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近场基岩场地上的加速度记录,计算了震级谱的高频成分,从而使谱震级这个概念包含更多高频的信息,并能进一步满足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潘华  张晓东 《地震地质》1993,15(4):369-374
从起算震级的定义出发,在分析其确定依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震例,指出起算震级与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价所关心的最小震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起算震级可以取为4.0,但是,最小震级可能会是更小的震级,因此,对核电厂这类具特殊安全性要求的设施,以起算震级4.0代替最小震级,是偏于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依据地震震级与空间联合概率分布模型,讨论了地震带震级概率分布与潜在震源区震级概率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地震带内地震震级概率分布服从截断的指数分布,则带内必存在震级概率密度不服从截断指数分布的潜在震源区。这一结论与实际地震资料的统计结果和地质学研究中提出的“特征地震”的概念是一致的。作者认为,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区划和其他工程地震研究工作中必须考虑潜在震源区的震级概率分布和地震带震级概率分布之间的制约关系,以正确确定每个潜在震源区的震级概率分布。  相似文献   

4.
基于神经网络BP模型和可靠度理论,并沿用抗震规范中液化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概念,建立了简化的液化判别概率方法。文中以液化标准贯入锤击数作为估计液化势的基本依据。该基准值是给定地面加速度、土层埋深、地下水位的液化临界锤数,也与震级大小和液化概率有关。为了对不同震级和土层中任一点进行液化判别,引入土层埋深水位以及震级大小对基准值的修正系数。为了方便工程应用,也给出了按地震分组的液化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震级地震和地下核爆炸而产生的短周期能量和长周期能量不同,意味着它们的体波震级M_b和面波震级Ms之间有系统差别。这是识别地震和地下核爆炸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尽可能准确地测定震级是很重要的事。在华盛顿从事地震和地下核爆炸认别工作过程中,我取得了关于震级的非常明确的概念。首先,我认为不少地震学家关于“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的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一个地震有各种震级,而且这些震级可能都是正确的。因为,从不同方面测量地震能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特征和地震地质条件。据此,应用灰色系统方法,建立了水库地震的灰色聚类预测模型及水 库地震趋势的灰色灾变预测模型,运用灰色关第分析原理研究了水库规模与水库地地夺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的4.7级地震是第一期工程的最大地震,第二期工程竣工蓄水后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不超过5.5级,该库坝按原定抗震烈度Ⅷ度设防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基岩地震反应谱衰减规律出发,研究了基岩反应谱随震级、距离的变化特征,包括基岩反应谱的第二特征周期、反应谱下降段的斜率等随震级、距离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震级大小对基财反应谱的第二特征周期起着决定的作用,距离主要影响反应谱下降段的斜率,所得结论在工程抗震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缑兰兰  陈勇  苏健  赵庆 《内陆地震》2003,17(2):145-149
选取乌鲁木齐地震台和克拉玛依地震台震级资料为标准样本,分析对比了遥测数字台网与模拟遥测地震台的震级相关性,求出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各子台震级与标准样本震级的回归方程,给出了标准样本震级与子台震级的换算值。  相似文献   

9.
矩震级及其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叙述地震震级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文中指出,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不会饱和,对于所有地震,无论大小、深浅,无论使用远场、近场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和地质资料中的何种资料,均可测量矩震级,并能与熟知的震级标度如面波震级MS相衔接。矩震级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矩震级是国际地震学界选定的首选震级,负责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部门优先采用的发布的震级。文中介绍了计算矩震级所用的公式,详细解说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分析了由于采用的计算矩震级公式的不同,采取的具体的数值计算步骤的不同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目前进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中, 潜在震源区范围和震级上限的确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采用二级划分和三级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对潜在震源区范围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 用震级上限的单边正态分布模型代替固定的震级上限模型, 分析了这种改进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 结果表明, 用三级划分潜源的方法代替二级划分潜在震源方法可降低局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对于在潜在震源区附近选址和降低工程成本有重要意义。 震级上限的改进, 使得地震危险性降低, 这对百年使用年限的工程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引言在将近50年以前里克特引入地震震级的概念,在地震学的领域内,已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功。地震震级满足了按强度把地震加以分类这个明确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前进,提出了几种震级标度。按年代顺序为,第一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地震产生的近震震级 M_L(里克特,1935).为了把震级标度应用于远震事件,引入了20秒面波的震级 M_S,称为面波震级(古登堡和里克特,1936)。最后,为使震级标度适用于任意震源深度,定义了体波震级 M_b(古登堡,1945a、b)。不辛,由于这个不一致的发展,立刻出现了困难。明显的问题是如何使得三个震级标度彼此相连系,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的解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中国地区震级标度的演化及震级水平概念提出的过程,并引入系统科学方法的思路,以探索震级标度统一的途径。利用1978~1985年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各年面波震级Ms≥4.5,震源深度h≤60km地震的面波振幅和周期资料,计算出均匀震级M~(ch),然后计算出M~(ch)0震级与ISC、MOS、NEIS、UPP报出震级的偏差及平均偏差,弄清各系统逐年震级水平变动的趋势,以及各系统的平均偏差波动的幅度随时间变化情况,旨在从中探索其规律,使得各系统测定的震级可以进行折算,以求得相对一致的震级值。  相似文献   

13.
面波震级测定的发展过程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45年古登堡提出了面波震级M_s。在以后的几十年中M_s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自1957年以来,在面波震级测定方面,从理论认识上逐步得到深化。随着地震科学的发展,经过面波震级测定的几个阶段之后,发现目前我国使用的面波震级公式在方法上,甚至物理概念上存在有四个方面问题。对此,本人提出了一些分析意见和个人看法。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张晓东  马文静 《内陆地震》1991,5(3):247-253
利用分维的概念和方法,对地震序列的震级不均匀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计算了一些典型地震序列的震级容量维D_o,并对部分序列进行了时空扫描。结果表明整个序列的D_o值可做为判断地震序列类型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以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和强震动观测系统组织委员会(COSMOS)记录的13次地震的486个台站的三分量地震动峰值数据为基础,按照震级和震中距大小将其分类,得到地震动的峰值比PGV/PGA和PGD/PGA与震级和震中距的关系。结果表明:峰值比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震中距的增大也增大。最后给出了峰值比与震级和震中距的衰减关系,以供抗震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6.
在安徽省数字观测系统将逐步取代模拟观测系统的过渡时期,对安徽霍山地区3个台站老皇寺、豹子崖、石家河进行了震级更正,对记录到的数字观测资料和模拟观测资料分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经过A/D后的数字记录震级目前可以和其他数字台一起参与震级平均,数字记录结果和安徽省地震局编目结果偏差基本上未超过允许范围,速度震级和仿真位移震级之间的偏差在0.2以内。  相似文献   

17.
大内徹 《地震学报》1997,19(6):586-589
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地震大小的分布服从古登堡-里克特(G-R)定律.我们根据矩方法引入b值谱的概念,用于研究实际震级分布对该定律的偏差.这使我们能描述地震的震级频次分布的特征.用这种方法分析表明,实际的地震大小分布有较大变化,有时明显地偏离通常假定的G-R公式.   相似文献   

18.
利用湟源地震台2004年7月至11月数字化地震仪记录到的MB震级66个、MS震级40个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MB和MS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M网-M台计算出了湟源地震台MB和MS震级的偏差,并从震中距、震源深度及方位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而指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地震观测数据的利用角度出发,讨论世界范围内远震震级的测定问题。笔者认为,现震级标度存在的弊病是:震级饱和,测值偏差大,过分依赖频率的变动以及需要各种校正等。体波震级的问题大于面波;周期较短的震相问题大于周期较长的震相问题。矩震级标度将逐渐取代依据变幻不定的各种地震波的观用的各种标度。对于远震,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面波震级Ms将得以发展,成为矩震级的一种辅助标度。本文最后提出了矩震级标度实行后,历史地震震级和区域地震震级如何与之衔接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0.
极值理论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有着重要应用, 发震震级超过某一阈值的超出量分布可以近似为广义帕累托分布. 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给出了若干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估计公式, 包括强震震级分布、 地震复发周期和重现水平、 期望重现震级、 地震危险性概率和潜在震级上限等; 以云南地区震级资料为基础数据, 讨论了阈值选取、 模型拟合诊断和参数估计; 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结果表明, 广义帕累托分布较好地刻画了强震震级分布, 通过超阈值(POT)模型计算的复发周期与实际复发间隔统计基本一致, 高分位数估计在一定阈值范围内表现稳定, 为工程抗震中潜在震级上限的确定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