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05:46 UTC)日本东北部近海(38.3°N,142.4°E)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的强度为日本近1200a来最强.随后环太平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越洋海啸,海啸奔袭23 h到达南美洲的智利沿岸;此次海啸除了对近场的日本东北部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害,还对太平洋东岸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震发生4 h后海啸波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6~8 h海啸波到达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受此影响我国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蓝色警报.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的产生、越洋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波能量在我国近海及泛太平洋区域分布特征;同时重点模拟分析了海啸波在日本及中国近海传播的波动特征,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最后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阐述了此次海啸对中国的影响,给出了潜在的日本地震海啸对中国的风险估计.  相似文献   

2.
海啸灾害及其预警系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地震海啸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更是震撼了全世界。本文对海啸的定义、性质、特征,历史上和近代的中国和世界的严重海啸灾害作了简单介绍。指出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可以在一旦海啸发生后,争取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时间,提前发出海啸警报信息,这就能极大地减轻海啸灾害。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海啸预警系统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海啸及风暴潮灾害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海啸和风暴潮是严重的海洋灾害,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更是震撼了全世界。本文对海啸和风暴潮的定义、性质、特征、历史上和近代的严重海啸及风暴潮灾害作了简单介绍。指出建立和完善海啸和风暴潮预警系统,可以在一旦海啸和风暴潮发生后,提前发出警报信息,争取到几十分钟甚至几十小时时间,从而极大地减轻海啸和风暴潮灾害。  相似文献   

4.
印度洋大海啸与实时地震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的大海啸是人类的悲剧。目前发布海啸警报主要是依靠地震台网记录的实时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5.
香港海啸监测及警报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永德  李健威 《华南地震》2008,28(2):118-124
地震监测、海啸数值模拟和海平面监测是监测和预报海啸的主要工具。为了有效监测南海北部可能发生的地震海啸,香港天文台(HKO)正在香港筹建一个宽频地震站,同时通过太平洋海啸警报及减灾系统(PTWS)的框架取得美国加州综合地震网(CISN)显示系统的实时地震信息,并通过世界气象组织(WM0)的全球通信系统(GTS)接收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验潮站和海啸浮标数据以监测海面的波动情况。香港天文台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取得海啸漫滩模式交换计划(TIME)下的海啸数值模式,把香港本地的高分辨率水深和地形数据融合在模式之内,并利用这个模式计算南海多处地区在不同地震情景下的海啸传播,为海啸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沿海地震海啸析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中和  李灼华 《中国地震》1992,8(4):102-107
文章认为,浅源海底辑震是形成地震海啸的必要条件,但是地震海啸的形成还取决于波浪的传播机制。中国大陆沿海尽管存在着地震活动带,但不具备形成地震海啸的条件,无论在历史上还是近代,都没有发生过地震海啸。发生于琉球群岛及日本东南部近海海域的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沿海或者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微弱。一些中外学者曾认为中国大陆沿海历史上发生过灾害性地震海啸,这是由于误解了有关史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球坐标系下非线性浅水波方程, 研究日本本州M9.0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 并计算了冲绳海槽构造带上3个不同段落可能发生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 分析这些海啸与日本大海啸的浪高和走时关系. 结果表明, 日本地震海啸模拟结果与日本当地报道及中国东南沿海7个验潮站的报道结果相符. 冲绳海槽构造带中段可能发生的3次不同震级(M7.0, M7.5, M8.0)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时间比日本海啸提前约4个小时, 从震源区传播3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华东沿海部分验潮站. 冲绳海槽M7.5潜在地震海啸在验潮站上计算的波高与日本海啸相当, 中冲绳海槽M8.0潜在地震海啸在大陈站的波高将超过0.9 m, 在坎门站波高将超过1.8 m. 北冲绳海槽的潜在地震海啸威胁主要集中在江苏盐城、 上海一带, 南冲绳海啸主要对台湾东北部和浙江沿海产生威胁. 本文对冲绳海槽构造带上潜在地震引发海啸的模拟结果, 可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防震减灾、 海啸预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刊编辑部 《地球》2012,(4):120-127
日本强震引发海啸与核泄漏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震后三天内连遭170多次5级以上强余震,共计14704人遇难、10969人失踪。东京有强烈震感,民众纷纷从楼层中跑出。日本气象厅发布了海啸警报,地震引发约10米高海啸,海啸警报扩展至整个太平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日本政府紧急疏散周围10公  相似文献   

9.
陈建涛  叶春明 《华南地震》2010,30(Z1):145-152
南海东南边缘的马尼拉海沟是国际上公认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海啸条件的危险地区,由于南海没有大面积的岛屿阻隔海啸传播,如果在马尼拉海沟发生大地震引发海啸,那么将对广东省漫长的海岸线造成严重破坏。广东省南海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广东省地震速报系统和国家地震自动速报备份系统的基础上,由地震速报、震源机制快速计算、海啸数值模拟计算等模块组成,对南海地震海啸进行实时监测,提供海啸波浪到达海岸线的估计时刻和最大海浪高度,提供预警信息等社会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0.
日本、美国等国家在海啸危险性分析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有相关的分析方法提出.我国地震海啸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简要综述了我国地震海啸的研究进展,借鉴我国已成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了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其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全面开展地震海...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活动性和历史海啸事件记载的分析,本文对日本南海海槽发生MW9.1罕遇地震情况下的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震可引发初始波幅约10 m的海啸,6个小时后传至浙江沿海,近岸各处波幅为1—2 m;8个小时后靠近上海海岸线,最大波幅约2 m,受地形影响局地爬高至近3 m;11个小时后抵达苏北黄海沿岸,预计波幅普遍在1 m左右.海啸的上岸高度与海岸附近的海深和海岸线的形态密切相关.我国近岸海域地形变化复杂,海湾众多,对海啸波有放大作用,该模拟结果可能比实际传播到近岸时偏小,因此综合评估日本海啸影响我国华东地区的规模m可达1—2级左右.一旦日本南海发生罕遇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遇上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则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12.
日本Mw9.0级地震海啸数值模拟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地震诱发了海啸.本文依据USGS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地震海啸的数值模拟,并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布设的海底压力计记录的水深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可信.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海啸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并对未来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给出了几点建...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日本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海啸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1941年开始,日本气象厅就建立了自己的海啸预警系统。自1993年又一次遭受海啸灾害后,这些经历促使日本气象厅(JMA)开始研制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该海啸预警系统包括地震监测网、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快速数值预报以及基于卫星通讯的海啸预警产品快速分发系统这三部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海啸防灾减灾机制,对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研究也做了很多的工作,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尚属空白。本文首次对我国的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借鉴我国成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在根据我国一些历史地震海啸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的方法对我国珠江三角洲的海啸危险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本州岛西海岸的石川县能登半岛附近海域3月25日早上9时42分左右发生里氏7.1级地震,目前已经造成至少1人死亡170人受伤,200所房屋被毁。据报道,地震灾区距东京以西300km,震中位于地下约50km。地震引发的山崩导致当地道路交通瘫痪。能登半岛西部小镇一名52岁的妇女在地震中丧生,40多人受伤,多数为轻伤。附近几个县已经派出约400名警察前往现场协助救灾。据悉,地震发生时首都东京有明显震感,日本气象厅也随即发出海啸警报,在1个多小时后,又解除了海啸警报。(董泰)日本海域发生里氏7.1级地震@董泰…  相似文献   

16.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当地时间2005年3月28日23时9分(北京时间29日零时9分)发生8.5级强烈地震,印度洋沿岸国家随即发出了海啸警报。本次强烈地震可能已经造成印尼近2000人死亡。  相似文献   

17.
地震海啸灾害及其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7月17日,西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近海地区发生7.1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约有3000-500人死亡或失踪,5座村庄被巨浪蚕没,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海啸破坏情况,国内外历史上大地震海啸灾害,简述了有关专家对巴地地震海啸追踪研究的初步结果和评论。  相似文献   

18.
(1)本文在对未来500年内由地震引发的可能是最坏情况的海啸进行研究后指出,惠灵顿港周围地区及其南部沿有发生海啸以至洪水泛滥的危险性。(2)参考历史海啸资料对惠灵顿地区几个主要断层运动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就惠灵顿发生海啸而言,在西Wairarapa断层发生震级为8的地震(类似于1855年的地震)会造成最坏的情况,地震学家估计,未来100年内出现这种事件的概率为30%。(3)对海底运动导致的海啸波浪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地震海啸的特征及其成因、国内外历史上发生地震海啸的情况,结合我国沿海的地震、构造、海底地貌等特点,分析了我国沿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最后简要叙述了卫星技术在地震海啸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台湾及其邻近地区的海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不仅陆上地震频繁,发生在海外的地震也不少,但其中仅有极少数的海底地震曾引起海啸。然而,由于台湾北部及西部水深极浅,近距离海底地震所引起的海啸有可能会造成重大灾害,对1867年发生在台湾基隆附近的海啸曾造成数百人死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