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美国流域保护修复的研究与实践开始较早,并在密西西比河的修复与治理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对我国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介绍了密西西比河的管理模式,并对美国在密西西比河开展的具有代表性的长期生态监测及修复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总结了对我国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7点启示: ①建立和完善流域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②建立流域综合监测网络,进行全流域持续监测; ③建设流域生态信息平台,加强数据共享; ④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 ⑤建立和完善监测、评估、规划、实施循环体系; ⑥提升对流域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 ⑦加强流域协调治理,创新我国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管理体系。旨在为我国广泛开展流域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一个覆盖河源头至河口的流域监测与修复管理案例。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现状以及废弃矿山造成的压占污染土地资源、次生地质灾害、水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研究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视角下露天废弃矿山的地质安全隐患治理、水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污染土地治理与开发、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修复路径,提出了编制废弃矿山整体指引性规划、制定"一矿一策"精准制定恢复策略、鼓励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明  刘晓端  王蕊  王新宇  刘冠男 《地质通报》2016,35(8):1217-1222
岩石圈是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其迁移转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场所,也是重金属元素的最后归宿,因此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指导意义。国土资源部门已经在土壤重金属调查、溯源和风险评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可以在探索研究灾害链的组成、影响因素和阻断途径的基础上,形成有地学特色的修复理论和技术。目前,国土资源部门的修复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理论和地球化学工程学方面,在所属研究机构已经形成了若干种土壤修复剂,通过小试、中试和典型示范,验证了这些修复剂具有优异的修复性能与效果,是落实"土十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利用产业化建设方式高效建设保障房、提高保障房的质量和性能逐渐显现出优势。在"以人为本,安居乐业"为主题的"2011·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中,一些获奖的优秀方案在住宅产业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诉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产业发展处处长刘美霞及部分获奖项目的负责人通过对获奖方案的研究与整理,力图总结部分方案规划设计中的住宅产业化探索思路,希望能为今后的保障性住房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以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开展了我国北方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以及黄河源区、大凉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1:5万生态地质调查,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获取了不同尺度森林、草原、湿地...  相似文献   

6.
煤矸石固废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产生的大量煤矸石堆放地表,不仅造成土地压占、水土流失,而且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我国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已超过60亿t,压占土地1.3万hm2。2020年,我国煤矸石产量7.29亿t,综合利用量5.26亿t,综合利用率为72.2%。当前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具有存量和排放量大、产量高度集中、综合利用率不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高附加值利用占比小等特点,现有煤矸石的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规模和能力明显不能满足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双碳”目标下煤炭综合利用的相关要求。对此,提出煤矸石在采空区充填、地面筑基、塌陷坑回填与土地复垦等方面的规模化无害处置技术和方法,指出井下“采选充处”一体化固体充填开采和采空区地面膏体与浆体充填是控制煤矸石增量、规模化降低煤矸石堆存量的最有效方法。详细阐述煤矸石在发电、建材、资源回收、化工产品制备及农业等方面的综合资源化利用途径,提出构建“煤炭—固废发电—有价元素提取—化工产品—建材材料—井下充填—地面回填—农业应用”的闭合循环产业链模式,建立“多途径、多组分、多层次+梯级回收+生态修复+封存保护+井下高效自动化充填”规模化处置与综合利用体系的煤矸石未来产业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绿色发展视阈下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理念与模式需要变革和升级。以单纯"复垦、复绿"为特征的地质修复1.0模式和以生态旅游区建设为特征的2.0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必然向以生态修复和多产业融合发展的3.0模式演化。地质修复3.0模式旨在构建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其主要特征是跨界创新。宏观目标、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共同构成了3.0模式的目标体系;顶层设计、绿色生态、精准匹配、利益共享是其运行的主要原则。地质修复3.0模式实现了政府、企业、社区的三赢格局,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以往露天煤矿的破坏性开采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系统修复祁连山南麓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选取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为研究区。通过无人机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工程地质测绘等技术手段,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角度提出研究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地貌生态景观及地表草甸冻土破坏、采坑及渣山边坡失稳和采坑积水等;提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理论知识结合生态学知识,即整治矿区内边坡失稳的同时考虑地表及地下水的联通与保护,对矿山植被修复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原则。考虑到不同露天矿井的差异性,提出应针对不同矿坑采用"四工程一保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四工程"即"采坑整治、边坡与渣山治理、水系修复、植被复绿"四项工程措施;"一保障"指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为中国煤层气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机,管网建设,资金投入,气源补给以及对外合金项目的实施使得沿线的煤层气开发成为可能,无烟煤,构造发育区的煤层气开发是我国煤层产业化发展遇到的最大挑战,必须结合我国的地质条件,储层特性进行科技攻关,才能探索出适合我国煤层气开发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高云峰  徐友宁  祝雅轩  张江华 《地质通报》2018,37(12):2144-2153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作为生态文明的"绿水青山"建设的重要举措,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为了厘清近20年来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热点、阶段性研究前沿、目前的研究进展,以及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可视化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近20年间,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领域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杂志形式发表,且发文量随着年份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通过VOSviewer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发现"土地复垦"、"生态补偿与保证金"、"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地质灾害治理"、"绿色矿山与矿山公园建设"等主题词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利用CiteSpace特有的时区图谱分析及突现关键词统计功能,发现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经历了3个研究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多技术融合开展矿山土地复垦与地质灾害治理,矿区水土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技术研发、应用集成示范,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及绿色矿山、矿山公园建设将是未来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7,(2)
以万洋山生态修复技术为例,采用垒砌鱼鳞坑的办法种植一些抗硫化物污染的园林植物,以期快速达到绿化效果和生态恢复目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鱼鳞坑种植植物可以避免水土流失,经过两年的养护,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修复了矿山开采的伤疤,改善了万洋山的景观,可对国内外同类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新萍 《地下水》2011,(6):68-69
通过介绍国内外流域生态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适用于我国的生态模式,最后对其进行探讨比较,得出水生态修复技术大体可划分为两类:(1)利用生物生态方法治理和修复受污染水体的技术;(2)生态友好的水利工程技术.因而对于不同的流域环境特征应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和生态系统要素,其水质在不断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防治势在必行。分析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特点,污染物的种类,结合国内外的资料,对地下水污染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寻找适用、经济、技术可行、无二次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是修复行业的发展趋势。构建地下水污染修复体系,修复存量污染同时,应加强预防新的污染,维系地下水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88-690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运用水工环地质调查,可全面了解生态修复区域的地质环境、水文条件等实际情况,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保证生态修复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促进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从而取得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效果。通过对以往生态修复中存在难点的分析,对水工环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和工作思路进行了研究探讨,有望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矿政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定位问题及其可行性。地质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在地质工作中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地质行业中既是收尾工作也是交叉工作;在信息产业中属于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信息化已取得很大进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已有相当基础,因此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中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土整治修复需要更多生态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等风险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对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中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欧盟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整合到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的四项策略,包括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和管护-生态补偿-民生改善”策略、农业空间的“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绿色发展”策略、城乡生活空间的“多功能景观-绿色宜居空间营造”策略、国土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策略,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整治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NbS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我国生态领域的诸多问题,探索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路径,2016—2018年我国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实施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对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工程措施、配套管理政策措施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关注。本文对NbS的定义、核心理念与准则、实施方法和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并从NbS的视角对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时空尺度、目标设置、技术措施、实施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吸收借鉴NbS理念与方法以完善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建议,包括跨尺度开展设计、建立多元化目标、构建科学的工程技术模式与标准,以及完善多方参与、跨区域合作、可持续资金保障、适应性管理等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8.
废弃矿山占用土地资源,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当前各级政府财政对于矿山生态修复投入不足,亟须社会资本参与。2019年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为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运作打开了大门。通过在江西省某县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矿山生态修复的实践,分析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开发利用方向和不同修复方式的适用范围,明确了社会资本投资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的运行及收益模式,为区域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召开的中国住宅产业化联盟筹备会上,全国政协环资委副主任、住房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针对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他强调,住宅产业化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机遇,相关各方要联合起来,努力实现住宅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住宅产业化面临四大机遇仇保兴指出,当前,我国住宅产业化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提高助推住宅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劳动力成本逐年增高。从2012年起,劳动力供给开  相似文献   

20.
廖莉萍 《贵州地质》2011,28(3):F0002-F0002
2011年7月16日,“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生态修复论坛”在贵阳金阳新区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此次论坛以“生态修复:西部开发的严峻命题”为主题,旨在通过政府、学者以及.企业精英间的对话,通过思想和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唤起人们对西部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关注,帮助人们探寻生态修复的新理念,激发生态修复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