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吉林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遗址与文化资源。通过将吉林市4个市辖区历史遗址以保护等级、时代、属性为标准进行分类,总结遗址整体特征,并提出发展建议。市辖区范围内遗址基本沿江分布,国家级与省级遗址数量少但地方特色浓厚,多为大型历史遗址和建筑群。遗址中少数民族特色鲜明,以西团山文化与清代满族文化最为明显,数量最多。市辖区遗址种类较为丰富,但早期的战争与城市建设对遗址保护产生负面影响。对城址、石刻与古墓葬等遭到严重破坏遗址,应采取针对性保护,确保市辖区范围内遗址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正官亭盆地喇家遗址是一处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史前灾难遗迹,它的发掘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考古价值。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地层考古炭方剖面,可以直观看到全新世中期黑垆土类古土壤地层中夹有两层红粘土质泥流堆积层,记录了两期大型的暴雨泥流事件,为我们揭开了喇家灾难的神秘面纱。详见本期《青海喇家遗址全新世中期土壤与泥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一文。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高原秦汉遗址空间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银洲  王乃昂  付娇  唐菊 《地理研究》2018,37(11):2165-2176
人类活动遗址是反映过去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基于野外调查、文献资料整理和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168处秦汉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遗址空间结构呈典型的十字模式分布,其中心为今东胜区、伊金霍洛旗所在。秦汉遗址的分布密集区,以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黄土丘陵山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的中间地带为主。库布齐沙漠流动沙丘区没有遗址分布,毛乌素沙地内部尽管分布有不少遗址,但规模相对较小,不存在大型遗址,可能只是区域连接的中转站,不具备区域中心功能。这一分布模式或表明毛乌素沙地在秦汉时期的环境并不宜居,该研究为长期以来鄂尔多斯高原秦汉时期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争论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规模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ArcGIS软件建立了长江中游地区9.0~4.0 ka BP文化遗址的空间数据库,采用叠加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文化遗址的规模、海拔分布、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 由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遗址的数量、规模和分布范围等均呈现增长或扩大趋势,叠置型遗址个数增加;② 遗址一般具有低海拔、平缓地形和距河流较近的选址倾向,晚期的文化遗址大体保持该倾向,但对海拔、坡度及距河流远近等的选择开始出现分化。③ 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规模的文化遗址在选址上存在一定分异。小型遗址多分布在坡度为6°~15°的缓坡地,中型及以上规模的遗址更倾向于坡度为2°~6°平缓地;中小型至大型遗址的海拔分布均以30~50 m为主,特大型遗址的海拔分布以50~100 m为主;特大型遗址在距河流1000 m以内的分布比例高于其他规模遗址;④ 新石器文化在早中期受气候、水源、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晚期文化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11,(10):54-54
近日,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草原腹地发现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据已挖掘的房址和出土的陶器等遗物判断,这是科尔沁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出土遗物最丰富,并有别于同时期红山诸文化类型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相似文献   

6.
何谓大遗址     
《地理教学》2010,(6):63-6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三类:文物、建筑群、遗址。其中关于遗址的定义是: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大遗址则主要指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官室、墓葬群。  相似文献   

7.
<正>喇家遗址是一处以距今约4000年的齐家文化遗存为主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盆地黄河北岸二级阶地上的下喇家村(图1),高出于黄河河面30余m,距黄河水平距离约1 000m。吕家沟由北向南流至下喇家村,将遗址分为两部分,与岗沟汇合注入黄河。该遗址自1999年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以罕见的灾难遗迹而闻  相似文献   

8.
陈华堂 《热带地理》2001,21(4):384-386
讨论“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的地貌,认为从地貌形态、地貌组成物质及“遗址”所处的地貌部位看已不适宜造船,其“船台”应属其他建筑遗址。  相似文献   

9.
襄汾陶寺遗址是龙山时代重要的大型城址,具备早期城市和都城的特征。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剖面孢粉分析、野外地貌调查等方法,结合考古资料,从区域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背景的角度,探讨了陶寺都邑的形成原因。认为有四大因素主导其形成:全新世大暖期气候背景下区域文化的连续发展和陶寺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陶寺文化的繁荣;聚落群的发展有利于人口和资源的空间集聚,促进中心聚落的产生;陶寺城址地理条件优越,具备满足大量人口生存的食物和能源需求的生业基础;平坦且有浅沟的局地地形、丰富的建材、发达的手工业和交通便利等优越条件有利于大型城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曾昭璇 《热带地理》2002,22(1):93-96
通过对众多的各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所持观点的回顾和分析 ,认为所谓的广州“秦汉船台” ,实际上应为“干栏式古建设”遗址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倒春寒"灾害性天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倒春寒灾害性天气的标准,对1960~2004年的倒春寒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描述了倒春寒过程的天气特征和造成的严重灾害,发现其中的最严重的倒春寒过程的特征,对倒春寒过程进行了分类,并且提出建立较为统一的倒春寒标准的建议。对云南冷空气过程进行了路径分析,发现云南冷空气路径有4条,它们是:西北路径、北方路径、东北路径和偏东路径,而倒春寒过程的冷空气路径主要是北方路径和东北路径,东北路径是云南省最多的一条冷空气路径,而北方路径却造成云南省最强的一次倒春寒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热带,亚热带西部地区热量带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庭颐 《地理学报》1996,51(3):224-229
我国热带,亚热带西部地区山多,高原广,垂直地带性的影响,给热量带的划分带来了困难,因为垂直气候都具有在该地区纬向气候带的基础上衍生而生的,因此,亚热带西部地区热量带的划分也应以纬向地带性为主,基带气候为中亚热带的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河谷仍应归属于中亚热带,青藏高原破坏了纬向地带性规律,其东侧应有一条亚热带西界,这一界线应是北、中、南亚热带遇到青藏高原后的中断界线,而不是北、中、南亚热带与青藏高原寒气候  相似文献   

13.
广东珠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经济不均衡发展状况严重,呈"逆地理梯度发展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遭遇工业化迟滞与边缘化困境,因而通过加速工业发展来摆脱"贫困恶性循环"是实现全流域经济差异收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区域单元主体功能定位不同,上游山区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努力与水系上游限制工业排放的环保要求直接矛盾。为此,需要找到兼顾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障的两全之路。  相似文献   

14.
天山北麓铁路沿线地带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阐述天山北麓铁路沿线地带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水资源供需两方面分析了春季缺水及城市缺水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了水资源利用的潜力,指出了水价改革的重要性,为本区水资源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引黄灌溉与黄河断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引黄灌溉平均每年为黄河下游地区增产粮食49.1×108kg;山东省引黄灌区粮食产量年增长速率为6.5%。黄河断流,若以两年一次的洛口—利津河段同时断流统计,则每年至少损失粮食17.21×108kg;平均每断流一天,直接经济损失达3930×104元。因此,研究、缓解黄河断流,保证、发展引黄灌溉,是黄河下游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自然系列地图编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然界线之间的统一协调。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线的定性、定量研究,阐述了自然界线及其相互联系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系列地图轮廓界线统一协调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芜湖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芜湖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相关分析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进而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构建芜湖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及预测模型,最后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分析:1990~2005年芜湖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数达到94.3。结果表明:芜湖市土地利用正沿着一条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生态、社会、经济建设为一体的可持续的道路发展,并且成果显著。预测:2010年芜湖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数达到99.6,但是增加幅度较往年减少。建议:由于芜湖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波动较大,政府要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极普里兹湾营养盐消耗及新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HINARE-6和CHINARE-9普里兹湾内营养盐的分布及变化,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方法估计了该海区新生产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在CHINARE-6期间,NO3-N、PO4-P、SiO3-Si消耗分别为1064.8、69.2、2196.9mmol/m2,NP、SiP吸收比分别为15.3、31.7,平均新生产力为992.4mgC/(m2d)。在CHINARE-9期间,NO3-N、PO4-P消耗分别为551.9、41.2mmol/m2,NP吸收比为13.4,平均新生产力390.1mgC/(m2d),表现出很大的季节和/或年际变化。估算的新生产力值都大于14C测定的初级生产力值,表明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有很大的新生产力。元素吸收比和外海测定值不同,表明营养盐的吸收和循环在南极海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古人对于环保问题十分重视,这在宗教方面表现为,宗教教义及宗教思想中有不少相关的论述:《圣经》中有着朦胧的环境保护意识;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具有拟人化特征的环保思想;佛教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宗教环保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宗教的起始阶段——原始宗教时期,早在原始宗教中就已经存在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通过对于宗教的四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宗教教义要素所赖以产生的现实基础的剖析可以看出,这些环保思想和崇拜行为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发展水平、人类的认识能力,尤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自然物的依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40年云南省平均总微雨量占年总雨量比例﹑年平均总微雨日占年总雨日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并有从北向南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近40年云南省年平均能见度也呈下降趋势,其趋势分布同微雨降水趋势分布比较一致;微雨降水的变化同干燥晴天能见度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其中云南省东部地区相关显著;而温度与微雨降水存在负相关;云南省气溶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雨降水,云南东部气溶胶对微雨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