物充填过程、物源演变以及古地理特征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沙三中亚期东营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定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广泛发育三角洲-浊积体系沉积。根据砂层组沉积的垂向变化特征,将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期东营三角洲自上而下划分为1~9期次,自东向西向湖盆中心进积。与三角洲有关的前缘浊积体包括滑动浊积岩、滑塌浊积岩及远源浊积岩3种类型,其中滑塌浊积岩发育的规模、数目最为稳定,是前缘浊积体定量研究的重要类型。笔者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单因素关系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多因素综合关系,对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东营三角洲前缘浊积体进行定量研究,从而探讨三角洲沉积结构与前缘滑塌浊积体发育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三角洲沉积结构特征(三角洲前缘地层厚度H、砂岩百分含量x等)、浊积岩滑移距离s以及三角洲前缘斜坡坡角的大小α,可以定量地确定,并且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发育的厚度h与前缘厚度H、前缘砂岩百分含量x成正相关,与浊积体滑移距离s呈负相关,并且得到预测三角洲前缘浊积体厚度h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IODP367/368航次在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多个站位发现上中新统厚达数百米的大规模深海浊积岩。采用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分析方法对U1500站上中新统浊积砂体进行源汇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U1500站上中新统浊积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与其西侧琼东南盆地和北侧珠江口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特征类似。多维排列分析(MDS)结果也显示,该站位样品与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沉积物关系密切,表明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内厚达数百米的上中新统浊积砂体为南海北部物源和南海西部物源混合堆积形成。南海西部陆源输入物质以浊流搬运的方式,沿中央峡谷从西到东搬运至南海东部深海盆地;南海北部珠江物源以重力流的形式,经南海北部陆坡峡谷搬运至深海盆地中,两种来源的沉积物在深海盆地发生混合沉积,形成U1500站厚达数百米的浊积砂体。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厚层浊积砂体物质来源的准确识别,对深刻理解南海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物充填过程、物源演变以及古地理特征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川西三叠纪马尔康盆地的浊积岩相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康盆地是三叠纪松潘-甘孜陆缘海盆的重要组成部分,沉积形成了杂谷脑组、侏倭组、如年各组、两河口组、雅江组等以浊积相岩石为主的复理石建造体.岩层具有典型的浊积岩韵律,砂岩的矿物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并含有较多的火山岩岩屑,岩石中常见陆坡到深海环境的水平弯曲的攫食虫迹.根据对浊积岩相、岩石碎屑矿物成分的分析以及浊积岩槽模的走向统计,浊流沉积的扩展由北东向南西逐步推移,浊积岩的陆源碎屑主要来自盆地北侧的东昆仑-西秦岭古陆.  相似文献   

8.
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早中期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利用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古水流方向、砂岩岩石学特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空间展布及沉积构造特征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母岩类型、物源方向以及沉积体系进行研究。古流向参数表明,延长组沉积时期,沉积物从盆地边部向中心搬运。根据轻重矿物组合划分出3个主要物源方向,即西、西南和东北方向。此外,根据古流向判断有南部的次要物源。母岩是盆地周缘的前寒武系石英岩、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变质岩和古生界的浅变质岩、碳酸盐岩和砂砾岩。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划分为:北东向吴旗-华池三角洲沉积体系和西部环县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南部镇原-泾川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部合水-固城川浊积扇沉积体系。在沉积体系划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不同沉积体系的岩石学特征、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及各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形成过程模拟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是断陷盆地内一类重要的岩性油气藏。通过室内水槽实验模拟了不同条件下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的形成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触发机制是三角洲前缘发生滑塌和形成浊积体的前提,它包括地震、波浪等外界触发机制,也包括前缘砂体自身重力所产生的压实沉陷等。其中地震作用可以破坏三角洲前缘的稳定性,形成液化滑塌浊积体和断阶滑塌浊积体。波浪作用可以侵蚀浪基面附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并在回流作用下携带至最大浪基面之下再沉积,沉积过程中形成小型浊积体。无外界触发机制作用下主河道入水口处的砂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部泥岩压实沉陷,也可形成滑塌浊积体。浊积体迁移的动力主要是滑塌砂体自身的重力,其中的断阶滑塌浊积体还受到后续叠置体的碰撞力,因此其可以移动更远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王起琮  李文厚  赵虹  王岚  屈红军 《地质科学》2006,41(1):54-63,I0003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一段湖相浊积岩主要分布于子长县寺湾和横山县庙沟等地区,位于长一段上部。岩石类型包括:块状砂岩,近基的中细粒砂岩,远基的粉砂岩及细砂岩,不规则砂、泥岩互层和深湖相泥岩。据岩石组合类型将该浊积扇划分为上扇和中扇,其沉积序列为向上粒度变粗、砂层变厚的进积型浊积扇沉积序列。根据底部印模构造指向,物源区大致位于研究区的北东。本文总结了浊积扇的演化,探讨了该浊积扇的发现对于认识区域构造背景及油气勘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砂岩碎屑成分分析是进行沉积物源岩石类型、构造属性和盆山演化分析的重要途径。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物源构造属性以“再旋回造山带”、“弧造山带”和部分“岩浆弧”物源为特征,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岩石成分、重矿物含量及其组合显示东、西剖面在物源上存在一定差异。天山内部侏罗系物源构造属性以“再旋回造山带”、“混合造山带”为主,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但各剖面的岩石成分、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综合天山内部与准噶尔盆地南缘野外剖面沉积特征、岩屑成分及钻井岩心分析表明,天山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山格局以盆地沉积范围大、天山正地形较小为特征,不存在地理分割明显的天山山脉,侏罗纪盆地南缘至少存在三个物源体系(西准噶尔山、克拉麦里山和(古)天山);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岩石成分成熟度偏低,砾岩等粗碎屑沉积明显增多,同时不稳定重矿物及其组合稍有增加可能与晚侏罗世天山构造格局分异、构造活动相对活跃有关,天山山脉明显隆升并造就天山南北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碎屑成份特征与构造期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准噶尔盆地南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及晚新生代发育的近源粗碎屑沉积显示构造活动的存在。野外剖面及镜下碎屑成份统计表明:砾岩的砾石成份、砂岩碎屑成份的物源属性主要是再旋回造山带和晚古生代的岩浆弧,但盆地南缘东段与西段的岩屑组成及物源属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沉积岩岩屑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和晚新生代发生了相应的增加,显示盆缘沉积岩物源的隆升—剥蚀作用和构造活动的相对活跃。砂岩碎屑特征、重矿物相对含量及重矿物组合特征证明盆地南缘东、西两段的物源属性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不稳定重矿物的增加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和晚新生代为构造相对活跃的构造环境。综合中-新生界沉积碎屑特征及差异分析,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盆山格局发生了3次较大的转变过程,分别对应于上述3个时期。中-新生代3次构造活动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构造活动期次与油气藏形成、调整的期次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志留系白干湖组浊积岩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分析,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志留纪白干湖组浊流沉积鲍玛序列以BC、AE、BCE、BCD段为主;粒度分布概率累积曲线斜率低、分布区间宽、悬浮总体含量大而分选差;古流向呈扇状,属近源浊积岩B、C相的浊积扇中扇环境,从下到上岩石粒度逐渐变细,沉积盆地水体逐渐变深,反映为浊积扇向海推进的弧后盆地沉积特征,这对分析本区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泾河油田三维地震前积反射、钻井取芯砂岩轻重矿物分离测试和砂体剖面结构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泾河油田长8-长7砂岩碎屑主要来自于西南部陇西古陆,部分来自于南部秦岭物源,不受北东物源影响。结合物源、岩芯特征和测井相分析结果认为,泾河油田整个长81自下而上是河流-三角洲-半深湖的水进沉积过程,发育3条北东向和1条南北向河道。长812为滨浅湖相-三角洲-河流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长811储层为浅湖-半深湖背景中水进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长72为浊积砂岩储层,发育9个北东向浊积水道。  相似文献   

15.
李钦  刘健 《地质力学学报》2017,23(2):306-314
发育于塔里木盆地腹地——玛扎塔格地区的新近纪沉积地层出露良好,保存了其物源区造山带的隆升剥蚀信息。利用古水流、砂岩碎屑组构和重矿物组合特征等研究方法,结合研究区的区域构造演化,探讨玛扎塔格地区晚新生代以来古地貌格局及沉积物源区隆升剥蚀的沉积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的古地貌总体格局为西高东低,沉积物源在上新世早期之前主要来自于西昆仑造山带和帕米尔造山带,而到了上新世以来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帕米尔造山带,并且在上新世早期,物源区发生明显的构造隆升运动,更新世期间物源区出现快速隆升剥蚀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6.
Provenance of the Oligocene Barail sandstones has been ascertained by means of petrographic and heavy mineral studies. Petrography reveals an abundance of angular to sub-rounded monocrystalline, non-undulatory quartz followed by lithic fragments.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of sandstones matches with those of sublith-arenites. The heavy mineral suite of Barail sandstones displays rounded to sub-rounded as well as euhedral / angular grains of iron oxide, zircon, tourmaline, rutile, kyanite, sillimanite and staurolite in decreasing order of abundance. Petrography coupled with heavy mineral suite suggests for a mixed provenance dominated by a sedimentary source of recycled orogenic provenance in a foreland basin setup.  相似文献   

17.
冀中坳陷晋南洼陷古近系砂岩碎屑组分变化及其层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中坳陷晋南洼陷古近系充填了巨厚的陆源沉积岩 ,其沉积骨架为砂岩。通过薄片分析 ,系统地研究了砂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 ,以及重矿物、常量元素特征并初步进行了物源分析 ,提出砂岩碎屑组分变化研究有助于层序地层分析  相似文献   

18.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three Cretaceous lithostratigraphic sandstone units were undertaken to constrain their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Petrograph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three sandstone bodie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s in provenance relief, transport distance and geology of the terrain. Composition of the three lithostratigraphic sandstone bodies fall within the craton interior field.
Framework mode and chemical features indicated their derivation from basaltic volcanics, source rocks during the early rifting stage, and felsic, intermediate and mafic igneous source rocks located at the southeast basement complex terrain, with minor sedimentary components from the uplifted and folded older Cretaceous strata.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andstones is mainly related to source rocks, chemical weathering conditions and transport agents. The source rocks were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southeastern Precambrian basement of Nigeria.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sandstones, the tectonic setting was modeled. The Benue Trough belongs to a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 of the passive margin typ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from Albian to Maastrichtain of the trough is con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 in framework mod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andstones.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in terms of sandstone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the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data. The first stage covers Albian; the second stage the Turonian-Coniacian, and the third stage the Campanian-Maastrichtain. These are the three mega discontinuities in the sandstone composition among these three stages. These three discontinuities signify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sm.  相似文献   

19.
以鄂尔多斯盆地ZH40区块水下浊积扇沉积体系为例,根据储层物性、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X-衍射分析等资料,定量研究水下浊积扇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对物性和成岩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从水下扇的扇根到扇中,再到扇缘,矿物成分成熟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扇中微相的长石砂岩最为发育,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最好;在水下扇浊积体系中,扇中微相砂体的溶蚀作用和次生孔隙最为发育;扇根、扇中和扇缘微相砂体机械压实作用引起的孔隙度损失程度接近,而扇根和扇缘微相砂体的胶结作用强烈。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和孔隙度预测中,必须考虑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渤中西环古近系东营组物源转换与沉积充填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火山碎屑组分含量变化、地震多属性分析、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二段沉积时期渤中西环的物源供给方式、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充填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东二下段沉积期前,湖盆处于强烈裂陷期,中-深湖相泥岩发育,物源主要为盆地内部的中生代火成岩基底,沉积层序明显受盆内低凸起控制,在盆内低凸起四周发育一系列近源的扇三角洲朵体;东二下段沉积期后,湖盆处于断-坳过渡期,盆内低凸起四周的断裂活动减弱,沉积层序逐渐向盆内低凸起超覆,盆外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物源供给不断加强,近源的扇三角洲砂体逐渐向远源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转化,同时发育宽广的滨浅湖环境.渤中西环古近纪沉积充填过程中,地层样式、沉积模式与物源供给方式的一致性变化,体现了裂陷湖盆充填演化的内在规律,为我国东部裂陷盆地演化及裂陷旋回划分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