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大尹格庄金矿位于招平成矿带中段,是胶东地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储量达到超大型规模,但关于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尚存在较大争议。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该矿床成因和成矿流体纵向变化特征研究。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H2O-CO2-NaCl±CH4体系。从成矿早期到晚期各阶段(Ⅰ~Ⅳ阶段)均一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密度逐渐增加。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主成矿阶段可能存在流体沸腾作用;黄铁矿硫铅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壳幔混合岩浆。成矿过程和背景总体与胶东其他金矿床类似,形成于克拉通破坏环境。浅部与深部流体和物质组成的对比研究表明,在垂向纵深范围内成矿流体性质、金银成矿强度和金成色稳定一致,金沉淀具有宽泛而稳定的环境,指示大尹格庄金矿床深部仍然具有很大的成矿潜力和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2.
英格庄金矿为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上的一个中型金矿床。该矿床矿体严格受金牛山断裂带控制,呈脉状、透镜状和囊状平行斜列式产出;矿体平均厚1.58~1.98m,平均品位3.96×10^-6~4.77×10^-6。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矿石英脉型;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银金矿、自然金、黄铁矿等。围岩蚀变包括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研究表明,英格庄金矿床为一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属Groves等提出的造山型金矿范畴。  相似文献   

3.
侯格庄金矿位于胶东蓬莱栖霞金矿带的虎路线金矿田内,是矿田内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矿体主要呈脉状与透镜状分布于中生代郭家岭花岗岩内部的断裂体系中。本文结合野外与岩相学观察、包裹体测温与拉曼光谱分析,将侯格庄金矿的热液阶段划分为黄铁矿石英阶段(Ⅰ)、金石英黄铁矿阶段(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将其流体包裹体划分为单相包裹体(Ⅰ型)、气液两相包裹体(Ⅱ型)、含CO2三相包裹体(Ⅲ型),其中单相包裹体又分为纯液相包裹体(Ⅰa型)和纯气相包裹体(Ⅰb型)。侯格庄金矿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41~332℃,集中在211~252℃,盐度为2.74%~8.81% NaCl eqv,集中在3.58%~4.51% NaCl eqv。成矿流体为中—低盐度和中—低温CO2H2ONaCl流体。结合蓬莱金矿带HO同位素研究,金矿初始和成矿期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流体。  相似文献   

4.
利用Re-Os同位素技术,对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中的黄铁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组成的测定,获得黄铁矿等时线年龄为(122±44) Ma.黄铁矿的N(187Os)/N(188Os)初始比值为0.56±0.12;γOs值为197.46~394.16,平均值为293.49,介于地幔与地壳之间,结合矿物中普通Os的w(Os)u对w(Re)/w(Os)比值,提出了其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为壳幔混合来源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胶东下潘格庄金矿床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其形成与朱吴断裂的次级断裂——下夼断裂、下潘格庄断裂、上潘格断裂3条断裂带关系密切。下夼断裂带为区内主要断裂带,双山屯、棉花州、韩家夼等中小型矿床均赋存于该断裂带内。断裂围岩为二长花岗岩,蚀变带下盘见有钾化,蚀变带内见有钠长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蚀变,断裂面上见有灰色、深灰色断层泥,工程揭露断裂面沿走向较连续。下潘格庄金矿床矿物共生组合简单,矿石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磁铁矿,并含有少量的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石矿物含量大于7.00%,属高硫化物型;脉石矿物含量大于90%,主要为石英和绢云母,次为长石、方解石、绿泥石;其中黄铁矿和石英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矿物为银金矿,以包体金和裂隙金为主赋存于其他矿物中,金颗粒以细粒金为主。矿石伴生矿物组合主要为银和硫,矿石属于易碎易选矿石。  相似文献   

6.
全面收集了胶东矿集区矿床和相关岩石的同位素年龄,对该区大规模成矿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数据显示胶东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的高峰为110~130Ma,成矿作用同步或略滞后于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时间。郯庐断裂带是华北地区最主要的断裂带,并且在110~150Ma期间平移活动最显著,因此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对该区金矿的大规模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综合上述观点,胶东金矿集中区大规模成矿是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辽上金矿床位于胶东新发现的胶莱盆地东北缘成矿区之内,为胶东东部首例特大型金矿。矿区金成矿以充填作用为特征,载金矿物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结构黄铁矿和白云石,以网脉状、细脉状、微细脉状黄铁矿白云石细脉形式出现于岩石碎裂隙中,或以黄铁矿白云石大脉状充填于断裂构造中。矿石包括含金黄铁矿白云石脉型和含黄铁矿白云石脉蚀变岩型2大类。通过对比认为,该矿床为一新类型,即黄铁矿白云石脉型金矿床。这一新类型特大型金矿的发现,预示着胶莱盆地边缘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尤其在金牛山地区应有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更大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8.
邓格在高硫石英脉型金矿床产于胶东东部牟平—乳山金成矿区中部北北东向金牛山断裂的次一级平行断裂中,由四条黄铁矿—石英脉组成。笔者对该矿床金矿物的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及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毒砂、石英等的产出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它特征进行了叙述。金主要呈金—银固溶体系列的独立矿物产出,包括银金矿、自然金和金银矿。黄铁矿为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与金关系非常密切,是主要的载金矿物,80%以上的金分配在黄铁矿中。含金石英脉与不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别,以此可以区分二者。金与砷(毒砂)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在含有毒砂的矿石中几乎都能发现银金矿,所以毒砂可作为寻找此类金矿床的矿物学标志。载金脉石英为灰色透明,SiO_2含量较低,杂质含量较高,黄铁矿具有碎裂结构,热电系数为正值(P型),黄铜矿热电系数为高负值,它们为载金矿物的标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1:5万栖霞幅地质填图,在太古界胶东群变质地层中划分出了经过变质变形的英云闪长岩体。本文论述了区内英云闪长岩的地质特征及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特征和U-Pb同位素地质年龄。岩体侵入太古界胶东群,据同位素年龄初步划分为两期岩浆侵入活动,分别在28亿年和26亿年。英云闪长岩在胶东地区是首次确定,对于该区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对于胶东西北部地区的太古代胶东群变质杂岩,前人测得其K-Ar同位素地质年龄值仅有1664Ma;玲珑花岗杂岩体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值变化在46—476Ma之间。笔者认为上述同位素地质年龄值与它们所代表的地质体的地质特征不相一致。经笔者研究认为:胶东群和玲珑花岗杂岩均遭受了较强烈的硅、碱质交代作用。这种交代作用是发生在埋深、高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IGS中心提供的不同纬度的电离层TEC值,建立基于改进的集总平均经验模态分解(MEEMD)算法和Elman回归神经网络(ERNN)模型相结合的电离层TEC预报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低、中、高不同纬度采用本文方法预报5 d电离层TEC的预测值的均方根误差最优可达到0.96 TECu,相对精度最优达到95.4%,精度较EMD-ERNN模型及单一ERNN模型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对高楼的GNSS连续监测单历元动态解算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单日解解算结果的位移变化具有一定规律。采用频谱分析提取位移变化主成分,利用高阶谐函数构建高楼实时监测位移预报模型。以同济大厦监测为例,所构建的预报模型预报结果与实际位移值相吻合,水平方向RMS优于3 mm,垂直方向RMS优于7 mm。  相似文献   

13.
以直立六面体模型为基础,使用相关分析研究小波基和小波阶数的选取,同时对功率谱深度估计方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恰当的小波基和小波阶数分解重力场,可以获取地层深部信息。计算的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及其范围内珠江口、台西南盆地的莫霍面深度分别为28.3、23.9、20.8 km,与文献资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岭估计通常无法单次计算使得均方误差达到最小,因此提出岭估计迭代法。将岭估计参数估值代入平差模型,更新观测向量,再次用岭估计法求解参数。依此迭代,每次迭代计算方差和偏差,当均方误差达到最小或收敛时终止。模拟算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5.
利用Okada模型计算2018-01-23 09:31(UTC)阿拉斯加湾7.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的初始场信息,利用COMCOT模型模拟海啸传播。比较海啸首波振幅和到达时间模拟值与实测值显示,振幅差异在4 cm以内,时间差异在4 min以内。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吻合,揭示阿拉斯加地震引发的海啸强度弱,同时反映海啸初始场参数的选择合理有效,海啸模拟计算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6.
以2016-02~11期间唐山四分量深孔地应力连续观测数据为基础,使用S变换技术获得区域构造信息的时频特征,讨论其与近场小震及远场大震事件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唐山台近场25 km范围内5次小震事件发生前的数日内,其地应力连续观测数据的S变换结果在720~1 440 min周期范围内均表现为高能量簇异常,且与潮汐因子的日常形态存在显著差异;2016-04-15日本九州M7.0级地震的同震效应主要对地应力S变换结果中周期小于240 min的频段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唐山地应力高能量簇特征可能来自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调整,而非远场大震的同震效应,说明地震事件前后的构造应力时频演化特征与近场地震活动可能存在较高的前兆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以重力和地形数据研究现今华北克拉通区域岩石圈热化学结构,探讨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首先计算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Airy均衡重力异常;再利用地震学莫霍面观测从地形和布格异常中扣除对应部分,计算残余重力异常及残余地形;最后对残余重力异常进行剩余密度反演。结果表明:1)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存在浮力;2)克拉通东部由温度效应引起的密度负扰动效应略强于化学组分差异引起的密度正扰动;3)现今华北克拉通东部是古老克拉通型地幔和新生正常地幔的混合物,约保留50%~60%古老克拉通地幔成分;4)由重力和密度约束得到的混合地幔结果支持前人提出的多期幕式拆沉的华北克拉通深部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比青藏高原及天山地区所有湖泊内CryoSat-2基线C版本二级产品(SIR_SIN_L2I)和ICESat测高结果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多达几十米的系统性偏差,这种偏差限制了多源测高数据的联合研究,必须加以消除。从一级数据出发,利用经典的重跟踪方法重新获得湖面高程,能很好地消除这个偏差。研究发现,当前的二级产品在生成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窗口延迟参数,从而导致该系统性偏差。因此,CryoSat-2的SARIn模式二级产品不能直接用于多源数据的联合分析,需要对一级数据重跟踪或直接在二级数据上加一个偏差改正。
  相似文献   

19.
????GAMIT???????????????ο???????????????????????????????????????????????????????????????????????TRACK??顣?????飬TRACK????в?????????????Saastamoinen???????GPS????????????????????  相似文献   

20.
重力固体潮调和分析结果无法证明引力以光速传播。首先,根据固体潮理论,进行调和分析时固体潮理论值和观测值的时间序列是同步的,不存在时差;其次,天体起潮力仅与万有引力有关,与光速无关;第三,调和分析得到的潮汐因子仅反映地球介质的物性变化,相位滞后则反映地球介质的粘滞弹性,两者与天体引力及光到达观测点的时差无关;第四,汤克云和骆鸣津在论证过程中作了过多的人为改正,有些改正使用不当;第五,万有引力与引力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万有引力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一种空间性质,它与两个彼此相互作用的物体同在,无需时间传播,而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产生,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以光速向外传播,并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两者不可混淆。汤克云与骆鸣津认为,重力固体潮理论值隐含两个假设:1)引力以光速传播;2)引力及光的时差等于重力固体潮调和分析结果的时差。这两个假设并不成立,汤克云与骆鸣津关于引力是以光速传播的论证是一个误会,引力不需要时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