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89年中华大地上升起一颗灿烂的,他杰出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他在Ting科化石的鉴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地质力学的创立上成就卓著,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和世界地质科学史上立下了丰碑,它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我国找矿勘探、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地热地质、地震研究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敢于坚持真理、敢限创新的科学精神启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界四大创始人之一。他在地质学的许多方面都有重大贡献。他对(竹蜓)科化石进行的精湛的研究,奠定了海相石炭二叠纪地层分界、分层和对比的基础。他对我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深入调查研究,成绩卓著,特别是他从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无论在理论上和成矿应用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开拓了地质学的新领域。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等多种领导职务,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3.
《地球》2009,(5):45-45
李四光纪念馆建于1989年,原址是国家专门为李四光建造的住所。1962年李四光入住此地,这里是他晚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召开重要会议,与地质部、中科院领导商议工作:经常会见地质科研院校和科研队的负责人;听取汇报、解答问题、部署工作,同时也是他接待海外友人的场所。在这里他完威了《地质力学概论》、《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等数十篇论著。至1971年4月,李四光在这里走过了人生最后10年。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发起的"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11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山西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断裂构造”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5日至12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地震、石油、煤炭、化工、建材等部门的生产、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代表共108人。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和论文摘要248篇。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由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孙殿卿教授发起。学术讨论会以缓倾角断层(逆掩断层、推覆构造和重力构造)为主题,重点讨论缓倾角断层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正如马杏垣教授在会议开幕词中所指的,缓倾角断层与煤炭、石油等矿床的分布及勘探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活断层是发生构造地震和引起相关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其中受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的活断层相对于地表出露的断层更具隐蔽性和危险性。因此,活断层破裂及其在沉积层中的扩展研究是地震地质科学和防震减灾工程中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理解活断层破裂扩展特征和机理,本文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开展了破裂在岩石和断层基岩上覆沉积层扩展的断裂实验和地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地质力学观点,从地震地质角度,对强震预报提出了某些看法。并认为,基础工作是查明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关键是研究地壳应力场活动特征,大地震趋势性前兆对预报强震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质》1986,8(1):68
在著名的<宁镇山脉地质>发表5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的地质、冶金、煤炭、石油、地震、有色金属、建材、核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等六十余个部门的180余人,云集南京,参加了于1985年10月18—25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推覆构造及区域构造研究会”。  相似文献   

9.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11日在北京召开了《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家地质总局、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和国家地震局所属各有关单位共50名(其中包括特邀代表2名)。 国家地质总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胡海涛同志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罗焕炎同志在大会上分别作了“地下水网络与地震的关系”和“地下水动态与地震预报”的报告。他们的发言对代表们启发很大。 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其内容比较丰富,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  相似文献   

10.
旅大X油田地质特征复杂,属于释压-增压组合型走滑派生构造,由于区域内断层发育,导致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漏失,严重制约了油田高效勘探开发.结合地震及测井资料总结并分析漏失井、未漏失井的地质工程特征参数之间的差异,明确了研究区井漏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地质因素主要由走滑断层及其调节断层、高渗透砂岩共同作用导致井漏;工程因素主要由井轨迹平面与断层的夹角的大小控制,夹角越小越易诱发裂缝变形开启,导致井漏风险变大.本文建立了基于地质力学模型的井漏风险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待钻井井漏风险分析方法及防漏对策,优化了高风险井井眼轨迹与钻时把控措施,成功规避了高风险井漏的发生,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对研究区的井漏风险认识,同时该井漏风险评价方法也为类似易漏失区块提供了有效防漏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地震地质资料和地形变测量、震源物理、破裂模拟实验的结果,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方法,重点剖析了1970年通海7.7级强震产生的地震断裂带的力学特征,研究了曲江断裂的现今活动性。从地震断裂带的展布特征、力学特性与曲江断裂相一致,说明这次强震的发生,是曲江断裂最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979年3月13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国家地质总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大专院校以及冶金、石油、煤炭、情报出版等单位的380名代表和160名列席代表。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他强调指出在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中地质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艰苦性。他还勉励大家说,我国地质界有各种学术观点,这是  相似文献   

13.
第三次全国古地磁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月6日—1月10日在广州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来自67个单位1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朱岗崑、常务理事谭承泽、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力学所崔盛芹和陈庆宣教授主持了会议,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高由禧教授到会并讲了话。 古地磁学是研究过去地磁场方向、强度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五十年代中期,海洋古地磁取得了重  相似文献   

14.
储层裂缝综合表征与预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性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储量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天然裂缝一方面可以显著改善储层的渗透性,甚至可以为油气聚集提供一定的储集空间,另一方面对储层的压裂改造和石油工程方案优化设计有重要影响.通过调研储层裂缝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总结了储层裂缝表征方法、表征参数以及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储层裂缝的主控因素,最后讨论了储层裂缝研究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裂缝识别与表征方法主要包括地质与岩石学法、测井方法、钻井与录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法.伴随着非常规油气开发,裂缝的充填特征、连通性、有效性、开启压力、封闭性、动态参数以及裂缝面粗糙度等参数日益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在裂缝预测方法中地震法、应力场数值模拟法是目前主流的裂缝反演、正演预测方法.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周缘野外地质考察,将裂缝与结构面组合样式分为终止型、穿透型、变换型以及复合型四大类.提高测井与地震识别、预测裂缝的精度,建立精细的有限元地质力学模型以及准确预测油藏裂缝开度是目前储层裂缝表征、预测的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带对地质选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铁路横穿了青藏高原上大量的活动断裂带.本文研究了青藏铁路沿线的29条活动断裂带分布规律和地质病害.通过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病害特点和典型路段的地质选线,总结了断裂带地质选线的原则,主要包括:尽量在断裂带活动性较弱、宽度较窄的地段以垂直或高角度通过;尽量不设大中桥、高桥、隧道、高填深挖等难以修复的大型建筑物.事实证明,以上原则在绕避和通过活动断裂带时是正确可行的,可以在青藏线改建和其它铁路工程上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7,(7)
<正>在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郝爱兵作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工作报告。他表示,目前已经初步掌握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特点和基本现状,支撑了五部委《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合并编制与审查制度的出台,承担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专题研究,为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方法应用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微电阻率扫描成像(简称FMI)测井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能够对井筒周围地层介质直观、清晰、高分辨率地成像,有助于解决当前测井技术面临的三大地质难题: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的有效划分,裂缝性油藏的裂缝和储集性能分析,复杂岩性油藏的参数评价。但也存在测速慢、费用高、定量解释效果差等不足。国际三大测井公司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且早已投入商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针对一些理论和技术上的难点分别突破,尽快推出更加适合我国地质特征的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和解释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地质雷达技术指标的标定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地质雷达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无损勘探方法,在我国已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目前,引进的地质雷达和我国自己生产的地质雷达种类很多,但对地质雷达设备本身性能指标的标定或评价方法却是个空白,本文参照美国德克萨斯交通学院和全美地质雷达使用者协会建议的方法对我们使用的地质雷达系统进行了性能标定,并根据勘探实践需要的指标,对地质雷达辐射子波和频率域参数的技术指标进行了标定方法的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发展的历史、特点和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1)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是从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化之主因》一文开始的,他肯定大陆漂移说的革命意义和不足之处,提倡和坚持了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主张用多学科方法,构造体系的观点对构造运动和变形进行概括,强调要从原理上探究地质作用的发生是否可行等等,这是中国的光荣传统之一.(2)当代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是以深部调查为基础,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进行三维演化的探讨.提出它是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力学和高温高压实验地质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地球成矿作用、地震火山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基础.这是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向,且日趋深入和扩大.(3)我国深部调查工作是1958~1962曾融生在柴达木盆地所作地震测深试验开始的.从上世纪80年代扩大了工作规模,并随着国际地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和扩大,先后工作在青藏高原,大别山变质岩带,秦岭造山,华南花岗岩区,以及南海新生边缘海盆等地区,现在又转向天山造山带和华北大陆地区(研究大陆减薄与裂解问题.此外,还结合全国地震带,成矿带进行工作.已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引起国际地学界的重视.(4)工作的主要体会是:如,深部研究要以地壳上地幔为对象,并力求结合实际资源、环境科学问题的探讨,以利于深化认识;要坚持多学科综合应用,特别是加强构造动力学的分析,提高深部探测技术,处理方法和软件水平,重视深源包体采集和研究;大陆深钻应与综合调查紧密结合;要以我为主积极与外国合作,与国际接轨,不能盲目跟“风”.(5)提出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存在“一少”、“二乱”、“三假”、“四霸”的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作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当前更需要我们有 “志气”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创造一个好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20.
臧敬 《地球》2012,(1):68-71
提到李仲揆,或许并没有人熟识,但是提到李四光,亿万中国人都会如雷贯耳,深深记得这位地质力学的先驱。他出生于帝国主义列强横行的动乱时代,在坎坷中精益求精,为新中国的地理力学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