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观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分析了号观、城市景观的概念与特点,回顾了国外城市景观的研究发展和16世纪以来景观建设的历程,认为国外城市景观建设的特点在于以建筑控制法规为中心,注重景观评价的制度化和立法。从规划设计实践、理论研究和专业建设、法规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景观建设发展的三个构想:确立景观权益的法律地位和推进景观评价的制度化;进一步丰富规划控制手段;整顿行业、建立规范。  相似文献   

2.
结合辽河景观建设项目,明确界定基于环境共生的城市河道景观项目后评价概念,提出城市河道景观城市建设后的理论机制,对城市建设和评比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建立河道景观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城市是典型的人工景观,空间结构上属于紧密汇聚型,功能上表现为高能流、高容量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城市景观风貌与城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规划是其最直接的应用。首先论述了城市景观质量与价值评价,包括景观美学评价与景观视觉容量。城市空间结构和景观规划原则是该文论述的主题,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扩展的廊道效应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以上海和广州市的绿地系统为例进行了重点介绍,最后对于城乡交错带的景观变化进行分析,用景观格局及其动态来描述城乡交错带的城市化过程特点,介绍了上海和沈阳的典型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自然灾害对城市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日趋受到关注。城市景观结构和空间形态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区域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成为城市生态风险及可持续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明晰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基本概念内涵及单一、综合自然灾害作用下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城市地域自然灾害、生态风险与景观格局—过程之间的逻辑关联,综合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过程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及其在城市生态风险评价、自然灾害生态风险防范等重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城市景观格局—过程与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的相互影响机理探索、景观时空尺度分异与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与情景模拟等三大重大研究趋向,以期实现基于景观优化的城市自然灾害和生态风险防范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多功能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为沟通自然景观与人类社会的重要桥梁,景观功能一直以来都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多功能景观通过对自然景观功能赋予人类价值评判,与土地利用决策紧密相关,已成为当前景观功能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多学科景观综合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景观生态学新的学科生长点。在系统梳理多功能景观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其与景观多功能性、生态系统服务及多功能农业的概念异同;并从景观多功能性评价、多功能景观空间识别、多功能景观规划与管理等3个方面,重点探讨了近年来国内外多功能景观研究的进展及其主要不足;最后,展望了当前国内外多功能景观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即多功能景观权衡机理解析、多功能景观区域类型识别、多功能景观尺度与划区效应评估、多功能景观动态预测及情景模拟。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规划不仅需要适应区域气候,更需要通过城市自身的合理空间配置来缓解因城市化引起的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城市景观格局大气环境效应的研究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城市下垫面的大气环境效应、大气数值模式、遥感应用技术以及城市规划的气候适应性等方面综述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应用于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城市景观组分的大气环境效应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但是景观组分的空间组合,即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仅仅处于起步的阶段。为了推动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并应用于城市规划之中,除了需要深入研究“格局影响过程”的机制外,还需要重点解决2个问题:一是寻找能够用来研究城市景观格局与大气环境相互作用的格局参数;二是确认具有一般意义的理想城市景观格局模式。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以乌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对西北干旱荒漠区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的时空动态,以资源衰退型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及周边县域为研究区,结合现有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干扰度、脆弱度指标,增加受威胁指数来综合构建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基于乌海市2005—2015年景观类型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景观生态风险及其动态。结果显示:(1)2010—2015年景观类型之间转移相较于2005—2010年更剧烈,年变化强度分别为7.43%和3.44%,工矿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最活跃,但年增加强度减小。(2)林地、水域和湿地损失度先略增加后大幅度减小,其他土地和草地损失度呈增加趋势,工矿用地先减小后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受威胁指数最大,其余类型的景观受威胁指数均有上升趋势,但其他土地、水域和湿地增加趋势逐渐减慢。(3)2005—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升高,空间分布总体呈西、中部高而南北低的格局,而不同等级风险区表现为低风险区由边缘向中心转移,而高风险区依托原有高风险区扩展。研究期风险区变化显著的是西部沙地高风险区,矿区东部其他土地因周围分布灌丛和草地,风险始终低于西部其他土地。根据不同风险等级中工矿用地的面积占比情况,将工矿用地占比控制在5%以内可达到控制总体景观生态风险的目的。研究为资源型城市通过合理的景观配置进行生态风险管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述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和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公园建设实例,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就业、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地学旅游品位和公众保护地质遗迹意识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地质公园在保障城市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力阐明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是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服务的一个新方向。本文还提出了今后北京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唐山市南湖景区、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与纽约清泉公园三个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景观设计手法、特点,同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思考,为形成城市废弃地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提供基本资料,为城市的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邢晓彬  段芳  邢晓东 《地下水》2012,(1):162-164
城市道路景观展示城市风貌,同时作为认识城市的重要视觉、感觉场所,是城市综合实力直接体现,反映城市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总体水平以及城市的特色。针对包头市钢铁大街道路景观的现状,从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视角,分析道路景观的要素,探讨钢铁大街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找出设计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物质建设及文化建设两方面改进的措施,以期为市民提供更人性化和生态化的公共交通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