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以2009年开封市3个不同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生活小区为例,采用居民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费调查问卷数据,定量分析了2009年开封市不同收入水平小区居民的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根据板桥小区、康平小区、龙成花园3 个小区的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3个小区的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① 从3个小区人均生态足迹来看,总体上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较大;② 从3个小区居民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来看,猪肉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奶制品次之,肉类食品和奶制品的生产需要较多的土地面积;③ 通过分析3个小区不同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板桥小区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耕地和草地;收入消费水平越高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大,收入消费水平越低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小。证实了高收入水平居民对生态以及资源的占用程度要远远大于低收入水平居民,造成居民生态占用以及碳排放的不公。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探讨新疆生态足迹与其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计算新疆1990-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通过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法和灰色关联熵法,进行比较和印证分析,揭示影响生态足迹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筛选出最主要因素,并通过PLS回归和灰色预测拟合效果的比较,选取预测精度更高的模型.研究结果如下:能源消费总量、总人口、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耕地面积6项因子均属于生态足迹的显著影响因子;PLS回归模型拟合的效果优于GM(1,1)模型,说明该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可用于未来生态足迹的动态预测.  相似文献   

3.
太原市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计算和分析了太原市2003年生态足迹:2003年该市生态足迹为5.621hm^2/人,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264hm^2/人,出现了5.357hm^2从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是生态承栽力的21.3倍,总的生态赤字相当于自身面积的26倍;并把太原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受压力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率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做了比较,表明该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提出缓解城市生态压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在省域空间尺度下构建了"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生态足迹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加以本地化改进,并改进了化石能源土地的计算方法。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省公顷模型参数的计算形式,采用该区域2000-2010年间MOD17A3遥感数据的年NPP以及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了不同年份江苏省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均衡因子和13个地市各类土地的产量因子。结果表明,江苏省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与全球或国家公顷的均衡因子差异显著,各地市的产量因子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更为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基于NPP的省公顷模型使得动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快速简便,适用于省、市域等中小尺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同一个省内镇域的生态负荷及其生态容量现状,在综合分析了有关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后,提出以"省公顷"为计量单位计算小城镇生态足迹的模型。用全球公顷(gha)和省公顷(pha)两种方法分别对晏城镇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晏城镇2004年生态足迹采用gha 方法的计算结果为1.711 hm2/人,采用pha方法计算结果为1.210 hm2/人;该镇生物承载力采用gha 方法计算结果为0.985 hm2/人,采用pha方法计算结果为1.034 hm2/人;前者计算得到晏城镇生态赤字为0.726 hm2/人,后者为0.176 hm2/人。比较晏城镇和山东省各类土地类型的生态赤字/盈余,得出了晏城镇在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都存在生态盈余,在化石能源用地、水域和草地存在生态赤字,分析造成生态赤字/盈余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寻求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居民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单元.以大连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测算了1996~2004年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占用情况,并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动态变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1996~2004年大连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由0.98957 hm2/人增加到1.32023 hm2/人,在生态承载力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生态赤字已由0350897 hm2/人增加至0.70448 hm2/人.通过与其他城市比较,得出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特殊性,并分析其结构和影响因素,揭示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的不可持续问题,倡导节约型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疆艾比湖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艾比湖地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艾比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222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3.19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29hm^2。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需求结构看,耕地、建筑用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出现人均生态赤字,表明艾比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消耗当地土地和能源资源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水域、草地虽出现人均生态盈余,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生态供给丰富,主要与地方采取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措施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源足迹改进模型的农业区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小尺度区域生态足迹计算中能源足迹比例过高、进而导致评价结果过于消极的问题,对能源足迹模型进行了改进:将不同类型土地对CO2的吸收均纳入计算,并引入净生态系统生产力表征植被的碳吸收能力.应用改进前后的两个模型对传统农业区--浙江省桐庐县金牛村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5-2007年根据传统能源足迹计算的金牛村生态足迹从0.857 hm2增到1.049 hm2,生态赤字从0.481 hm2增到0.652 hm2;根据改进能源足迹计算的生态足迹从0.743 hm2增到0.936 hm2,生态赤字从0.368 hm2增到0.539 hm2.与传统能源足迹相比,改进能源足迹降低约0.113 hm2,其占全村生态足迹的比重减少了12%~15%,结果较理想.研究表明,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超出生态可承载能力,当地农业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趋势.改进模型更能准确反映研究区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对正确评价传统农业可持续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随着生态足迹模型的不断完善,其应用案例大量出现。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度量、生态经济等领域所得到的广泛应用,以及生态足迹模型在应用过程所得到的修正,如采用投入产出分析以完善计算方法,采用地方生产力指标体系以体现区域特征,补充丰富土地划分类型,通过长时间序列研究以弥补原模型的静态缺点,并配合其他可持续发展指标以辅助相关政策制定等。文章最后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成忠  林振山 《地理学报》2009,64(12):1523-153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中国1995-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各构成组分.运用统计-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各组分构成比例变化的普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以能源足迹和耕地足迹为主,耕地、林地、建设等足迹比例在波动中不断下降,草地、水域足迹比例先上升后下降,能源足迹比例不断增加;人均生物承载力构成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水域承载力比例相差不多,草地承载力比例最小,其中耕地、草地承载力比例不断增加,林地、水域、建设等承载力比例不断下降,且变化幅度均很小.②2007-2015年,耕地、林地足迹比例继续下降,草地、水域、能源足迹比例将逐渐上升,建设足迹比例将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出现增加趋势,耕地、林地、草地等承载力比例将不断增加,其中耕地、林地承载力比例增加幅度很小.草地承载力比例相对增幅较大;水域、建设承载力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文章还探讨了可能导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较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书华  王忠静 《山地学报》2003,21(3):324-330
采用国际上逐渐引起重视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在简要介绍该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西部山地型生态经济类型区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生态问题,以我国西南山区镇远县为例,采用该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截面资料,对其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保守估计。结果表明:目前地区的生态足迹需求小于生态供给能力,生态盈余为0.0677hm~2;生态空间供需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自然资源利用率低于整个西部和东部沿海省份。以目前的趋势来看,生态盈余状态最多能维持5~15a。  相似文献   

12.
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国内生态足迹研究自2000年开始迅速展开.根据目前国内生态足迹研究的175篇论文,对国内生态足迹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目前,国内生态足迹研究已从引进介绍的初期阶段过渡到大量应用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模型述评、不同区域尺度以及特定产业/部门的生态足迹实证分析3个方面.最后,从生态足迹研究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对生态足迹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我国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剖析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不同消费水平对生态足迹时空变异的影响,划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类不同的消费群体,分别计算各自的生态足迹,其次进一步细化模型中人均水资源足迹,从而构建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平衡模型。根据平衡模型计算出生态盈亏,得出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结果。并以1999年北京西部山区门头沟区为例,进行模型计算和生态可持续评价,结果表明1999年门头沟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说明该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对门头沟区的初步研究基础上,指出生态足迹作为山区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常斌  熊利亚  侯西勇  丁艺 《地理研究》2007,26(5):940-948
介绍了测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在生态足迹的预测方面采用消费预测模型和人口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方面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采用以上模型方法计算了1995、200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了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足迹在逐年上升,生态承载力前5年上升后5年下降。采用该模型方法计算与预测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具有快速、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但预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和GIS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IntroductionIn recent year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originally developed by Wackernagel and Rees in the mid-1990s (Wackernagel and Rees W, 1996; 1997), has gained much attention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This method tracks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p…  相似文献   

16.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primary objective for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now.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is a kind of concise method of quantifiably measuring the natural capital consumption and it can reflect the goal of sustain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re introduced. On this basis, the study brings forward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apacity prediction. The method is employed fo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prediction combining consumption model with population model and the technique is adopted for the ecological capacity (EC) prediction uniting the Geographical Cellular Automata (Geo CA)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above models and methods are employed to calculate EF and EC in 1995 and 2000 and predict them in 2005 in Hexi Corridor. The result shows that EF is continually increasing, and EC ascended in the anterior 5 years and will descend in the posterior 5 years. This suit of method is of the character of accuracy and speediness.  相似文献   

17.
1990-2007年中国能源足迹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中国1990-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变化态势,并利用重心模型研究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呈现波动增长,能源足迹结构方面煤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2)中国各地区间能源足迹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格局为南少北多,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错位;建议国家设立能源生态补偿机制,由出现能源生态赤字的地区支付能源生态补偿基金给能源生态盈余地区。3)中国能源足迹的重心呈现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轨迹,通过与GDP重心轨迹的对比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能源消费拉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