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加里东期不整合面是早古生代华北板块内一个重要的盆地性质转换界面。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油气藏和二叠系本溪组、太原组铝土质泥岩气藏的发现,促进了地质学家对该地区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性质的探讨。基于大量的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加里东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不整合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不整合结构和时间变量进行深入解析。研究表明: (1)加里东运动后,鄂尔多斯盆地的古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鄂托克旗—定边一带的高地貌区、神木—靖边—富县以及吴忠地貌过渡区、中东部地势低缓东倾区; (2)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相邻地层呈角度各异的接触关系,具有“削截(下)—整一(上)”、“削截(下)—超覆(上)”的结构,整体表现为盆地边缘为具削截和褶皱的高角度不整合、盆缘向盆内过渡地区的低角度不整合及盆内大范围分布的平行不整合; (3)不整合面也是上、下古生界之间形成的主要风化壳界面,长期的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为该区铝土质泥岩发育奠定了环境背景,而铝土岩不仅可作为下古生界风化壳气藏的理想盖层,同时也是陇东勘探新区天然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2.
加里东期不整合面是早古生代华北板块内一个重要的盆地性质转换界面。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油气藏和二叠系本溪组、太原组铝土质泥岩气藏的发现,促进了地质学家对该地区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性质的探讨。基于大量的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加里东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不整合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不整合结构和时间变量进行深入解析。研究表明: (1)加里东运动后,鄂尔多斯盆地的古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鄂托克旗—定边一带的高地貌区、神木—靖边—富县以及吴忠地貌过渡区、中东部地势低缓东倾区; (2)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相邻地层呈角度各异的接触关系,具有“削截(下)—整一(上)”、“削截(下)—超覆(上)”的结构,整体表现为盆地边缘为具削截和褶皱的高角度不整合、盆缘向盆内过渡地区的低角度不整合及盆内大范围分布的平行不整合; (3)不整合面也是上、下古生界之间形成的主要风化壳界面,长期的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为该区铝土质泥岩发育奠定了环境背景,而铝土岩不仅可作为下古生界风化壳气藏的理想盖层,同时也是陇东勘探新区天然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3.
扬子(地台)东南缘,自江西乐平向北一直缺少上、下古生界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报道.本文通过新发现的一系列加里东期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下古生界中2期强烈褶皱的变形分析,论证了扬子东南缘北段(浙皖赣相邻区)存在加里东期褶皱.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储层气气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制约因素是有效烃源岩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的沉积构造演化、沉积环境、生烃潜力、本溪组砂体展布特征与中央大气田藕合关系、上古生界天然气向下穿层运移条件、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指出中央大气田的气源主要来自上古生界的煤系地层及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的海相烃源岩,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方针和下一步有利勘探选区。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加里东运动的形变特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盆缘地带形成较宽缓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上、下古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并构成具造山性质的加里东构造带,向盆地内部依次为和缓隆起,高角度断裂,中、下奥陶统不同层位与上覆上古生界不同层位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整体抬升、下奥陶统与石炭系不同层位与上覆上古生界不同层位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整体抬升,下奥陶统与石炭系不同层位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加里东运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灰岩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灰岩能否生烃及生烃潜力有多大,目前研究较少.通过岩石热解、总有机碳测定、干酪根碳同位素及有机显微组分的测定实验,同时结合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综合评价了灰岩烃源岩,并分析了其生排烃特征.结果显示:从有机质丰度角度,本溪组为差的烃源岩,山西组为差-一般的烃源岩、太原组为一般-好的烃源岩;从有机质类型角度,本溪组为Ⅲ型,山西组以Ⅲ型为主同时混有少量Ⅱ2型,太原组为Ⅱ2-Ⅲ型;从有机质成熟度角度,本溪组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太原组及山西组均处于高成熟阶段.根据排烃门限理论,认为Ro为1.6%时,天然气大量生成.考虑到灰岩烃源岩的特殊性、成熟度及其排烃特征,综合认为太原组灰岩可以成为天然气的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本溪组和太原组发育的煤层是主要的烃源岩,深入研究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保德地区扒楼沟剖面露头实测为基础,通过岩性和岩石组合、沉积相分析,建立了不同沉积体系的沉积序列,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上古生界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保德地区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发育本溪组、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识别出障壁海岸、碳酸盐台地、曲流河和辫状河4种沉积相,并建立8种典型的沉积序列;受区域构造演化控制,本溪组与太原组时期发生大规模海侵,山西组至石千峰组时期海水逐渐退出盆地,研究区晚古生代经历了障壁海岸-碳酸盐台地-河流相的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新疆西天山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主要分布于西天山伊犁盆地,不整合在志留纪地层或老地层之上,其上被阿克萨克组角度或平行不整合覆盖.火山岩组合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及安山岩、流纹岩组合,以安山岩发育为特征.玄武岩属岛弧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系列,属太平洋型钠质类型,稀土、微量元素显示具岛弧特征,大地构造位置为岛弧中心靠近大洋一侧,与南侧那拉提晚泥盆—早石炭世侵入岩共同组成火山弧,同为古亚洲洋向北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内蒙准格尔旗东部太原组、山西组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前言 本文涉及地区位于内蒙准格尔旗东部黄河以西,即所谓“准旗煤田”。区内大部分为黄土覆盖,但在沟谷中地层出露尚佳。本区最老地层为下、中奥陶统。中石炭统本溪组平行不整合覆盖其上,向上依次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干峰组,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下白垩统志丹群及其以后的地层则不整合于前述地层之上。  相似文献   

10.
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研究是进行构造模式解析和地质演化历程探讨的重要手段。通过大范围露头尺度和填图尺度以及二维地震资料尺度不整合面的识别和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发育3种类型重要的角度不整合面,分别是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侏罗系与下伏地层和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这3种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地质历史时期几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其中白垩系与下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区内分布最广泛、表现最明显的不整合,代表了晚侏罗世末期西缘南段大规模冲断构造事件。侏罗系与下伏地层、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限制在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西侧,一方面表明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在该断裂以西的西缘南段都有响应,其中晚三叠世末表现为弱褶皱运动;另一方面表明在地质历史时期,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分界作用较摆宴井断裂更为明显,马家滩构造区带的构造模式在西缘南段没有代表性。因此在讨论西缘南段的基本构造模式时将其限定在青铜峡-固原断裂和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之间的"狭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尹政  赵艳娜  杨丽萍 《地下水》2010,32(3):12-14,98
甘肃西部北山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断裂构造严格控制着区内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及运动规律,主干断裂带与支干断裂的交汇部位、沟谷与断裂交汇带、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沉降带及坳陷盆地等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可作为供水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2.
A. Moreno 《Tectonophysics》1986,130(1-4):159-165
The Earth surface slide movement at Soledad is a mountain-slide type of movement. Estimations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which is moving range between 10 and 100 m. There is no proof that the movement is water induced, but it could be influenced by the water household. The slope of the slide area is H: D = 1: 2.

The height difference in the moving area studied,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is 1 km. The actual rate of movement is about 12 cm/yr.  相似文献   


13.
节理统计、断层、褶皱和震源机制解析等研究表明,兰州地区第三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倾角在陡-缓交替过程中逐渐变陡,作用方向由SN向,NW-SE向转变为NE-SW向。第三纪时期构造应力场的逆时针运动是地块在该时期作逆时针旋转运动的结果,早-中晚新世之间出现了青藏高原构造作用的重要转型。进入到EW向伸展机制下的构造变形时期,研究区地壳运动以抬升为主,但抬升运动与水平运动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经过  相似文献   

14.
新疆吐鲁番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但该地区新构造运对古遗址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结合该地区新构造运动背景,以苏公塔、交河故城为代表性古遗址进行病害调查,对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基本查明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是影响古遗址规划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即:①交河故城所在的台地、沟谷及街道、房屋墙壁走向基本为NW向、NE向,推测其本身就受到该方向上地质构造的控制;②因受呈100°~110°走向的肯德克逆断裂-背斜影响,苏公塔塔身及交河故城崖体广泛发育NW向裂隙。  相似文献   

15.
岷江源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小平  胡建中 《现代地质》2009,23(3):430-439
为了深入了解岷江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以岷江源地区河谷地貌、新生代盆地、夷平面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区内新构造运动的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河谷地貌以宽谷和窄谷的交替出现为特点,源区发育三级夷平面,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貌差异显著。该区新近纪以来主要经历了早期(5.3 Ma)伸展断陷和中期(1.8 Ma)逆冲推覆兼左行走滑及晚期(0.13 Ma)掀斜抬升演化过程。岷江源区河谷地貌的演化严格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运动控制了河谷以及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形态,影响了河岸两侧阶地的分布、形态与结构。本区新构造运动具有南北分带型和东西向掀斜运动的不对称性等特征。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的活动构造提供了重要的地貌证据。  相似文献   

16.
杨斜—丰北河地区金钨矿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控脉(矿)断裂分别表现为扭张性,扭性和压扭性特征,经历了多次动定转化。它们与区域性北东、北西西向断裂及深大断裂相互串接,共同组成区内控矿构造网络。进入印支成矿期,由于区域多应力场的转换叠加、岩浆活动,在区内出现对扭力隅方向的频繁交替变化,从而导致各级断裂力学性质的转化,是矿液形成、运移和成矿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Coal mining subsidence is a universal environmental-geological problem in mining areas. By selecting the Shen-Dong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as the research fiel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recharge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by means of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in the mining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the unstable stage of subsidence, three types of subsidence in the Shen-Dong mining area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recharge, and the type of full-thickness bedrock subsidence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In the stable stage of subsid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process after long-term drought and the moisture migration in the aeration zone undergo three different stages: evaporation-infiltration before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upward infiltration-infiltration during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infiltration after precipitation. During a heavy rainfall infiltration process,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in fine sand, coarse sand and dualistic structure of fine-coarse sand consists of two stages: the stage of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uring precipitation, in which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has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pth, and the stage of wetting front movement after precipitation, in which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has the pow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pth.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velocity is influenced by the rainfall amount and the lithology in the aeration zone. However, as the depth increases, the movement velocity will decay exponentially.  相似文献   

18.
STAGES OF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MENYUAN BASIN, QINGHAI PROVINCE  相似文献   

19.
关于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吴运动是二叠纪的一次重要地壳运动,但对其位置、性质、发生时间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而对于龙门山地区,更是很少有人专题涉及。近来,笔者等人对龙门山地区二叠系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响应及火山岩分布等特征的分析,论述了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研究认为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主要表现为茅口组上部地层缺失;在茅口组和龙潭组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并于不整合面的底界发现底砾岩;中、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发生突变以及火山爆发等。其发生时间于晚二叠世早期至中期,即龙潭组沉积期,属于地壳的升降运动,并伴随龙门山南段玄武岩浆的爆发而结束。东吴运动结束了龙门山地区早二叠世以来的稳定地台沉积,使该区发生了强烈的岩相分异。  相似文献   

20.
雷琼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琼地区系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简称。以王五-文教断裂为界,本区可分为两部分:北部的雷州半岛和琼北,通称“雷琼坳陷”,为新第三纪和早更新世大幅度沉降区,兼有剧烈而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南部是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隆起区,发育多级剥夷面,由隆起中心向海呈阶梯状下降,该区隆起幅度虽大,却基本上没有火山活动,地震活动亦弱(图1)。本文根据若干典型的第四系剖面、火山活动、14C测年数据、测震及地形变等资料,初步探讨雷琼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