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地质》2014,(4):F0002-F0002
学名:Dicerosgansuensis邓涛,邱占祥2007 词源:以化石产地甘肃为种名。 产地与层位:和政地区晚中新世柳树组 分类位置:哺乳纲奇蹄目犀科真犀亚科 特征:一种中等个体的黑犀,体型与现生的非洲黑犀接近。短头型,前颌骨退缩而无齿。头骨顶面凹陷,枕顶高耸。枕面垂直,窄而高,最大宽度在底部,枕嵴轻微中凹。副枕突短小,基结节及其纵嵴发育。下颌联合部窄,前臼齿相对较小,小刺微弱,无反前刺。  相似文献   

2.
邓涛  W.Downs 《地质学报》2002,76(2):198
中国新近纪的犀科化石有广泛的分布,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犀科化石的系统分类,较少涉及到这一重要类别的生态意义。本文试图发现这些犀科化石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恢复这一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供新的依据。研究的材料包括中国从早中新世早期直到晚上新世晚期已知的全部犀科化石记录,共2亚科4族25个种。依据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单位(NMU)标定每个时期犀科的分异度、新记录和绝灭种。中国新近纪犀科化石的分异度变化显著,可划分为5个阶段,包括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2个高分异期以及早中新世、晚中新世初期和上新世3个低分异期。 早中新世(NMU1~5)犀科的分异度非常低,占统治地位的是矮脚犀类。第一次重大的变革发生在中中新世  相似文献   

3.
犀类是我国华南地区更新世地层中最为常见的化石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本文对广西崇左三合大洞中发现的犀牛化石材料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并与我国华南地区第四纪相关属种以及东南亚地区所发现的化石和现生种进行了比较,从牙齿形态特征和大小等方面来看,认为三合大洞中的标本应该归入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此次所发现的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化石根据相关文献记录,应该是爪哇犀化石在我国更新世地层中的首次报道,并且是我国有关爪哇犀的最早记录。形态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扶绥岩亮洞、鲤鱼山百孔洞以及泊岳山巨猿洞发现的扶绥犀(Rhinoceros fusuiensis)可能是爪哇犀的直接祖先。三合大洞中爪哇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华南地区独角犀的种类,填补了该种类在我国更新世地层中缺乏化石记录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中国华南地区第四纪喀斯特洞穴堆积中常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多处含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洞穴化石点,在其共生的动物群中,对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且化石数量最多、演化特征最显著的种类之一是独角犀(Rhinoceros)。近期早更新世犀类化石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中晚更新世时期的犀类化石却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产自中国广西崇左更新世中晚期的武鸣楼山临佛洞、公鸡山愚公洞、木榄山智人洞以及芭仙洞这4个化石地点的犀类新材料,依据牙齿的大小和其形态特征分别将其归入了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爪哇犀相似种(Rhinoceros cf.sondaicus)和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通过对华南地区第四纪独角犀的系统研究表明,爪哇犀(R.sondaicus)在此地区从早更新世中期一直持续到全新世;中国犀(R.sinensis)则从早更新世晚期延续到晚更新世;暂时没有发现印度犀(R.unicornis)的化石。颊齿特征分析表明,扶绥犀(Rhinoceros fus...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新近纪地层出露广泛,化石丰富。本研究首次记述了产自巍山盆地的邓氏山西犀(新种)Shansirhinus dengi sp. nov.及景东盆地的元谋无鼻角犀Acerorhinus yuanmouensis和无角犀亚科未定种Aceratheriinae gen. et sp. indet.。S.dengi sp. nov.的鼻骨前端上翘,有小的粗糙角座面;鼻切迹深,位于P4后缘水平;头骨顶面在眼眶前方迅速缩窄;两侧顶嵴间距离宽,骨面隆突;上颊齿前附尖和前尖肋发达,前臼齿舌侧齿带连续。S.dengi sp. nov.代表了山西犀属Shansirhinus内一个更为特化的类型,区别于其他种的特征主要是鼻骨更短,前端位于P3中部水平;眼眶位置在M1后半部,与鼻切迹之间的距离更近;上前臼齿的釉质复杂化表现为前刺更长,基部分叉突向外脊;上臼齿M1~M3的原尖舌侧壁发育釉质沟纹。产于禄丰盆地曾经描述归入Shansirhinus cf.S.ringstroemi的材料与新材料形态相同,归入该新种。巍山盆地产化石的红棕色砂砾岩和泥岩的沉积时代应该与禄丰盆地产煤地层时代相近或更晚,推测为晚中新世7~...  相似文献   

6.
安徽嘉山凹凸棒石粘土矿中发现的犀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1987年在嘉山县官山凹凸棒石粘土中发现的犀类化石,包括同一个体的犀类下颔骨和部分椎骨等,从而讨论了产出化石的粘土矿层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首次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犀类化石,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初步鉴定为犀类额鼻角犀亚科第三蹠骨化石,在同一层位中还采集了大量孢粉、微体古生物和植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产出犀类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札达盆地上新世时代表着温暖湿润向寒冷潮湿-温和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为研究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以及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统中犀类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0,他引:9  
首次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犀类化石,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初步鉴定为犀类额鼻角犀亚科第三庶骨化石,在同一层位中还采集了大量孢粉、微体古生物和植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产出犀类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札达盆地上新世时代表着温暖湿润向寒冷潮湿-温和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为研究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以及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文章记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新近纪林氏山西犀(Shansirhinus ringstroemi)3件未成年个体的头骨发育特征,主要表现在:顶嵴至迟在幼年个体出现,此时两侧顶嵴远远分开,其间的骨表面隆突;3件未成年头骨的项嵴后缘均是平直的;鼓后突与关节后突的接触出现于初生期;头骨顶面在鼻骨后缘向前延伸由初生期的逐渐变窄到幼年个体的迅速收缩,此时头骨顶面最宽处位于两侧眶上结节之间;在钩突后方,鼻后孔侧壁的后缘向后上方延伸,幼年个体时倾斜角度已接近成年状态.与维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wimani)头骨的个体发育相比,两者在颊齿萌出顺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后者幼年头骨在顶骨与枕骨鳞部骨缝的愈合时间上较S.ringstroemi晚.Shansirhinus头骨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无角犀族类群的分类特征不晚于DP4开始磨蚀且M1刚露出齿槽时出现.新的头骨材料表明Shansirhinus可能在晚中新世早期起源于甘肃临夏盆地.Shansirhinus上颊齿发育釉质褶皱,下颊齿发育方形轮廓的下三角座,具有一定的加工硬草的能力,生活在晚新近纪时期的开阔草原上,是无角犀族已知唯一延续到上新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0.
首次在青海西宁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三趾马、副板齿犀牙齿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和埋藏情况进行了描述,三趾马化石经鉴定为东乡三趾马。结合区域和前人资料认为,本次发现化石的岩石地层应该属于咸水河组或以上层位,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分析前人孢粉资料认为化石形成时的古植被为森林-草原,古气候环境为亚热带干旱气候环境。这一发现为西宁盆地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对西宁盆地中新世地层确立起到时序标尺的作用。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的环境演化、地层划分、时代厘定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北地区、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正>临夏鸵鸟学名:Struthio linxiaensis侯连海,周忠和,张福成,王赵2005词源:以化石产地甘肃临夏为种名。产地与层位:和政地区晚中新世柳树组分类位置:鸟纲鸵鸟目鸵鸟科鸵鸟属特征:鸵鸟是现生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鸟,仅存非洲鸵鸟(Struthio  相似文献   

12.
(一) 矿产资源概况陕西省截止1984年底已经发现的各类矿产99种,其中探明有矿产储量的62种,产地452处,其中非金属矿产34种,产地167处。这些矿产是:(1)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钒等五种,产地59处;(2)有色及贵金属矿产有12种,即铜、铅、锌、铝、钼、镍、钴、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非金属矿具有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的特点,是本省的优势矿产.一、矿产资源概貌截至1984年底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9种,矿产地486处.其中金属矿产25种,产地213处.非金属矿产31种,产地160处.能源矿产煤1种,产地100处.地下水及地下热水资源2种,产地13处.已探明的各种矿产中,大中型产地100处.其中金属矿产地32处,非金属矿产地63处,煤矿产地5处.在已探明储量的59种矿产中,居全国前五位的有14种:钨、玻璃石英砂、铸型用  相似文献   

14.
披毛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学名:Coelocdonta Bronn,1831分类位置:哺乳纲奇蹄目犀科披毛屡属特征:披毛犀是一类已绝灭的冰期动物。与猛犸象一样,在晚更新世它的足迹遍布整个欧亚大陆北部,常被合称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通过发现于西伯利亚的披毛犀冻尸与发现于波兰的保存在沥青里的披毛犀木乃伊,古生物学家对这类生物的解剖结构知之甚详:它具有非  相似文献   

15.
同号文  胡楠  韩非 《第四纪研究》2011,31(4):643-653
2006~2008年,在泥河湾盆地山神庙咀化石点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哺乳动物化石,已初步鉴定出如下种类:兔科(属、种未定)、鼠兔(未定种)、直隶狼、猫科(属种未定)、硕鬣狗(未定种)、草原猛犸象、披毛犀、板齿犀(未定种)、长鼻三趾马(未定种)、三门马、猪(未定种)、真枝角鹿(未定种)、转角羚羊(未定种)及中国羚羊等;尽管...  相似文献   

16.
正马鬃山鹦鹉嘴龙学名Paittacosaurus mazongshanensis徐星1997语源:"Psittaco"希腊语,意为"鹦鹉",该类恐龙吻部有弯曲的角质巨型喙,形态和功能类似鹦鹉的喙部;"Mazongshanensis"即马鬃山,指化石产地甘肃肃北县马鬃山地区。产地与层位:酒泉地区  相似文献   

17.
正学名:Hezhengia bohlini邱占祥,王伴月,额光普2000词源:属名表明该属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为和政地区;种名献给为中国化石麝牛类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博士。产地与层位:和政地区晚中新世柳树组分类位置:晡乳纲偶蹄目牛科麝牛亚科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是中国南方地区第四纪的代表性哺乳动物群,常见种属多见于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属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如猩猩、长臂猿、亚洲象和绝灭种巨貘、中国犀的现生种貘、犀等热带种,它们的存在指示了具热带气候性质的中亚热带南部的森林环境.本文在确定中国南部OIS 5e时期此类动物群种属构成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以热带种属的分布及其北界为依据,推断出中业热带北界分布至秦岭-淮河以南,较现今北移约3°,1月份平均温较今高约4~5℃,年均温高约3℃,说明在现今的亚热带地区盛行中亚热带-热带的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的生物-气候带变迁.该变迁事件对应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高温期和35°N冬半年天文辐射总量的峰值,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岭南东江流域碧寿洞哺乳动物化石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岭以南(简称“岭南”)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经2008年再次考察与发掘,新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1属11种.这是继2000年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现已总计达6目21属21种.经研究,其属末次间冰期OIS5a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组成特别是其中典型热带成员中国犀、华南巨獏、长臂猿的存在,反映了当...  相似文献   

20.
<正>学名:Taohelong jinchengensis杨精涛,尤海鲁,李大庆,孔得来2013语源:属名献给流经化石产地的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洮河。金城,兰州的古称,距离化石产地不远;金城亦有固若金汤之意,寓意多刺甲龙类背部覆有大片愈合的甲片以保护自己。产地与层位: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分类位置:鸟臀目甲龙亚目多刺甲龙亚科食性:植食性体长:约5米特征:金城洮河龙正型标本包括一枚缺失右侧横突的前中部尾椎、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