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锚固钻孔工程涉及一系列技术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施工锚索孔的一些相关工艺技术,包括:崖壁施工中的钻机定位,复杂地层防止孔斜及测斜,破碎带和大裂缝中的钻进及堵漏方法。  相似文献   

2.
胡亚波  黄学斌 《地球科学》2002,27(2):193-198
三峡水库蓄水后,已治理的链子崖危岩体,特别是T8-T12缝段岩体将受到江水的长期作用和影响,直接关系到防治工程的成败.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岩体测试,着重论述水库蓄水对T8-T12裂缝及其充填物的作用和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用改进的Sarma法对该段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重新计算和评价,得出一系列新的结论:总体上,长江水位抬升后,水对裂缝的溶蚀作用和劈裂作用,使裂缝整体加宽,不利于危岩体的稳定;考虑岩体和承重阻滑键取长期强度和江水位骤然升降,以及地震影响,链子崖危岩体整体稳定性将恶化,但NE20°方向稳定程度好于NW350°.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周期性水位变动造成了部分消落带岩体劣化,其具体表现为强度下降和宏观裂隙增多,这使得一些柱状危岩体被发现或需要重新认识,包括箭穿洞、曲子滩和棺木岭等危岩体。这些柱状危岩体三维边界清晰,由"硬-相对软"的岩性组成,主要受控于相对软的硬岩基座岩体。采用伪时间增量的方式模拟岩石强度的时间相关劣化效应,数值分析了多水位变动周期下棺木岭危岩体裂缝和破坏区的扩展情况。危岩体初始破坏区主要集中在基座趾部岩体。随着水位变动周期增多,裂缝和破坏区由危岩体踵部和趾部相对扩展,破坏区主要集中在危岩体踵部。10次水位周期计算所得破坏区比相同时步、没有劣化效应时增加了近4倍,且以拉张破坏为主。周期性水位变动造成的岩体劣化强烈加快了柱状危岩体演化进程,同时影响了其破坏机理。从数值分析来看,棺木岭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从原来的倾倒为主将转为以压溃崩塌为主。水位变动条件下岩石强度的时间相关劣化效应及其对柱状危岩体的影响研究将为三峡水库危岩体防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防治工程施工对链子崖危岩体的扰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的实施,使其安全度有了较大提高,经过应力调整,已使其变形趋于稳定,防治工程效果日渐显著。通过对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进行前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钻孔深部位移、岩体应力和锚索张拉力等监测资料的分析对比,讨论防治工程施工对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的影响,论述施工进度、施工强度与危岩体变形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危岩体是一种典型的灾害地质体,其形成、变形与破坏受控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基础要素在孕灾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各基本地质要素与灾害形成的关系是研究危岩体变形规律和破坏机理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三峡库区望霞危岩体区域地质构造作用分析,横石溪背斜构造解析,各类地质结构面发育特征统计和危岩体岩性组合方式及工程地质条件剖析,结合危岩体两次变形破坏过程,分析各因素对危岩体的形成及变形的关系。研究认为:孕育望霞危岩体的横石溪背斜雏形形成于印支期的隆升阶段,至燕山主期形成褶皱主体,后期则以继承性改造为主,危岩体的形成及孕育主要集中在背斜核部区域,枢纽位置尤为发育。控制危岩体变形的5条关键裂缝与顶部发育的"V"字形裂缝关系密切,其是在纵弯褶皱作用下背斜顶部脆性岩层受到强烈的拉裂影响,叠加台阶式层间滑动作用,形成与轴面近于平行的拉张裂缝。在望霞危岩体中发育多组地质结构面,其中原生结构面对各条关键裂缝及关键块体提供基础背景值,控制其规模、范围及变形强度。控制着变形关键部位特别是前缘软弱层变形位置、牵引区段及强烈程度。构造结构面主要控制关键裂缝的延伸方向、距离及样式,控制关键块体的变形方向,裂解范围及规模,掉块及崩裂位置,控制危岩体底部关键部位即压张裂缝的形成位置、张开度及位移方向。次生结构面主要控制后缘变形区,对各条关键裂缝控制其继承性变形,控制关键块体扩张,对岩体裂解破坏至关重要。同时,望霞危岩体在地层岩性上构成了典型的硬—软—硬岩性组合,为危岩体的变形提供了地质结构组合条件,其底部大面积的采空区控制着危岩体整体滑塌变形。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某滑塌式危岩体为例建立了危岩体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影响危岩体稳定性的因素,讨论了危岩体开裂深度对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危岩裂缝开展的破坏演化机制,并结合规范采用理正软件对本文提出的捆绑法治理滑塌式危岩体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稳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捆绑法治理后,危岩体在自然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都能保证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为危岩体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两大主体工程--"五万方"、"七千方"锚索工程和T8~T12缝段承重阻滑键工程于1995年5月开工,分别于1997年8月、1999年8月竣工.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风险很大的工程.工程施工对危岩体,特别是对其中局部敏感部位的影响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受扰动的危岩体适应应力调整产生相应的变形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扰动过大,可能会导致危岩体失控,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在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同步监测危岩体的变形动态,分析判断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其变形趋势,做出超前预报;及时捕捉重大变形信息和突发险情的征兆,供业主和施工单位决策相应防范应急措施;反馈设计,指导施工进度及强度,保证施工期间危岩体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是施工监测的基本任务.文章通过对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施工期间(尤其是1996年10~11月)的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钻孔深部位移、岩体应力、锚索张拉力等监测资料的分析,论述监测工作在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有限元/离散元耦合分析方法(FEM/DEM法)可计算连续介质的小变形,也可在新生裂缝并在裂隙间开展大变形计算。文章以位于重庆市巫山县长江左岸的箭穿洞柱状危岩体为例,分析了箭穿洞危岩体可能的破坏过程。分析表明:柱状危岩体的基座处于应力集中状态,既有拉应力集中区也有压应力集中区,应力集中造成柱状危岩体的基座附近边界岩体易破坏。应力集中新生了裂隙,裂隙的延展导致了危岩体的解体和最终的破坏。FEM/DEM方法预演了柱状危岩体压致拉裂的裂隙网络形成和破碎岩体运动过程。FEM/DEM对帮助分析大小变形混合的斜坡变形十分有利,是未来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望霞危岩体地质模式及变形破坏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危岩体变形破坏预警判据的选择和确定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的关键性问题。结合三峡库区望霞危岩体两次发生大面积破坏过程的监测数据和观测资料,采用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勘查对底部采空区及地质结构特征分析,并结合裂缝位移、GPS监测数据分析危岩体后缘主控裂缝T10号缝的变形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变形区段和3个变形演化阶段。研究认为:底部采空区、后缘塌陷坑、岩体节理裂隙、风化凹槽对危岩体变形具有控制性作用,后缘主控裂缝分为性质不同的东段、中段和西段,整体上呈现直角状,在变形程度上由东向西减弱,东段变形牵引中、西段变形,以塌陷沉降为主,伴随向SSW的强烈扩张,新生多条次级裂缝形成阶梯状陷落地貌,显示台阶式渐进后靠变形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针对芦山7.0级强烈地震后宝兴县城两河口电站移民小区崩塌整治工程施工难度大和安全风险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陡崖型危岩群体成套施工关键技术,即悬臂式脚手架设计方法、架空索道运输设计方法和破碎孔洞岩体成孔灌浆施工技术。该成套技术使陡崖危岩体得到及时整治,为灾后重建赢得了宝贵时间,节约了成本,使地震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进一步丰富了高陡危岩体防治理论与实践,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施工和安全环保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煤矿坑道大直径水平长钻孔的工业性试验情况。试验中使用定向钻进技术施工了4个钻孔,两个钻孔长度达到80 0m以上,试验钻孔最深86 5m,其中85 5m保持在煤层中连续延伸,孔径15 3mm,最高时效达到2 8m/h。文中还对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断裂的物质属性。随钻实时流体分析作为井口流体实时监测手段,首次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随钻流体组分响应特征,在一号孔(WFSD-1)主断层上出现随钻流体多组分同时异常,且异常强度大。通过比较WFSD-1号孔主断层的钻探岩心岩性和随钻流体组分剖面,认为随钻流体组分的异常区间与主断层的区间保持一致,表明流体异常与断层的响应特征,主断层区间的流体异常为多组分的极值异常,强度与断层泥厚度成正比。这些钻探泥浆气体响应特征将为钻探工程、取心钻进提供第一时间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有效防止水平井段孔眼坍塌是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成功率的有利保障之一,而煤体结构和地应力是影响成孔的两大主要因素。基于目前多分支水平井井身结构和煤体孔裂隙系统特征及弹性力学理论,分别建立了Ⅰ、Ⅱ类煤相关切向应力模型。根据该模型,分析了Ⅰ、Ⅱ类煤中垂直地应力与水平地应力不同大小、与主支和侧支钻进方向不同情况下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Ⅰ类煤中沿水平最小主应力钻进成孔最难,沿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成孔最容易;Ⅱ类煤中钻进方向由外生主裂隙与水平最大主应力夹角决定。   相似文献   

14.
徐国辉  万道含  杨树强  高元宏 《探矿工程》2015,42(11):34-37,45
针对青海五龙沟矿区3320平硐89线中段布设的坑道钻孔(SZZK8905、孔深700.20 m)在钻探施工中遇到的憋泵、孔壁坍塌、缩径、回次进尺少、岩心采取率低等问题,在钻机选取、钻孔结构设计、破碎带取心技术、钻井液等方面开展坑道钻探工艺研究,成功完成了该孔的钻探任务。  相似文献   

15.
煤矿井下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煤矿井下水平定向钻进技术(HDD)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技术路线,这涉及钻进设备和钻具、钻孔监测仪器的研发,钻孔轨迹控制理论的研究等。本文阐述了煤矿井下HDD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特点及我国在该领域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许昌武庄铁矿ZK3349孔设计孔深1500 m,覆盖层厚度达400多米,基岩中存在多个破碎带,第四系和第三系地层接触带软硬互层,并含有大量卵石、漂石,钻探施工极易出现缩径、孔壁坍塌、孔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相应的钻探技术措施,顺利终孔。总结了该孔覆盖层裸孔钻进和深孔绳索取心钻进技术。  相似文献   

17.
川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高山峡谷地区,传统垂直钻孔勘探难以满足工程沿线深埋大隧道的勘探需求,采用水平孔取心钻进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优选钻进设备与工具,制定合理的钻进工艺与泥浆技术措施,形成了一种千米级水平孔绳索取心钻进技术,成功应用于川藏铁路卡子拉山一号隧道水平孔,完成了1212 m水平绳索取心定向钻孔施工任务,查明陡倾岩层3条断层和19处节理破碎带,全孔平均岩心采取率高达97.76%,钻孔各项指标优良。实践证明,千米级水平孔绳索取心钻进技术能够满足川藏铁路深埋大隧道的勘探需求,直观查明隧道洞身段地层岩性、陡倾岩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情况,为铁路勘查设计提供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8.
复杂地层钻探问题一直是地质勘探、工程勘察及工程施工钻进中的主要技术难题。分析了复杂地层钻探护壁堵漏的方法;结合宁夏六盘山区东北麓芒硝矿钻探工程,对于大溶隙岩溶地层钻探,提出采用水泥-水玻璃-布袋护壁堵漏方法。阐述了漏失通道的性质和位置的分析方法、护壁堵漏方案和原理、正确确定注浆压力及最大注浆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余桂红 《探矿工程》2018,45(6):19-23
洛宁上宫金矿地层复杂,存在多层断裂构造破碎带,地层主要为硅化蚀变碎裂安山岩、碎裂片麻岩类与构造角砾岩,钻进过程中易出现孔壁坍塌、缩径等现象。ZK322000深孔钻探过程中既遇到了覆盖层采空区碎矿渣地层,也遇到了断层带水敏地层与坍塌破碎地层等复杂地层,针对该孔地层特点,通过采空区长套管护壁与水敏地层的抑制性泥浆体系护壁及坍塌地层的高密度泥浆体系护壁,成功解决了孔壁失稳问题,从而保证了钻孔质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六盘山地区海参1井的钻探全过程发现,岩性对钻进速度影响较大,钻井中常遇到膏岩缩径、可钻性差,井塌、井漏、井斜等钻井难题,提出了钻头选型方案,即开孔时选用排屑良好的铣齿钻头;第二次开钻后针对不同岩层的岩性,分别采用PDC复合片钻头及硬质合金牙轮钻头;在取芯钻井井段,选用金刚石取芯钻头.同时,采用钟摆组合钻具与纯钻铤组合钻具吊打纠斜,以控制井身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