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3.5”黑风暴发展期中尺度期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霞  程麟生 《气象》1997,23(3):8-14
1993年5月4-6月(“93.5”)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极具破坏力的“黑风暴”。为了诊断这次黑风暴发展期的热量和水汽收支,使用了具有高分辨PBL,参数化及40km经网格的MM4对该例控制模拟的输出资料和热量与水汽睡支方程,对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的诊断结果指出,Q1的垂直积分在黑风暴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呈现一条显著的加热带和冷却带,在黑风暴区,Q1和Q2的区域平均垂直廓线揭示,黑风暴Q  相似文献   

2.
湿Q矢量表达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67,自引:7,他引:60  
张兴旺 《气象》1998,24(8):3-7
考虑了大气中凝结潜热作用,提出湿Q矢量概念并推导出非地转的湿Q矢量表达式以及用湿Q矢量散度作强迫项的w方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作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纬度地区湿Q矢量分析优于准地转Q矢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冯霞  程麟生 《气象》1997,23(3):8-14
1993年5月4—6日(“93.5”)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极具破坏力的“黑风暴”。为了诊断这次黑风暴发展期的热量和水汽收支,使用了具有高分辨PBL参数化及40km细网络的MM4对该例控制模拟的输出资料和热量与水汽收支方程。对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的诊断结果指出,Q1的垂直积分在黑风暴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呈现一条显著的加热带和冷却带。在黑风暴区,Q1和Q2的区域平均垂直廓线揭示,黑风暴的Q1加热主要发生在对流层的上部,而其中部加热主要出现在发展初期;与Q1相应,Q2在低空和中空分别发生明显的增湿变冷和变干加热。这些结果不仅与因黑风暴过程而观测到的强剧强降温率一致,而且也为改进和发展用于模拟和预报黑风暴的中尺度数值模式提供了一些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云南主汛期大雨过程的诊断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美玲  段旭 《气象》1998,24(10):25-29
分析和探讨了1996年云南主汛期(6-8月)逐日Q矢量湿锋生函数、Q矢量散度、涡散场能量转函数、水汽通量散度等4个物理量参数与云南大雨过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未来24小时大雨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5.
暖切变型梅雨锋的天气动力学研究及其预报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介作者近年来环绕此问题的一系列天气学,动力学研究工作。暖切变型梅雨锋有其独特的动力学性质和发生,维持机制。它特别利于产生持续性大暴雨。由此可引出一些有关暴雨短期预报的着眼点,并简述了一种适用于此类暴雨系统诊断的非地转Q矢量w方程。  相似文献   

6.
准地转Q矢量分析方法在宁夏夏季降水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车锡果  刘庆军 《高原气象》1995,14(2):192-197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准地转Q矢量、Q矢量散度及Q矢量锋生函数的物理意义,并用Q矢量分析方法诊断了宁夏夏季的降水过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揭示降水天气的变化,可为业务预报提供一些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准地转Q矢量、Q矢量散度及Q矢量锋生函数的物理意义。并用Q矢量分析方法诊断了宁夏夏季的降水过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揭示降水天气的变化,可为业务预报提供一些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994年8月5日宝鸡地区区域性强对流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应用Q矢量散度方程有关项从热力和动力两方面揭示了形成这次强对流暴雨的天气尺度背暴;有利的高空温压场配置,促使高空槽南压东移,地面冷锋抬升作用加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飑线,从而形成强对流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应用Q矢量分析方法结合数值预报产品诊断区域暴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准地转Q矢量分析方法。直接利用T63、L16模式数值预报有限区域格点资料,计算了Q矢量、Q矢量散度及Q矢量湿锋生函数等物理量场。诊断分析了1997年5月6日—7日山东区域暴雨过程,对数值预报产品动力学释用作了探索性试验,效果理想。得出了预报区域暴雨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东北冷涡的Q^→矢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准地转Q矢量论,将80年以来出现的9次东北冷涡进行了诊断分析,逐个计算了不同时次和层次的Q矢量散度,旋度并分析了它们与冷涡强度演变的时空配置关系。结果表明,Q矢量散度和旋度对东北冷涡的加强和减弱有着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种适用于中国夏季暴雨系统诊断的非地转Q矢量ω方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夏季暴雨系统的有关特点,导出一种适用于低层(850 h Pa 附近)单层ω诊断的非地转ω方程,它有别于迄今各种以“平衡方程”约束的非地转 ω方程。其中还适当地隐含非绝热作用,也包含了低层摩擦强迫。整个强迫场仍可写成一种简洁直观的矢量( Q)散度形式,以便应用于一般气象台业务分析预报中。  相似文献   

12.
应用准地特Q矢量理理论,跟综了一次连续暴雨述程,共计算了13个时次的Q矢量各种全断场,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发现造成秋末冬初连阴雨中暴雨的内在机制,是冷暖空气相向运动,作顺时针旋转,螺旋式抬升造成的结果。提出了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应用-Q矢量诊治珍断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计算了1991年7月4-9日的梅雨锋强度降水过程的热源Q1和水汽汇Q2,结果表明,存在着两类云系即对流云和层状云对Q1和Q2的结构产生影响。对流加热发生在强降水区上空,而层状云加热发生在对流区周围的弱降水区上空,在对流加热区,大量的潜热释放形成最的热源和水汽汇,热源峰值出现在上部对流层,水汽汇峰值出现在下部对流层,在层状云区,通常0℃层以上为热源和水汽汇,0℃层以下的热汇和水汽源,层状云引起的Q1  相似文献   

14.
准地转Q矢量诊断场与暴雨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小艳  曹希孝 《气象》1995,21(11):17-21
应用准地转Q矢量理论,分析了一次连续暴雨过程,共计算了13个时次的Q矢量及其散度、涡度、地转锋生函数等诊断场,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发现造成秋末冬初连阴雨中暴雨的内在机制,是冷暖空气相向运动,作顺时针旋转,螺旋式抬升的结果。提出了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应用Q矢量场作暴雨落区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应用准地转Q矢量理论,将80年代以来出现的9次东北冷涡进行了诊断分析。逐个计算了不同时次和层次的Q矢量散度、旋度并分析了它们与冷涡强度演变的时空配置关系。结果表明,Q矢量散度和旋度对东北冷涡的加强和减弱有着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Q矢量分析及落区预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克付  叶金印 《气象》1995,21(3):40-43
应用Q矢量分析方法对20次伴有暴雨的江淮梅雨锋过程进行分析,揭露了梅雨锋暴雨期对流层低层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特征以及中、低空主要天气系统和暴雨带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指出了Q矢量散度场对江淮梅雨暴雨的落区有较好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次高原北侧槽个例的Q矢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郁淑华 《高原气象》1993,12(4):437-441
本通过对1982年7月24-29日一次高原北侧槽活动过程的Q矢量分析,发现低压槽在高原上南伸时,一般槽前500hPa上有Q矢量辐合带,Δ·Q500<0;对应200hPa上有Q矢量辐射中心或辐区,Δ·Q200>0;同时槽线南端伴有强冷锋锋生中心。说明上升运动的维持、加强和冷锋锋生作用是低压槽在高原上南伸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北半球夏季风区大气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低频振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1986年5-9月ECMWF/WMO资料计算非洲季风区、印度季风区、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季风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结果表明非洲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Q1、Q2的准40天周期显著;南海季风区准双周振荡明显;副热带季风区盛行8天左右的周期;准40天周期振荡也是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带季风区的重要信号,印度季风区Q1,Q2的准40天周期振荡比其他季风区的更为显著;非洲季风区Q1振荡位相超前于Q2振荡位相,其他季风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甘肃省及其邻近省份的7个日射站1982-1986年资料和Q=Q_0(a+b·S)关系式,起始值Q_0取理想大气太阳辐射月平均值,得到甘肃省不同气候区太阳总辐射的经验计算公式。并通过计算分析,说明辐射经验公式的计算精度有时间局限性;在经验公式回归时,似乎将年降雨量和降雨时间分布大致相同的)也区放在一起处理比较合适,并讨论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吴国雄  刘屹岷  刘平 《气象学报》1999,57(3):257-263
利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讨论了空间非均匀非绝热加热(Q)对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影响。通过简单的空间尺度分析指出,Q的垂直非均匀分布比其水平非均匀分布对副热带高压带断裂成闭合中心的影响更大。在时间尺度较长时,低空的β效应和高层的涡度平流对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它们影响下,低空副热带高压出现在表面感热加热西侧、深对流凝结加热东侧;而高空副热带高压出现在表面感热加热的东侧、深对流凝结加热的西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